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分析_基础货币论文

对我国货币乘数决定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乘数论文,货币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不仅受基础货币影响,也受货币乘数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有限,虽然它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影响货币乘数,但是,货币乘数还受到存款人持现行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货币乘数变动规律有所认识,有利于中央银行适度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一、1995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变化的基本情况

1995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乘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但1998年前后,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8年上半年之前可以视作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受基础货币的影响,基础货币增长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度大于75%;货币乘数水平基本稳定,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度小于25%。

1998年下半年至今为第二阶段。1998年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改革项目,标志性的改革是取消了几个年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同时还改革和调整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些对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特点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度交替占主导地位(见图2),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同比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为-0.94,呈明显反向变动;货币乘数不稳定,变动幅度较大。

在第二个阶段,货币乘数的变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货币乘数不稳定,不易控制;二是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反向运行,表现为当央行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时,货币乘数下降(上升),使得相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并不明显。这两个问题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由于货币乘数的反向运作,央行在调控基础货币时难以预测调控效果,也难于决定调控的力度。

二、对我国货币乘数决定因素的分析

(一)货币乘数及其决定因素

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普遍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1+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超储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其他存款比率(注:其他存款指包含在基础货币中的非存款货币机构存款,主要有邮政储蓄转存款和机关团体在中央银行存款。其中,机关团体在央行存款数量很小,可忽略不计。2003年9月以前,邮政储蓄存款要全额转存中央银行,9月后,新增加的邮政储蓄存款可以选择不转存中央银行。))

图3反映了1 998年以来货币乘数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如图所示,邮政储蓄存款比率的变化比较稳定,变异系数仅为0.08。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漏损率和超储率是对货币乘数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因此,笔者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现金漏损率和超储率上。

(二)现金漏损率

随着支付工具的现代化,我国的现金漏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一年内通常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波动(见图4)。在节假日前,现金投放增加较多,对货币乘数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剔除季节因素后的现金漏损率总体呈稳定下降趋势。

(三)超储率

超储率的变化是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关键。超储率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其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但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水平还是很高,而且波动幅度仍然较大(见图5)。这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较低;二是我国货币市场流动性有待提高;三是我国高储蓄率、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化和准备金付息制度导致商业银行愿意并能够保持一定数量的超额储备;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维持着庞大的四级分支行管理体系,每级分支行都要维持一定数量的超额储备;五是我国的支付结算效率和银行电子装备水平偏低。这里重点论述前三项因素。

1.商业银行贷款流动性需求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很高,1998年以来流动性比率指标长期维持在40%左右,比标准水平高15个百分点(见图6)。商业银行维持较高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贷款需求流动性管理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贷款流动性需求波动幅度非常大。

贷款流动性需求可用当期新增贷款与新增存款的差额指标反映。图6反映了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全部金融机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流动性需求。如图所示,金融机构贷款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月新增存贷款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看,国有商业银行月新增存款的变异系数为0.87,股份制银行的为1.85,均大于各自新增贷款的0.78和0.9,也就是说,月新增存款的波动大于月新增贷款的波动;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流动性需求的变异系数为7,国有商业银行的为2.7,波动幅度是后者的2.6倍。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大。

2.货币市场流动性有待提高

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很快,为金融机构调整流动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应该看到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以回购市场为例,2003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年换手率为470%,而美国回购市场年换手率则高达1000%。

3.商业银行持有多余的超额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和以存款为主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导致全社会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加之我国的准备金付息制度,商业银行最小化超额储备的动力并不强。

由于商业银行有多余的超额储备做后盾,中央银行试图通过调控商业银行流动性而达到调控商业银行货币派生能力的效果就十分有限,商业银行甚至有充足的余地与中央银行反向操作,导致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总量,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和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4.对商业银行最低超储率的估计

商业银行多余超额储备的真实数量难以计算,但通过观察一些特殊的历史数据,可有一定的认识。2003年3~6月,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水平较低,并没有向商业银行注入较多的流动性,但这期间,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迅速由3月的18.2%上升到6月的23.1%;金融机构超储率由3月初的5.71%下降到6月末的3.49%,4个月内下降2.22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左右,货币乘数的平均贡献率为70%左右,可见金融机构多余超额储备在货币信贷扩张中的作用。因此,2003年8月至今人民银行两次决定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部分流动性是完全必要的。

2003年以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及2004年公开市场大力回收基础货币,尤其是2004年5月份中央银行收回基础货币的力度比较大,基本上吸收了金融机构多余的超额储备。商业银行多余超额储备一旦消失,面对央行减少基础货币的调控,就必须减少其他流动资产以维护足够的超储水平,因此,超储率同比上升,改变了过去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反向运行的状况。5月末全金融机构超储率为3.32%。笔者估计,在目前7.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8%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下,金融机构对3%的超储率是有敏感性的。3%是我国目前状况下最低的超储水平。虽然这个水平比国外金融机构的超储率高,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个水平应该是合理的。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多余超额储备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和效率。以银行存款为主的单一资产结构、高储蓄率和央行准备金付息制度,造成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里长期存在一部分流动性,很多时候超储率已经不能敏感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

2.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1年期以上的中央银行票据可以改善金融机构超额储备多余的状况,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调控手段。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央行较难用价格手段有效地调节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一次性直接减少商业银行多余的超额储备。在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上,3%的超储率可能是金融机构必须维持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操作具有敏感性,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反向运行的情况能得以改善。另外,发行1年期以上的中央银行票据,也可以达到有效锁定商业银行多余流动性的目的,是一个灵活性较高的工具。因此,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重要阶段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以考虑直接使用法定准备金手段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在日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应考虑适当提高中央银行票据的期限。

3.现金漏损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季节因素影响上。如果不考虑季节性因素,现金漏损率的变化是稳定下降的。但是,一些较大节日前的现金投放,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较大。商业银行要预测好季节性流动性需要,中央银行要给予适度的流动性支持。

4.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货币市场状况、支付结算效率、电子装备水平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多级分支行管理体系,使其必须保证较高的流动性。而即使金融机构多余的超额准备能够被中央银行吸收,其超储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比较高的。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3%的超储水平也不一定长期具有敏感性。随着商业银行体制变更、支付结算效率和电子化装备水平的提高等,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敏感性的超储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分析_基础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