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生药鉴定和资源利用研究

中国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生药鉴定和资源利用研究

陈磊[1]2002年在《中国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生药鉴定和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败酱科缬草属(Valeriana)植物全世界约250余种,大部分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有缬草属植物17种2变种,主产于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现代药理和临床实验表明:它们有抗抑郁、镇静催眠、抗菌、抗病毒、保护心脏、抗癌等作用。本研究对国产缬草属4种药用植物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缬草 V.officinalis L.、宽叶缬草 V.officinalis L.var.latifolia Miq.和黑水缬草 V.amurensis Smir.ex Kom进行了较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包括文献查考、药源调查、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活性成分缬草素、二氢缬草素和乙酰缬草素的含量测定与比较分析。我们还对从蜘蛛香中提取总缬草素的工艺以及总缬草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本草考证发现蜘蛛香始载于《滇南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通过对蜘蛛香化学成分进行的研究,共分离得到化合物3个,分别为缬草素、二氢缬草素和乙酰缬草素。我们以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部位和采收期的缬草属植物中缬草素、二氢缬草素和乙酰缬草素的含量,结果发现缬草类生药蜘蛛香、缬草、宽叶缬草和黑水缬草之间缬草素类成分含量差异显着,其中以蜘蛛香含量最高,缬草次之,宽叶缬草再次,黑水缬草含量最低。不同产地的蜘蛛香中缬草素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贵州贵阳蜘蛛香含缬草素类成分最高。不同产地的缬草中缬草素类成分含量差异也较明显,其中以重庆南川产缬草中含缬草素类成分最高。缬草属植物地下部分缬草素类成分含量比地上部分含量高。不同采收期蜘蛛香和缬草药材中缬草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蜘蛛香和缬草均以9月采收的药材中缬草素类成分含量较高。首次对蜘蛛香、缬草、宽叶缬草和黑水缬草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HPLC指纹图谱不仅能鉴别4种缬草类药材,而且能评价缬草类药材的品质。我们用石油醚从蜘蛛香中提取总缬草素,所得的总缬草素中缬草素类成分含量超过70%。通过研究蜘蛛香中总缬草素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影响、对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对戊四氮诱发惊厥的影响发现:总颗草素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明显提高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入睡数,对抗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显示出较好的中枢抑制作用,为蜘蛛香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新[2]2007年在《缬草属常用药用植物形态特征、光谱鉴别及ITS序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确定我国缬草属(Valeriana L.)常用药用植物的主流品种并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及药材鉴别,本文从基于植物外在表型的形态特征、基于内部物质组分的光谱特征和基于物种遗传基因的DNA分子标记叁个层面入手,通过品种考证、资源调查、形态指标聚类分析、显微观察、紫外、红外光谱分析、ITS序列分析等手段对我国常用的5种缬草属植物及欧缬草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品种考证结果认为缬草在我国历代本草中尚未发现记载,而蜘蛛香自明代始载。我国缬草属有文献记载药用情况的共9种植物,其中药用广泛、产量规模较大且研究报道较为集中的为缬草V. pseudofficinalis C. Y. Cheng et H. B. Chen、宽叶缬草V.officinalis L. var. latifolia Miq.、黑水缬草V. amurensis Smir. ex Komarov、蜘蛛香V. jatamansi Jones和长序缬草V. hardwickii Wall.5种,此外欧洲的缬草品种V. officinalis L.在我国尚有栽培。前叁者及欧缬草均作药材缬草入药,后二者分别成为不同的药材品种。上述6种植物中,国产缬草、宽叶缬草与欧洲产缬草一直存在分类学争议。(2)通过对北京松山、四川峨眉山、湖北恩施叁个典型缬草属植物生境调查,记录了缬草、蜘蛛香、宽叶缬草、长序缬草的生长环境及习性。由于湖北恩施宽叶缬草资源非常丰富,又因当地土壤富硒而用原子荧光法测得其药材含硒量较高,达0.2 mg/kg以上,有望作为特色道地药材开发。同时调查了当地宽叶缬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3)通过核查大量标本,描述了上述6种缬草形态。并通过形态指标聚类分析,认为缬草与欧缬草为不同种,而宽叶缬草为缬草种下等级,由于存在大量过渡种,尚不能确定我国不出产欧缬草。上述种的主要分类区别为叶裂片数及裂片形态。通过对其果实显微观察,利用其大小、形状、被毛情况、基部是否偏斜或凹陷、表面色斑及斑点等特点可将6种区分;通过对其花粉粒电镜观察,利用其大小、形状、孔沟及刺状雕纹形态可将6种区分,且都表明宽叶缬草与缬草相似,二者与欧缬草不同。(4)首次进行6种缬草20个样品的水、乙醇、氯仿、石油醚紫外谱线组研究,发现其高极性溶剂谱线形态能够体现种间差异和种内稳定性,可作为缬草属不同品种药材的鉴别依据;低极性溶剂谱线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在质量;通过峰位及峰值的聚类分析,可明显分为缬草类、长序缬草类、蜘蛛香类叁类药材,与药用情况一致;而紫外谱线组的特征可作细致种间区分。首次对以上样品粉末直接压片进行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研究,其谱线特征种间稳定,可用于鉴别,同时某些精细结构可反映地域区别。(5)首次优化了缬草属药材DNA提取方法和ITS序列PCR扩增条件,设计出特异引物。通过对上述6种缬草属植物ITS序列分析,发现全长为642-644bp,其中ITS1为233-234bp,5.8S为160bp,ITS2为249-250bp,而5.8S片段序列完全一致。其中缬草属内相似度在95.8-99.5%之间,相互差异最小的叁个种是缬草、欧缬草和宽叶缬草,支持了缬草与欧缬草为不同种、宽叶缬草为缬草种下等级。由于ITS序列在缬草种内非常稳定,可作为处理缬草属过渡类型分类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将缬草属药材分为叁类:长序缬草类、蜘蛛香类及欧缬草、缬草、宽叶缬草和黑水缬草组成的缬草类,这与我国民间药用传统相吻合,证明其各有特色;其序列特征同时可作为药材鉴定依据。

石晋丽[3]2004年在《国产缬草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缬草属药用植物资源,从中寻找疗效确切的具有镇静作用的国产新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作者对全国 8 个省的缬草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应用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本草考证、原植物鉴定、生药性状鉴定、显微结构鉴定、薄层层析、HPLC 指纹图谱、HPLC 含量测定、ITS 序列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质量评价,主要得出如下结果: (1)采集该属药用植物标本近 40 号,鉴定了 5 种。从全国 8 个省和德国、日本收集到缬草属药材样品 18 个。对 5 种缬草属药用植物进行了原植物形态描述,药材性状描述,组织构造和粉末鉴定,编写了原植物检索表,药材性状检索表及显微特征检索表。重点对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长序缬草进行了鉴定。 生药学研究结果表明,根茎和基生叶的形状、花序的伸展方向、石细胞群和橙皮苷结晶的有无,可作为种间的鉴别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将 5 种缬草属植物分成叁类:蜘蛛香与其它缬草类药材区别明显,为一类。缬草、宽叶缬草、黑水缬草,为一类。长序缬草从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来看,与缬草、宽叶缬草、黑水缬草相似,但从显微特征来看,又与蜘蛛香接近,所以从生药学研究来看,长序缬草为过渡类型。 (2)通过本草考证,认为古代应用的缬草属植物仅蜘蛛香一种。蜘蛛香为一味传统的中药。 (3)通过对缬草类药材不同溶剂提取部分进行薄层色谱鉴定,初步认为该法快速、简便、易行,可用于缬草类药材的质量评价和不同种间的鉴别。薄层层析结果表明:所试 5 种缬草类药材为同属植物,均初步检出缬草素类成分和绿原酸,因此缬草素类成分、绿原酸的存在对缬草属植物可能具有植物化学分类学意义。同种不同产地缬草类药材各部分提取物的薄层特征斑点基本一致。同种不同产地的蜘蛛香可分为两组,购于成都、昆明、贵阳、采于峨眉山的药材为一组;而购于安国、雅安、陕西蜘蛛香为另一组。 甲醇部分薄层层析结果显示,蜘蛛香、长序缬草的橙皮苷斑点明显,与其它种不同,这一结果与生药学显微特征鉴别结果相吻合。按美国药典(24 版)鉴别方法进行薄层层析可以看出,欧缬草(德国购)与蜘蛛香层析结果最为相似。日本缬草的层析结果与其它种不同。不同溶剂提取部分进行薄层层析结果表明,宽叶缬草、黑水缬草的薄层特征极为相似。 (4)5 种缬草属药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乙酸龙脑酯、莰烯、(-)-匙叶桉油烯醇、Bicyclo[2.2.1]heptan-2-ol,1,7,7-trimethyl-,(1S-endo) -和 Benzene, 1-methoxy-4-methyl-2-(1-methylethyl)-为共有成分。所试 5 种药材为同属植物,因此这 5 种化合物的存在对缬草属植物可能具有植物化学分类学意义。缬草属药材挥发油化学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缬草属药用植物可明显聚为 3 类:同种不同产地的蜘蛛香为一类,宽叶缬草、黑水缬草、国产缬草、北京栽培的欧缬草以及长序缬草为一类,德国购缬草和日本购缬草为一类。其中,宽叶缬草和黑水缬草亲源关系最近。蜘蛛香与德国购缬草及日本购缬草关系较近。长序缬草归入国产缬草和宽叶缬草类群中,这与生药学、薄层层析、和 HPLC 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有所区别。 (5)通过对缬草属药用植物非极性成分、极性成分的 HPLC 指纹图谱比较可以看出,5种缬草属植物种间存在较大差别,而种内差异明显小于种间。药材 HPLC 指纹图谱法完全可以评价缬草属药用植物的药材质量状况,也可以用以对缬草属不同种生药进行色谱指纹图谱鉴别。 从结构和性质上说,由于缬草属药用植物的非极性成分中含有倍半萜、环烯醚萜等不稳定组分,化学结构复杂易变,化学性质及其活泼,在制备过程中受酸、碱、热等较剧烈条件 I<WP=6>影响,易发生断键、开环、异构化作用,难以获得稳定的标准物质。因此,对缬草属药用植物而言,其非极性成分的 HPLC 指纹图谱仅仅是初步研究,要对缬草属药用植物的药材质量进行控制,还需结合极性成分的 HPLC 指纹图谱来进行鉴别。缬草属药用植物极性成分的 HPLC测定法,能使缬草属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的大部分化学成分得到较好分离,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可行性。HPLC 指纹图谱结果显示,蜘蛛香、长序缬草指纹特征相似,缬草、黑水缬草、宽叶缬草指纹特征相似。这与生药学、薄层层析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故可以认为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进行区分应该是有效的途径,这也可以从化学分类上为缬草属这几种植物的分类提供佐证。建立了蜘蛛香的 HPLC 指纹图谱。指认了 3 个主要色谱峰:绿原酸峰、橙皮苷峰、缬草素峰。从蜘蛛香的 HPLC 指纹图谱来看,蜘蛛香可分为两组:来源于峨眉山、云南、成都、贵阳的蜘蛛香为 1 组;来源于雅安、安国、陕西的蜘蛛香为另 1 组。(6)首次从蜘蛛香中分离得到 1 个黄酮类化合物,经 UV, IR, MS, HNMR and CNMR 鉴 1 13定为橙皮苷。(7)采用 HPLC 法对缬草属药材中橙皮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蜘蛛香中橙皮苷的含量最高,长序缬草次之,欧缬草(北京栽培)仅含微量橙皮苷。黑水缬草、宽叶缬草、缬草中未检测出橙皮苷。这与生药学研究结果和薄层层

黄宝康[4]2005年在《中国缬草属植物的生药学及缬草的种内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缬草属植物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整理,我国共有30种,4变种,2栽培种,并发现2新种(凤凰缬草、轮叶缬草),2个新栽培变种(红花中国缬草、白花中国缬草),均可作为缬草类药材的新资源植物。从形态、化学、DNA、细胞学角度对中国缬草及同属植物进行了种间及种内变异的研究,初步阐明了中国缬草种内变异的规律,为区分欧缬草与中国缬草并建立中国缬草新种提供了依据。对中国缬草进行了化学成分、镇静催眠作用以及发芽率等的比较研究,为生药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

郭睿[5]2015年在《吉林省产缬草的生药学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主要对吉林省产缬草进行生药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吉林省缬草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内容。并对吉林省产缬草进行质量评价研究,为吉林省产缬草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对吉林省产缬草属植物进行生药学研究,并采用浸出物测定法、水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薄层色谱法、挥发油测定法对吉林省产缬草药材进行研究。对其特征性成分橙皮苷及绿原酸进行薄层定性鉴别。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北缬草中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对北缬草进行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利用HPLC法对吉林省产缬草中橙皮苷与绿原酸进行含量分析。结果:收集吉林省产叁种缬草对其进行生药学研究,对其药材性状、显微鉴定进行研究。并收集广西、贵州产缬草与吉林省产缬草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了黑水缬草、北缬草、毛节缬草等药材生药学部分中的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研究内容。薄层层析结果表明,实验品缬草药材均初步检出橙皮苷和绿原酸,因此总结出橙皮苷及绿原酸的存在对缬草属植物的分类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得出北缬草、毛节缬草及广西、贵州产的缬草药材提取物的薄层特征斑点是基本一致的。从北缬草中提取出挥发油采用的是水蒸气蒸馏法,含量为1%。通过运用GC一MS的分析方法对北缬草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出了15个化合物。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乙酸龙脑酯,相对含量21.675%;其次是莰烯(camphene),相对含量7.831%;再次是龙脑(borneol),相对含量5.233%;α-蒎烯(α-pinene),相对含量3.774%;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d),相对含量1.436%。对吉林省产缬草属植物做质量评价研究,得出吉林省产缬草药材水分含量9.23-20.16%之间(冷浸法);水分含量在11.15-25.53%之间(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在3.48-19.20%之间(冷浸法);醇溶性的浸出物含量在3.48-19.65%之间(热浸法);挥发性醚浸出物含量的在1.28-3.37%之间;总灰分含量在4.85-11.26%之间;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在2.56-5.60%之间。采用HPLC法对北缬草、毛节缬草及缬草药材中的绿原酸及橙皮苷进行了含量测定。共测试了同种条件下5种缬草样品中的橙皮苷含量,5种样品中橙皮苷含量存在一定差距。广西缬草>东丰县野生北缬草>贵州缬草>长春中医药大学百草园人工栽培毛节缬草>东丰县人工栽培北缬草。同时对5种缬草样品进行了绿原酸含量测试。5种样品中绿原酸含量也存在一定差距。东丰县人工栽培北缬草>广西缬草>东丰县野生北缬草>长春中医药大学百草园人工栽培北缬草>贵州缬草。结论:实验品的北缬草、毛节缬草药材均检出橙皮苷和绿原酸,因此橙皮苷及绿原酸的对吉林省产缬草属植物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了吉林省产缬草的药材质量标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北缬草中提取出挥发油的含量为1%。采用GC-MS的分析方法,对北缬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出15个化合物。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乙酸龙脑酯,相对含量21.675%。采用HPLC法对北缬草、毛节缬草及缬草药材中的绿原酸及橙皮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经过实验发现吉林省东丰县的野生北缬草中橙皮苷含量相对较高,仅次于广西缬草。这一发现将为吉林省东丰县野生北缬草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吉林省东丰县人工栽培的北缬草中绿原酸含量最高。这一发现将为吉林省东丰县人工栽培北缬草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证明绿原酸及橙皮苷均可作为控制吉林省产缬草属药材质量的一个指标。

刘娟, 汪洋[6]2007年在《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全世界缬草属V a leriana约有250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南美和北美中部。缬草也称为欧缬草或药用缬草,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可作香料、药用及观赏。在欧洲及美国常被用于治疗轻、中度失眠[1]。目前缬草提取物及其制剂在国际十分畅销,销售额列植物药前

汪洋[7]2007年在《黑水缬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快速繁殖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为探讨黑水缬草种子的繁殖技术,本课题从其种子的萌发特性方面进行研究,为实现黑水缬草的现代化栽培及实施GAP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黑水缬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培养基和生长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构建起黑水缬草快速繁殖体系,为黑水缬草的不定芽再生、次生代谢物的利用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为进一步实现黑水缬草的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方法:探讨不同包装材料贮存、低温保存、贮存时间、萌发温度、化学试剂浸种等方法对黑水缬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常规种子发芽试验,计算不同萌发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筛选外植体后,再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黑水缬草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培养、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并且考察光照条件和培养基pH值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不同方法处理的黑水缬草种子发芽率有较大差异,确定了黑水缬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适当的浸泡时间和变温处理可以显着提高黑水缬草种子发芽率。以茎尖和叶柄基部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较适宜,带节间的茎段诱导丛生芽较适宜。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不同的诱导和增殖效应,其中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0.5mg/LNAA+5.0mg/L6-BA比较理想。MS+0.5mg/LNAA+2.0mg/L6-BA是适合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腋芽诱导培养以MS+0.2mg/LNAA+0.5mg/L6-BA为宜。生根培养以MS+0.1mg/LNAA为佳。结论:对黑水缬草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提高其发芽率,贮藏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低温和透气性,种子繁育要在适宜的时间和温度等条件下进行。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实现黑水缬草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并进行丛生芽诱导和增殖试验,建立快速繁殖体系。

钱志瑶[8]2016年在《黔产宽叶缬草遗传关系的分析及挥发油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贵州省宽叶缬草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关系;并对宽叶缬草挥发油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1)通过优化PCR扩增体系中Mix、DNA模版、引物的浓度,建立宽叶缬草RAPD及ISSR扩增反应体系。(2)利用最佳反应体系,筛选RAPD、ISSR随机引物以及ISSR有效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3)运用RAPD、ISSR两种方法分别对贵州省20个居群的宽叶缬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NTSYS 2.1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4)运用SPSS 17.0软件对RAPD与ISSR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5)基于叶绿体DNA片段,利用trn L-F、mat K序列对宽叶缬草进行序列分析,运用Bioedit、MEGA 5.0软件计算贵州省宽叶缬草居群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6)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藏的方法对宽叶缬草挥发油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7)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对宽叶缬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8)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进行测定。(9)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建立了适合宽叶缬草RAPD扩增的反应体系:总体积25μL,包含2×Taq PCR Master Mix 16μL,DNA模板100 ng,引物0.60μmol/L,dd H2O补齐。(2)建立了适合宽叶缬草ISSR扩增的反应体系:总体积25μL,包含2×Taq PCR Master Mix 14μL,DNA模板60 ng,引物0.70μmol/L,dd H2O补齐。(3)从59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7条有效RAPD引物,17条引物20份不同居群宽叶缬草共扩增出19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8条,多态性比率80.20%,遗传相似性系数0.4010~0.9391。(4)从5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7条有效ISSR引物,并确定了各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17条引物20份不同居群宽叶缬草共扩增出22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4条,多态性比率86.61%,遗传相似性系数0.4732~0.8929。(5)通过UPGMA聚类分析,RAPD、ISSR两种方法共同体现出4号居群样品(剑河县敏洞上坝;2014)单独聚为一组,其余19份居群样品聚为一组;不同宽叶缬草居群总体呈现剑河地区的聚为一组,江口地区的聚为另一组;2013年份的聚为一组,2015年份的聚为另一组。(6)RAPD与ISSR的相关性分析系数为0.875,在0.01水平呈显着正相关。(7)23份不同居群宽叶缬草trn L-F序列测序显示,trn L-F序列长度947~985 bp,GC%含量为35.92~36.55%,排位后的长度为930 bp,其中差异位点8个,变异位点5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054,居群总体遗传距离为0.0005,ML、NJ、ME、UPGMA四种聚类构树结果显示15(江口县官和乡泗渡村寨上组)、18(江口县凯德镇育苗基地)号样品明显地与大部分的宽叶缬草样品区分出来。(8)23份不同居群宽叶缬草mat K序列测序显示,mat K序列长度1080~1088 bp,GC%含量为35.19~36.64%,排位后长度为1055 bp,差异位点2个,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009,居群总体遗传距离为0.0003,ML、NJ、ME、UPGMA四种聚类构树结果显示2(剑河县太拥乡太平村)、5(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村)、6(剑河县关么乡苗岭村)、20(江口县闵孝镇渔凉溪村)号样品聚为一类,其余19份聚为一类。(9)宽叶缬草挥发油为外观显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具有缬草挥发油固有的臭气,味微苦,其酸值为2.89~4.11 mg/g、皂化值为171.08~183.00 mg/g、折光率为1.4728~1.4796、比旋度为39.21~58.66°。(10)建立了宽叶缬草挥发油薄层鉴别条件:环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6:0.2:0.03)作为展开剂,硅胶G板饱和15 min,5%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得到8~13个丰富、可辨斑点。(11)经气相色谱法考察,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在1.0025~8.0200 m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平均回收率98.45%,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为29.64~59.65%。(12)生长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呈现增高趋势,到一定海拔高度,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不显着。结论:(1)贵州省不同居群宽叶缬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所得RAPD、ISSR分子标记可用于宽叶缬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今后开发宽叶缬草的选种与育种奠定了基础。(2)贵州省宽叶缬草居群内trn L-F、mat K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3)宽叶缬草挥发油质量控制的评价研究,为今后合理开发宽叶缬草挥发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周英平[9]2006年在《黑水缬草挥发性成分及其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符合GAP要求的黑水缬草(Valeriana amurensis)栽培技术,为开发利用东北地区的黑水缬草提供理论基础及栽培技术支持,本研究选取了黑水缬草分布较为集中的内蒙古乌玛自然保护区、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以及张广才岭五常市向阳林场为研究、取样地点,研究了不同群丛类型对黑水缬草种群特性的影响,对黑水缬草的种子休眠和萌发生理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人工栽培实验,对不同来源的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 野外调查是在研究区域内,对黑水缬草集中分布的9个群丛进行了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了有代表性的27个样地,然后设置样方,调查样方中各个群丛的优势种、标志种和黑水缬草的相关性状,计算黑水缬草的重要值。重要值作为一种综合性指标,在衡量黑水缬草在群丛中相对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黑水缬草分布的最适生境。结果显示:拟垂枝藓、臭冷杉林和小叶章、臌囊苔草沼泽中黑水缬草的重要值较大,分别为49.9%和49.1%,即黑水缬草生长的最佳生境为拟垂枝藓、臭冷杉林和小叶章、臌囊苔草沼泽生境。对黑水缬草种子休眠生理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以沙质壤土为基质,配合(10-25-10)℃的变温条件,黑水缬草的发芽率达到最大,为82.1%;黑水缬草种子浸泡液、粗提液以及乙醚浸提液均对黑水缬草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对黑水缬草进行小面积的人工栽培结果显示:五常地区黑水缬草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15日左右,最佳留床密度为83株/m~2,黑水缬草最佳种苗培育方式为B方式(即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待黑水缬草种子长出2片真叶,并形成完整的根系后再移栽到营养钵中)。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生长方式的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大致相同,人工栽培的黑水缬草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野生黑水缬草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从中分离出一种在相关文献中未见报道的化学成分—β-人参烯。

参考文献:

[1]. 中国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生药鉴定和资源利用研究[D]. 陈磊. 第二军医大学. 2002

[2]. 缬草属常用药用植物形态特征、光谱鉴别及ITS序列研究[D]. 万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国产缬草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D]. 石晋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 中国缬草属植物的生药学及缬草的种内变异研究[D]. 黄宝康. 第二军医大学. 2005

[5]. 吉林省产缬草的生药学及质量评价研究[D]. 郭睿.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

[6]. 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 刘娟, 汪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

[7]. 黑水缬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快速繁殖体系的构建[D]. 汪洋. 佳木斯大学. 2007

[8]. 黔产宽叶缬草遗传关系的分析及挥发油质量评价研究[D]. 钱志瑶. 贵州医科大学. 2016

[9]. 黑水缬草挥发性成分及其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D]. 周英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缬草属药用植物的生药鉴定和资源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