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成果与前景

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成果与前景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剖析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等路径,在社会主义反思与新共产主义构想、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等方面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意大利葛兰西研究,通过考察分析葛兰西思想演变、传播和接受史等路径,研讨民粹主义、意大利共产主义、意大利南方问题等议题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非主流化、研究人员稀缺等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多地取决于左翼力量尤其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兴衰。

关键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葛兰西研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粹主义

意大利一直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早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传人A.拉伯里奥拉就在罗马大学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于1901年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进入20世纪,又涌现了葛兰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P.陶里亚蒂的“通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式道路”、E.贝林格的“欧洲共产主义”,以及R.庞齐耶里、M.特隆蒂等人的自治主义,等等。

廖:就以《医者意也》[注]《医者意也》,台湾东大出版公司,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为例,谈点感想吧.此书原本是应台湾学者与出版社之约而做,就内容之外,或谓之“外史”而言,此书撰写与出版前后确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

情况 6 设d(v)=8,则f3(v)≤⎣」=4,且ch(v)=8-4=4。由权转移规则知8-点转给3-点,3-面权值,当8-点作为三角形的外邻点时也转给三角形权值。

但必须承认并且重视这个基本事实,即“二战”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的兴衰与共产党的命运密切相联。意大利共产党凭借在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赢得的声誉,扩展了组织力量,长期保持第二大党地位。意共借助党刊、党校和相关机构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在全国培养了众多具有工会工作经验与群众组织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意大利新左派与意共内部的一些组织也常以理论期刊和文化据点为平台,展开思想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知识分子和民众中间的传播。

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了重大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大利共产党的更名易帜,以及“历史终结”论的流行和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使得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也愈来愈弱,高等教育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抵触非常显著。重建的共产党组织力量的分分合合,不再能够对工人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致使后者基本上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尚未实现复兴,但仍是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当前意大利比较重要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组织机构有21世纪马克思政治文化协会、革新左翼协会、葛兰西基金会研究所、国际葛兰西学会—意大利分会,以及巴里大学、乌尔比诺大学、特里艾斯特大学联合组建的校际葛兰西研究中心等。这些为数不多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机构及其主办的学术杂志,凝聚了一大批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左翼学者,他们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社会主义反思与新共产主义构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葛兰西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

一、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路径与重要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

在此过程中,技术要点如下:(1)对新能源的出力概率特性、电厂输电以及充裕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2)在输电容量规划中,尽量提升电网侧效益;(3)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对输电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尽量提升社会效益;(4)对不确定性的输电容量进行规划。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宏观考察,意大利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成果也较为丰富。其中,梳理较全面且引起较大反响的著作,当属意大利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C.科拉迪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2]。必须指出的是,在意大利原文中,“马克思主义”是复数。这部著作以时间为轴线,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拉布里奥拉到葛兰西(1895—1937年)、历史主义、德拉-沃尔佩主义和自治主义(1943—198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批判性总结与重建计划”。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传人A.拉布里奥拉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实践哲学,意味着历史的基础是必要的行动,即作为满足需求、改变环境和创造进一步需求的社会手段。而此后B.克罗齐、G.金蒂莱、R.蒙多尔佛等人则以不同方式解读马克思,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并从理论上影响了后世意大利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在葛兰西看来,马克思主义不能被简化为一系列格言和实践行动方法,而是一种由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构成的可以相互转换的语言系统,形成了“同质循环”的理论。C.科拉迪将1943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聚焦于那些一度被意大利共产党排斥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流派,如A.波尔迪加的“科学的共产主义”,G.德拉-沃尔佩的“道德伽利略主义”和自治主义(例如,R.庞齐耶里的“工人阶级社会学”、F.福尔蒂尼的“新马克思主义”、A.奈格里的“社会工人理论”、M.特隆蒂和M.卡恰里的“自治政治理论”)。C.科拉迪将上述流派视为P.陶里亚蒂和葛兰西式马克思主义的替代性选择。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马克思主义以及在马克思的思想启发下开展的工人运动陷入危机,当代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如A.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D.洛苏尔多的辩证唯物主义、C.普莱维的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东欧共产主义剧变的再审视、R.贝洛菲奥莱和G.帕拉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都被C.科拉迪视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尝试,是一种对符合时代需要的革命理论内核的探索。

国际葛兰西学会——意大利分会是意大利葛兰西研究的重要阵地。协会主席G.里郭莱的《受争议的葛兰西——诠释、论争与争议(1922—2012年)》(2012年版)[19]是一部以编年史体例梳理葛兰西思想的发展以及研究历史的著作,对了解葛兰西思想在意大利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半个多世纪葛兰西研究的主题转换和路径演进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此外,《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G.M.布拉沃)、《马克思主义批评史》(P.科斯坦佐)也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传播与发展史的重要成果[4]。

(二)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R.莫兰提从马克思、列宁作品中的“人民”概念阐发探讨民粹主义。莫兰提指出,马克思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民”一词,但在《共产党宣言》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时都用到了“人民”概念。莫兰提认为,马克思的“人民”从语义学上看是贬义词。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完全源于小资产阶级立场,而小资产阶级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民”。列宁高度赞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民粹主义也持批评态度。而葛兰西的“人民”概念,用德语“Volk”比用意大利文的“popolo”更贴切,因为前者内涵更加丰富。葛兰西的“人民”概念,指的是处于从属地位、尚未取得领导权而正在夺取领导权的群体;而“民族”,则是人民的集合。总之,在葛兰西那里,“人民—民族”(popolo—nazione)或“人民的—民族的”,与当今的民粹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内涵[22]。

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何在?D.洛苏尔多在其力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诞生,如何死亡,如何能够重生》(2017年版)中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衰落,要归因于其对20世纪历史真正的转折点——反殖民斗争的忽视。在欧洲,十月革命被视为遏止了战争且对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的历史进程;同时,它还推动了亚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向独立的现代国家转型。不过,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弥赛亚—乌托邦特征显著,而东方马克思主义更加现实和务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角是拒绝为精英战争而服务的工人阶级,而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角是在殖民统治中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D.洛苏尔多指出,如果东方社会主义的前途离不开反殖民革命的全面实现,那么西方社会主义则通过反对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以及军国主义诱惑日盛的资本主义的斗争来实现[8]。意大利共产党国际部主任F.贾尼结合意共20世纪的演变历史,撰文响应D.洛苏尔多的观点。他认为,始于E.贝林格时代的“欧洲共产主义”政治和意识形态本质上赋予了所谓欧洲工人阶级的多元性以生命力,完全消解了列宁的“工人阶级贵族”概念,也消解了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反殖民地斗争的作用以及“伟大世界”之革命的、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经验[9]。

(三)剖析当代资本主义危机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用来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危机,以及近年来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利器。关于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的争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借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当下新情况进行解读。他们把当前的金融化解读为利润率下降的结果,而滞涨其实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是受凯恩斯主义和新李嘉图主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危机的解释,他们认为危机源于需求的不足。R.贝洛菲奥莱强调,借助马克思主义学说分析当前的危机,不应离开利润率下降这一因素。这一因素作为解释发展危机的理论要素,应该融入所有其他源于《资本论》的危机理论中[10]。在《全球危机:欧洲、欧元、左翼》中,R.贝洛菲奥莱将2007年的大萧条视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危机,而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曾经一度成为一种可避开货币主义与滞涨的资本主义,是一种私有化的凯恩斯主义。这两部著作对全球危机尤其是欧洲危机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将新自由主义解读为“私有化的凯恩斯主义”就比较独到[10]。而从历史角度看,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可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的经济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的全面危机。两个时代应对危机的方式虽有显著差异,但当前新自由主义特质鲜明的反危机措施,会把欧洲引向更大的灾难[11]。

从《狱中札记》首次出版到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对葛兰西著作和思想的解读可谓汗牛充栋,而且这些诠释和理解往往都是迥异的、充满分歧的。但是,意大利的葛兰西研究者在葛兰西思想发展分期上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即分为青年时期和狱中时期。其中,青年时期指葛兰西从担任社会党党刊记者到后来承袭A.拉布里奥拉的思想遗产创建共产党党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葛兰西已经展现出了宽阔的欧洲视野,不仅对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地颇深,在新闻、文学与戏剧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见解[14]。

二、意大利葛兰西研究的主要路径与重要议题

(一)葛兰西生平与思想演变的历史考察

关于意大利的主权债务问题,意大利重建共总书记P.费雷罗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和媒体的观点针锋相对。他认为,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并非源于规模看似庞大的公共支出,而是因为食利者的存在和对公债的投机。1981年意大利央行不再有购买国债的义务,其实质是开启了公共债务的私有化。此后大批私有资本在高回报率下购入国债,而后其每年5%的增长率,很大部分都是源于利息的增长[12]。意大利的困境,是世界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危机与欧洲新重商主义下的停滞的映射,而其出路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金融的社会化,而非紧缩政策[13]。

因葛兰西的主要作品都完成于狱中,因此他狱中时期的思想演变相对更受意大利学者重视,值得关注的相关研究著述也更多。例如,葛兰西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学者G.瓦卡在《葛兰西的生平与思想(1926—1937年)》(2014年版)中介绍了狱中葛兰西经历的磨难及其思想演变历程[15]。A.罗西在《葛兰西在狱中——〈狱中札记〉的路径》(2014年版)[16]一书中力图清晰地勾勒出葛兰西在狱中的思想发展脉络。M.菲利皮尼在《大众政治:葛兰西与社会革命》(2015年版)中聚焦《狱中札记》,认为该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和政治思想的新时代。

采用体积分数比为7∶3的氢氟酸(65%~68%)和硝酸(≥40%)配制成混合溶液,将尺寸规格为 2 mm×2 mm×2 mm的C/C-SiC复合材料浸泡在混合溶液中刻蚀48 h,将复合材料内部残余硅溶解,利用失重计算复合材料内部的残余Si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诸多意大利葛兰西研究者在梳理葛兰西思想演变进程的同时,试图厘清葛兰西狱中使用的一些或清晰、或含混,甚或充满分歧的概念,如实践哲学、市民社会、领导权、知识分子、美国主义和福特主义、主体—客体、人民的—民族的、结构—超结构等。《葛兰西的眼睛:意大利共产主义之父的生平及其著作简介》(2014年版)、《葛兰西思想导读》(2015年版)、《我们的葛兰西:葛兰西与意大利历史人物的对话》(2012年版)、《葛兰西的两座监狱:法西斯监狱与共产主义迷宫》(2012版)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作品[17]。

(二)葛兰西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接受史研究

对葛兰西思想研究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的研究,在意大利葛兰西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7年葛兰西逝世70周年之际,葛兰西基金会与意大利穆利诺出版社联手打造了一套“国际葛兰西研究”丛书,已经出版的有:《国际葛兰西研究(2000—2005年)》(2007年版)、《文化研究》(2008年版)、《国际葛兰西研究:国际关系》(2010年版)、《葛兰西研究在拉美》(2011年版)、《葛兰西研究在英国》(2015年版)、《葛兰西研究在阿拉伯世界》(2017年版)等[18]。

F.伽罗法罗梳理的《共产党宣言》意大利版序言内容演变史,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传播与发展史,也是意大利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的盛衰史[3]。恩格斯在1893年版的序言中,对意大利无产阶级提出了承前启后顺应时代呼唤的希望;A.拉布里奥拉在1901年版序言中,对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在反法西斯战争赢得胜利的背景下,P.陶里亚蒂在1948年版序言中表现出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主义且务实的态度;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背景下,E.霍布斯鲍姆在1998年版序言中指出,“二战”后陶里亚蒂的乐观主义态度要在未来社会走向的不确定性中结束;D.洛苏尔多的1999年版序言中更侧重于强调《共产党宣言》在推动阶级矛盾回归政治领域的贡献;在21世纪初期欧美反全球化浪潮和激进左翼一度高歌猛进的背景下,贝尔蒂诺蒂2005年版序言则充斥着青年一代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的盲目乐观主义。

(三)葛兰西研究的其他重要议题

1.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

领导权这一概念,是葛兰西比同时代思想家更为出名、更易于让人接受的“秘密”所在。葛兰西的思想是关于西方革命的理论,针对的是或多或少已经比较发达且面临复杂转型问题的社会。A.赫贝尔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葛兰西思想与列宁思想一样,都是在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20年,葛兰西指出在十月革命中有着“普遍意义上的经验”,工人阶级能够说服大众的大多数,表明彼此间利益的一致性并成功建立起国家,这就是一种“领导权行动”。就意大利而言,葛兰西主张中北部的工人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南部的农民联盟并组建“工农联合政府”,但工人阶级要成为意识形态上和政治行动中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一个拥有领导权的机构,要在其中营造意识形态环境,改革认知方法,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工人阶级政党要在夺得政权以前,赢得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斗争。如今,在民粹主义兴起、工人运动碎片化背景下,对亟待复兴的意大利左翼而言,深入研究和实践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意义重大[20]。

室内设计除了是一个设计方案以外,还需要将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态度等结合到设计中去,以人为本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现代的室内设计还是缺少个性化和空间设计的理念的。①空间中有很多物理元素无法根据设计的标准来执行,其中包括室内的通风、人工采光等设计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②在建筑的内部对空间的整体布局规划和设计上不连贯,一般情况下,由于硬性的设计方法没有办法展示空间功能,所以无法关注到用户的体验,然而室内的设计是为了能够服务到居住者。所以,为了让居住着感受到高品质、绿色、生态的室内设计,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2.葛兰西与“民粹主义”

世界各地人民的民俗中也都要对红月的看法,都认为红月是不详之兆,将会给人带来灾难。这是世界各地人都有的一种普遍的意识,被称之为“集体无意识”。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情境的描写能多数人所接受,主人公看到红月,也就联想到他未来的悲惨命运。

2008年 金融危机爆发后,民粹主义在意大利强势兴起。这引起了意大利左翼思想界的密切关注。国际葛兰西学会意大利分会于2018年10月以“葛兰西与民粹主义”为主题组织的一场学术研讨会值得关注。S.钦加利着重阐述了葛兰西著述中民粹主义的内涵。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对“民粹主义”一词的使用,与列宁对俄国民粹派的评价有一定渊源;不过,葛兰西比当代作家更为细致,有时指资产阶级模式,甚至含有保守主义的含义。对葛兰西而言,差异化的人民是有组织的领导权的重构中的“人民”,超越于政治之上[21]。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是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S.彼得卢恰尼的三卷本《马克思主义史》[1]是一部非常值得关注的巨著。第一卷《马克思主义史:社会民主、修正主义与革命(1848—1945年)》,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波澜壮阔的第一个百年,包括恩格斯对马克思遗稿的整理、19世纪末社会主义理论走向、20世纪初正统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之争、列宁主义及其领导的苏维埃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哲学讨论、葛兰西思想的来源,等等;第二卷《马克思主义史:20世纪下半叶的共产主义流派与理论批评》,呈现的是“二战”以后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变化,包括在西欧各国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发生的争论(主要是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异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在亚洲和拉美的诸多面相;第三卷《马克思主义史:经济、政治、文化——今天的马克思》,呈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尤其是资本主义危机方面的新发展。此外,还有在政治思想、哲学、美学、伦理学、人类学,以及全球化分析、世界体系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的新发展。

21世纪马克思政治文化协会网站和《21世纪的马克思》杂志,都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平台。这些平台上汇聚的学者往往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与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结合的意识形态,以及一种指导底层民众和共产主义政党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原理。例如,D.洛苏尔多一直坚持“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于科学理论与阶级斗争的碰撞之间”[5],而科学理论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而阶级斗争不仅是有产者和雇佣群体之间的冲突,正如马克思所言,它还是“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剥削”[6];还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6]。剥削与压迫关系的阶级斗争依然有三种形式——国际的、国内的、家庭内部的。而阶级斗争理论从未像今天这般重要——只要民粹主义始终简单地将冲突简化为平民与权贵之间的对立而忽视社会冲突的多层次性。在《“意识形态的回归”——21世纪共产主义纲要》中,D.卡尔德塔认为应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并未终结,而当前的危机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回归,以推动大众的觉醒和反抗[7]。

P.沃扎则对葛兰西“人民—民族”概念与拉克劳的“民粹主义”进行了比较。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这样说过,“没有这样一种激情,即知识分子与人民—民族的情感连接,就不能成就政治—历史”[23]。而葛兰西的“国家”,则是一个完全脱离了“人民—民族”的概念。从政治理论上而言,在葛兰西关于领导权的主张中,没有注入任何民粹主义思想。而拉克劳,则完全用“人民”代替了社会阶级。拉克劳构建的“人民”是一种话语实践,具有复杂但清晰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构成了对“人民”的构建,这一点拉克劳与葛兰西是一致的,即“平民”(Plebs)希望主导“人民”(populus)的构建,而只有与平民融合,人民(普遍抽象意义上的)才是存在的。

3.意大利南方问题

自20世纪初期,意大利南方问题就受到意大利政界和知识界的重视。出生于撒丁岛的葛兰西,对意大利南北失衡问题有着颇深的见地。现当代研究意大利南方问题的学者,或多或少都会重视葛兰西的论述。重读葛兰西,对理解当今意大利南北问题大有裨益。如今,地域差异仍然存在于意大利公民运动中,并表现出了代际传承的历史趋向。在意大利统一后,南北方的“掌纹”分界线不断向北移动。北方对南方的“黑手党”作风,表现出了更强的兼容性,对腐败和庇护主义也“青眼相加”。在葛兰西时代,南方的保守与落后根源于北方资本主义对南方土地贵族的依赖与妥协;而如今,南方落后的背后是意大利侏儒资本主义对南方的智力和资源的双重掠夺[24]。

首先计算处理新风所需要的总冷量,再扣除冷冻水输入的冷量,得到机组制冷系统和热管热回收产生的冷量,计算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三、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前景

尽管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不足,理论深度相对欠缺;(2)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当前工人运动和社会运动联系较弱;(3)马克思主义研究被社会主流边缘化,其发展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共产主义政党的支持;(4)无论是相关政治文化协会搭建的平台,还是理论刊物刊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视野和内容都比较宽泛,与左翼思潮之间的理论边界不清晰。

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复兴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意大利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政治文化有相当大的敌意。苏东剧变后,意大利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右翼民粹主义强势兴起,传统左翼文化急速衰落,左翼意识形态遭遇了重大冲击,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被严重污名化。其次,意大利激进左翼政治文化组织和政党尤其是共产主义政党长期处于碎片化、边缘化状态,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复兴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组织上的支持。苏东剧变以来,尽管意大利仍有为数不多的政治文化协会、学会和非营利性基金会、杂志和出版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研究,但由于这些协会、学会或基金会的人员规模较小,杂志影响范围有限,出版机构的实力不强,使得这些平台和在坚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很难促进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复兴,更谈不上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另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青黄不接,“老龄化”现象突出。当前活跃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大都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往往早年加入过意大利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比较坚定的信仰。如今,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教育领域、社会文化领域被严重边缘化,新生代研究人才缺乏的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

A.特隆达乐观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乃至西方的复兴,并非绝无可能。首先,要恢复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缺失的与反殖民世界的革命的关系,要意识到(新旧形式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之间的冲突远未结束。其次,还应重视D.洛苏尔多着重强调的三大原则,即黑格尔提出的“理解时代原则”、马克思提出的“改造世界原则”和列宁提出的“革命变革原则”[25]。

天风证券分析师吴立也指出,短期内12月虽需求旺季到来,猪价将出现小幅反弹,但难改四季度猪价震荡回落趋势。

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研究在意大利的复兴前景,意大利共产党国际部F.马林乔在《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危机:衰落的原因与复兴的必要性》一文中引用了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的一段话:“每一次衰败都会引起文化与道德上的混乱。我们需要质朴、耐心的人,直面恐惧而不绝望、遇到蠢事而不狂热。要做到理智上的悲观主义,意志上的乐观主义。”[26]他认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当前亟须完成的任务是,协调和组织共产主义文化的基础性重建工作,以使其能够广泛传播经典文献,并借鉴不同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经验(例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应侧重于整合、集中一切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保证工作的连贯性。这项任务虽然艰巨,却并不是一项没有希望的工作:“那些不屈从于帝国主义的、或由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引导的国家和人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中国的崛起,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金砖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都向我们展示着原殖民地国家走向独立和解放、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以造福民众和无产阶级的光辉业绩。”[26]因此,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研究的复兴和持续性发展,不仅有赖于意大利共产党人在本国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他们“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比中,吸取以往的教训并借鉴相关的历史经验”[26]。

参考文献:

[1]S.Petrucciani, Storia del marxismo. Vol. 1: Socialdemocrazia, revisionismo, rivoluzione(1848—1945), Vol. 2: Comunismi e teorie critiche nel secondo Novecento, Vol. 3: Economia, politica, cultura: Marx oggi, Roma:Carocci, 2015.

[2]Cristina Corradi, Storia dei marxismi in Italia, Roma: Manifestolibri, 2011.

[3]Francesco Galofaro, Le prefazioni del Manifesto. Colpo d’occhio sullo sviluppo del marxismo in Italia, Marx Ventuno rivista comunista, No. 1-2, 2018, pp.144-174.

[4]Costanzo Preve, Storia critica del marxismo,Napoli:La Città del Sole, 2007;G. Mario Bravo,Socialismo e marxismo in Italia. Dalle origini a Labriola, Roma: Viella, 2012.

[5]Domenico Losurdo, Il movimento socialista è nato dall’incontro fra teoria scientifica e lotta di classe: da qui dobbiamo partire! http://www.marx21.it/index.php/storia-teoria-e-scienza/marxismo/26206-domenico-losurdo-il-movimento-socialista-e-nato-dallincontro-fra-teoria-scientifica-e-lotta-di-classe-da-qui-dobbiamo-partire.

[6]Domenico Losurdo, La lotta di classe. Una storia politica e filosofica, Roma: Laterza, 2015,p.15.

[7]Daniele Cardetta,“Il ritorno dell’ ideologia”. Appunti per un comunismo del XXI secolo, http://www.marx21.it/index.php/storia-teoria-e-scienza/marxismo/22632-il-ritorno-dell-ideologia-appunti-per-un-comunismo-del-xxi-secolo.

[8]Domenico Losurdo, Il Marxismo occidentale. Come nacque, come morì, come può rinascere, Roma: Laterza, 2017.

[9]Fosco Giannini, Sul marxismo occidentale e sulla crisi del comunismo in Italia,http://www.marx21.it/index.php/storia-teoria-e-scienza/marxismo/28156-sul-marxismo-occidentale-e-sulla-crisi-del-comunismo-in-italia.

[10]Bellofiore Riccardo,La crisi capitalistica, la barbarie che avanza, Trieste: Asterios, 2012.

[11]Vladimiro Giacché,Titanic-Europa. La crisi che non ci hanno raccontato,Roma: Aliberti,2012.

[12]Paolo Ferraro, La Truffa del Debito Pubblico, Roma: Derive Approdi, 2014.

[13]Riccardo Bellofiore e Joseph Halevi, La Grande Recessione e la Terza Crisi della Teoria Economica, Marxsita Critica, No.2, 2013.

[14]Angelino Carlo, Gramsci al tempo de 《L’Ordine nuovo》(1919—1920). Un intellettuale di vedute europee, Brescia:Eir, 2014;Antonio Catalfamo , Antonio Gramsci. Una 《critica integrale》. Giornalismo, letteratura e teatro, Chieti: Solfanelli Editore, 2015。

[15]Giuseppe Vacca, Vita e pensieri di Antonio Gramsci 1926—1937, Torino: Einaudi, 2014.

[16]Angelo Rossi, Gramsci in carcere. L’itinerario dei Quaderni, Napoli: Guida, 2014.

[17]Michele Filippini, Una politica di massa. Antonio Gramsci e la rivoluzione della società, Roma: Carocci, 2015.

[18]RaulMordenti , Gli occhi di Gramsci. Introduzione alla vita e alle opere del padre del comunismo italiano, Roma:Red Star Press, 2014;FrancoLo Piparo, I due carceri di Gramsci. La prigione fascista e il labirinto del comunismo, Roma:Donzelli,2012.

[19]Giuseppe Vacca e Giancarlo Schirru(eds.), Studi Gramsciani nel mondo 2000-2005, Bologna: il Mulino, 2007;Giuseppe Vacca, Paolo Capuzzo e Giancarlo Schirru (eds.), Gli studi culturali, Bologna: il Mulino, 2008; Giuseppe Vacca, Eugenia Baroncelli, Mario Del Pero, Giancarlo Schirru (eds.), Le relazioni internazionali,Bologna: il Mulino, 2010;Dora Kanoussi, Giancarlo Schirru, Giuseppe Vacca (eds.), Gramsci in America Latina, Bologna: il Mulino, 2011;Derek Boothman, Francesco Giasi, Giuseppe Vacca (eds.), Gramsci in Gran Bretagna, Bologna: il Mulino, 2015;Patrizia Manduchi, Alessandra Marchi, Giuseppe Vacca (eds.), Gramsci nel mondo arabo, Bologna: il Mulino, 2017.

[20]Alexander Höbel, Gramsci e l’egemonia.Complessite trasformazione sociale,http://www.gramscioggi.org/index_file/Gramsci%20oggi-002-2017.pdf.

[21]Salvatore Cingari, Gramsci e il populismo,https://www.igsitalia.org/images/Allegati/Seminario_populismo/1-CINGARI-Gramsci-e-il-populismo.pdf.

[22]Raul Mordenti,Popolo e populismo nei Quaderni, https://www.igsitalia.org/images/Allegati/Seminario_populismo/2-MORDENTI-Il-concetto-di-popolo-in-Gramsci-e-il-populismo.pdf.

[23]Pasquale Voza, Gramsci e il populismo secondo Laclau, https://www.igsitalia.org/images/Allegati/Seminario_populismo/3-VOZA-Gramsci-e-Laclau.pdf.

[24]Antonio Gramsci, La questione meridionale,Milano: Melampo, 2014;Giampaolo D’Andrea e Francesco Giasi (a cura di), Il mezzogiorno e l’Italia,Roma: Edizioni Studium, 2012.

[25]Aldo Trotta, Per la rinascita del marxismo in Occidente. L’analisi di Domenico Losurdo,http://www.marx21.it/index.php/storia-teoria-e-scienza/marxismo/28013-per-la-rinascita-del-marxismo-in-occidente-lanalisi-di-domenico-losurdo.

[26]Francesco Maringiò, Marxismo oggi in occidente: Le ragioni di una crisi e la necessità di una rinascita, http://www.marx21.it/index.php/storia-teoria-e-scienza/marxismo/28984-marxismo-oggi-in-occidente-le-ragioni-di-una-crisi-e-la-necessita-di-una-rinascita.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9-0032-07

作者简介:李凯旋,198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

[责任编辑:朱 磊]

标签:;  ;  ;  ;  ;  ;  

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成果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