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WTO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战略研究

应对WTO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战略研究

赵立秋[1]2002年在《应对WTO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由对国内和主要发达国家企业重组现状的比较结论及其对我国企业重组的启示,并针对国内企业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加入WTO对中国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研究了加入WTO对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影响因素、总体影响和各行业的影响;在研究应对WTO中国企业重组理论(即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经营重组、人力资源重组、重建企业制度、整合企业文化等以培养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重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应对WTO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战略;本文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力求为应对WTO,中国企业重组(即21世纪初5—10年中国第二轮企业重组---应对WTO,尽快提高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刘栋[2]2005年在《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发展战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连石油化工公司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壮大、基业常青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抉择问题。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重新进行产业定位,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至为关键。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正是基于大连石油公司的迫切需要而提出来的。 我们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每一项业务从企业外部到内部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得到其竞争能力的评价结果:使用波士顿矩阵方法侧重对企业的各项业务处于市场状态进行分析定位,以确定其在企业产业、业务组合中的相对地位。通过这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企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内外环境的分析,采用SWOT、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进行发展战略的研究,确定:在今后3-5年时间里,紧紧围绕大连石化分公司2000万吨扩能建设、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000万吨扩能改造、大连市建设“人人连”的总体规划,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主营业务,发挥临港优势、区位资源优势和石化行业管理经验,把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定位于石化产业服务公司,进行同心多元化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托石化分公司现有市场,开拓外部社会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主营核心业务,开发新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建设成为市场相对稳定、产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经营机制较活、经济效益较好、企业文化建设走在前列的石化产业服务公司。 大连石油化工公司重组分立后四年的持续重组战略的实施,从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创新、组织变革、企业文化建殴取得的阶段性效果看,企业的主营核心业务明显突出,产业结构向着合理的方向逐步调整,核心竞争力日见清晰并有所增强,企业总体经营业绩有了较大改观。可以预见,在一系列保证措施对企业战略实施过程的有效作用下,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将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自主经营独立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竞争实力的国有石化服务企业。 希望本文对大连厂油化工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那些与大连石油化工公司情况、处境类似的具备资金优势、具有专一稳定服务市场、并有独特资源优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正在寻求改革、探索企业发展复兴出路的国有企业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朱永进[3]2002年在《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面对WTO的战略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加入WTO的新环境下,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润滑油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是并存的。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作为国内润滑油的主要力量,与国际上的知名公司相比,尽管在生产、研发及到销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但也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只要能顺应环境变化,制定出发展对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论文从中石化润滑油业的视点出发,介绍了加入WTO后中国润滑油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通过引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世界及中国的润滑油业发展情况,在中国市场层面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同时应用了企业竞争力要素分析方法从组织结构、生产、研发等八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石化润滑油业的竞争力,最后综合起来,对中石化润滑油业进行了SWOT分析。 以分析为基础,运用战略管理及市场营销理论,探讨了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面对WTO新环境所应采取的一些应对策略,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模式的选择,采取“叁品牌”战略及强化营销能力等战略重点,同时讨论了诸如组织机构调整、生产系统、营销体系、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希望对加入WTO后的中石化润滑油业乃至中国的润滑油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晓英[4]2004年在《中国石油化工业可持续发展及政策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总结过去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思以往的经济行为之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必然选择。石化业作为一门基础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实现石化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石化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远不能满足石化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需要,这种状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资源相对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又高度依赖石化产品,且工业化处于高速推进的发展中大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极其不利的。本文在详细介绍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全面总结迄今为止该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及成果的基础上,对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了哲学解读,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叁位一体的发展。文章还充分研究和揭示了石化业发展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有别于目前较热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试图从全行业的视角,提出了石化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目标;并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了石化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框架。 文中就我国石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以及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我国石油资源的有限性、石化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的环境破坏、石化技术装备落后以及传统的石化生产模式存在的许多弊端是造成我国石化业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对此,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石化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解决我国石化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进行正确的政策选择。文中对我国近年来的石化政策进行了反思,指出我国现行的石化政策配套性差,市场难以规范;石化政策受体

孙胜元[5]2007年在《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化重组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中石化集团核心业务上市后,其旗下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从石油生产主业中分离出来,直接面向了市场。按照WTO协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作为一种服务市场将对外开放,因此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将面临着的激烈竞争。但是其现行的管理体制导致力量分散、集中度低,使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严重影响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对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进行专业化重组。本文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重组的经验,对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企业专业化重组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7部分:第1章,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内容等问题。第2章,专业化重组理论概述。第3章,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概述。第4章,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重组的必要性,介绍了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一些情况,与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进行了对比,提出进行专业化重组的必要性。第5章,专业化重组面临的环境。第6章,国内外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化重组的经验。第7章,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化重组的对策,提出了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重组的模式以及一些建议。

郭建强[6]2002年在《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研究入世议定书中涉及石油石化的内容出发,全面分析了入世给我国石油行业带来的影响,阐明了加入WTO后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打造能够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中国石油跨国公司为出发点,剖析了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弊端,阐明了中国石油行业进行重组和企业内部体制重组的必要性,提出了重组的战略目标、任务、步骤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中国石油工业应对加入WTO后的八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首先从关税减让、取消配额许可证非关税壁垒、原油、成品油的国营贸易和非国营贸易、化肥的进口关税配额和国营贸易、分销服务的开放、油田服务、储运和仓储服务、与工程有关的专业服务等九个方面介绍了入世议定书中涉及石油石化的主要内容;然后就由此对我国石油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中受到重点冲击的炼油化工业务、油品分销业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入世对我国石油行业在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勘探开发技术、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的挑战。加入WTO,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的首先是对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挑战。所以,在本文的第二章对当前石油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剖析,阐明了中国石油工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下所造成的政企不分、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对外合作管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上下游割裂等对企业成长的制约,由此提出中国石油行业进行体制重组的必要性以及石油企业内部进行体制重组的战略目标、任务、步骤和内容。作为本文的重点,在解决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问题后,本文第叁章根据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理论,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国外大石油公司管理模式和战略制定模式进行研究的前提下,以把中国石油企业打造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大石油公司为战略出发点,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石油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等挑战,从培养中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以两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集团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石油价格战略、石油炼制与销售战略、创新战略和企业形象战略。中国已经迈进了WTO的门槛,这对中国无疑是个深化改革和促进开放的良好契机。中国的石油工业只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刘来平[7]2012年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张毅[8]2004年在《吉林石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石油化学工业正在进行第叁次结构调整,许多国外大石化公司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合并,吉林石化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吉林石化在国内原有的市场和竞争优势将面临着国外大石化公司的挑战。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制定出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战略。 文章在调查研究吉林石化基本情况,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总结了吉林石化的优势与劣势,剖析了吉林石化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国家化学工业“十五”规划中确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了“全面提高企业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把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建成中油最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全面调整产品结构”的战略重点,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总体战略部署,制定了吉林石化整体发展战略,提出了“成本领先战略和创新战略”,形成了吉林石化的整体发展战略框架。 文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战略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实践,对吉林石化的产品结构调整、内部改革、企业管理和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宏涛[9]2004年在《独山子石化公司前向一体化成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对外资彻底开放最后期限的临近,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研究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成长战略,对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对独山子石化公司实现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明了对企业成长、一体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以独山子石化公司的成长战略选择为研究对象,结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如何建立适合环境变化、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具有的资源与能力的成长模式为主要研究目标。采用系统与实证的方法从整体上分析独山子石化公司的成长战略选择;运用“头脑风暴”、“德尔菲法”与环境的机会与威胁描绘法确定环境的影响;结合资源与能力确定前向一体化的成长战略;运用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分析具体行业情况;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并进行系统分析,逐步确定独山子石化公司的成长方向与实施前向一体化进入的行业;通过技术经济指标评价实施效果;为独山子石化公司提供了完整的前向一体成长战略。 本文虽然是基于独山子石化公司的具体特点进行研究,但对于其他相似类型的企业也具有普遍的参考作用与实际应用价值。

任怀居[10]2005年在《吉化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调查吉化集团公司历史沿革、现状以及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归纳了吉化集团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发展要素进行了评价,根据战略变革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战略目标,确定了“把吉化集团公司办成以化工延伸和精细化工业务为主,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为重要组成部分,业务构成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具有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复合功能的地区综合性公司。”的战略方向,明确了战略重点,制定了“六大战略”,形成了吉化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框架。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数学评价模型,并对企业战略实施进行了初步评价。

参考文献:

[1]. 应对WTO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战略研究[D]. 赵立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2

[2]. 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发展战略实证研究[D]. 刘栋. 西南石油学院. 2005

[3]. 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面对WTO的战略对策探讨[D]. 朱永进.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4]. 中国石油化工业可持续发展及政策选择[D]. 陈晓英. 东北大学. 2004

[5].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专业化重组研究[D]. 孙胜元.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6]. 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D]. 郭建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7]. 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

[8]. 吉林石化发展战略研究[D]. 张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9]. 独山子石化公司前向一体化成长战略研究[D]. 李宏涛. 西北大学. 2004

[10]. 吉化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任怀居. 天津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应对WTO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重组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