浅析失业人口及其负面影响_农村人口论文

浅析失业人口及其负面影响_农村人口论文

失业人口及其消极后果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极论文,后果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业,本质上就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和不能得到有效结合。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是谓“显性失业”或“公开失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只是表面上的结合而非有效率的结合,就是“隐性失业”或“非公开失业”。可见,失业人口的存在并非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并非总能实现;即使实现,也并非总是有效率的。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城镇就存在着大量的待业人口(显性失业)和普遍的“三个人活五个人干”人浮于事的状况(隐性失业),只不过那时出于宣传上等的考虑,不愿或不敢承认失业人口的存在而已。明显的例证之一就是[①]:“大跃进”时期,由于大量从农村招工,造成职工和城镇人口增长过猛。一年间竞招进2,000多万名职工。从1961年初开始大规模地精简职工,到1963年6月共精简下1,940万职工。其中大部分回到了农村,有的得到重新安置,但仍有约300万社会闲散劳动力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明显的例证就是[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续4年不招工,几百万青年人既不能读书又不能就业,这不是失业又是什么呢?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人口的存在多半或者越来越显性化、公开化。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料配置的市场化,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劳动力流动成为不可避免,劳动力流动与失业(指显性失业)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紧密依存于一体而不可分割的[③]。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镇早已存在的严重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公开化,显性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我国城镇地区显性失业人口(下文只称失业人口)的状况及其消极后果作一简要的分析。

当前,中国城镇地区的失业人口主要由这样三部分组成:第一,登记的失业人口。它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地区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就是指登记的失业人口及其失业率。1994年中国城镇地区登记的失业人口为476万人,失业率为2.8%。第二,竞争的失业人口。它是指竞争过程中,因经济效益差而停产、倒闭、被兼并企业的职工,他们失去原先的工作而又没有找到其他工作。据国家劳动部的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因生产现代化程度提高、人员精减、企业倒闭而富余的职工约1,700万人,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只能解决43%左右,约700万人,另有900多万人面临失业。这900多万人就是竞争的失业人口。第三,流动的失业人口。它是指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没有找到工作而又不愿回农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全国跨乡以上区域流动的家村剩余劳动力约为6,000万人。尽管还没有可信的资料表明,到底有多少流入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由于城镇地区登记的失业人口和竞争的失业人口的存在和数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城镇地区所能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的有限,流入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工作肯定会越来越难。而绝大多数流入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愿再返回农村的。这样,流动的失业人口将会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城镇地区登记的失业人口和竞争的失业人口合计已达1,400万人,且还有增大的趋势,失业问题已十分突出。而同时,不断增大的流动的失业人口必将进一步使中国城镇地区失业难题难上加难,更为突出,最终演化成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业后备军即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人口的存在有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机制的形成等积极作用[④],但笔者在并不否认上述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同时,认为失业人口的存在对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所具有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第一,失业人口的存在容易滋生社会治安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良好的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在稳定的和相对公平的利益格局基础之上的,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失衡或产生偏颇。俗话说:“无事生非”,失业人口不但“无事”,而且“无利”,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他们或者出于生活需要,或者出于心理不平衡等,往往成为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危人群。据报载[⑤],1994年6月,豫南某市车站发生了一起大白天抢劫钱财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经审查,参与抢劫的6名案犯中有4名是城镇待业青年,2名是倒闭企业的闲杂人员。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要抢劫,几乎个个振振有词:“人家(指被抢劫者)整天吃香的喝辣的,身穿洋衣,腰别BP机,我们却连肚皮都填不饱,这太不公平了!”、“有钱应该大家分享分享”、“我们从来不抢旁人,只抢大款”。另据上海、天津、南京三市公安部门统计[⑥],1993年7月至1994年6月一年间,上述地区发生的抢劫、强奸、盗窃、流氓斗殴等各类案件中,平均有56.4%以上系城镇待业青年和闲散在家的企业富余职工所为。

第二,失业人口的存在是对社会人力资源存量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劳动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社会诸多资源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劳动力或人力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最突出特点是它的不可保留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因此,对社会人力资源存量的不充分利用就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浪费。显然,失业人口的存在就是对社会人力资源存量的不充分利用。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发挥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优先、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似乎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但笔者以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应该提,还应该充分发挥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日本学者田黑俊夫认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经济的腾飞关键要抓住这一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空前庞大的机遇。显然,如果听任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任其发展,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背道而弛;另一方面,无疑是坐失中国经济腾飞的大好时机。

第三,失业对于劳动者个人的影响更为严重,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失业对于劳动者的影响首先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收入减少或物质利益受损上。即使在失业保障较好的美国,失业救济金的数额一般还不到个人以前工作收入的一半,还有许多人根本拿不到救济金一例如个体经营者,在前一年还没有找到稳定职业的新毕业的学生和长期失业的人(大多数失业救济金都只发9个月,失业一年以上者则得不到)。失业者在经济上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那些有年幼的孩子或者有需要长期支付的款项(如抵押款或大学学费等)的人[⑦]。在我国,1993年一年支出失业救济金2.88亿元,救济103万人;1994年支出6亿元,救济人数为180万[⑧]。而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光登记的失业人口和竞争的失业人口就有1400万人,1994年领取失业救济的人仅为这两种形式失业人口的12.86%;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1994年人均仅为333元。失业者的经济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其次,失业对劳动者还有社会的和心理上的影响。正如美国的一位失业教师所说的[⑨]:要丢弃所有据认为曾经赋予你身分的东西,要很困难的。你的工作、你的金钱、你的权力、你的责任、你的自由和选择。我不得不问一问自己,“我现在是谁?我现在应该怎么办?”。长期失业可能将个人推向厌烦、绝望、脾气恶劣、冷漠无情而不能自拨,甚至还会导致家庭内部的冲突或酗酒等。

总之,失业对于个人的打击或影响是严重的,甚至有时是毁灭性的。

综上所述,失业问题已经演化成了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尽快寻求失业人口的防范措施和治理对策,已成为摆在学术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主要是由于相对于劳动力的供给,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造成的。因此,失业人口的治理从总体上来说应立足于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扩大社会就业容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口问题。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又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市场经济中衍生的问题需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寻求治理对策。

注释:

①②信长星,《就业·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P73。

③曹思源,“事不宜迟,设立失业职工安置基金”,《首都经济》1994年第7期。

④汪竞成,“论失业的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年1期。

⑤⑥王寿斌,“新中国—如何面临失业”,《城市问题》,1995年2期。

⑦⑨[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P618。

⑧张仲英劳动力市场分析,“失业: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经济日报》,1995年3月13日。

标签:;  ;  ;  ;  

浅析失业人口及其负面影响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