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大幅下降的原因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大幅下降的原因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为何大幅下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幅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将要到来之际,世界各国无不致力于提高本国科技竞争力,以期在下一个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得有利位置。我国政府也将科教兴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和制订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简称“洛桑报告”)显示,1999年我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却出现大幅度下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最近,记者就此走访了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

新增指标拖了“排名”后腿

洛桑报告将全部评估指标分为硬指标(即统计数据指标)和软指标(即专家调查数据指标)两类。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起全说,1998年度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上升,几乎完全归因于统计指标的变动,特别是软指标排位的大幅度提高,而1999年度排名出现大幅下降,也是因为一些新增指标排位靠后。

1999年度的洛桑报告为科技要素增加了6项指标, 使指标总数达到了26个。除“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一项为专家调查数据外,其余5项都是人均统计指标。“1950 年以来人均获诺贝尔人数”排第22位,是新增指标中排位最靠前的。而“人均R&D (研究与发展)经费”、“人均企业R&D经费”、“人均R&D人员数”、和“人均企业R&D 人员数”分别在参评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41、39、33和31位。其中人员指标排位明显高于经费指标,这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科技经费的短缺现状是相吻合的。但杨起全指出,即使是人力资源方面也不容乐观:目前在众多的领域,我国仍然缺少世界级的科学家。

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我国“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指标列倒数第二位,这反映了我国合格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在这个指标上我国比同属亚洲的印度、菲律宾、新加坡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不过,在洛桑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学基础正在不断加强,如“青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一项,我国的排位从1998 年度的第20 位上升到1999年度的第12位,这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经费投入不足与来源单一

据专家分析,我国R&D 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妨碍科技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R&D经费投入是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 长期以来已为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所普遍采用。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总量在逐年增长,占中央财政10%以上。但因为基数不大,这个数目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来说,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R&D经费约占总的科技经费的一半。近年来,我国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直在0.5%左右徘徊,1998年为0.7%, 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比如美国,1998年R&D 经费约为2200 亿美元, 韩国约为13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70亿美元。在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上, 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经费占R&D 经费的比重分别保持在6%、30%和64%左右, 而同期工业化国家及韩国与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相应比重则分别为20%、30%和50%左右。在对R&D 活动的投入中,我国与工业化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结构差异。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调研与协调处处长叶玉江说,拿1998年为例,尽管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投入达到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 %, 但也仅占R&D投入的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998 年的平均资助强度为12万元/项,每个项目执行3年,按每项6个人计,平均每人每年经费不足1万元。由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基础研究领域千军万马争经费、 争课题的现象。科学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经费。而当前,世界基础研究活动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基础研究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情况堪忧,早已是一个说了又说的问题了。

从R&D经费的来源来说,我国政府投入比重偏大, 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与我们一样,R&D经费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调整增长和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界迅速增加对R&D活动的投入。民间投入也成为这些国家R&D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比如美国,R&D经费约30%来自政府,70%来自企业。 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界已逐渐成为R&D活动的投资主体。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高昌林说,这也将是我国的一个发展趋势。或者反过来说,只有企业积极投入R&D活动, 我国这方面的经费才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增加。

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比例失调

除了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据研究者及专家认为,我国在开发与引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战略与思路上的误区与不足。比如,美国、日本用于开发费用与引进费用是1∶0.04,德国是1∶0.3,而中国是1∶12。

另外,我国的技术引进方式也值得反思。一些发达国家引进的是技术,往往只是专利、许可证和核心技术,而我们引进的更多的是生产能力,是设备和工厂。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而开发需要一个周期,所以我们经常是干脆买进生产线。不仅花费大,而且没有再生能力。这也与以前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少有关。通常国内企业只要生产出产品并抢占市场就算稳操胜券,国内企业之间甚至可以背靠不同国外公司进行竞争,而当我国加入WTO以后,以市场换技术就行不通了,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否则就只能是人家的一个加工厂,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淘汰。

研究与发展早期开发投入的经费相对比较大,但它具有良好的收益和无限的前景,它也是一个长效战略。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它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当这一批产品落伍,就只能再去购买新的生产线;而一个国家不在创新提高方面有所投入,前景堪忧。专家认为,目前,市场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资本的控制已不像以往那么具有绝对意义。你虽然掌握了超过51%的股份,但是不掌握技术仍然不行。比如某生产轿车的合资公司,中方想更换任何一个零部件都很难做到。因此,控制了技术就等于控制了一个企业的命脉,我们绝对不应该把这方面的主动权交出去。当然,我们提“自主创新”、“自主开发”并不排除引进,只是方式要改变。以前是为满足生产能力的扩张,而今后更多是为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软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一个领域、一个项目除了从头研究起,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也一样有意义,只要拥有知识产权,都属于自主创新。过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完成科技成果(通常通过鉴定、评奖来确定)的多少来评估科技产出效果,这套做法在国际上是无法接轨的,而国际上评价科技产出的两个重要指标是论文和专利。

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在世界上排第九位,在《科学论文索引》(SCI)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而其中高质量论文更少, 论文在国际上的引用率不高。

另外,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 即使国内发表论文最多的南京大学与其排位最后的也相距甚远。

专利的情况也并不令人乐观。国家知识产权局政研处处长韩秀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科技投入不足,加上重复研究,专利申请量很低,我国一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只相当于日立、索尼一个公司。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 万多件。我国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更是微乎其微,每年向国外申请发明专利也就在300件左右,而索尼公司一年向国外申请专利有5000件左右, 这就是差距。专利申请量低自然影响和决定科技、经济竞争力。

据洛桑报告,此次与知识产权的产生和拥有状况有关的4 项专利指标中,反映本国人获得和拥有专利情况的3 项数量指标位次基本保持稳定,但1项增长指标下降。3项数量指标中,“本国人获外国专利数量”1996年居第37位,此后三个年度都居第29位。这是因为1996年度这项指标采用人均数据,而从1997年起改为采用总量数据,实际上我国获外国专利的数量不仅很少,而且多年来没有出现稳定增长。

我国“科技竞争力”各基本指标位次变化情况(1996—1999年度)

序号指标内容 指标性质

1

R&D经费支出总额 统计

2

人均R&D经费支出总额 统计

3

R&D经费占GDP比重统计

4

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 统计

5

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 统计

6

R&D人员总数 统计

7

人均R&D人员总数 统计

8

企业R&D人员总数 统计

9

人均企业R&D人员总数 统计

10 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调查

11 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 调查

12 企业间技术合作充分程度 调查

13 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的充分程度 调查

14 技术开发资金充足程度调查

15 法律环境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程度调查

16 R&D设施重新配置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程度

调查

17 1950年以来获诺贝尔奖人数统计

18 1950年以来人均获诺贝尔奖人数统计

19 基础研究支持长期经济、技术发展程度 调查

20 义务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程度调查

21 青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调查

22 年平均本国居民获本国专利数量统计

23 本国居民获本国专利数量增长率统计

24 本国居民获外国专利数量 统计

25 每10万本国居民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统计

26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调查

序号1996 1997 1998 1999

119

17(+2)17(0) 13(+4)

241

334

33(+1)34(-1)33(+1)

417

16(+1)15(+1)16(-1)

5

39

6 21(+1) 1(0) 4(-3)

733

8 44(0) 4(0) 4(0)

931

10

44

45(-1)39(+9)47(-11)

11

46

12

35

34(+1)19(+15)

25(-6)

13

26

25(+1)17(+8)23(-6)

14

45

42(+3)34(+8) 33(+1)

15 15 20(-5)22(-2)

16

2 5(-3) 10(-5)

17

14

15(-1)15(0) 15(0)

18 22

19

26

12(+14)

10(+2)12(-2)

20

39

34(+5)25(+9)30(-5)

21 37 20(+17)

12(+8)

22

11

13(-2)13(0) 12(+1)

237

18(-11)

19(-1)25(-6)

24

37

29(+8)29(0) 29(0)

25 空缺 空缺

36

38(-2)

26

32

30(+2)33(-3)17(+16)

注:1)括号内为相对前一年度位次变动情况;2)1997年度起增加15、16和21三项指标,1999年度增加2、5、7、9、11和18六项指标。

标签:;  ;  ;  ;  ;  

中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大幅下降的原因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