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典型国家减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世界典型国家减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世界典型国家减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李 颖 李学坤 邹林君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当前,各国经济发展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一些国家仍然存在部分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这种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也较为常见。为了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需采取适当的扶贫措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实际开展减贫工作时遇到了多方面阻碍,主要是对致贫原因存在一定的分析偏差,主观意识过强,致使采取的减贫措施无法达到相应的减贫目的。为了有效推进我国的减贫工作,需分析与总结世界典型国家的减贫特点和经验教训,旨在发挥其启示作用,为我国后期开展减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减贫经验;区域经济;福利制度

减贫理论最初起源于国外,是由部分反贫困理论学者在展开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在此阶段,减贫理论仅处于初级理论阶段。进入20世纪后,该理论逐渐被世界接受。由于世界上贫困问题较为突出,该理论被提出后被大批量经济学家作为研究课题,其中最典型的理论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反贫困理论[1]。他提出引发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劳动的异化发展,也第一次提出解放思想和消除剥削制度是走出贫困的重要途径。

1 典型国家减贫的特点、经验与教训

1.1 发达国家(美国)

美国方面认为,致贫的主要原因包括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相关的外部因素指的是社会结构以及种族文化等级的分布不均,而内在因素则是指个人的文化和能力限制。美国的思想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减贫工作时,更加注重针对减贫措施的系统设计,会结合区域发展现象,开展以补救和惠普形式为主的减贫工作。补救指的是在社会人员已经发生严重贫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助,而惠普型则是指针对贫困人员所开展的全面性福利措施。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美国认为减贫的主要目的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为此,美国在开展减贫工作时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稳定,针对减贫工作所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在减贫工作中投入的资金不足20%。

1.2 发展中国家(巴西、泰国)

1.2.1 巴西。总结巴西的社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其在土地所有权和市场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忽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致使人口不得不集中在相同的区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就业,突出表现为治安与环境较差、住房问题明显。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城市周边形成了较为混乱的贫民区域,为巴西部分区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公民的就业问题无法得到保障,因缺乏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持,福利政策的推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底层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考虑到上述因素,我国在制定福利制度时,应牢记巴西制度方面的缺陷,不断完善福利制度内容,保障减贫工作的顺利推行。

1.2.2 泰国。泰国产生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教育工作孱弱、农地改革落实不当和老龄化问题加剧。为了改善区域经济的落差,泰国加大了对偏远山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减贫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卫生和住房等项目的统筹规划工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减贫措施,使得偏远山区的经济收入有了极大的提升。就农村区域提出了适足经济计划,指的是向农民普及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自给自足,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此外,在乡村中创建了新型乡镇企业,为乡村区域的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泰国的减贫政策可以发现,注重贫困区域的资源利用,提高就业率,发挥区域特点,创造经济收益,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基础。

1.3 典型国家减贫的主要经验

1.3.1 充分发挥贫困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减贫的前提。我国在开展减贫工作时,过于注重突出政府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激发贫困人员自主能力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政府包办的扶贫模式。事实证明,该种扶贫模式并不能良好地实现扶贫效果[2]。泰国方面在针对乡村区域的经济扶持工作中突出了贫困者的主体作用,通过适足经济的方式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经济发展,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贫困问题。此外,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增加经济收入,也是其减贫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应借鉴泰国的优秀扶贫经验,突出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探索最佳的方式,激发贫困人口的参与热情,从而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行。

2.2.1 更加重视贫困人群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各国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充分突出了贫困人群在扶贫事业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贫困问题的产生与贫困人群的自身因素相关,只有其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才能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据此,我国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应在发挥社会和政府扶贫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贫困人群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贫困人群的参与积极性。

2.2.3 逐步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网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区域限制的影响,出现了城乡保障差距较大的现象。相对来说,农村区域的社保服务过于边缘化,仅能实现对小部分贫困人员的保障服务,难以达到缓解贫困问题的目标。针对此类问题,应充分借助泰国的社区保障理念,全面了解农村的社区保障服务需求,并且合理制定减贫政策,实行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服务。

1.3.3 消除政策与机会的不平等是减贫的制度保障。不平等因素是导致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个国家在开展减贫工作时,均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不平等因素。美国方面通过普惠福利缓解贫困人员在就业、医疗以及教育方面的不平等问题,有望实现对社会阶级的有效平衡。巴西方面则通过政策干预方式,给贫困区域的发展提供平台,有效落实减贫措施。

2 世界减贫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1 未来我国的贫困特点

2.2.2 用市场性行为实现贫困农户由农民变农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应注重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为确保新农业的适度发展,应结合市场资源的需求量使其自然发展,不得过多干预。我国的相关会议中也曾指出,2020年后,所开展的扶贫工作有赖于新农业的经营与发展,将贫困户转变为农业产业职工。在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时,更应注重世界各国减贫发展中的启示作用,借助市场选择方式,推动贫困农户向农工转变。

2.2.4 强调可持续减贫策略。总结社会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发现其与教育和医疗存在的联系。因此,应合理控制教育和医疗成本,构建针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体系。美国的减贫政策已经证实,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回报相对较高,对促进国家整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 未来我国的减贫建议

如若土壤肥力充足,则不需要在苗期进行追肥,将施肥期控制在拔节期到孕穗期。然而在拔节期追肥,可以促进幼穗分化,提升高粱的产量。要想避免出现早衰的情况,则需要将追肥期控制在抽穗前。在高粱拔节到抽穗期间,种植人员要做好灌溉与追肥等,并且做好分蘖期深培土。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导致农村区域贫困人口中的年轻群体逐步与农业相脱离,这主要是受到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活动的限制。此外,家长方面的过度期望是导致农村年轻贫困群体脱离农村的重要因素。上述因素致使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转向城镇区域。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已达2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3],其中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数量达17万人。受到城市消费观念和房价影响,该部分人群的脱贫目标极难实现。考虑到农村区域的经济落差较大,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我国需面临城市贫困问题加剧的现实。受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城市贫困问题逐步加深。与农村脱贫状况相比,城区方面的贫困问题更加显著。

1.3.2 提升贫困者的发展能力是减贫的关键。贫困者的自身发展能力是引发贫困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应注重激发贫困者的发展能力,为其提供能力展现的平台,实现其自身价值,可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1.3.1 用NGrobb JB方程计算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敷料中渗出血流量+术后3d引流量+负压引流器中血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红细胞压积+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前血容量。

2.2.5 建立灾害救助体系,减少因灾致贫。灾害问题所引发的贫困现象和返贫问题较为严重,要求我国在开展减贫工作时,应注重对灾害频发区域的扶持,构建相对完善的减贫系统,为灾害救治工作提供保障,确保在发生灾害问题时能够全面启动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帮助贫困人员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于道邃,敦煌人,少而失荫,叔亲养之,邃孝敬竭诚,若奉其母。至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学业高明,内外该览,善方药,美书札,洞谙殊俗,尤巧谈论。护公常称邃高简雅素,有古人之风,若不无方,为大法梁栋矣。后与兰公俱过江,谢庆绪大相推重。性好山泽,在东多游履名山。为人不屑毁誉,未尝以尘近经抱。后随兰适西域,于交趾遇疾而终,春秋三十有一矣。郗超图写其形,支遁著铭赞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4《于道邃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169-170页。。

2.2.6 城乡联动识别新的贫困人口。在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受到趋利心理影响,人们均会选择资本回报较高的区域发展。这种发展形势导致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逐步增加。此时,农村区域的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而城市的贫困问题则会逐步加剧。为确保对贫困人口的有效帮扶,应建立城乡联动识别机制,确保对贫困人口的有效识别。

21世纪是天然气时代,该技术对于国内其他气区天然气回收具有借鉴意义,按照集团公司“十三五”规划,未来将在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川渝等地区建成超过10×1010m3的大气区,天然气回收技术将会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静思.美国减贫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6.

[2] 万兰芳,向德平.中国减贫的范式演变与未来走向:从发展主义到福利治理[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2-38,90.

[3] 程连升,刘学敏.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探索历程和成效经验[J] .全球化,2018(4):5-20.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3-08-2

作者简介: 李颖(1991—),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邹林君(1995—),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通讯作者: 李学坤(197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研究。

标签:;  ;  ;  ;  

世界典型国家减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