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剥夺和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蔡少雅

睡眠剥夺和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蔡少雅

蔡少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脑电图室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癫痫疾病进行诊断过程中,分析睡眠剥夺以及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癫痫患者11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住院时间完成所有癫痫患者的分组研究。组别名称分别设为C1组(睡眠剥夺诱导睡眠组55例)以及C2组(水合氯醛诱导睡眠组 55例)。针对C1组以及C2组癫痫患者,分别在清醒期以及睡眠期实施脑电图检查,最终针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并且进行准确对比。结果:临床实施对比研究发现,在患者出现癫痫样放电概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癫痫患者(P<0.05)。结论:对于癫痫患者,临床选择睡眠剥夺诱导睡眠的方法进行诊断,可以将阳性率显著提高,但是选择水合氯醛诱导睡眠方面,表现出操作便捷的特点,两种方法均存在各自优点,均表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睡眠剥夺;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癫痫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372-02

癫痫于临床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症状表现极为复杂,在实施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实施脑电图检查[1]。为了探讨在对癫痫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睡眠剥夺以及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癫痫患者11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临床针对上述目的,展开分组对比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癫痫患者11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住院时间完成所有癫痫患者的分组研究。组别名称分别设为C1组(睡眠剥夺诱导睡眠组)以及C2组(水合氯醛诱导睡眠组)。C1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9岁~75岁,平均年龄为(38.1±12.5)岁;C2组(55例):男36例,女1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0岁~76岁,平均年龄为(38.2±12.6)岁;对比两组癫痫患者的性别比例以及平均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于C1组癫痫患者,在准备实施脑电图监测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患者禁止睡眠的时间,在6小时与24小时之间。对于C2组癫痫患者,在准备实施脑电图监测的过程中,选择水合氯醛(10%)加以口服,通常控制小儿患者的剂量为0.5毫克/千克,控制最大剂量需要小于10毫升[2]。对于成人患者,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控制药物的应用剂量在8毫升与10毫升之间。针对两组患者清醒期脑电图以及睡眠期脑电图实施准确记录[3]。在对患者实施记录的过程中,患者的清醒期时间不小于30分钟,患者的睡眠期时间不小于45分钟。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所有癫痫患者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监测结果凭借χ2检验以%形式表示,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清醒期监测

在患者清醒期,C1组表现出睁眼抑制的患者49例(89.09%),表现出枕区α波优势的患者40例(72.73%),表现出脑电波快波的患者47例(85.45%);C2组表现出睁眼抑制的患者48例(87.27%),表现出枕区α波优势的患者39例(70.91%),表现出脑电波快波的患者49例(89.09%);在上述指标方面,两组癫痫患者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2.2 睡眠期监测

在C1组患者中,存在完整睡眠时相的患者45例(81.82%);在C2组患者中,存在完整睡眠时相的患者44例(80.00%);在出现完整睡眠时相概率方面,C1组与C2组癫痫患者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C1组患者中,出现痫样放电的患者36例(65.45%);在C2组患者中,出现痫样放电的患者25例(45.45%);在出现放电概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癫痫患者(P<0.05)。

3.讨论

当前针对癫痫患者在实施诊断的过程中,主要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脑电图检查。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对于少数癫痫患者,在疾病发作的过程中,刺激状放电以及放电强度会呈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对此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脑电图检查,在监测过程中表现出困难。进而针对癫痫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未表现出强烈临床症状的患者,临床选择睡眠期脑电图的方法进行检测,可以将患者的睡眠期脑电图进行描记,将患者脑电图阳性率显著提高。

针对本次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临床实施对比研究发现,在患者出现癫痫样放电概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癫痫患者(P<0.05)。在C2组患者中,存在完整睡眠时相的患者44例(80.00%);在出现完整睡眠时相概率方面,C1组与C2组癫痫患者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睡眠诱导方式表现出显著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癫痫患者在实施脑电图睡眠监测的过程中,选择睡眠剥夺诱导睡眠以及水合氯醛诱导睡眠的方法,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综合分析,后续针对癫痫疾病在实施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合理选择睡眠诱导的方法进行干预,最终将睡眠期脑电图监测阳性率显著提高,最终将睡眠脑电图监测阳性率显著提高,最后确保癫痫患者获得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彭德强,温世斌,景兆德.部分睡眠剥夺联合睡眠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J].兰州医学院学报,2013,7(02):56-58.

[2]王惠琪,余秀兰.药物诱导与睡眠剥夺脑电图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3,5(01):30-31.

[3]樊立凤.癫痫患者剥夺睡眠—睡眠与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的对照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9(12):16-18.

论文作者:蔡少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睡眠剥夺和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蔡少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