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特大桥现浇直线段水中支架施工技术论文_陈立伟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泰和赣江特大桥3#墩边跨现浇直线段施工是该桥上部结构施工的重难点工程,结合所处位置,边跨现浇直线段施工采取贝雷梁钢管支架现浇的方法施工,简单介绍了支架搭设设置及验算、支架预压、支架拆除等施工方法。

关键词:现浇直线段;贝雷梁钢管支架;预压

1 工程概况

泰和赣江特大桥位于江西省石(城)吉(安)高速公路泰和县境内,中心里程K170+370.4,横跨赣江,采用左右分离式断面,顶板宽14.4m,底板宽7m,箱梁顶面设置单向横坡,箱梁梁高4m,桥梁跨径组合为100+155+100m三跨连续刚构,边跨现浇直线段长21.4m。

泰和赣江特大桥主副孔过渡墩(3#墩)位于赣江河流中,墩身高度16.558m,墩身底标高54m,墩位处河床标高49m,钢管柱持力层标高为41.3m。

地形地貌:本标段路线主要位于“吉泰构造红盆”中,跨赣江,其中K169+600~K169+825属于赣江东南岸高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57~87m之间;K169+825~K170+300为赣江河床,主河床在东南靠近山体处,河流常年流水,冲刷严重,河床底部标高在45~51米之间;K170+300西北岸地貌由河漫滩过渡为河流低阶地,地表开阔。K170+300~K171+300主要为赣江河漫滩,主要为沙地,地表为荒地,属洪涝淹没区;K171+300以西主要为低阶地,地表为水稻田,发育水塘。

水文:线路位于赣江中上游,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57-58米之间,河床,常年流水,水量极其丰富。

2 施工方案选择

泰和赣江特大桥3#墩边跨现浇直线段施工是该桥上部结构施工的重难点工程之一,因该现浇直线段位于水中,无法采取常规的满堂支架法施工,同时现浇直线段长度达21.4m,也无法以墩身作为支撑点采取悬臂浇筑方案。结合3#墩所处位置的实际地质情况,边跨现浇直线段施工采取贝雷梁钢管支架现浇的方法施工。

3 支架施工

3.1钢管桩的吊运及打设

钢管桩在临时码头利用吊车吊装至运输船上,运至3#墩承台前端。钢管桩采用50T履带吊起吊90KW的震动锤打设,50T履带吊在临时码头开到泊船上用工字钢定位履带吊履带后开至3#墩。泊船首先进行抛锚定位,然后起吊钢管桩,在测量人员的测量控制下,钢管桩精确定位。测量复核导向架垂直度和平面位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沉桩施工。在打钢管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检测桩位与桩的垂直度,发现偏差要及时纠正。按此方法,逐步完成每跨钢管桩的施工。打设时以击震60s钢管桩没有明显下沉为准。每排钢管桩打设完毕后,立即用剪刀撑焊接牢固。

3.2 支架搭设

支架是承担现浇段托架、模板、混凝土和施工荷载的主要受力构件,其设计荷载考虑:混凝土自重、模板支架重量、人群机具重量、风载、冲击荷载等。由于3#墩边跨现浇直线段位于水中,普通满堂支架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时按图纸要求在承台砼浇筑时预埋好所需预埋的钢板,要求预钢板位置准确无误,承台上钢管下端与钢板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中水钢管采用焊接方式接长至设计标高。

3#墩承台设置1个钢管支墩,钢管采用φ529钢管,壁厚8mm,共用1排5根钢管,钢管之间用[20槽钢剪刀撑交叉连接,剪刀撑设置4层,每层间距2m,且每根钢管与墩柱预埋钢板剪刀撑相连,增加钢管的稳定性。

水中设置2个钢管支墩,钢管采用φ529钢管,壁厚8mm,每个支墩共用两排10根钢管,钢管之间用[20槽钢剪刀撑交叉连接,剪刀撑设置4层,每层间距2m,以增加钢管的稳定性。在钢管顶部用2I40工钢把5根钢管连成整体。

3.3 支架上部结构

支架上部结构采用贝雷梁,贝雷梁总长21~24m。每个边跨结构设置5组贝雷梁。贝雷梁采用U型螺栓与支墩上的2I40工钢连成一个整体。贝雷梁与工字钢之间设置硬轧木楔块,便于支架拆除。

贝雷梁上放置I28工钢,长16m,间距50cm。工字钢与贝雷梁采用U型螺栓连成整体。

边跨底板工字钢上铺设10*10cm方木,净距15cm,上铺设竹胶板作为底模。边跨底板两侧铺设10*10cm方木及木板组合平台,其上搭设满堂撑脚手架,铺设翼缘板模板。

3.4 钢管桩承载力计算

边跨梁自重820T,长度21.4m,梁底标高70.95m,实测试打钢管桩钢管桩底为41.3m,按地质资料支撑于弱风化泥质粉砂岩上。单根管桩承载力约为Ra=820/25*1.5*10=492KN

钢管桩桩基承载力验算:

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中沉桩的承载力验算要求,

[Ra]= u*li*qik*ai

其中u—桩的周长,桩径0.529m;

li—承台底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各土层的厚度(m);

qik—与li对应的各土层与桩侧摩阻力标准值(kPa);

粗砂层为70KPa,深度2.2m,圆砾土层120KPa,2.5m,全风化泥质粉砂岩100kpa,0.9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160kpa,0.6m

ai—震动沉桩对各土层桩侧摩阻力和端桩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取值0.9;

则[Ra]1=U*li*qik*ai/2=π*0.529*2.2*70*0.9/2=115.11KN

[Ra]2=U*li*qik*ai/2=π*0.529*2.5*120*0.9/2=224.24KN

[Ra]3=U*li*qik*ai/2=π*0.529*0.9*100*0.9/2=67.27KN

[Ra]4=U*li*qik*ai/2=π*0.529*0.6*160*0.9/2=71.75KN

又因为实际地质钢管桩已支撑在弱风化泥质粉砂岩上,弱风化泥质粉砂岩,[σ0]=4.5~31.7Mpa

[Ra]5=[σ0]*A=4.5*130.9=58.9KN

Ra<[Ra]1+[Ra]2+[Ra]3+[Ra]4+[Ra]5=537KN

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该支架剪刀撑设置较多,且每个钢管支墩的钢管均连接成整体结构,增加了整体稳定性,支架受剪不作检算。

4 支架预压

为保证现浇段砼结构的质量,检验支架的承载稳定性,在支架搭设完毕后必须进行预压处理,以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同时取得支架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的实际数值,预压方法依据支架正上方梁段砼重量分布情况,在搭好的支架上堆放梁跨荷载1.2倍的砂袋,控制支架日沉降量不得大于2.0毫米(不含测量误差)。

边跨梁体总长21.4m,总重量820T,待支架安装后进行预压,采用底模铺装到位,预压重量按照边跨支架上梁体重量的120%计算,预压重量为984T,预压时应保证施工安全,平衡受压,采用砂压法,在支架上铺设好的底模长度21.4m,宽度14m范围内预压,静载24小时以上,逐步观测其沉降量。其方法步骤如下:

⑴、预压材料一律使用袋装砂,用于施工的砂袋应预先称重,以便控制加载总重量。砂袋堆放根据梁体重量分布情况设置。

⑵、加载前,根据梁体断面形式,顺桥向选在跨点1m处、1/4跨、跨中位置布置沉降观测点,横桥向选在左侧、中心线、右侧三部位。支架预压采用分等级加载方式,每完成一级加载,均对所有测点进行一次测量。

到设计吨位后,稳定24小时,沉降趋于稳定,即可卸载。卸载也采用分级卸载的方式。每完成一级卸载,也对所以测点进行一次测量。

⑶、加压前,标高观测点用细扎丝垂线引到钢管桩身上,在细扎丝垂线与墩身相对应的位置都做好标记,观察预压过程中的沉降变化,作为每次沉降结果观测参照比较。

⑷、预压记录

1)观测点在预压前、预压后观测并记录结果。为减小人为观测误差,应定人、定仪器观测,观测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者傍晚,避免在强光、高温时进行。

2)在压载过程中实施全天候跟踪观测支架的变形情况并做好记录,待支架不再发生沉降、预压结束为止。一边进行预压一边观测支架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预压作业。及时查找原因,处理正常后方可继续加载。

3)整理预压结果记录,形成一个总体的结果分析报告,通过对支架变形包括弹性、非弹性变形数据的监控,将预压结构分析报告中的数据用于指导现浇段施工。

施工注意问题:

⑴、支架预压应确保安全,预压前应对所有托架构件进行检查,仔细复查,不得松动。杆件之间应用U型螺栓连接。支架外侧应设置栏杆等防护设施,防止意外冲撞支架的事故发生。

⑵、支架采用砂袋预压时,应安排专人进行指挥,并做好每袋砂袋重量记录,按设计荷载分阶段进行预压,预压注意两边平衡重原则,防止倾覆。

⑶、支架预压时,应做好防雨措施,对预压砂袋进行遮雨防护,防止雨水浸泡砂袋增加预压荷载造成超载,发生安全事故。

⑷、每一级加载时,通过测量观测,无异常后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⑸、预压吊装等符合各项操作规程,符合高空作业施工规范要求,尽量避免在夜间进行吊装预压。

5 支架拆除

梁体侧模,在预应力筋第一次张拉前拆除。张拉、压浆完成后,待梁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拆除底模及支架。

在常温下,对梁体进行洒水养护24小时后,先拆除翼缘板满堂脚手架及侧模。具体拆模顺序由一联的中间跨向两端对称实施,先中间跨后边跨,先跨中,后支座处,先侧模,后底模。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预应力箱梁的支架需待预应力张拉完LF1、LF2、LF3预应力钢束后,孔内水泥浆达到22.5Mpa且箱梁结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拆除支架靠近合拢段悬臂部分贝雷梁,边跨合拢后拆除支架,采取由合拢段向3#墩逐步拆除。

结束语

泰和赣江特大桥3#墩边跨直线段支架方案在该桥施工中取得了成功,该方案适用于水中墩边跨直线段施工,由于该支架高度为21.5m,直接采取钢管支墩作为支架,在高墩施工时,钢管支墩可采取砼墩柱,桩基础可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采取钢管桩或钻孔桩,支架上部结构均可采取贝雷梁。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交通设计院 泰和赣江特大桥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008.08;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容桂水道特大桥施工技术与施工控制研究[学位论文]苏立华,2008年西南交通大学;

论文作者:陈立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赣江特大桥现浇直线段水中支架施工技术论文_陈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