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建设的内涵标准_高校辅导员论文

高校辅导员专业建设的内涵标准_高校辅导员论文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涵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辅导员论文,内涵论文,队伍论文,高校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0)03-0066-04

一个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要对社会成员极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标准,既要适应党和国家对辅导员职业的社会期待,又要解决当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职业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职业活动具有社会性。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紧迫的现实需要。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出台,既充分体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化和合法化,也综合了社会、学校和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情感期待,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和职业形象最为生动的概括和写照,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最终指向。

(一)政治强

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指出,政治强就是要求辅导员要具备非常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笔者以为,非常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求辅导员以身立教,教书育人,政治坚定,服务大局,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要求辅导员以生为本,工作热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和高尚的职业情操;要求辅导员以岗为荣,情注本职,钻研业务,追求成功,具有极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1]。

(二)业务精

大学生是高知识、高智商的特殊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工作本领,才能应对这一特殊的工作对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骨干力量和基本队伍,高校辅导员要谙熟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要始终紧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求,具有教育灌输、调查研究、预测决策、文字表达、演讲鼓动、组织协调的能力和水平,能切实解决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和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先锋队和排头兵[2]。

(三)纪律严

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没有战斗力的队伍;没有行为规范的行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行业。纪律严,就是要求辅导员要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模范遵守辅导员职业的行为规范;在思想上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意识;形象意识,在语言上注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工作中定位准确、职责明确、遵章守法、恪尽职守;在学生面前,想辅导员该想的事,说辅导员该说的话,做辅导员该做的事。

(四)作风正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言传身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引导、服务和管理。作风正,就是要求辅导员要怀着一颗爱心、一颗事业心从事自己的事业,人格上尊重学生、纪律上严格要求、方法上因材施教、工作中一视同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以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意志品格要坚忍,精神状态要饱满,思想作风要严谨,工作态度要端正,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要以文明形象、和谐仪表去影响学生,朴实端庄不矫饰,活泼开朗不轻浮,热情大方不造作,和谐文雅不庸俗,以美化人,树好楷模;要满怀激情、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能战斗,善创新,整体队伍过得硬、靠得住、关键时刻用得上。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个人期望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要稳住现有的、引来外面的,首先要解决的是当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这既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个人期待,也是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和落实点。

(一)减压松绑

职业角色模糊,职业责任重大,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真实写照,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多,独生子女开始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学校各级领导、机关各部门对辅导员的“要求”“指导”和“规定”越来越多,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越来越杂,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安全稳定的“紧箍咒”和由于用非所学的专业背景而造成的“本领恐慌”,使辅导员深感有压力,无所适从。因此广大辅导员迫切希望通过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分流工作,缓解压力,工作中有张有弛,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安心抬头

较低的职业归属和职业期待,是高校辅导员人心不安、队伍不稳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和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结构重组的背景下,辅导员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会同其他校园人比物质待遇、比精神待遇、比社会地位。与行政管理干部相比,他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涉世未深的学生而不是素质较高的教师,从事的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诸多不可预测的工作而不是服务教师的程序性工作,他们是学校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而不是参与制定者,工作时间是不确定的而不能像大多数管理干部一样准时上下班;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尽管他们面对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但教师术业有专攻,发展有方向,大多都可能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或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受人敬佩,特别是辅导员既没有管理干部的行政级别发展序列,也没有教师的专业职称发展序列,工作若干年后,比干部没地位,比教师待遇低,在学校没位置,在学生中没威信。因此,广大辅导员迫切希望通过职业化建设,与其他校园人相比,有较高的收入待遇,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让领导重视,受学生尊重。

(三)有为有位

职业评价学术性、平面化,是造成高校辅导员倦怠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是学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以科研论英雄,以学术定地位,是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主要特点。但科研工作有其特点和规律,要求所有的人都去搞“科研”,对所有的人都用“科研”这根指挥棒评判其业绩表现,从而决定其工资待遇,显然是不合理的,对辅导员来讲更是不公平。辅导员大多不具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背景,再加上工作多、时间紧、节奏快、压力大,他们既不可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也不可能在原有专业上有太大建树,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更是无从谈起。目前,许多高校在辅导员评价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求和实践,但整体上是主观评价多而客观评价少,定性评价的多而定量评价的少,仅有的定量部分大多也是比照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而定的,这种学术性、平面化的模糊评价,短期效果好而长期效果差,对个人示范力强而对群体带动效应差,不仅不能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反而会积累更多的委屈和怨气。因此广大辅导员迫切希望通过职业化建设,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能得到公平的评价和公正的认可。

(四)开放发展

职业理想缺失,发展空间狭窄,是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原因。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主要渠道的晋升党政干部,而党政干部越来越多地从教师中选拔、辅导员转教师渠道又不通、向校外输送又比较困难。辅导员提升过慢的现象,势必会让辅导员产生发展无望的想法,进而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广大辅导员迫切希望通过职业化建设,在横向发展上能术有专攻而不是包罗万象,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达到一定的学术造诣;在纵向发展上,能有体现辅导员工作特色的发展序列,能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获得工作的兴趣和动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逐步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在人才流通中,有合理的淘汰机制,有科学的准入机制和对外交流机制,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职业发展局面。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职业标准

高校辅导员作为国家政策认可的一种合法的新职业,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与高校其他师资群体相比,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既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群体标准,也是社会和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一)人员专业化

政治强、业务精的社会要求和希望有所作为的个人期待,要求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然是一支有较强学术背景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辅导员个体角度来讲,就是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与辅导员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背景、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情感,而不是唯学历是准;必须能利用专业知识科学、快捷、有效地开展辅导员工作,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开展工作;必须能长期、执著地从事辅导员工作,而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辅导员队伍整体来讲,必须要有能为辅导员岗位不断提供学士、硕士和博士等不同人才的辅导员专业,必须要有专业化的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必须要有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在流动中稳定骨干,在动态中优化结构。

(二)岗位结构化

政治强、业务精的社会要求和期望减压松绑、安心抬头的个人呼声,要求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然是一支专业全面、各有侧重、专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自身激励的专业化团队。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来看,适应团队战斗力、凝聚力和发展力的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是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岗位结构、功能结构、职级结构、年龄结构、数量结构、进出结构等都科学合理的一支团队;从横的方面来看,适应受教育者需求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变化,辅导员岗位应该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学生事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辅导员等组成,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应在不同岗位上为青年学生提供不同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从纵的方面来看,适应教育者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发展的需求,每类岗位上都有不同职级的辅导员,在从事着教育、管理、服务、研究、帮带等不同职责的工作;从人员来源看,适应辅导员队伍团体结构合理的需要,辅导员队伍的组成人员应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以专业人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辅导员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相结合,学生事务岗位的辅导员应与高年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新进专业教师的岗位锻炼相结合,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可与社会上各类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相结合等等。

(三)工作程序化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社会要求和个人期望,要求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然是一支精干高效、事半功倍的职业化队伍。从总的方面来讲,每位辅导员都应该适应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循序渐进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按照四年一个大周期、一年一个中周期、半年一个小周期的规律,适时按部就班地去完成相应的各项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讲,适应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精细化的要求,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具体特点细化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并依据一定的工作程序依次进行;从辅导员自身素质来讲,适应工作严密性、条理性以及简洁性原则,每位辅导员都应该具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工作程序、完善工作程序、创新工作程序的能力和水平,具备创造性地执行工作程序的激情和信心。

(四)发展多元化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要求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然是一支开放发展、富有活力的职业化团队。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三个方向。一是走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方向。《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位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二是走行政职级发展的职业方向。《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三是走职业圈外的职业发展方向。《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加强自身内在素质的建设,抓住并利用机会发展自己。

(五)管理学术化

辅导员职业化的社会标准和个人期待,要求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然是高校的一支术有专攻、举足轻重的师资力量。从思想上来讲,就是要求高校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培养、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从决策上来讲,就是要按照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在有关学生事务的工作决策中,逐步建立倾听辅导员“声音”的长效机制,搭建有利于辅导员“发言”和“决策”的工作平台,增强辅导员的学校主人翁意识,提高辅导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从具体工作上来讲,辅导员管理机构要根据岗位性质,组建相应的学术梯队,对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目标化管理;从评价体系上来讲,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要结合辅导员的岗位特点,不唯论文、不唯课时,但随着职级的提升,要不断强化学术研究的要求;从周边环境上来讲,学校和社会要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协会、研究会以及创办学术期刊、交流网站,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化、规范化的岗位培训机制,为辅导员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标签:;  ;  

高校辅导员专业建设的内涵标准_高校辅导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