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探讨论文_李永琼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探讨论文_李永琼

(四川省万源中学,四川 达州 63635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中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中学的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要求学生提升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也要求学生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是培养学生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就要以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以此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渗透;民俗文化;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愈来愈被重视的大背景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推进社会发展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语文教学是传播与发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三观、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需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融入传统民俗教育,不单单是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趋势。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尤其是以中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在思想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尽管我国与国际接轨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国内外的文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大影响,比如学生在节日方面更倾向于西方节日。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建军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节日,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等节日更加具有吸引力,这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故而,为了使中学生内心能够燃烧起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热情,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让学生学习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进而传承民俗文化。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有效加强中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又能够拓宽中学生知识广度,使学生在掌握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人才[1]。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普及使社会语言发生了巨大革新,从而导致汉字的使用规范受到了极为深刻影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就要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使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得以有效培养,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拓宽教材民俗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也是我国形成多民族和谐相处局面的主要原因,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诸多文章内容中都涉及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教师就可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比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就提到了端午节,而端午节中有很多民俗文化极具特色,如“赛龙舟”、“挂艾草”、“拴五色丝线”等等,它的具体意义是指为家人祝福、防疫、保平安,如果学生对此不理解,那么就很难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含义具有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完善教材当中的民俗文化教学是尤为重要的。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民俗文化文章都是教育科研人员精心挑选的作品,其中不乏各民族的传统特色,但由于篇幅受限导致内容欠缺,因此教师就需要不断拓展教材内容,加大完善力度,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其理解多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形成传播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比如,在教材现有的目录文章外,教师可根据四川地区的地域特色,开展土语方言、文化遗产、神话故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了解四川地区的民俗文化。在课前,教师可将与“传统节日习俗”相关的图文资料整理、剪辑后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以此为线索展开四川民俗文化的收集。在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四川民俗文化进行展示,其中可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物图片、古代文人故居讲解图、民族服饰图片、民族音乐等等。在某一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其余学生可根据同一观点进行补充和延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在一旁做好指导和纠正工作。接着,教师在黑板上规划树状图,让学生总结四川地区民俗文化的几大特点,并根据树状图最后的结论,结合教材深入剖析该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完善和拓展教材内容,能够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中,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提升教师文化渗透意识

中学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更加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掌握多个民族的民俗特色、人文风情、发展现状等等信息,能够在开展民俗文化教学活动时,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疑问。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帮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师就可在互联网中进行自我提升。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可到全国语文教学论坛中学习其他教师开展民俗文化教学时的优秀措施,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与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将教材内容所提及的民俗文化与当地的人文风俗相结合,在互联网中将与其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并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相关素材,使民俗文化的教育作用最大化。此外,教师也可在互联网中观看各个民族的纪录片,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发展特色以及人文风情,并且能够将其中与自己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截取到课堂导入环节,切实在课堂中渗透民俗文化[2]。

学校方面也要重视教师的民俗文化培训工作,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渗透意识。比如,学校可定期开展民俗文化专题讲座,邀请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有优秀成就的教育工作者到校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在讲座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引导教师将知识内容与学习感受进行整理,并形成可行教学计划,从而使教师更加科学地在课堂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为教师开展更深层次的民俗文化教学活动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学校也可为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研讨会,引导教师将自己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或整理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方式下使民俗文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也可使教师获得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民俗文化教学活动。

(三)优化现有教育模式

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就需要从多角度展开教学活动,利用自身以储备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课本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将自身生活与民俗文化相连接,才能够切实达到高效渗透的目的[3]。比如,教师在教学《口技》相关内容时,就可运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并让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民俗技能以及相关资料带到课堂。在课上,教师可开展“民俗文化擂台赛”,让某一学生将自己所带来的资料播放给其余学生观看,并将其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讲解剖析,其余学生可发表疑问和见解,展示同学根据相关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在一旁做好计时和裁判工作,在某一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同学作为大众评审进行投票。然后,另一同学采取同样的方式上台进行挑战,选取最高票者为第1轮的“小擂主”,并接受其余同学的依次挑战。最后,游戏结束时得票最高者则为“擂主”,下堂课时其余同学可再次发起挑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民俗文化,并在良性竞争中不断革新知识储备,使民俗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进而使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更加深厚,最终达到知识水平高、综合素养强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时,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了解的传统民俗文化充分融合,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探索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中学教师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明芳.中学语文渗透民俗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8,15(05):71.

[2]黄建荣.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J].学苑教育,2016

[3]张发明.小议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J].魅力中国,2019(4).



论文作者:李永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探讨论文_李永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