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及其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研究_跨国经营论文

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及其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其对论文,跨国经营论文,产业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3)05-0017-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新和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两股力量在追求一种协同的世界价值目标中,更加紧密地互相依存,形成以信息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经济技术的全球一体化浪潮滚滚向前。全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一词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会(IMF)的定义是:“全球各国因商品与服务的跨境交易及国际资金流动,在数量与多样性方面日渐增加,加上科技更快速和广泛地传播,从而令国与国之间日益在经济上互相依赖。”(注:记者报道:《互联网加速全球一体化》,《广州日报》2001年7月24日。)事实上,一体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信息技术等多层面的综合一体化,它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对企业的战略转型,尤其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

一、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推进

信息技术正从纵横两个方向推动世界各国各行业的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以两个方面为主要,即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

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一体化首先是国内各有关研究开发组织的联盟与合作。在美国,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组织联盟与合作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比如,美国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与计算机制造商康柏公司联手合作开发有关无线上网的设备和软件。它们的合作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康柏支持英特尔的PCA计划,即用英特尔的芯片来驱动无线上网手机或掌上电脑;而英特尔则以康柏公司的iPaqQ掌上电脑为模型来设计新的无线上网设备,双方同时合作开发有关上网软件。(注:新华社:《英特尔康柏联手开发无线上网技术》,《科技文摘报》2001年9月7日。)在日本,企业、大学与政府各部门所属国立研究所三方的所谓“产官学”联合攻关一度是日本着力通过引进、吸收、改良和发展在产业技术上赶超美欧国家的成功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成为实现“创造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目标,推进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手段。目前所有国家级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计划和项目,无不采取这一“三结合”的联合攻关方式。日本的经验证明,这种结合方式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大学的研究开发计划贴近市场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企业快速获得和掌握高新技术,将高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拓和占领市场的一条捷径。(注:报道:《90年代日本技术创新的特点》,《参考消息》1999年7月4、5日(上/下)。)在法国,据《世界报》对法国各大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大企业都自发地表示它们已在国外建立了一些研究中心。调查还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人注目的大企业研究中心国际化的动因,一是力求更好地利用各国的科技资源优势,以使自己的集团公司无论在世界的那个地方都能处在国际研究开发的最高水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国内研究水平上。二是基于商业目的上的考虑,建立国际化的研究中心可以使大企业树立起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化大企业的新形象。三是为获得国际风险资本支持的资金融通目标。事实上,一些大公司的研究开发国际化发展举措往往是多种动因兼而有之,如法国电信公司在美国硅谷设立研究中心的目的,不只是为使自己具有从新产品设计开始的研发过程所有关键环节都拥有与世界级竞争对手同等甚至高得多的技术研发水准,同时为通过加强协作以获得加利福尼亚革新中心这家电信业风险资本公司的金融支持。(注:报道:《法国大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参考消息》1999年11月21日。)

首先,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一体化。表现在信息资源的全球化利用;各种信息专业人才的全球性流动;信息研究组织机构的全球性形成与作用。1997年,美国IBM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宣布结成技术联盟,共同开发256兆芯片。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于1986年签署联合开发研制新一代微处理机,又是一个在科研开发方面展开战略合作的典型。摩托罗拉擅长于微处理机的生产,但缺乏存储芯片生产的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而东芝公司的优势是存储芯片,但在程序和微处理机方面却有过失败。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在日本设厂生产新型微处理机,共同开拓这个领域的市场,但母公司在其他领域仍保持各自业务的独立性。

第二,信息系统的全球性联网。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为契机,信息网络化技术及其企业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跨越式扩大,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信息管理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企业资源计划(MRPII、ERP)、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CIM)、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商务数据交换(EDI)、电子网络订货系统(EOS)、附加价值网(VAN)、零售网点系统(POS)、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INTRANET,EXTRANET)等。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是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经济组织,为什么愿意投资于这些信息技术,为什么愿意创造性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改变过去长期沿袭过来的经营管理模式?其最根本的一点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应用及其网络化发展,为企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这样一个空间,以其特有的兼容力使企业的信息经济性问题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社会信息资源得到空前的开发与利用,企业成本降低了,信息在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中的作用及其本身的效益目标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第三,信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信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是指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跨国界生产、跨境交易、信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及其组织的全球范围分布,且在数量与多样性方面与时俱进。随着信息科技知识的更快速和广泛地传播,从而令国与国之间日益在信息产业上互相依赖。它又可具体地简化在信息产品的全球化生产经营和信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全球化这两个段落上。有关这两个段落的内容构成了信息产业全球化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一是信息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与经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的相互渗透,不但使技术通过创新与经济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而且使这种结合越来越大步地走出国家与地区范围,具有全球一体化特征,从而加速信息产业本身的全球化进程。比如一台电脑的生产,服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规律:可能是先由美国厂商接到订单并根据顾客订单需要给出新产品的设计图纸,然后在世界其他国家组装,其中CPU产自诸如美国英特尔公司,其他一些硅芯片可能来自日本,主板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省,显示器产自韩国,软件编制于印度,再汇集到中国大陆来组装,在中国香港组织行销等。既然是全球化的信息产品大生产,那么组成信息产品的各部件在全球的流动必然是自由、无关税的流动。当今世界基本上没有那个国家是关起门来组织信息产品生产的,即使是技术水平处在较低层次的国家也不例外,它们中许多是通过成为大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中某个环节、某个零部件生产基地的方式来使自己纳入全球生产一体化体系中。为此,为不使本国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孤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降低关税,减少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与摩擦,实行国际通用规则,改善投资环境,以提高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激烈的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信息产品生产使全球信息产品贸易中关税下降得非常之快。关税下降说明一国信息产业的保护作用与职能的削弱,实质上也从深层次上揭示出其背后的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原因。特别是在高新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大多是国际信息劳动分工要求与技术资本跨国界流通,所谓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运行的结果。

二是信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全球化。信息产品价值实现的全球化是信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再以电脑产品为例。组成电脑的各个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厂商,电脑产品形成后通过行销商销往世界各地,买卖双方成交后,电脑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其他类型的信息产品的价值实现也大体如此,由于这些产品形成于世界产业分工与合作过程中,产品价值也必然是在全球一体化体系中实现。为此,信息产业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产品的价值通过国际市场竞争来实现。必须强调指出,要正确地把握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要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信息产品(服务)的价值一般与特殊,信息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国际性与特殊性,必须确认信息产业全球化在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整个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既是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是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内生因素。

以上情况表明,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是经济技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在微观基础上,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批信息技术类“领头雁”企业,领先开发和经营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以此带动一级级一批批的后来追随者,形成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之势;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大批跨国公司或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它们在一系列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较大规模的全球化信息需求,包括信息网络技术设备、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换句话说,企业全球化经营管理过程中提出的信息产品需求与信息服务需求是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二、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对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影响

既然说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及其所提出的信息产品(服务)需求是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基础,那么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也就势必对企业的跨国经营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应该说,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随着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加深,影响越大,也越具有综合性。

1.对企业信息资本构成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对跨国界信息技术转移与合作方面投入的比重

实证性研究表明,大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比中小企业强。据日本通产省“200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在制造业领域,电脑配备率在中小企业为55.7%,而大企业则达到95.3%。(注:报道:《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投资须谨慎》,《参考消息》2000年5月4日。)

随着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加深,大部分企业都制定有自己的IT(信息技术)战略,可以说,企业规模与企业的IT战略水平成正比,也就是企业规模越大就越是强调IT战略,并有较好的IT战略制定程序和战略实施方案以及跟踪校正机制。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的调研发现,88%的被调查企业都有IT战略,但按企业规模划分,小企业制定IT战略占受访公司比重则明显低于中型公司,更低于大型公司。见下图:

上图中,第1行表示经济规模≥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第2行表示经济规模在1-1.99亿美元之间的中型企业;第3行表示经济规模≤1亿美元的小企业(注:[英]经济学家情报社等:《全球信息战略》,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中拥有和使用IT战略的占95%,而资产规模在1-1.99亿美元之间和1亿美元(含1亿美元)内的中、小企业,其所拥有和使用IT战略的只分别为91.3%和76.1%,明显低于大企业拥有和使用IT战略的水平。

2.现代企业信息化改组与改造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出现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开展海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国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反映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与特征。如何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求得长期生存和兴旺发达,是企业为实现自己价值真实意义而不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关键在企业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选择和实施符合本企业实际和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经营战略。一个反面的典型材料来自美国里奇伍德投资公司(总部在加州帕洛阿尔托)总经理埃尔顿.B.舍温的研究,他的统计分析表明,在1984年到1994年期间,大约有50%左右的公司从《财富》500强中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更甚。舍温在《硅谷之路》中进一步指出,从500强中消失的公司大多数是由于采取了错误的投资战略,选择了错误的产品或错误的市场。

全球化竞争条件下,企业越来越重视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框架建设与策略运用。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快速变化。经济技术的快速变化包括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大幅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等;二是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范围除地理意义上的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活动日益频繁外,有的企业经营策划者甚至把“生意做到太空”,如太空旅游等;三是产品多样化、业务多样化等;四是技术的综合运用与提高,如今一个产品常常含有多种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注: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03页)

比较而言,美日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既具有全球跨国公司普遍具备的共同性,又具有各自的差异性。(注:赵景华等:《企业管理国际比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随着世界信息网络互联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变化速度的加快,500强中许多公司大都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制定有关战略发展框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多样变化,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应该说,现代企业的信息化改组与改造,从信息需求的意义上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全球化进程。因特网的企业应用不仅是促进了企业的上网,开发网上信息资源,为企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企业的网络经济思维和战略网络的建立、完善。事实上,上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巨大投入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包括如何与供应商、合作方、制造商,尤其是与用户的紧密联系和及时沟通。这种联网不会是一个模式,而是多种多样的,且多种多样中蕴涵有一定的共同点。这就是迫使它们沿着网络的路向去思考全球范围的生产与市场关系,包括本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合作方、用户的关系与网络联系方式,使自己在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中培养全球性战略网络意识和建立全球性战略网络。另一方面,上网企业一旦从互联网上获得关于市场变化的动态和捕捉到有关发展机遇的信息,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就会立即自动调整其企业内部功能,形成较强敏感性的市场反应机制,适应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

3.信息系统全球化互联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是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联结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逐步加深的。回溯历史,1974年世界第一台微机问世对企业的信息化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企业对微机应用的增多和微机对企业经营管理作用的增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逐渐提上了企业的决策层面。其实践效果是大大地增强了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预期的可预见性水平。理论上,在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管理系统论者在研究管理的性质,肯定古典著作中把管理看作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的思想的同时,提出了管理中的信息性质问题。由此,信息成为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管理者关注的一个重点,(注:R.I.Tricker(1982):Effect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Beaumont Expecutive Press,P21-22)管理学理论中的信息问题也就超越了以往仅仅讨论企业通信问题的局限,转向对以通信为基础的企业信息性质、信息内容问题的研究与重视。这一有关信息性质的思想跃升,由于有世界信息技术产业飞跃式发展的支持和企业用户推动,于是形成了信息技术进步与企业应用的互相推动:微机的作用越来越贴近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核算、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等,这反过来又加速了企业对微机使用领域的扩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系统的全球化联网及其企业引进,首先是为企业的跨国界经营提供国际市场的信息向导,母公司可以更加方便地调阅和了解海外子公司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母公司对全球市场的观测与把握以及对公司整体资源的调配与控制。其次是企业跨国生产的影响,有利于使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对下降,使产品的功能价格比大大降低,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则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缩短了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提高了经营运转速度,企业也就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的敏感性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是促进了企业管理创新。有关研究从统计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发掘出一批出人意料的情况。其中之一是,实力强大的微软公司,名列德国软件制造商萨普(SAP)公司之后,充当了“第二小提琴手”。这个公司的软件程序可使公司的所有大型业务包括财务、制造和库存控制等公司内部功能自动化,给企业带来了管理上的创新。(注:徐如韵编译:《从百强公司看世界信息产业》,《上海译报》1999年1月14日。)

全球性信息网络互联对一个企业的生产网络、销售网络,对企业之间的产业网络、合作联盟网络等的影响。随着上网企业的增多,公司在生产与经营活动过程中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网络迅速调动、使用和分配资源,这样企业只需拥有核心能力资源部分就足够了,而不需像传统的做法那样让所有资源都进入自己的库存中,经过储备足够多的各种资源,使用资源,形成产出。这更有利于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储备或积累战略竞争力,培育新竞争力。

4.信息技术产业全球化对企业技术战略的影响

作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全球化,是一般性物质商品(服务)和资本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指的是技术开发的全球化组织与合作、技术成果的全球化推广与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全球性。技术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甚至那些处于开发前沿领域的产品也是还刚刚被推上销售平台就已成为过时。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企业要在剧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增强战略应变力,只能是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增加企业的战略选择,建立适合自己竞争强势要求的战略才可能以不变应对瞬时即变或千变万化的多样化变化。

加强了开发最尖端技术和制造相关产品的战略。日本东丽、三菱化学、富士通等有实力的企业加强了超精密技术的研究体制。(注:报道:《日本大商社确立新竞争战略》,《参考消息》2001年6月22日。)三井物产计划在最近5年内投资100亿日元开发批量新材料的技术,尽快组建3家具有实验设备的开发公司。打算在批量生产技术确立后,与电机、化学、汽车等各个行业的生产厂家合作。依次设立应用了超精密技术的材料和产品的生产销售公司,获取收益。

三、结语

总体而言,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运动本身,对组成信息产业体系的微观主体信息类企业的跨国经营产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这首先是对企业信息资本构成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对信息跨国界技术方面投入的比重;其次是信息经济性思维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再次是信息系统全球化联网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还有是信息技术产业全球化对企业技术战略的影响。应该说,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随着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加深,影响越大,也越具有综合性。

收稿日期:2003-07-08

标签:;  ;  ;  ;  ;  ;  ;  

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及其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研究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