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渝东门户的时代华章论文

巫山:渝东门户的时代华章

Wushan County: Writing a New Chapter as a Portal Standing in Eastern Chongqing

□ 文/袁麒麟

巫山,渝东门户。 摄影/徐圣奎

对于渝东门户巫山而言,刚刚过去的2018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专题汇报。巫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受到总书记的检阅。

面对机遇叠加与困难交织的特殊环境,走进新时代的巫山人在拼搏中前行,在实干中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捷报频传。高质量甩掉“贫困帽”,高水准布局生态产业,高品质推动城市转型,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本底的深度变革之路。

门户之变:巫峡大地旧貌换新颜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国家使命,也是巫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生需求。2018年11月,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巫山等四县座谈会上强调,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之后,巫山县委县政府及时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深入实施“三大攻坚战”“十项行动计划”,将渝东北门户重镇巫山打造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巫山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清晰地勾勒出了巫山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实施路径。即通过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办好“红叶节”、练好“气字诀”、打好“文化牌”,为这片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山水,赋予更为深厚的绿色底蕴和更为优雅的灵动神韵。

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演进的,是大手笔的污染治理。随着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战役如火如荼的展开,巫山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长江干流保持水质Ⅱ类,森林覆盖率达5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以上,多次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称号。

交通的立体变迁,让巫山人彻底告别了蜀道难的辛酸与痛楚。面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纵深演进,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交通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在为期3年的交通大会战期间,巫山全面打造“水陆空铁”门户交通枢纽。如今,巫山机场即将通航,郑万高铁加快建设,巫大高速、奉(巫)建高速和两巫高速有序推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最公平也是最普惠的民生。巫山城市之美,在于有山有水有港湾的颜值美和有诗有爱有文化的气质美。为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生态之城,巫山依托“两江四岸”,按照高唐组团宜居、江东组团宜商、早阳组团宜业、南陵组团宜游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山体、水体、植被和岸线等景观资源,涵养城市文脉文气,打造峡江相拥、山水辉映、人文大美的魅力之城。

巫山全面打造“水陆空铁”门户交通枢纽。 摄影/丁坤虎

随着一批接一批的重大项目在巫山布局,巫山正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水陆空铁”的立体综合交通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开放大格局,登临重庆向东开放桥头堡的战略高地。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巫山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打造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巫山和风情巫山,让每一个巫峡儿女都能过上充满幸福质感的高品质生活。

博物馆是严肃庄重的场所,它能让我们以中国为自豪,也能鼓励我们不怕艰苦,实现中国梦。所以博物馆公示语的英译质量不仅体现出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看重程度,也意味着是否向国外游客传达了错误的中国文化信息。本文主要指出了镇江博物馆公示语一部分问题,但是还有好多公示语有错误。希望镇江博物馆能找寻翻译专家修改整个博物馆公示语。当然修正公示语不仅仅是专家的任务,也是每个爱国者的责任。笔者期待更多人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公示语错误,并向有关部门反馈。那么,各个地方准确的公示语英译来日可期。

绿色赋能: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巫山脆李和纽荷尔是声名远扬的中华名果,也是巫山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重要体现。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巫山在科技化管护、工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上狠下功夫,不断夯实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之间的利益链接,大力做好农产品加工、冷藏、保鲜工作,推动农业实现“接二连三”,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户为主力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格局。巫山脆李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品种权,“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叫响全国,并荣登全国李品类公共区域品牌榜首。

满山红叶似彩霞,一部《等到满山红叶时》电影,将巫山红叶演绎得如诗如画。如今,巫山红叶已经成为三峡旅游最为靓丽的一张名片。为赋予这张名片更多的内涵,巫山种好红叶树、建好红叶园、办好红叶节,连续举办了12届的红叶节人气逐年高涨,“神女恋城·红叶巫山”旅游品牌享誉全球。

Optimization of Spreader Path for Container Yard Crane

巫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摄影/刘朝明

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聚焦,巫山红叶、巫山脆李、巫山神女、巫山猕猴等独具巫山特质的“美丽中国”名片叫响全国,成为引领巫山产业转型的强劲动力。

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农业的“三箭齐发”,是巫山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的引领下,巫山将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叫响全国。 摄影/朱云平

巫山红叶,三峡旅游靓丽名片。 摄影/谭少华

为推动工业的绿色转型,推动工业园区“一区三园”协同发展,巫山通过腾笼换鸟,将产品无市场、发展无前景、管理无效果、经营无业绩的不良企业清理出园区。同时,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2018年,工业园区完成新建、续建项目投资1.09亿余元,引进服装、建筑节能材料等项目6个,签约资金2.3亿余元,实现产值9.5亿余元。

作为重庆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县,旅游一直都是支撑巫山绿色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巫山,可观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可探千年古镇、万年文明。依托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高质量建设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女景区、当阳大峡谷3个5A级景区和一批4A级景区,高标准推进景区规范化、智能化建设,高效率提升景区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打造以“核心景区”担纲、“知名节庆”助威、“全域旅游”富民的国际知名现代化旅游城市,做靓“神女恋城·红叶巫山”核心品牌。如今,神女景区南北水陆大环线全面贯通,立体游三峡、全景看红叶如梦如幻,全年购票人数突破120万人次。

生态优势与文化内涵,为巫山创新养眼、养身、养心、养性、养神和养情等生态康养新模式,打造三峡云端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提供了与生俱来的厚重土壤。而善于创新的巫山人将文化消费、体育健身、中医养生、文艺创作、影视拍摄、育幼养老、休闲度假等融入康养产业,高标准打造摩天岭、梨子坪、核桃坪等康养基地,当阳乡、红椿乡、邓家乡等森林小镇,“休闲李庄”“休闲橙庄”“森林人家”和“三峡院子”“梦幻客栈”等大批特色民宿闪亮登场,形成了生态康养完整产业链和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四季康养旅游主题。

城乡共进:大家园共享大民生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和认识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背景,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意义,有效果。

巫山美丽乡村。摄影/陈朝君

(2)原料粉碎程度对大豆提油量的影响。响应曲面实验中的大豆原料需要粉碎,其粉碎程度会对发酵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当大豆原料的粉碎程度越高、粉碎越细时其原料粉对粉碎程度要求就逐渐变高,在实际的大豆油脂生产过程中会结合该粉碎度来提高大豆油脂生产产量。在操作过程中,要基于80目筛作为粉碎基本标准,配合原料综合考量响应曲面实验过程与实验条件[12]。

根据规划,巫山通过对高唐组团提档升级,打造旅游城市接待客厅;通过布局高端地产、商业综合体和旅游码头游客换乘枢纽中心等,确保江东组团“三年成城”;通过在早阳组团布局高铁经济,激活发展动力;通过在南陵片区打造两江夜游和南陵古道,彰显城市魅力。

巫山的乡村之美,在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和满是乡愁的风土人情。为打造“自然美”与“人文美”融合,“产业美”与“生活美”共享的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深挖巫文化、远古文化、三峡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以大昌镇、庙宇镇等为代表的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培育以建平乡、两坪乡、平河乡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小镇;打造巫峡镇、双龙镇、曲尺乡等为代表的滨江风情小镇和骡坪镇等边贸集镇。

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是巫峡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2015年以来,巫山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大扶贫推动大振兴,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干劲,累计实现120个村、23290户86735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83%,农村道路通组通达率90%,饮水安全覆盖率100%,致富产业实现全域覆盖。经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社会公示和国家专项评估,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特别是巫山探索实践的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引起了广泛关注,先后在全国、全市进行经验交流。

随着城乡大家园的协同共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实事全面落地。在城乡共进的共建共享中,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在不断增强。

聚焦热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围绕群众反响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吃水难、上山难等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包村企业进行实地勘察,多方筹集资金修缮村级薄弱落后的基础设施,先后投资23万元,整修硬化环山路3850平方米,投资5.1万元,修建100立方米的蓄水池1座,结束了史家庄村以往“上山靠颠、吃水靠天”的状况,有效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另外,常委会机关还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送医下乡等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透过一片片产业、一栋栋新居、一条条公路、一个个水池、一张张笑脸,巫山每一寸土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巫峡儿女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而巫山的每一次变化,都踩在了新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地面铺装是历史建筑的重要室内元素,青岛德租时期建筑室内地面通常依据不同空间功能而选择不同材料.如居住建筑的客厅、餐厅、舞厅、居室等,通常铺设人字形、直线型、拼花木地板及地毯;辅助功能空间大多使用地砖.公共建筑门厅、走廊等交通区域地面使用瓷砖或水磨石地面.在同一幢德式建筑中,地面通常会依据位置不同使用不同材料与形式的铺装.比如1901年建造的德华银行旧址的主次入口处地面使用几何形釉面砖,1层公共走廊使用水磨石地面,二层地面铺设直线型木地板.

巫山探索实践的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先后在全国、全市进行经验交流。 摄影/向永蓉

图片/巫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标签:;  ;  ;  ;  ;  ;  ;  ;  

巫山:渝东门户的时代华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