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核向脑干和脊髓心血管调节区的投射

前庭核向脑干和脊髓心血管调节区的投射

牛丽静[1]2004年在《前庭核向脑干和脊髓心血管调节区的投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庭系统由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核群和相应的投射通路所组成。前庭感受器包括感受重力和直线变速运动的耳石器和感受角变速运动的壶腹嵴。前庭核群是前庭系统上行传导路中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在接受前庭器传入、整合信号和传出调节机体的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变速运动、重力变化、姿势或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都能使前庭感受器兴奋,通过前庭系统调节躯体姿势、眼的运动、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对循环、呼吸等内脏活动也进行快速的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晕车、晕船、晕机及航天运动病都是由于前庭系统的异常活动导致内脏功能的紊乱造成的。所以,近年来对前庭系统调节内脏活动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前庭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的研究尤为人们所关注。这些机制的解明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病、美尼尔氏综合症、航天员着陆后的直立不适应等病症以及飞行员、航天员的生命维护与保健,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以往对前庭系统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研究中发现,电刺激或自然前庭刺激都能改变血压和交感神经放电模式,这表明前庭传入信号通过某些传导通路影响了交感神经的活动。BJYates分别于1992、1995、1996和1998年总结当时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前庭系统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通路。1998年提出的通路为:前庭耳石器→前庭核→延髓外侧网状结构→延髓吻段腹外侧区→脊髓灰质侧角(IML)→交感神经。这一通路是以前庭信号影响减压反射弧的活动为基础提出的,并强调耳石器传入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根据对以往资料的分析和预实验结果,作者认为在前庭传入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通路研究中存在如下问题:(1)近年来过于强调耳石器传入对心血管的作用,忽视了半规管壶腹嵴传入的影响,因为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也能使交感神经活动发生明显的改变;(2)前庭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可能不只是通过减压反射一条路径,因为将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进行整合使之符合当时机体的需要,应该有多个中枢部位特别是上位中枢的参与;(3)完全否定前庭传入对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尚缺乏充足的证据;(4)上述的研究资料大部分是以猫为实验材料取得的,不同种属的动物的这一调节通路可能不同。有鉴于此,本文以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材料,应用神经束路追踪、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下述通路进行研究:(1)前庭内侧核、前庭下核向脑干心血管调节区的直接投射;(2)前庭下核经延髓吻段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向脊髓灰中文摘要质侧角的间接投射。研究结果如下。 1、前庭内侧核、前庭下核向脑干心血管调节区的直接投射 将PHA一L分别注入前庭下核和前庭内侧核顺行追踪实验发现,前庭下核和前庭内侧核向脑桥、延髓的投射非常广泛。其投射规律是:向舌下神经前置核、巨细胞网状核、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下橄榄核内侧副核C亚核和小细胞网状核的投射较多,向蓝斑核、尾段外侧臂旁核、KF核、A5区和孤束核投射较少,均为同侧优势;向尾段疑核、巨细胞网状核Q部、巨细胞网状核腹侧部、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延髓吻段腹外侧区和叁叉神经感觉核较多,但为对侧优势。结合FG逆行追踪结果证实:(1)总体上,前庭下核比前庭内侧核向延髓吻段腹外侧区、疑核和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多;(2)前庭内侧核的吻段比中尾段向对侧延髓吻段腹外侧区的投射多,前庭内侧核的中段向对侧吻段疑核和对侧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投射较多;(3)前庭下核的尾段比吻段向对侧延髓吻段腹外侧区和对侧疑核的投射多,前庭下核的吻段向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较多;(4)前庭下核和前庭内侧核向延髓吻段腹外侧区、疑核和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为直接投射,不存在间接通路。 2、前庭下核经延髓吻段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向脊髓灰质侧角的间接投射 将PHA一L分别注入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顺行追踪、FG注入胸髓上段、偏离垂直轴旋转(OVAR)刺激耳石器使中枢表达Fos的综合实验发现:(1)前庭下核和前庭内侧核向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有密集的直接投射,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向C8一S2节段脊髓工ML有直接投射;(2)在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A5区内有PHA一L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FG逆行标记细胞、Fos阳性细胞及FG/Fos双标记细胞的重迭分布。 结论:(1)前庭信号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的,各条调控通路的作用可能不同;(2)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至延髓吻段腹外侧区的通路不存在中间接替部位;(3)首次发现延髓背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向脊髓灰质侧角有直接投射;(4)前庭一交感反应的可能通路为:中文摘要背侧旁巨细胞网状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脊髓灰质侧角(IML)前庭感受器去甲肾上腺素AS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前庭调控心血管活动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张春岩[2]2008年在《前庭核向内脏调节核团的直接投射》文中研究表明前庭系统是脊椎动物高度保守的感觉系统,对保持身体的空间位置、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及协调眼球运动、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等起着重要作用。前庭系统由前庭器官、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核群和相应的投射通路所组成。前庭感受器在接受变速运动、重力变化、姿势或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信号后,将信号传递到前庭核及其它相关核团,通过前庭系统和其它系统的相互整合,调节躯体姿势、眼的运动、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活动也进行快速的调节,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目前认为乘车、船、飞机及航天飞行过程中常引起的运动病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的异常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前庭传入信号和前庭系统对多种传入信息整合的改变在引发运动病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揭示前庭-内脏反射通路可为阐明运动病发生的机理提供基础资料,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病,以及研制抗运动病药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发现,VN向VLR、LPGi、DPGi、Gi、PCRt、疑核、臂旁核等脑干内调节内脏活动的核团有直接投射,且有浓密的终扣样结构。鉴于网状结构在整合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中的作用,我们认为VN向脑干网状结构及其它内脏调节核团的直接投射可能在运动病发生过程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直接投射的神经功能解剖学证据尚显不足。在以往的研究中,重点主要放在了VN与脑干内脏调节核团的关系,而VN与下丘脑之间的投射关系则关注较少。有资料显示,下丘脑参与前庭-眼动反射、迷路-姿势反射的调节。本研究室以往的研究表明,自然前庭刺激与催吐剂刺激均能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丘脑室旁核表达FOS。由此可以看出,下丘脑能够接受前庭信号,参与前庭系统的整合,调节躯体和内脏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否存在从VN至下丘脑的直接投射,既迅速将前庭信号传递到下丘脑的神经通路,至今尚未有详细的报道。在调节头部空间位置的过程中,LM内的头部方向感知细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以往的研究指出,前庭信号可能是通过膝上核中转至LM的。近期Yates等的研究结果提示,被盖背侧核和舌下神经前置核可能是接替前庭信号至LM的中继核团,且不排除有从VN至LM的成分。那么是否存在从VN至LM的直接投射,尚无确切的证据。有鉴于此,本文以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应用神经束路追踪、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下述内容进行了研究:(1)向网状结构投射的前庭核神经元是否接受前庭传入信号,以及这些网状结构神经元是否能被前庭传入所激活;(2)前庭核的投射是否与脑干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元有汇聚关系;(3)前庭核是否向内脏的高级调节中枢-下丘脑有直接投射。(4)前庭核是否与外侧乳头体核存在直接投射关系。结果发现:1、将逆行追踪剂FG电泳入背侧巨细胞网状核或巨细胞网状核,偏离垂直轴刺激前庭,大鼠脑干内FG/FOS双标记细胞主要出现在双侧的前庭内侧核、前庭下核、尾段延髓腹外侧区、外侧巨细胞旁核和外侧网状核。表明自然前庭刺激能够激活前庭核向背侧巨细胞网状核和巨细胞网状核的神经通路。也就是说背侧巨细胞网状核和巨细胞网状核亦接受前庭刺激,可能参与前庭对内脏功能的调节。2、将顺行追踪剂FITC-dextran电泳入大鼠前庭下核后,再给与腹腔注射催吐剂刺激。顺行标记纤维与FOS的重迭区域主要出现在对侧的延髓腹外侧区、小细胞网状核以及叁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与延髓腹外侧区之间的过渡地区。FITC-dextran顺行标记纤维与TH阳性神经元重迭区域主要出现在C1区、C3区、束旁核、延髓腹外区、外侧巨细胞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FITC-dextran顺行标记纤维、TH阳性神经元及FOS阳性产物重迭区域出现在孤束核的内侧部、外侧巨细胞网状核、蓝斑核。这些结果提示:延髓腹外侧区既接受内脏不适信号,又接受前庭信号,所以可能是整合前庭和内脏信号的主要中枢。C1区、C3区、束旁核、延髓腹外区、外侧巨细胞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很可能参与调节异常前庭刺激引起的心血管活动。3、将顺行追踪剂FITC-dextran电泳入大鼠前庭内侧核后,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分布在下丘脑的穹窿周围核、下丘脑后区与下丘脑外侧区的过渡区域、未定带和下丘脑外侧区,对侧优势。在同侧LM内亦有较多的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将逆行追踪剂FG电泳入穹窿周围核后,逆行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前庭内侧核、前庭下核、X亚核,为同侧优势。说明前庭核向穹窿周围核有直接投射。4、将顺行追踪剂FITC-dextran电泳入大鼠前庭内侧核后,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的分布与实验3相同。特别是观察到同侧LM内有较多的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将FG注入外侧乳头体核后,逆行标记细胞主要出现在同侧的前庭内侧核、前庭下核、X核和前庭外侧核、被盖背侧核、中央灰质α部、被盖背外侧核、Barrington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等核团。该结果确证了前庭核向外侧乳头体核的直接投射。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前庭-躯体反射、前庭-内脏反射的调节和运动病恶心、呕吐发生的机制提供了部分形态学资料。

李美至[3]2016年在《脊髓灰质侧角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参与急性低血压诱发的前庭性血压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周前庭器官位于头部两侧颞骨深部,分别由叁个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组成。通过第八对脑神经把所感受到的信号经前庭神经传入到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 nucleus, VN),以后将经过经典的心血管的压力感受性反射来影响血压。许多研究已证实,脑干内有众多调节血压的自主神经核团,同时与前庭神经核团有着纤维联系。同时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机体内存在另一调节血压变化的通路,当血压因外部原因急性降低后,前庭中的内侧核、孤束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这一感觉神经通路参加了由硝普钠诱发的继发性的血压调控过程。同时MVN和RVLM可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脊髓和肾上腺髓质,参与前庭性血压调控机制。但是,在这些途径中脊髓与肾上腺髓质的功能联系尚无研究报道,更无这一联系中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AMPA和NMDA的作用研究。实验目的探讨在去除压力感受器的情况下,急性低血压诱发的前庭性血压调控中是否有脊髓灰质侧角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参与以及谷氨酸受体在其中的作用。实验方法为了探讨前庭性血压调控过程中脊髓与肾上腺髓质之间的关系和受体机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进行外科手术,消除大鼠主动脉神经和窦神经反射,用此实验大鼠进行免疫组化以及药理学研究。首先向脊髓胸段T4-T7灰质侧角区注入一定量的谷氨酸受体阻断剂,观察大鼠因静脉注射硝普钠而引起急性低血压后,肾上腺髓质内c-Fos蛋白表达情况。为了探讨这一延续通路,又观察了在注入谷氨酸受体激活剂后,通过免疫化学方法观察实验大鼠的肾上腺髓质内被激活的c-Fos蛋白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脊髓胸段T4-T7灰质侧角区注射Glu受体拮抗剂MK-801或CNQX后,再诱发急性低血压,c-Fos这一可识别特定DNA序列的细胞核内蛋白的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n=6)。2.脊髓胸段T4-T7灰质侧角区注射Glu受体激动剂NMDA或AMPA后,肾上腺髓质内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与对照组(ACSF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6)。结论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和AMPA通过胸段脊髓灰质侧角参与前庭性血压调控机制。

于海玲[4]2006年在《急性低血压对麻醉大鼠前庭内侧核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在麻醉状态下,急性失血诱发大鼠低血压时前庭神经内侧核(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MVN)区天冬氨酸(Aspartate,Asp)、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甘氨酸(Glycine,Gly)、牛磺酸(Taurine,Tau)、丙氨酸(Alanine,Ala)含量的变化,以了解血压影响前庭功能的部分神经化学机制。 本实验中主要的观察指标为:1.正常大鼠MVN区部分氨基酸的含量;2.经股动脉分别抽血0.5ml,1.5ml,3ml诱发不同程度低血压(血压分别降低10%,30%,50%)时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变化;3.用2%利多卡因中耳内灌注短时阻断单侧外周前庭器官后,观察同侧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变化;4.用10mg对氨基苯胂酸盐鼓室内注射永久破坏单侧外周前庭器官后,观察同侧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变化;5.短时阻断一侧外周前庭器官和永久破坏单侧外周前庭器官2周后,观察急性低血压前后同侧及对侧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变化;6.谷氨酸受体阻断剂MK-801 MVN区灌流后,急性低血压对同侧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7.抗眩晕药东莨菪碱(中枢胆碱受体阻断剂)腹腔注射后,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实验观察到: 1.正常大鼠MVN区部分氨基酸含量在透析探针植入90分钟后趋于稳定状态,此时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丙氨酸在每8μl透析液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1±0.12pmol、18.96±0.27pmol、9.34±0.25pmol、

杜珊珊[5]2013年在《运动干预对胎鼠前庭毛细胞和前庭核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前庭感觉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仅次于触觉、较为优先发育的感觉,其与平衡、运动、视觉、听觉等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前庭系统发育受阻可导致平衡和姿势障碍、感觉统合失调、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孕期保胎的不正确观念,孕妇的运动量普遍减少,并认为这可能是孕期高血压、糖尿病和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增加孕期的运动量,如游泳和跳舞训练,均能提高子代的运动协调能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已有的资料表明,极端的重力环境(超重力和微重力)可显着地影响前庭系统的发育进程、重塑前庭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关于正常重力环境下的运动刺激是否对前庭系统的发育、功能活动有显着影响,特别是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则鲜见报道。本实验室前期行为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胚胎期被动运动刺激能显着提高仔鼠的前庭功能,最佳运动干预期为前庭原基形成和毛细胞分化期,即小鼠胚胎发育的第10-15天。这表明在胚胎发育期适度地增加运动干预对前庭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胚胎发育关键期的运动刺激是否促进了前庭毛细胞和前庭相关核团的发育,以及运动训练促进前庭发育的分子机制,都是尚未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拟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孕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限制运动对照组,以及在E10-E15关键期内每天给予80min被动旋转刺激的实验1组(孕期内不限制运动)和实验2组(孕期内限制运动)。监测孕鼠每天的摄食量、体重变化;检查每窝仔鼠数量、存活率,仔鼠的体重、张耳时间和开眼时间;用行为学方法检测仔鼠出生后的前庭功能;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出生后P0-P14天前庭毛细胞发育状况;以给予自然前庭刺激诱导神经元表达Fos的方法,检测P7天仔鼠前庭核团功能发育情况。通过这些研究以期确证胚胎期限制运动是否对仔鼠的前庭功能发育有不利影响?胚胎发育关键期运动刺激是否能够提高仔鼠的前庭功能和整体运动能力?能否促进前庭毛细胞和前庭核的发育成熟?实验所得结果如下:1.各组孕鼠体重的变化在整个孕期内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限制运动和E10-E15的旋转运动刺激有降低孕鼠体重的趋势,并使食量增加;2.各组每窝平均产仔数、成活率、仔鼠张耳和开眼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3.在P0天,限制运动对照组和实验2组的仔鼠平均体重分别显着性地低于不限制运动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1组;4.实验1组仔鼠的平面翻正反射达标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且完成平面翻正反射所用时间显着少于其他组;5.P0-P14天,各组仔鼠前庭毛细胞的发育进程没有显着差异;平面翻正反射成功和失败的仔鼠前庭毛细胞发育进程和突触形态亦无显着差异;6.各组仔鼠均在P2天观察到有较多传入神经纤维包被的I型毛细胞,无显着性差异;7.各组仔鼠出生后P7天给予1.5h高强度旋转刺激,均可激活MVe,SpVe,X细胞群等前庭中枢神经元,组间无显着差异。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狭小的生存空间可导致孕鼠恐惧和焦虑,使孕鼠和胎鼠的体重下降,使母鼠在分娩时出现啃咬仔鼠、遗弃仔鼠的异常行为;但对仔鼠的发育进程没有显着性影响。提示这种方法无法建立运动量减少的动物模型;2.在E10-E15天给予被动的旋转运动刺激能显着性地提高仔鼠的前庭功能,再一次证实此发育期是运动干预的关键期;3.前庭中枢、前庭毛细胞的发育和神经支配进程并未受胚胎期限制运动和关键期运动刺激的影响;4.昆明种小鼠I型毛细胞神经支配可能在P2天发育成熟。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胚胎期运动训练对前庭系统发育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为科学指导孕妇妊娠期运动训练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槐瑞托[6]2004年在《大鼠孤束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直接和间接投射》文中研究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属于脑干中线结构,它环绕着从后连合到蓝斑吻侧的中脑导水管。是下行抑制系统中的重要区域之一,在内源性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发声、恐惧、焦虑、性行为以及循环、呼吸等多种功能的调节。孤束核位于延髓背侧,在吻尾方向上形成长Y字形的细胞柱,其吻侧1/3是味觉初级传入部位,尾侧2/3是胸腹腔脏器初级传入中枢。近年来的生理学研究表明,孤束核不仅是内脏感觉的中继核,同时也是心血管反射、呼吸、呕吐、吞咽和胃肠反射的初级调节中枢,并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及迷走神经镇痛有密切关系。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证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孤束核在镇痛、内脏调节等功能中有密切关系;在形态学上,管振龙等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向孤束核的定位投射进行过较为细致的研究。但关于孤束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定位投射尚缺乏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资料。臂旁核是内脏活动中重要的中继核团。除了参与味觉传递外,还参与呼吸调整、心血管功能调控、胃肠道活动、水盐平衡、机体代谢以及痛觉调制、心理行为和神经内分泌等活动。已有的研究表明,臂旁核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孤束核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本实验利用顺行和逆行追踪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孤束核直接或经臂旁核接替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投射进行了研究。 1.孤束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直接定位投射 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PHA-L顺行追踪技术,系统地观察了孤束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投射。将PHA-L分别注入孤束核的中段(包括最后区)和尾段后,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的分布有如下特点:(1)在冠状切面上,PHA-L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较多地分布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外侧区次之,背内侧区很少,背外侧区没有分布。在吻尾方向上,PHA-L标记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呈现从吻段到尾段逐渐增多的趋势;(2)在两个实验组中,中段孤束核注射组的标记纤维和终末多于尾段注射组;(3)上述区域内标记纤维和终末均呈现同侧优势。 将荧光金分别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吻、中、尾叁段的腹外侧区、外侧区和背内侧区后,孤束核内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如下:(1)逆行标记细胞在孤束核中段最多,尾段次之,吻段极少分布。从孤束核各亚核内的标记来看,以内侧亚核最多,连合亚核、腹侧和背侧亚核有少量标记,其他亚核很少。在最后区有较多的标记细胞;(2)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吻、中、尾叁段的不同注射例的结果比较中发现,注射区在尾段腹外侧区者,孤束核的逆标细胞最多。注射区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段腹外侧区和尾、中段的外侧区者,逆行标记细胞较少。在最后区吻侧部内亦有较多的标记细胞。当注射区位于吻段时,在孤束核内仅见极少量中文摘要分散的逆行标记细胞。最后区内未见标记细胞;(3)逆行标记细胞在孤束核和最后区内的分布为同侧优势。 对上述顺、逆行追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孤束核和最后区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直接投射有如下规律:①中、尾段内侧和连合亚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投射最多,腹侧亚核与背侧亚核次之,中段多于尾段,内侧亚核多于连合亚核和腹侧亚核;②这些亚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投射最多,向外侧区投射较少,向背内侧区投射最少,向背外侧区无投射;③最后区的吻侧部向尾段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投射最多,向其他部位投射较少;④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吻尾方向上,这些投射从吻段到尾段逐渐增加;⑤孤束核和最后区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两侧均有投射,但以同侧投射占优势。总体上是中、尾段内侧亚核、连合亚核、腹侧亚核和背外侧亚核和最后区的吻侧部向同侧尾段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外侧区有较多的投射,向背内侧区投射少。2.大鼠孤束核经臂旁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间接投射 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PHA一L顺行追踪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孤束核经臂旁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间接投射。将荧光金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PHA一L注入中、尾段孤束核后,臂旁核内的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与逆行标记细胞有重迭区主要在臂旁外侧亚核的外外侧亚核、中央外侧亚核、腹外侧亚核和背外侧亚核。在吻尾方向上,这些重迭区域在臂旁外侧核的中间部最多,吻侧部次之,尾侧部最少。 本研究结果所表现的孤束核、臂旁核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之间信息传导通路,可总结为下图。这一研究结果为揭示孤束核、臂旁核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之间复杂的躯体、内脏信息的调控环路提供了新的资料。孤束核臂旁核中脑导水管 周围灰质

孔哲[7]2005年在《前庭核向呕吐区投射的神经通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庭核群是前庭系统上行传导路中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它接受前庭感受器的传入,进行信号整合并传出,调节机体的活动。变速运动、重力变化、姿势或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都能使前庭感受器兴奋,通过前庭系统调节躯体姿势、眼运动、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对循环、呼吸及内脏活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目前认为乘车、船、飞机及航天飞行过程中常引起的运动病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的异常活动而产生的。所以,近年来对前庭系统调节内脏活动尤其是内脏不适引发的恶心、呕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这些机制的阐明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病,以及研制抗运动病药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有关动物恶心、呕吐的神经机制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揭示的问题,而大多数啮齿类动物没有呕吐行为的机制更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给予猫催吐剂顺氯氨铂,使呕吐相关区域表达Fos的实验发现,脑干的最后区、孤束核、外侧被盖、尾侧疑核、迷走神经背核、中缝大核表达Fos,特别是从孤束核、外侧被盖到腹外侧区这一弓形区域有大量表达。并认为最后区、孤束核到腹外侧网状结构这一弓形区域是主要催吐部位。给有呕吐行为的啮齿类动物雪貂腹腔注射胆囊收缩素或LiCl后,发现在脑干的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延髓腹外侧区、外侧被盖,中缝隐核、臂旁外侧核、巨细胞网状核、M蓝斑核、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中央杏仁核和终纹床核都有Fos表达。由于大鼠没有呕吐行为,不能产生明显的呕吐指示,因此在研究呕吐的神经机制中极少使用。目前还不清楚非呕吐动物脑内是否存在与呕吐动物相似的“催吐区”。 引发运动病的前庭信号必然作用于呕吐反应区域而产生恶心、呕吐。1997年Porter等用顺行追踪剂——四甲基罗丹明右旋糖苷注射到大鼠尾段的前庭核,发现尾侧前庭核向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有直接投射,并认为其在前庭—内脏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Takeda等认为前庭核到DVC的神经通路是前庭核→中脑腹侧被盖→海马→下丘脑结节乳头核→DVC。但是这一假设的间接通路是建立在几篇分散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并没有连续的、在光镜和电镜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形态学证据。还有资料显示,前庭核向延髓腹外侧区、外侧巨细胞旁核、疑核、臂旁核等脑干内调节内脏活动的核团有直接投射。所以前庭信号引发的恶心、呕吐的神经通路至今尚不清楚。 大鼠没有呕吐行为,如果作为研究运动病的实验动物,则必须首先知道大鼠有否与呕吐

王媛[8]2014年在《中枢不同部位参与针刺调节大鼠胃功能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胃运动(胃内压)及下丘脑外侧区(LHA)、小脑顶核(FN)和前庭内侧核(MVe)胃扩张相关神经元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胃功能调节作用的差异,明确下丘脑外侧区、小脑顶核和前庭内侧核在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整合机制中的具体作用特征及规律,探讨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方法:1.应用胃窦内置压力感受水囊观察针刺足叁里(ST36)、曲池(L111)、胃俞(BL21)和中脘(CV12)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2.通过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记录30mmHg压力扩张胃体与针刺足叁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LHA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3.通过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记录30mmHg压力扩张胃体与针刺足叁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4.通过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分别记录30mmHg压力扩张胃体与针刺足叁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MVe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1.针刺足叁里、曲池促进胃运动,针刺胃俞、中脘抑制胃运动。2.LHA神经元对胃扩张(Gastric distention,GD)的反应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因此LHA神经元可分为GD兴奋性神经元和GD抑制性神经元。针刺曲池、中脘对LHA的GD兴奋性和GD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均以兴奋为主,针刺足叁里对GD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以抑制为主,针刺胃俞对LHA神经元电活动的效应方向与神经元对GD的反应有关,即其对GD兴奋性神经元以兴奋为主,对GD抑制性神经元以抑制为主。3.FN神经元对GD的反应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因此FN神经元分可为GD兴奋性神经元和GD抑制性神经元。针刺足叁里对GD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以兴奋为主,针刺中脘对GD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以兴奋为主。4.MVe神经元对GD的反应表现为兴奋。针刺四个穴位对MVe神经元电活动均表现出兴奋性效应趋势,其中针刺足叁里、胃俞能明显兴奋MVe神经元。足叁里、胃俞和中脘能特异性激活MVe GD兴奋性神经元。结论:1.针刺不同部位穴位能明显调节胃运动,位于四肢的穴位以促进胃运动为主,腹背部的穴位以抑制胃运动为主。2.胃扩张信号和针刺信号可在LHA、FN和MVe发生汇聚,并且不同穴位表现出不同的效应特征:足叁里和胃俞表现出对LHA GD相关神经元特异性效应,足叁里和中脘表现出对FN GD相关神经元特异性效应,足叁里、胃俞和中脘表现出对MVe GD相关神经元特异性效应。3.LHA、FN和MVe参与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整合机制。不同穴位对特定核团、特定类型神经元的激活可能是腧穴特异性的中枢机制之一。

佚名[9]2004年在《神经通路》文中提出1.大鼠隔外侧核和隔内侧核接受蓝斑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投射侯良芹熊克仁赵健皖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芜湖241001 探讨大鼠蓝斑核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隔外侧核(Sl)和隔内侧核(Sm)的投射。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与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相结合的技术。Sl接受来自双侧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占蓝斑核向Sl投射神经元的60%左右,同侧居多,对侧蓝斑核NOS阳性投射神经元仅占同侧蓝斑核NOS阳性投射神经元的10%左右;双侧蓝斑核都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至Sm,占蓝斑核向Sm投射神经元的55%左右。Sl和Sm接受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蓝斑核NOS阳性神经元至Sl的投射呈同侧优势,至Sm的投射双侧无明显差别。

杨艳召[10]2014年在《前庭性血压调控中MVN和RVLM的功能联系》文中研究指明既往研究表明,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诱发的急性低血压通过外周前庭器官兴奋其传入神经,进而改变前庭神经内侧核(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 MVN)口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 RVLM)的功能活动。但此过程中MVN与RVLM之间的功能联系未明。并且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急性低血压兴奋MVN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同样影响急性低血压对RVLM的兴奋,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急性低血压诱发的前庭性血压调控中MVN和RVLM的功能联系及其可能的联系机制。方法:为了探讨前庭性血压调控过程中MVN与RVLM的功能联系,并阐明其可能的联系机制,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本实验首先建立去窦弓神经(sinoaortic denervation, SAD)动物模型,利用药理学方法向MVN内微量注入利多卡因和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静脉注射SNP诱发大鼠急性低血压时RVLM内c-Fos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情况。接着又观察了MVN内微量注射谷氨酸受体激动剂后RVLM内c-Fos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VN内注射利多卡因后RVLM内因急性低血压诱发的c-Fos和pERK蛋白表达减少,与MVN注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ACSF)组(诱发低血压)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n=6)。2.MVN内注射Glu受体阻断剂(MK-801)后:RVLM内因急性低血压诱发的c-Fos和pERK蛋白表达减少,与MVN注射ACSF组(诱发低血压)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n=6)。3.MVN内注射Glu受体激动剂NMDA)后RVLM内c-Fos和pERK蛋白表达增多,与MVN注射ACSF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n=6)。4.MVN内注射Glu受体阻断剂(CNQX)后RVLM内因急性低血压诱发的c-Fos和pERK蛋白表达减少,与MVN注射ACSF组(诱发低血压)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n=6)。5.MVN内注射Glu受体激动剂(AMPA)后RVLM内c-Fos和pERK蛋白表达增多,与MVN注射ACSF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n=6)。结论:前庭性血压调控中,急性低血压可能通过MVN内的NMDA和AMPA型谷氨酸受体兴奋RVLM。

参考文献:

[1]. 前庭核向脑干和脊髓心血管调节区的投射[D]. 牛丽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2]. 前庭核向内脏调节核团的直接投射[D]. 张春岩.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 脊髓灰质侧角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参与急性低血压诱发的前庭性血压调控机制[D]. 李美至. 延边大学. 2016

[4]. 急性低血压对麻醉大鼠前庭内侧核区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D]. 于海玲. 延边大学. 2006

[5]. 运动干预对胎鼠前庭毛细胞和前庭核神经元发育的影响[D]. 杜珊珊.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 大鼠孤束核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直接和间接投射[D]. 槐瑞托.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7]. 前庭核向呕吐区投射的神经通路研究[D]. 孔哲. 河北师范大学. 2005

[8]. 中枢不同部位参与针刺调节大鼠胃功能的观察[D]. 王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9]. 神经通路[C]. 佚名. 中国解剖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 2004

[10]. 前庭性血压调控中MVN和RVLM的功能联系[D]. 杨艳召. 延边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前庭核向脑干和脊髓心血管调节区的投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