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动的实证研究_审计委员会论文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师事务所论文,特征论文,委员会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在增加信息透明度、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能有效遏制盈余管理、管理者舞弊等内部人控制行为,推进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非常激烈(夏冬林,2003),但又很不充分,在地方保护主义作用下被严重分割,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张立民,2005)。这种审计市场竞争状况加重了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间审计关系的失衡。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宗旨是在董事会中寻求一支独立的财务治理力量,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和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从而加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平衡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上市公司的弱势地位。

大量经验证据表明,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能缓解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间就如何运用公认会计原则产生的分歧,并向冲突中的注册会计师提供支持,从而避免由此产生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Kalbers(1992)在检验了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关系后认为,审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选择有重要责任。Kunitake(1983)分析了580家AMEX公司后指出,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并不比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加频繁地更换注册会计师。李弢和薛祖云(2005)研究了2002年和2003年发生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夏文贤、陈汉文(2006)首次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显著降低。这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确能有效抑制恶意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本文利用18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视角,探讨了具备何种特征的审计委员才能更有效履行其职责。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无显著关系,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的确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但在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为了追求更高审计质量的证据,这又说明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仍然有限。这些研究结论能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改进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随后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文献回顾并提出假设;第三部分,研究设计与数据;第四部分,实证性分析;第五部分,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目的的进一步研究;第六部分,研究结论。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独立性被看做是有效的审计委员会的最重要特征。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比内部董事或灰色董事更关注自己的声誉,因此他们会更加积极地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能从一个较为公正客观的角度行使其职责,而不受公司执行董事长期形成的内部习惯性思维的局限,能站在独立立场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客观的判断。独立于管理层的审计委员会能够使外部审计较少受管理层的影响,特别是当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存在争议时,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能站在注册会计师一边,从而保证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经验证据也表明,审计委员会越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可能越小。Carcello和Neal(2003)以美国1988~1999年间收到持续经营报告且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和会计师事务所解聘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拥有较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和较低持股比例的审计委员会更能阻止注册会计师在发布持续经营报告后遭到解聘,如果审计委员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较高、或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较高,则注册会计师有更大的可能被解雇。Lee、Mande和Ortman(2004)在对审计委员会作用、董事会独立性和注册会计师辞聘的研究中显示,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注册会计师辞聘的概率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继任注册会计师的质量正相关。

基于此,我们假设(H[,1]):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负相关。

(二)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事项通常具有技术性,这就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具有相关的财务知识与经验,从而能对呈交给他们的专业问题进行独立评估。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具有理解审计和财务报告事项所必备的知识,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将大打折扣。同时,具备相关知识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能更好地理解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并能识别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意见分歧的实质,从而采取支持注册会计师的行动以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被变更的概率。

经验证据也表明,有公司治理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审计委员会能与注册会计师讨论会计处理上的争论,并且当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发生意见分歧时能给注册会计师提供额外支持。Archambeault和Dezoort(2001)研究发现,与不存在可疑的注册会计师更换的公司相比,那些存在可疑的注册会计师更换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中会计、审计、财务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这说明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水平越高,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更有力。Knapp(1987)的研究发现,当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争论问题所适用的会计准则更具有技术性,以及公司财务状况较差时,审计委员会更倾向于向注册会计师提供支持。DeZoort.(2003)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审计委员会在注册会计师持续坚持下,更可能建议管理层接受注册会计师对年度财务报表所作的调整。

基于此,我们假设(H[,2]):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负相关。

(三)审计委员会活跃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代表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努力程度,实证文献主要用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来衡量。一般情况下,一个开会次数很少的审计委员会是不太可能很好履行其职责的。只有开会频繁的审计委员会才能及时地与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便获取有关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才能及时地解决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分歧以及发现管理层的舞弊,从而避免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来达到审计意见购买或盈余调节的目的。Abbott等(2004)通过研究88家报表重述的公司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活跃性水平与报表重述的发生显著负相关。Anderson等(2003)通过研究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结构与盈余的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拥有更加独立和活跃的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盈余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

但也有人认为,董事会会议往往只是走形式。董事会会议大部分时间用来讨论公司日常事务,董事们实际上没有太多时间讨论公司管理层的表现,所以董事会会议还不如少开。这一观点被形象比喻成“灭火器”论,意即只有当公司业绩表现不佳时才需多开董事会会议解决问题,公司哪时起火董事会就在哪时开会,讨论扑救方案。王雄元、管考磊(2006)的回归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就支持了这种观点。

基于此,我们假设():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但符号不确定。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

为了考察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的影响,借鉴Carcello和Neal(2003),Lee等(2004),李弢、薛祖云(2005)的研究,建立如下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回归模型:

(一)变量定义与选取

1.被解释变量—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当执行上市公司该年度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是上一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且这种变化不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分立、合并以及受证监会处罚而失去证券从业资格以及定期轮换等因素造成时,本文就认定为发生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具体赋值方式是:发生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CPACHG=1,否则,CPACHG=0。

2.解释变量

(1)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IDR),用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替代,预计符号为负。

(2)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EXR),用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替代,预计符号为负。我们把审计委员会中从事会计或财务研究和教学的大学教授、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以及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的成员定义为财务专家。

(3)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MEETING),用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替代,预计符号为负。由于我国监管机构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有关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我国上市公司很少披露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因此我们用董事会的开会次数作为审计委员会活跃性的替代。

3.控制变量

(1)控制变量—资产规模(SIZE),变更当年年初公司资产总值的自然对数,预计符号不确定。已有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公司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概率不同。我们借鉴王跃堂等(2006)和李弢等(2005)的作法,用上市公司年初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规模,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加以控制。

(2)控制变量—董事长变更(CHANGE),若上市公司当年董事长发生变更,则CHANGE取1,否则取0,预计符号为正。当上市公司董事长发生变更时,继任者可能为了便于以后的合作而选择自己中意的会计师事务所;或仅是为了与前任董事长划清界限而解聘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如Burton和Roberts(1967)发现,董事长变更是注册会计师更换的原因之一,李弢、薛祖云(2005)也指出董事长变更与注册会计师变更显著正相关。

(3)控制变量—上年审计意见(OP),若公司在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清洁OP取1,否则取0,预计符号为正。李东平等(2001)、陆正飞等(2003)和陈武朝(2004)都发现,注册会计师变更与上一年度非清洁审计意见成正相关关系。

(4)控制变量—财务困境(ST),若解聘当年上市公司被冠以ST或上一年处于亏损且本年并无改善迹象,ST=1,解聘当年上市公司未被冠以ST或上一年没有处于亏损状态,ST=0,预计符号为正。Schwartz等(1985)和Lee(2004)的研究显示,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目前,中国缺乏公认的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但我们认为中国特有的ST制度可以作为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困境的一个较理想的替代变量。本文对ST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大,把上年亏损,而本年前半年获利能力仍没有改善的公司也列入其中,因为这些公司很可能为了避免证监会给予撤销上市风险警示(ST),而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5)控制变量—股权制衡(BLANCE),用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来衡量,预计符号为正。张文杰(2005)和朱小平(2007)研究表明,股权均衡度(Balance)与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负相关,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各个股东股权均衡时,上市公司就不存在绝对控股股东,任何一个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公司决策,而由几个股东分享控制权,他们操控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可能性就很小,随意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也越小。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

本文选择了2005年和2006年度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且能够公开搜集到审计委员会成员名单的100家非金融公司作为样本,在剔除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后共得到91家研究样本。同时选取行业相同、规模相似但没有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91家上市公司作为配比样本。审计委员会的数据采取人工查阅上市公司公告的方式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万德资讯数据库(WIND)。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和SPSS11.5软件。

四、实证性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第一,在样本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均值为0.6482,最小值为0.33,最大值为1,说明大多数公司达到了监管机构要求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必须占大多数的规定;第二,我国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均值为46%,这一比例也已达到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财务专家的监管要求①;第三,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均值为8,原则上可以说审计委员会成员能够勤勉地履行监督职责,但由于我们用董事会开会次数来代替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能否说明审计委员会成员有时间、有机会很好履行职责,我们还不得而知。

而分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表2)显示:没有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其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董事和财务专家比率比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分别高出1.02%和14.47%,且这种差异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显著,初步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存在影响。而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虽然也有差异但不显著,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可能不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变量中,CHANGGE、OP和ST分别在1%的水平上显著。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财务专家的比例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董事会开会次数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系数的符号虽然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但并不显著。另外,董事长变更、公司处于ST、上年的非清洁审计意见、公司股权制衡等这些控制变量都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此外,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最大的是ST和OP之间的系数0.489。Hossain等的研究表明,解释变量之间的系数只要没有超过0.8或0.9,就不会对多元回归分析产生影响。

(三)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4)显示,第一,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这说明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被变更的可能;第二,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验证,这说明专业的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被变更的可能;第三,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系数虽然为负,但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假设3并没有得到验证。造成这一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频繁的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发生的问题而非事前有效的履行职责,所以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关系不显著。二是由于我们用董事会开会的次数来代替审计委员的开会次数,而每次开董事会,并不一定表明审计委员会成员就会单独讨论与审计委员会职责相关的问题,因此替代变量的偏差有可能导致回归结果出现偏差。

此外,控制变量中,董事长变更、上年非清洁审计意见和财务困境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与预期一致,而公司规模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一,为了考察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导意见》中建议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需占多数是否会对本文的研究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排除不符合这一规定的特殊样本公司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敏感性测试。为此,我们剔除样本中独立董事比例低于50%的样本公司,然后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试(见表5)。结果显示,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第二,通过对前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水平达到了65%,即达到了增强独立董事集体话语权的要求。然而,65%只是一个量上的衡量标准,是不是审计委员会中的每个独立董事都会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以后,都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提出改善意见呢?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若只是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上来衡量,就会影响其结论的可靠性。

在我国,独立董事不允许持有任职公司的股权,其薪金报酬也不与所任职公司的业绩挂钩,那么是什么动因促使独立董事尽职尽责的呢?我们认为是独立董事的声誉,因为一旦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出了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将会极大提高他们的声誉,增加他们的价值并拓展他们的未来市场,所以独立董事的声誉资本在独立董事市场上极其重要。显然,声誉能激励独立董事去监督执行董事和经理人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之间的合谋。因此,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我们用独立董事的声誉来代替独立董事的比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6。独立董事声誉变量,我们借鉴Bushman等(2004)的作法,用每名独立董事平均任职公司数来刻画。我们发现,独立董事的声誉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从而再次说明我们结论的可靠性。

五、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目的的进一步研究

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审计委员会能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频度,这在上述研究中已得到证实;第二,进一步,变更的目的不是为了购买审计意见而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③。如果这个结论也得到很好支持,就能证明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确发挥了有效作用。

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审计委员会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审计质量。Abbott和Parker(2000)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没有内部成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用具有行业专长的注册会计师,这反映了审计委员会对提高审计质量的愿望。Carpener和Strawser(1972)、Timan和Trueman(1986)等的研究表明,当公司拟发行股票和债券时,会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从而提高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价④;吴溪(2002)对1997~1999年110家发生注册会计师变更的上市公司研究后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在注册会计师变更时越可能选择更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假设4: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一)分析模型

为了考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我们借鉴余宇莹和刘启亮(2007)的研究,利用OLS法,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解释变量—会计师事务所变更(CPACHG),如果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变更,则CPACHG取1,否则取0。

控制变量。很多实证文献表明,总资产利润率(ROA)、资产的规模(SIZE)、成长型公司(ADR,用公司资产增长率表示)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而负债比例(LEV)、审计意见类型(OP,若公司在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清洁取1,否则取0)与盈余管理正相关(Defond和Jiambalro,1994;Warfield等,1995;Beeker等,1998;Deehow等,1995;Myers等,2003;Ghosh和Moon,2005)。另外,公司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越强(Balance=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以及上市公司中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INDR,独立董事数除以董事会人数)越高,公司治理结构体系越完善,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余宇莹,2007)。因此我们一并控制。

(二)实证分析

通过表7可知,在182家样本公司中,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和未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样本公司的|DA|的平均数分别为0.0919和0.065,相差0.0269,且在10%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比未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公司存在更高的盈余管理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8)也表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DA|)并没有与预期一样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CPACHG)成反向关系③,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不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见表9),会计师事务所变更(CPACHG)与可操控应计利润(|DA|)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这与刘伟、刘星(2006)的研究结论④一致,说明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后存在更显著的盈余管理现象,表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审计意见,所以无法证实假设4。

显然,这一结论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没有形成对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加强证据,但与其并不矛盾。第一,国内外都有结论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例如Krishnan(2005)发现,出具保留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主要原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并没有改善审计意见;耿建新和杨鹤(2001)研究发现,被出具过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过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后,其审计报告中标准无保留意见显著地多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第二,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并非强制执行,很多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只是为了向市场传递能较好遵从监管部门政策或内部控制良好的信号(信号传递的需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此外,张阳和张立民(2007)通过实证和调研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没有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审计委员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掌握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因而不能促使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提高,也未能保护独立性高的注册会计师免受被改聘的结果。第三,从我们对数据的处理来看,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细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动机(除了提高审计质量,还有很多其他动机),以及没有细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类型(自愿变更还是强制?是被迫变更还是主动变更?是恶意变更还是善意变更)所致。我们认为,尽管没有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还是排除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追求审计质量的善意行为。

六、结论

目前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规范研究方法介绍审计委员会制度和如何构建有效审计委员会方面,而实证研究也主要是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有效性的,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的有效性,因此也就无法说明具有什么特征的审计委员会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利用18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视角,探讨了具备何种特征的审计委员才能更有效履行其职责。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无显著关系,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的确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但在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是为了追求更高审计质量的证据,又说明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仍然有限。这些研究结论能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改进提供经验证据。

注释:

①但在我们的样本数据中,仍有7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不包括财务专家,这说明还存在公司未遵循上述监管规定。

②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动因包括:(1)财务困境与破产危机(Schwartz和Menon,1985);(2)审计意见分歧和意见购买(Chow和Rice,1982;krishnan、Krishnan和Stephens,1996);(3)管理层发生变更;(4)审计费用(edignfield和Loeb,1974);(5)其他动因。

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DA|)与公司负债(LEV)和上年审计意见(OP)之间的系数分别为0.321和0.164,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虽然其他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这些相关系数都比较小,在做OLS检验时,可以认为182家总样本公司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④他们的结论是:注册会计师变更与上市公司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标签:;  ;  ;  ;  ;  ;  ;  ;  ;  ;  ;  ;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动的实证研究_审计委员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