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划分与对策探讨_宏观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祈与对策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对策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宁波为实例,探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和改善,宁波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和持续稳定增长的调控机理。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宁波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大致如下:“八五”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的逐步放开和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九五”时期,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和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使得这一时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性因素的作用逐渐消退,整个经济步入阶段性调整阶段,GDP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回落;“十五”时期,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回升,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线已开始变为结构调整为核心动力的内涵型增长。

1 区域经济增长的主成分综合分析

为了综合分析影响宁波GDP增长的关键因素,我们选取了下面8个样本因子对宁波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并试图寻找出对GDP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由于经济是一个有机系统,样本指标的选取要能全方位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故样本因子的选取主要遵循功能性原则、完备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为此,我们最后选取的8个样本因子是:城市化水平、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居民消费总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非农产业产值率、进出口总额、基本建设投资。

由于8个样本因子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这一影响,首先对样本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这样得到样本因子的总方差解释表(表2)。

表1 主成分分析样本因子

Tab.1 Sample factor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ts

注:表中出口总额一项是根据《宁波统计年鉴》乘以当年平均汇价计算而得。

为了使计量模型便于在经济实际中得到解释,使之能够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我们在表1、表2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变量法寻求影响宁波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佳因子。具体筛选原则是:对于特征值近似为0的因子,将其权重系数较大的特征向量剔除,然后再一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剔除,重复这一过程,直至特征值不是很小为止。最后,剩下的样本因子为,也即非农产业产值率和进出口总额。

表2 样本因子总方差解释结果

Tab.2 Interpretive results from aggregate variance of samplefactor

初始特征值

成分

特征值 方差占总方 方差占总方差

差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7.650

95.622 95.622

20.2002.494 98.116

38.514E-021.064 99.180

43.776E-020.472 99.652

51.538E-020.192 99.845

69.377E-030.117 99.962

72.676E-033.345E-02 99.995

83.855E-044.819E-03 100.000

将1991-2002年宁波GDP和上述两个样本因子进行回归处理,得到如下结果:

方程拟合优度良好,F检验和t检验均能通过,表明非农产业产值率和进出口总额两因子与GDP关联性强且对GDP影响显著。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宁波国内生产总值和非农产业产值率及进出口总额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非农产业产值率每增加1%,可以使宁波GDP增加72.219亿元;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带动宁波CDP增加0.703亿元。相对而言,非农产业产值率的增加对宁波GDP的影响更为显著,而非农产业产值率直接反映了宁波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表明今后一个时期宁波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宁波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与国家宏观经济“十五”计划发展基调相一致。

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所引出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①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缩小第一产业的产值比率,提高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率。虽然自“九五”以来,宁波市一直大力培育战略性优势产业,目前已形成了由服装制造业、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业等10大优势行业组成的传统支柱产业、由石化、电力、造纸等6大行业为主的临港型工业和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行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优势和特色产业板块。但相比而言,宁波服务业在非农产业中比重略显不足,2002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7.71%,低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要超过45%的现代化标准。②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进出口规模,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宁波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对外贸易一直对宁波经济有着较大的贡献率。2002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22.73亿美元,其中进口41.10亿美元,出口81.63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8.0%,55.3%,30.7%,各项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国和浙江的平均水平。从今后的政策调整方向来看,在谋求积极扩大进出口规模的同时,主要侧重点应是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并通过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宁波GDP增长产生持续放大的乘数效应。

2 GDP增长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政策模拟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年来,宁波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四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三番,并在1997年提前进入小康。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结构中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大型商场建设过度,投资结构明显不够合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不够,超规模、超投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工程造价失控;真正属于高新技术的投资很少;②消费方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2002年,市区居民消费性支出为9,396元,而农村居民仅为4,508元,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支出还不及市区居民的1/2;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尽管宁波人均GDP早已超过2万元,但非农产业相对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达到4.9,工业相对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亦达到5.7,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差别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从净出口情况来看,尽管宁波前几年商品净出口一直保持着较大增幅,但其对CDP的贡献一直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要素中最小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宁波地区的企业构成基本是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出口商品基本是日用商品和小五金等,技术含量低,商品附加值少,因而对GDP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

为此,结合宁波当前经济体制过渡期的现实特点,对GDP与一些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探求政府运用经济政策的调控使GDP增长达到怎样的水平相对适宜。

2.1 GDP增长率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2.1.1 取净出口总额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得到如下线性回归关系:

方程拟合结果表明:GDP每增长1亿元,净出口总额会相应增加0.233亿元。若假定GDP增长率为10%,则以2002年数据为基数的话,净出口总额会相应增加34.96亿元。

2.1.2 取财政收入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得到如下线性回归关系:

方程拟合结果表明:GDP每增长1亿元,财政收入会相应增加0.156亿元。若假定GDP增长率为10%,则以2002年数据为基数的话,财政收入会相应增加23.41亿元。

2.1.3 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得到如下线性回归关系:

方程拟合结果表明:GDP每增长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相应增加0.359亿元。若假定GDP增长率为10%,则以2002年数据为基数的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相应增加53.86亿元。

2.1.4 取居民消费总水平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得到如下线性回归关系:

方程拟合结果表明:GDP每增长1亿元,居民消费总水平会相应增加4.758元/人。若假定GDP增长率为10%,则以2002年数据为基数的话,居民消费总水平会相应增加713.86元/人。

2.2 适宜GDP增长率的确定

从过去10余年宁波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的比较来看,两者变动趋势十分接近,波峰与波谷的形成期也基本一致,说明宁波经济发展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十分显著。

如果取宁波GDP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取全国GDP的增长率为自变量,以1992-2001年数据为样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Y=2.672+1.312X,=0.695,F=21.495。依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如果未来几年里国家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不低于7%的话,宁波经济的增长率应不低于11.86%。另一方面,依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财政收入年均递增均不低于10%,也就意味着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93亿元,相应地,GDP增长速度应维持在年均12.36%以上。综合来看,无论是依据宁波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还是依据“十五”计划所制订的目标,未来几年里宁波GDP增长速度都应以不低于12%为宜。因此,宁波市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的目标应以GDP年增长率12%为轴心,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依据GDP的这一增长率,根据上述回归方程,可以得出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年增长目标分别为64.63亿元、856.63元/人和41.95亿元,低于这一目标,宁波经济必然会陷入不景气乃至低迷萧条。

表3 宁波市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Tab.3 Principal economic index of Ningbo city

注:①1997年以前工业企业利润率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②1998年工业企业利润率为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3 工业经济与GDP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3.1 总体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增长速度尤显突出,其GDP实现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工业化进程明显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宁波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其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密切关系。整个1990年代,宁波工业企业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1-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2%,而宁波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却一直维持在4%以上,是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的2倍还多。从1999年开始,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软着陆”的实现,宁波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一直维持在6%以上,1999-2002年平均利润率为7.03%,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和GDP的增长率的关联性来看,两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如果考虑时间滞后因素,可以看到,GDP增长率和工业企业利润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仅仅是一种趋势上的关联滞后关联,滞后期通常为2-3年。

图1 1992-2001年宁波及全国GDP增长速度比较

Fig.1 Comparative growth speed from 1992 to 2001 between Ningboand China

从宁波工业产值和工业企业利润与GDP的关联性看,根据1991-2002年相关数据(工业企业利润和GDP的关联分析选用的是1996-2002年数据),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Y=-0.563+0.505X,=0.999,F=11,498.114;

其中Y代表工业产值增加值,X代表GDP;

其中Y代表工业企业利润,X代表GDP。

从上述2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出,GDP每增长1亿元,工业产值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可以分别增加0.505亿元和0.189亿元。如果以2002年数据为基数的话,则GDP增长10%,工业产值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75.77亿元和28.36亿元。

3.2 宁波工业结构变动特征与政策调整

从工业化进程看,宁波市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度阶段,工业快速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但在市场制约下,发展的方向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提高产业层次来提高生产能力。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单位投资额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有所增加,特别乡镇企业技改投资目前有快速增长之势。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加,将主要依靠有市场、有科技、有效益的工业生产能力投入才能形成。

图2 1991-2002年宁波CDP增长率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比较

Fig.2 Comparative growth rate from 1991 to 2002 between GDP andindustrial business profit of Ningbo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随着石化、电力、钢铁等临港型工业的迅速发展,宁波市传统的“轻、小、集、加”为特征的工业结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2002年,重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3.88%,以机械、石化为代表的临港型工业已成为带动宁波工业增长的新的主力军,而以服装加工业、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已开始逐步减弱。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宁波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重化工业区,宁波正在进一步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与开发,并以石化工业为主要支柱,加快发展后续产业链。因此,宁波港附近建立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正在逐步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从产业结构方面,要重新对宁波支柱产业进行确认,以服装加工业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对宁波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显著下降,以石化炼焦行业为代表的新兴临港型工业对宁波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却迅速提高,而一个地区支柱性产业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行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以及它的贡献率的,所以,在重工业比重已超过轻工业比重的情况下,宁波市有必要进行新的支柱产业划分,以便制订相应的产业优惠政策,拉动宁波工业乃至整个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

其次,就宁波市企业科工结合方面来看,多数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不够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差,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也明显偏低,造成作为宁波市三大特色板块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远低于另外两大板块所创造的工业产值。所以,今后宁波市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改工作力度,提高整体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扶持高新技术行业,使得科工有效结合,成为拉动宁波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撑点。

4 就业政策与经济增长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突出。研究宁波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对于宁波的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4.1 宁波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就业弹性的含义是:经济每增长1%,能带动多少就业增长。它的经济意义在于:经济的增长能够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加,经济衰退则引起就业人数的减少。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二劳动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根据这一公式,我们对宁波市1991-2002年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得到就业弹性分别为:0.089、0.172、0.410、0.200、0.328、0.017、-0.028、-1.397、-0.057、0.208、0.533、0.002。从这些数据的变动特征可以看出,宁波就业弹性的变化与宁波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基本一致,在GDP增长较快的1993-1995年,就业弹性也较高;而在经济相对疲软的199711999年,就业弹性则表现为负值。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进一步估算出1991-2002年宁波平均就业弹性为0.04,即GDP每增长1%,就业增长率就为0.04%。以2002年从业人员为基数的话,则意味着GDP每增长1%,会增加1512个就业岗位。

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准确统计,我们仅根据宁波1991-2002年年末登记的城镇从业人员失业率和GDP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失业率每增长1%,GDP的增长率就会减少4.554%。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则根据上式可以估算出GDP的增长率应不低于9.9%。

4.2 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宁波经济通过“八五”、“九五”的高速发展基本缓解了历史上积存下来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且导致本地居民出现就业倾向高级化的趋势,外来劳动者承担着苦、脏、累的工作。从前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今后GDP增长速度低于8%,失业率将会超过4%,社会不稳定因素必然大大增加;如果能够达到10%,则创造的就业机会能够基本满足宁波本地新增就业的需要,就业问题能够继续维持现在基本稳定的态势;如果继续保持1998-2002年的平均增长速度12%,甚至更高的话,创造的就业机会将多于本地居民新增就业的数量,为满足本地劳动力就业倾向高级化创造条件。

从就业容量上看,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内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实践,服务业是最有效的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从宁波服务业的现实规模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关键是选择好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其他服务行业,从而使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都上到一个新的层次。就目前宁波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条件来看,宁波服务业今后的主导产业可以考虑选择物流业和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进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增长。

5 结语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大城市之一,同时也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能否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抢抓机遇融入长三角,确立宁波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已经成为宁波区域经济新一轮增长、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关键之举。只有尽快转变传统的“市域”观念,树立新型的区域观与“立足全球、区域联动、共同发展”的整体战略意识,并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尽快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到定位准确、分工合理和优势凸显。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的高速经济增长,除了与传统的国有经济增长有关以外,与制度改革相关联的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迅速扩张,也是刺激宁波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对宁波工业乃至整个CDP增长的影响变得日益显著。所以,宁波市今后应继续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消除各种制度性束缚,使它们对宁波经济的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划分与对策探讨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