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校排名评价的发展及其特点_麦克林论文

世界高校排名评价的发展及其特点_麦克林论文

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发展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了第一份美国高校排行榜。1986年,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英国优秀大学指南。之后,日本的《钻石周刊》、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德国的《明镜周刊》、香港的《亚洲新闻周刊》等先后发表本国(地区)的高校排行榜,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围绕高校排行的典型个案进行剖析和比较,对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特点加以评价。

个案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美国高校排行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World Report)首次推出全美大学排行榜,主要对有本科生教育的院校排名,此后每两年进行一次。自1987年起,同时涉及研究生教育专业,(注: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只对其中的最佳学院排行进行介绍,有关专业研究生院排行评估的内容暂不涉及。)改为每年进行一次,并接受高等教育专家的咨询建议,对排行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修订。

1.排行的目的

“学院和大学的生活经历将会改变学生以后人生;他们对学院和大学了解的越多,在选择就读哪所学校时就会更加自信。”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使学生及其家长明智地选择所要就读的学院”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信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其“美国最佳学院”排行说明中明确指出了开展美国高校排行的直接目的。

此外,该刊开展高校排行评估的指标体系的选择及结果的发布也体现出为考生提供信息的目的。如将“学术声誉”置于突出地位,(注:在最佳学院排行中占到25%的权重。“因为学术声誉对开放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生就业极为重要,所以将其作为评估指标,而不是评估学术质量。”这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方法论中的说明。)以较大篇幅介绍近年来全美高等教育的大背景等。

2.排行的对象

目前,该刊最佳学院排行的对象,是经过全美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组成的权威性评估机构鉴定认可的十四类大学和四年制学院,主要是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根据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87年公布的高等学校分类法,它按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区性大学、地区性文理学院四类,(注: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地区性大学、地区性文理学院是将合乎分类条件和特征的高校归为四个地区:北部地区、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评估、排行。

全国性大学:提供所有专业的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强调科研水平和获取联邦经费支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截至1998年,美国的全国性大学共有228所,其中公立147所,私立81所。

全国性文理学院:指有学位授予权和通过了鉴定、认可的美国学院和大学,强调本科教育,40%以上的学位授予外语、生命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等文理学科;入学分数往往高于地区性文理学院。这类学校几乎都是私立的。1998年底,全国性文理学院159所,公立的只有6所。

地区性大学:提供所有本科专业教育并提供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但很少或者几乎不提供博士学位课程。1998年,全美地区性大学有504所,其中公立260所。

地区性文理学院:提供本科教育,但入学选择性较低,而且所提供的学位中,文理学科所占的比重低于40%。1998年,全美地区性文理学院423所,其中公立67所。

3.排行的指标体系

该刊“美国最佳学院排行榜”一般设立5~7项指标。从权重比例关系看,经过多年的排行实践之后,他们对学生选择等输入性指标的重视程度日趋降低,而更注重产出指标,如学生的保持率以及其所谓的“附加值”(value added)等。即在不计学生入学前的学术成就水平的前提下,衡量学院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因为他们认为与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因素相比较,最重要的是衡量一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而不是录取新生先期的学术成就。

下表为90年代以来美国最佳学院排行所采用的一级指标的构成及其变更情况:

美国最佳学院排行的一级指标及其权重

学术 学生师资财务校友满

学生毕

学生保

声誉 选择状况状况 意度 业率 持率

1991 2525 25 205

1992 2525 25 187

1993 2525 20 15510

1994 2525 20 10515

1998 2515 20 10525(20)*

*保持率在地区类高校中占25%,在全国性高校中占20%;全国性高校中另外5%的权重赋予了附加值项目。

1998年度最佳学院排行评估的各项具体指标构成如下:

学术声誉(25%):通过对各学校的校长、勤务长及招生主任进行调查得出结果。被调查者对同类型的每所学校赋予一定的分值(4分整分制)。平均得分即为每所学校的最后得分。

保持率(在地区类高校中占25%,在全国性高校中占20%):毕业率占80%,新生保持率20%。

师资状况(20%):班级规模(40%)、师资薪酬(35%)、师资学位(15%)、生师比(5%)、全日制师资比例(5%)。

学生的选择(15%):考试成绩(40%)、高中时在班级中的名次(35%)、录取率(15%)、结果(10%)。

财务状况(10%):(注:用以衡量学校在学生学业成功方面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发挥效能等。在计算附加值时,运用了一种通用的统计公式计算各个学校的预计毕业率,然后将之与实际的毕业率相比较。毕业班的预计毕业率是根据该班级入学时学生标准化考试的平均成绩以及班级入学后学校用在班级教育方面的总费用确定。)教育费用(80%)、其他费用(20%)。

附加值(5%):只用于全国性大学和全国性文理学院。

校友捐赠比率(5%):用以反映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

4.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该刊的“最佳学院”排行所采纳的数据资料由主观和客观两部分组成。主观性的资料主要是指高校声誉调查的有关结果,客观性数据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各个院校自己提供的统计资料,然后由专门人员适当对照学院委员会联合会等的调查、统计结果加以补充、修正。

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数据,该刊就利用已有的与所缺条目相关性极高的数据资料进行估算统计,如保持率和毕业率相关性很高。如果实在不能做出恰当的估计,就取同类高校(如全国性大学)此项得分的平均值,或者干脆“未得(N/A)”。

为确定各学校的最后排名,该刊首先分别计算名项目的得分情况。各项目得分的计算以本项目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最高分值计作100分,然后分别计算各学校与这一分数的百分比。最后,各组成部分的得分加权相加即得该项目得分,再将各项目的分数加权相加即得各校的最后得分,并以降序排列。

5.排行结果的发布

该刊每年辟出专辑发布排行结果,同时介绍排名所采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公布四类高校的排名情况和专业性院校的一些基本数据,并用大量篇幅展示有关高校其他方面的信息,如如何选择学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班级规模和学生多元化的重要性,对学术性专业的评价等)、如何申请入学、付费及适应校园生活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信息有效地弥补了排行榜的局限,进一步体现了排行的主旨。

个案二:《麦克林》新闻周刊的加拿大大学排行

1991年加拿大《麦克林》(Maclean's)新闻周刊对46所加拿大大学的文科系和科学系的办学质量进行排名,其结果以"A Rating Road Map"为标题发表在1992年的《麦克林》新闻周刊上。此后,《麦克林》新闻周刊定期发布排行结果,影响较大。

1.排行的目的

《麦克林》新闻周刊的大学排行评估是为学生选择学校而设计的。“每个学生都有权在了解有关情况之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此项排行评估只选了涉及学生、课堂、教师、财政、图书馆与学校声誉6个方面的22项指标,虽未覆盖大学的全部情况,但却包括了择校学生最想了解的情况。

2.排行的对象

《麦克林》新闻周刊参照卡内基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的分类方法,依据研究经费、专业的多样性及哲学博士学位所涉及的领域,把大学分为如下三类:

设在医学院和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Medical/Doctoral):设置众多能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科研工作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并设有医学院等,在科研上所获资助较多。

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从事大量科研活动,在研究生及本科层次上均有相当多的专业,包括职业性学位专业。

主要招收本科生的大学(Primary Undergraduate):着重从事本科生教育,也有少量研究生教育,但几乎没有博士生专业。

经过这样分类后,(注:按照上述标准与分类,加拿大现有第一类大学15所,第二类大学13所,第三类大学23所。)同组内的大学就具有了相似的结构和指标,也具有了可比性。

3.排行的指标体系

《麦克林》新闻周刊开展加拿大大学排行评估伊始,就制定了确立排行评估指标体系的两条原则:(1)反映择校学生最想了解的情况;(2)尽可能选择可测量的指标。实在不可测量的,如学校声誉,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法来赋值。下面是1998年《麦克林》用于大学排行睚的各项指标及其权重。(注:《麦克林》杂志大学排行指标的权重几年之间也作过一些调整,此处展示的是1998年的最新构成。)

学生质量(21~22%):包括平均入学分数、75分以上人数比、届时毕业率、省外学生比例、国际学生(研究生)比率、获奖学金学生百分比。

课堂规模(17~18%):一二年级课堂、三四年级课堂、终身制教师执教率。

教师队伍(17%):哲学博士人数、每千名教师中获国家奖励的人数、全日制教师获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研究基金资助的经费数、全日制教师中获医学、科学与工程委员会研究基金资助的经费数。

财政经费(12%):生均行政开支、奖学金与助学金占行政总经费的比例、行政经费中用于学生服务方面的比例。

图书馆(12%):总藏书量、生均藏书量、图书馆用于购买新书的经费占图书馆开支的比例、图书馆开支占学校行政开支的比例。

学校声誉(20%):声誉调查——对全国数千位(注:1994年为1040位,1998年为3500多位。)社会英杰、大公司总裁、学术领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高中升学顾问进行的大学声誉调查,包括4项排序,即最高质量、最多创新、未来领袖、总体最佳。校友支持——在过去5年内,向学校捐助的校友人数的百分比。

4.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处理

《麦克林》新闻周刊通过召开讨论会,并在有独立见解的加拿大、美国评价专家的建议帮助下设计了能正确提出问题和获得准确答案的调查问卷,(注:一份长达12页的问卷和19页的使用说明。)由各校校长用6周时间来填写。如有疑问,还可以提出并得到回答。最后,在使用这些数据前,杂志还给每位校长一份确认书,对本校提供的信息再次肯定。

另外,杂志还对不能用一般方法测量的内容,开展声誉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大学的高级人士、加拿大皇家学会(The Roygl Society of Canada)会员、部分政府官员和来自各个地区的主要公司负责人等。

调查所得的全部数据由加拿大统计学会的高级分析员计算和检验,剔除各组数据的特异点,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各项指标的作用和不同权重对排序的影响,并把地区声誉调查、班级规模和科研资助的数据标准化,以便各校之间的比较。

5.排行结果的发布

加拿大大学的排行发布在《麦克林》杂志上。排行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三类大学的分别排名名次,包括总名次以及22项指标的具体名次;大学评估标准(指标体系)构成的具体说明;对大学排名榜的分析,即详尽展示作为6个方面22项指标排名基础的各项统计数据。

个案三:《亚洲新闻周刊》的“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

亚洲最早的高校排行榜是1986年由当时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Albert H.Yee在其署名文章中公布的。据称,有许多亚洲大学的教员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都被征询过意见,结果包括“亚洲学者心目中世界最好的大学”、“亚洲最高水平的大学”两项,公布于当年5月5日的《亚洲华尔街日报》上。

1994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亚洲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大会秘书长以问卷形式向1000多名与会代表做了一项名为“亚洲最佳十所大学”的调查。它以亚洲100多所主要大学为评估对象,其指标包括知名度、学术水平、专业设置、办学规模、教师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最后根据得分的高低排出名次。

在日本,全国性的评估和排名活动并不活跃。90年代初,《钻石周刊》一项纯粹来自用人部门的评估打破了代表官方传统排名次序。该刊以11项指标(注:包括“在大学里学得认真”、“熟悉工作快,容易掌握要领”、“属于发展潜力大的员工”、“易融进组织之中,使组织顺利运转”、“较易晋升入管理阶层”、“适合于搞经营”等。)对大企业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作了书面询问,结果排在前两位的是私立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而不是过去文部省所排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

世纪之交,针对与日俱增的留学队伍,亚太地区大学联合会主席指出:“亚洲的大学比西方的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有效率”。而事实上,亚洲正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本国及邻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亚洲新闻周刊》(ASIAWEEK)自1997年起,已连续三年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亚洲地区最佳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活动,在亚太地区的影响颇大。

1.排行的对象

《亚洲新闻周刊》在向各学校发放征求调查意见的问卷时,让学校自主选择参加多科性大学还是科技类学校的调查。按其说明,前者是指兼有人文、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商学的大学;后者是指只提供本科教育的高校。据统计,1997年参加多科性最佳大学排名的为50所高校;1998年参加最佳大学排名

的多科性大学为65所、科技类大学为30所;1999年参加最佳大学排名的多科性大学为79所、科技类大学为35所。

下表为三年间各国家(地区)参加“亚洲地区最佳大学排名榜”的高校统计数。

亚洲地区国家(地区)高校参加《亚洲新闻周刊》最佳大学排行榜的统计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日本 澳大利亚 印度 韩国 马来西亚

1997年 53

12

6 8

3 3

3

1998年 84

10 1412

8 10 5

1999年 85

1

14 1616

8 14 5

国家(地区) 新西兰

新加坡

菲律宾印度泰国 斯里

巴基 孟加 老挝

尼西亚 兰卡

斯坦 拉国

1997年 22

45

2 1

1998年 42

45

4 1

2 11

1999年 42

45

5 1

4 11

2.排行的指标体系

《亚洲新闻周刊》1999年度亚洲地区最佳大学排行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注:事实上,《亚洲新闻周刊》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在实践中也是在变化的。)如下:

学术声望(20%):每一参评院校为除己之外的其他所有高校凭印象按1~5分的等级标准打分,各校所得的等级分数相加除以打分学校数即得该校的学术声望分。

学生择校(25%):总报考人数中应届生的比例:录取率;高中时属于顶尖学生的比例;应届生高考的中等分数。

师资状况(25%):拥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数;教师中等水平人均年收入;教师人均支出:班级大小;生师比。

科研成果(20%):教师论文人均上国际学术期刊目录索引数;教师人均在亚洲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科研经费;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研究生数。

财政来源(10%):总支出;每个学生的总支出;学生人均借图书数;Internet通道;E-mail通道。科技类大学另加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数。

上述五项指标得分决定各高校的总得分。每项指标排名从高到底,最好为100分,其余递减。如果某一数据无效,即认定同一国家高校的同项最低得分数。同时公布四项排名的参考指标:教师中等水平人均年收入、生师比、教师论文人均国际期刊索引数、学生人均拥有互联网端口宽带。

小结: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共同特点

在用了大量的篇幅简要介绍了上述极具代表性的世界高校排行个案之后,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世界高校排行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

第一,高校排行,是指为了某种需要,在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反映高校状况的基本要素进行综合或单项评估后,按照评估的结果与所选定标准的接近程度,对高校排定座次。从世界范围看,这种最终以排行榜形式表现出来的高校排行评估自80年代开始兴起,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人们对高校的普遍关心程度直接联系。

第二,由新闻媒体参与、发起、组织、主持并发布高等学校排行,即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以外的民间社会组织或团体充任评估主体的高校排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其价值取向反映社会的需求,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是一种社会监督。这种评估不仅为学生选择大学提供参考,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可以激励社会人士批评和关注高等教育,帮助高校获得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从而产生影响世人的广告效应。

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多年来的美国最佳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排行工作,不仅影响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名,影响着美国企业对产学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流向,影响着美国年轻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意向,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教育决策与拨款。

第三,各国的高校排行榜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可信度,主要是采用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表现在六个方面:

(1)排行对象的可比性。各国高校排行均依据高校的结构特色与工作特征对排行的高校进行分类,从而保证了各组排行对象内部之间的可比性。

(2)依据资料的客观性。各国的高校排行,除声誉调查的结果是主观性指标外,其余指标所依据的都是客观性极强的数据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来源相当可靠,有官方定期公布的统计公报,也有学校自身定期发布的年度报告等;数据的采集过程非常严谨,多方面的复查与核实,较好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排行结果中除公布名次及相关的百分比之外,还公布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大大提高了其参考价值。

(3)指标体系的简明针对性。各国的高校排行评估者在实施评估之前,明确为谁和为什么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什么的问题上就显得非常集中,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简明而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一级指标为5~7,二级指标也不过20余项,均紧紧围绕与学生择校最密切的几个方面展开。

(4)数据处理的简单性。由于各国的高校排行以客观资料为主,只要有关的统计资料齐全,通过计算机可以轻松地完成大量的评估工作,而无需“兴师动众”。所以各国每年高校排行评估的全部工作都是由几个人完成的,这种简单性使评估容易完成。

(5)调查范围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一方面体现在排行对象身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参与声誉调查的被访问者身上。

(6)结果公布的真实性。各国的高校排行,全都依据调查的实际结果照实公布,因此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偶尔被排及在前十名之外,而总排名靠前的大学有的在单项排名中不见踪影往往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四,高等学校排行评估实践活动的历史不长,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人们对其权威性及具体评估指标的选择常常提出种种质疑,某些高校还采取不合作态度。这种情况在新开始高校排行的国家和地区尤甚。(注:1993年《麦克林》大学评估结果公布之后,由于它没有说明它是如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而遭到一些大学的强烈批评,要求其公开说明加权方法及依据,否则就要求加拿大大学联合抵制1994年的评估。然而《麦克林》新闻周刊站在学生立场上,坚持学生有权了解情况,大学生要由公众资助,无权拒绝调查。大学联合会只好妥协,一方面希望《麦克林》杂志不只公布一个排序结果,还要公布原始数据:另一方面由各大学自己决定是否参加排行评估。但《麦克林》在其1994年的排行评估中,仅暗示它采用的是与经互会(OECD)评价各国生活质量时类似的方法,而未说明它是如何确定这些权重的。因此,有15所大学抵制了1994年的排行评估。有意思的是,《麦克林》杂志并不善罢干休,它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雇佣拒绝参评学校的学生与教师来收集数据,并以另册形式公布了评估结果。

无独有偶,在《亚洲新闻周刊》的“亚洲地区最佳大学”排行中,1997、1998两年被列为(多科性大学)首位的日本东京大学,未参加1999年的排名。东京大学的校长对评价统计存有疑异,认为这种评比带有很浓的个体行为色彩,并且也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标签:;  ;  ;  ;  ;  ;  

世界高校排名评价的发展及其特点_麦克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