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预期的类型、效价和概率对助人意愿的影响论文

结果预期的类型、效价和概率对助人意愿的影响

张丽莎,石睿,甘甜,郑燕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 心理学实验中心,杭州 310018)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预期类型条件(物质、精神)下,结果预期的效价和概率及性别差异对助人意愿的影响。方法 采用助人故事为材料,借鉴风险决策任务范式对80名被试的助人意愿进行混合实验设计。 结果 (1)结果预期的类型、效价和概率三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正性结果预期下,在0%~40%、60%、80%的预期概率水平上,预期类型为物质时被试的助人意愿均显著更高;而在负性结果预期下,物质和精神惩罚下的助人意愿的差异不显著。(2)结果预期的类型和概率,以及效价和概率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3)结果预期的效价存在显著的主效应,正性结果预期下,被试的助人意愿显著更高;(4)结果预期的效价和性别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负性结果预期下,女性的助人意愿显著更高。结论 在不同的预期类型(物质、精神)下,预期效价和概率对个体的助人意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工程心理;动机;助人意愿;结果预期;预期类型;预期效价;预期概率;性别;利他行为

1 前言

助人意愿是指个体是否愿意以及多大程度上愿意关怀他人并提供帮助,是影响其最终决定是否提供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1]。近几年多数研究主要关注道德判断、移情、情绪情感等对助人意愿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5],而较少探究结果预期与助人意愿的关联。结果预期与助人意愿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相关,助人行为的代价-回报理论认为,个体期望助人时付出的代价越低,助人后的结果越符合预期,越能提高其助人意愿,相应的助人行为就会增加[6]。已有研究发现当个体知晓他人在助人后得到公平对待的信息时,会预期自己也能得到类似的积极正性的结果,从而增加其助人意愿[7]。本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结果预期的效价、概率对助人意愿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在正性结果预期下,随着预期概率的不断增大,个体的助人意愿逐渐强烈,助人选择增加,且女性的助人意愿显著比男性更高[8]

有人感慨:如果说下水道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报刊亭就是城市文化的“唱诗班”。传承城市文脉,报刊亭的作用不容小觑。城市不能没有报刊亭,城市需要更加美好的报刊亭。

Converting Eq.(20)into state space form,we can get Eq.(21)

然而已有研究忽略了一个可能影响助人意愿的重要因素:结果预期的类型。这里类型指的是,根据受到奖励或惩罚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结果预期分为精神奖惩预期和物质奖惩预期两类。精神奖惩预期是指预期会受到表扬、称赞等形式的精神奖励或批评、训斥、责骂等形式的精神惩罚;物质奖惩预期是指预期会受到金钱、奖品等形式的物质奖励或取消实物奖励、罚款等形式的物质惩罚[9]。助人行为是一种被社会接受和受其鼓励的行为,更多地受个体自身内部动机影响而被激发[10];此时,如果附加作为外部刺激的奖惩,则可以激发个体的外部动机,影响决策并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例如,Deci认为,当个体因为外部的社会因素,如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而进行活动,其动机会因外部因素而被唤起[11]。由此一般认为,如果在个体自身的内部动机之上增加如奖励的外部刺激,那么在内外动机共同作用下会结合成更强的动机,从而促进和增加行为的发生。例如,已有研究发现在有奖励预期的情况下,个体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助人行为[12]。然而由于物质和精神奖惩对个体内部动机的激发和影响不同,不同类型的结果预期会对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关于儿童说谎行为和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相较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更容易诱发儿童的说谎行为,也更易增强儿童助人行为的倾向[13-16]。相反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奖励是小学生实施利他行为的外在刺激,相对于有即时效果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持续效果更佳[17]。同样,采用金钱激励和榜样刺激对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调查后发现,相对于小额度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更有效[18]。但这些研究仅仅考察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是否也对道德行为存在不同影响尚不清楚。在神经机制层面,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奖惩虽然激活了相同的纹状体区域,但其中有小部分神经元会在不同类型的奖惩下进行不同的编码加工[19]。金钱等物质奖惩主要激活背侧纹状体,而精神奖惩则与前部纹状体和中脑区域的活跃息息相关[20-21]。该发现说明人脑在接受并处理不同类型的奖惩信息时,神经机制的加工方式存在异同,这提示在预期阶段,不同类型的奖惩可能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近期研究虽已发现结果预期的效价、概率对助人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但没有考虑结果预期类型这一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虽然探索了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但对于负性效价的物质和精神惩罚的效应尚不清楚。且已有研究中考察的奖励是在行为完成后给予的,并没有系统操控和比较在行为开始之前的预期阶段,不同类型的奖惩预期对助人意愿的影响及其与效价、概率和性别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呈现一个助人故事情境,被试阅读及理解后按键消失,随后呈现可能得到正性或负性的结果预期及具体概率(例如,物质组为“若帮助,你有60%的概率失去100元”;精神组为“若帮助,你有80%概率受到表扬”),之后要求被试思考权衡自己助人意愿的大小(即选择自己会向故事情境中的受助者提供帮助的概率,从0%~100%这11个概率中选择一项),按数字键盘上对应的数字键作答,之后随机等待800 ms到1200 ms进入下一个试次。

2 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选取了80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参与实验,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预期类型为物质组的被试共40人(男性21人,平均年龄19.95±1.45岁),预期类型为精神组的被试共40人(男性20人,平均年龄19.57±1.06岁)。

2.2 实验设备

选用郑燕等人[8]研究中,已评定帮助概率居中的110个助人故事情境作为正式实验材料(例如,“放学路上,你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哇哇大哭”),正式实验材料中被试选择帮助的平均概率为62.25%± 11.64%,故事的字数为11.63± 4.23个。

2.3 实验材料

实验室安静无干扰,实验设备包括联想电脑(17寸显示器)、键盘及鼠标,实验程序为E-prime2.0。

2.4 实验变量和设计

本实验为2(预期类型:物质、精神)×2(性别:男性、女性)×2(预期效价:正性、负性)× 11(预期概率:0%、10%、20%、30%、40%、50%、60%、70%、80%、90%、100%)的混合设计,预期类型和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其余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选择帮助的概率(0%~100%)。

2.5 实验任务和流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结果预期的类型、效价和概率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证实了结果预期的类型也是影响助人意愿的重要因素。在正性预期效价条件下,在0%~40%、60%、80%的预期概率水平上,在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奖励条件下,个体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以表扬为代表的精神奖励条件;而负性预期效价条件下,被罚钱等物质惩罚和谴责等精神惩罚下的助人意愿差异不显著。此结果表明,与精神奖励相比,物质奖励在特定条件下更能提高人们的助人意愿。该结果与已有研究发现是一致的:贺舟颖[16]选取了三个不同奖励条件下的说谎情境故事,收集了小学儿童关于认知判断、道德评价以及情感体验的问题答案,发现当有物质奖励时,儿童说谎行为发生得最多。李婷玉[14]选取3~5岁的儿童为对象,通过改变三种奖励条件(物质奖励、口头奖励、无奖励)探讨了不同奖励类型对儿童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物质奖励的情况下,儿童的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显著提高了。与儿童的行为变化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成年大学生的助人意愿也受到物质与精神奖励的影响。为什么物质奖励更能提高助人意愿呢?其原因可能在于物质奖励是一种直接且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个体产生更高的助人动机,进而积极地促进其产生更强烈的助人意愿。而精神奖励虽然同为一种直接的外部刺激,可以被感知为是对其助人行为的肯定和赞赏,但也可能让个体感受到是对自己决策的评判和控制,可能会被理解和加工成一种操控性信息,且陌生故事情境下给予的精神奖励可能会让个体感受到缺少真诚性和亲近感,间接地损害奖励者与助人者的关系[22-23]。因此当个体得到精神奖励的结果预期时,助人意愿可能会降低,助人的内部动机可能会因此减弱,从而减少助人行为的发生。在正性结果预期下,物质奖励比精神奖励引发更积极强烈的助人意愿,而在负性结果预期下,无论哪种类型,都是一种消极刺激,会引起助人决策的消极效应,即“施惠者偏差”。施惠者偏差指的是助人者与受助者对于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助人行为结果的感受与评价之间的差异[24]。在助人决策中,助人者与受助者有时会产生心理冲突,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并不能得到受助者的认同和感谢,反之对其责怪或埋怨,因此使助人者得到了不好的助人体验。一般而言,施惠者偏差越大,受助者对助人行为的感受和评价越消极,越容易削弱助人者的助人意愿,使双方难以形成助人-受助关系。在本研究中,个体得到不论是被罚钱等物质惩罚或谴责等精神惩罚的结果预期,都不是自己期望的结果,消极刺激会削弱个体利他性的内部动机,导致其助人意愿降低,从而减少助人选择,因此在负性预期下,两种类型的助人行为无显著差异。

图1 试验流程示意图

为了探究以上问题,本研究拟借鉴经典的风险决策任务范式,采用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不同类型的结果预期(物质、精神)下,结果预期的效价、概率对助人意愿的影响及其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基于已有研究结果[8,13-16,20-21],我们做出以下假设:(1)结果预期的类型、效价、概率三者交互作用显著;(2)不同预期类型下,助人意愿存在性别差异,且与结果预期的效价和概率因素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结果预期的效价主效应显著,正性结果预期下,被试的助人意愿显著更高。

3 结果

结果预期的效价存在显著的主效应,F (1,76)=103.2,P <0.001,η 2=0.576,正性结果预期条件下被试的助人意愿(76.69%± 16.6%)显著高于负性结果预期(62.57%± 20.8%);结果预期的概率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F (10,760)=4.59,P <0.001,η 2=0.057,预期概率为0%时被试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其他预期概率水平。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 (1,76)=4.809,P =0.03,η 2= 0.060。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进一步表明,女性的助人意愿(73.20%± 22.0%)显著高于男性(66.40%± 22.0%)。

表1 不同结果预期效价和概率条件下助人意愿在预期类型上的差异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表示P <0.001。

对比于传统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多源提供动力,复杂程度更高,其配备的双向DC/DC变换器是电池工作模式下电能转换与传输的重要装置。当动车组工作于不同供电方式时,动车组运行性能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双向DC/DC变换器和牵引逆变器组成的级联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混合动力系统中双向DC/DC-逆变器级联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软件,对被试的助人意愿进行2(预期类型:物质、精神)×2(预期效价:正性、负性)× 2(性别:男性、女性)× 11(预期概率:0%、10%、20%、30%、40%、50%、60%、70%、80%、90%、100%)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预期效价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 (1,76)=5.041,P =0.028,η 2=0.062。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只在负性结果预期下,女性的助人意愿(67.70%±27.0%)显著高于男性(57.80%± 27.0%),P =0.01,而正性结果预期下,两性的助人意愿无显著差异(P >0.05)。(见图2)

图2 不同效价的结果预期下的性别差异

4 讨论

本研究借鉴经典的风险决策任务范式,考察了不同预期类型下,结果预期的效价和概率对助人意愿及助人决策的影响,及其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我们发现结果预期效价的主效应及其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且只在负性结果预期下,女性的助人意愿显著更高。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了结果预期的类型和效价、概率的显著交互作用,揭示了物质和精神奖惩的结果预期对助人意愿的不同影响及其与预期概率的相互作用,对助人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较好的补充。

表1表明,预期类型和预期概率交互作用显著,F (10,760)=2.021,P =0.029,η 2= 0.026。更重要的是,预期类型、预期效价、预期概率三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 (10,400)=2.938,P =0.001,η 2= 0.037。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正性预期效价条件下,在0%~40%、60%、80%的预期概率水平上,预期类型为物质时的助人意愿均显著高于预期类型为精神时。而在负性结果预期下,两种预期类型的助人意愿差异在各预期概率下均不显著(见表1)。此外预期效价和预期概率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 (10,760)=40.253,P <0.001,η 2=0.346。

实验前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预期类型为物质结果,即实验中看到的结果预期均为与金钱得失相关的奖惩,另一组预期类型为精神结果,看到的结果预期均为精神奖惩相关即受到表扬或谴责等。正式实验前,主试通过指导语向被试叙述实验要求和任务,被试通过反复试次的练习程序进行练习直至完全理解。正式实验共有220个试次,每个故事情境在正性和负性结果预期条件下各呈现1次,在11个预期概率水平下,所有故事情境随机分配,共分为7轮进行,32个试次为一轮,每轮完成后被试可休息3~5 min。

本篇包含了5个章节,分别是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热工对象的数学模型、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单回路控制系统、复杂回路控制系统。按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可以把内容分成3类进行绘制。即将热工对象的数学模型加入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章节中。复杂控制系统则与单回路控制系统合并。然后选定核心词进行绘制,使内容层次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由于种类众多且没有统一的模型可以包含,故也使用思维导图加超链接的模式。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此外,以往研究发现,男性会将更高的动机价值归因于预期的金钱激励,而女性则认为预期的精神激励更为重要[25]。男性对惩罚或损失并不敏感,且男性在精神惩罚条件下做决策更迟钝,但在奖励条件中会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且提高其动机强度,而女性在奖惩条件中决策无差异[26-28]。然而在本研究中,在不同的预期类型下并未发现性别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以往研究主要采用经济决策范式,更多考察的是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与金钱相关的奖惩和经济行为有着直接且强烈的关联。而本研究考察的助人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个体性格、决策风格等多重因素的干扰。

菜肴1主要考察在凉拌菜中使用虾油调味汁的应用效果,使菜肴咸鲜适中,口感协调、丰富、爽脆。菜肴2考察在热菜中使用虾油调味汁的应用效果,使菜肴咸鲜适中,口感协调、浓郁、有肉感。

最后,本研究结果也发现了结果预期效价与个体性别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且只在负性结果预期下,女性的助人意愿显著更高。该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8]是一致的。在助人意愿上,结果预期效价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可能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生理机制层面,人类大脑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相较于男性,女性的与情绪控制相关的前额叶灰质层体积显著更大,而男性的与行为监控和决策执行相关的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更活跃[29]。其次,社会环境研究表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对两性的要求和期望逐渐不同,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女性偏情绪化,会产生更强烈的共情体验,而男性偏理性,对情绪情感的感知理解能力较弱[30,31]。在做与道德相关的决策时,女性做出的选择道德性更强,而男性更偏功利性[32]。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助人故事情境呈现时,女性会由于较高的情绪感知能力对受助者产生更多的共情体验,在决策时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助人意愿,而在会得到负性结果预期的情境下,男性会进行理性判断后再做出决策。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预期类型下,预期效价和概率均会对助人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且结果预期的效价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不仅首次考察了不同结果预期类型对助人意愿的影响,且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类型的奖惩预期与结果预期效价和概率的交互作用,即在特定条件下,与精神奖励相比,物质奖励更能提高个体的助人意愿,而精神惩罚和物质惩罚对助人意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不仅是对助人决策领域研究的较好补充,也为进一步通过设计和调整奖惩预期等措施以有效调控助人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思路。

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例如,没有考虑被试的人格因素和认知加工偏向,后续研究应在控制个体性格和决策风格等条件下进一步探究不同结果预期类型下的性别差异。此外,可以对助人故事情境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评定,通过控制熟悉度等指标来探究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个体助人意愿的影响。未来研究还可以结合脑成像技术,对结果预期和助人意愿的神经机制进行考察,以探究不同类型的奖惩预期影响助人意愿的生理机制。

例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介入,来创设出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的阅读效果得以强化。比如,教师可以先利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以多媒体为载体,为学生播放出海上日出的小视频,引导其观看;而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过日出吗?”“日出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觉得在作者的笔下海上日出会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进行分析、阐述,使其畅所欲言,并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课文阅读中,达到强化其阅读效果的目的。在此模式下,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深化其的阅读体验等,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周军.大学生助人意愿研究——以T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3):24-27.

[2] 杨昭宁,顾子贝,王杜娟,等.愤怒和悲伤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人际责任归因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7,49(3):393-403.

[3]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781-785.

[4] 吴鹏,范晶,刘华山.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7,49(12):1559-1569.

[5] Claus Lamm,C.Daniel Batson,Jean Decety.The Neural Substrate of Human Empathy:Effects of Perspective-taking and Cognitive Appraisal[J].J Cogn Neurosci,2007,19(1):42-58.

[6]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J].心理科学,2014,37(5):1263-1270.

[7] 王伟伟,马婷,李媛媛.价值取向和结果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6):13-16.

[8] 郑燕,杨宇,石睿,等.结果预期对助人意愿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J].人类工效学,2018,24(1):27-31.

[9] 冯坤.奖励与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138-141.

[10]冯竹青,葛岩.物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侵蚀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4):685-692.

[11]Deci EL,Ryan 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J].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3(2):437-448.

[12]龚烨.积极情绪能促进网络助人吗?——表达方式与奖励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3]姜桂秋.奖励刺激对小学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14]李婷玉.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5]Guttmann J,Bartal D,Leiser P.The Effect of Various Reward Situations on Children’s Helping Behaviour[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5,5(1):65-71.

[16]贺舟颖.不同动机类型下小学儿童说谎的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7]刘巍巍.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与内在动机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25(5):77-79.

[18]徐惠琳.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4(35):118-119.

[19]Wake S J,Izuma K.A Common Neural Code for Social and Monetary Rewards in the Human Striatum[J].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7,12(10):1558-1564.

[20]Albrecht K,Abeler J,Weber B,et al.The Brain Correlates of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and Verbal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2014,8(2):303.

[21]Lutz K,Pedroni A,Nadig K,et al.The Rewarding Value of Good Motor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Monetary Incentives[J].Neuropsychologia,2012,50(8):1739-1747.

[22]Hou J,Cheng J,Wang Z.The Effects of 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A Review and Synthe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128(5):774-795.

[23]Deci EL,Ryan RM.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es[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0,13(8):39-80.

[24]曲清和.亲社会行为中共情与动机强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5]Alarcón G,Cservenka A,Nagel B J.Adolescent Neural Response to Reward is Related to Participant Sex and Task Motivation[J].Brain & Cognition,2017,111(5):51-62.

[26]Lithari C,Frantzidis C A,Papadelis C,et al.Are Females More Responsive to Emotional Stimuli A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 across Arousal and Valence Dimensions[J].Brain Topography,2010,23(1):27-40.

[27]Greimel E,Bakos S,Landes I,et al.Sex Differences in the Neural Underpinnings of Social and Monetary Incentive Processing during Adolescence[J].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8,18(2):296-312.

[28]Grose-Fifer J,Migliaccio R,Zottoli T M.Feedback Processing in Adolescence: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2014,36(3-4):228-238.

[29]徐同洁,刘燕君,胡平,等.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使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3):458-461.

[30]Lemons MA,Parzinger M.Gender Schemas:A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Discrimination of Women in Technology[J].Journal of Business & Psychology,2007,22(1):91-98.

[31]丁凤琴,宋有明.感恩与大学生助人行为: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3):289-296.

[32]Friesdorf R,Conway P,Gawronski B.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to Moral Dilemmas:A Process Dissociation Analysis[J].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5,41(5):696-713.

The Effects of the Type,Valence and Probability of the Outcome Predictions on Willingness for Help

ZHANG Li-sha,SHI Rui,GAN Tian,ZHENG Y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ow the valence and probability of the outcome prediction,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fluence willingness to help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prediction (material vs.spiritual).Methods Eighty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risk decision-making task with a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Stories of helping others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Participants' willingness to help has been analyzed.Results ①There was a significant outcome type × outcome valence × outcome probability interaction.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positive results,at the expected probability level of 0% to 40%,60%,and 80%,the participants' willingness to hel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the expected type is material.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willingness to help betwee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unishments when the outcome prediction is negative.②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yp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utcome,as well as the valenc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utcome.③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the valence of outcome,and participants were more willing to help when they had a positive outcome prediction.④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lence of outcome and gender.Females' willingness to hel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the negative outcome prediction.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valence and probability of outcome prediction on individual willingness to help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prediction (material vs.spiritual).

【Key words】 ergineering psychology;moviation;willingness for help;the outcome predictions;the type of outcome;the probability of outcome;the valence of outcome;gender differences;altruistic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项目基金: 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2019N42)、浙江理工大学“521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简介: 张丽莎(1994—),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电话)0571-86843573(电子信箱)431420977@qq.com。

文章编号: 1006-8309(2019)03-0014-06

DOI: 10.13837/j.issn.1006-8309.2019.03.0003

[收稿日期] 2018-11-16

[修回日期] 2019-02-24

标签:;  ;  ;  ;  ;  ;  ;  ;  ;  ;  

结果预期的类型、效价和概率对助人意愿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