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地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索论文_路鹏1,伊淑霞1,陈丽敏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地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索论文_路鹏1,伊淑霞1,陈丽敏2

1.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2.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91

摘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背景,我们认为应该这样理解沧州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沧州地区高校根据国家的发展和京津翼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结合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并帮助其树立相关目标,进行就业技能培养、技能考试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工程。从这一点上看,就业指导教育是一门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庞杂的系统性教育工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大学生的潜力,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实现自我的价值、服务社会。

关键词:京津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

1导言

就业指导是指在高校学生毕业之际,学校对学生的的就业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符合高校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要求。现阶段,沧州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下发展迅速,到 2016 年沧州市与北京合作项目 550 个,总投资 2 550 亿元;与天津合作项目 485 个,总投资680 亿元;与 35 家央企合作项目 110 个,总投资3 464 亿元。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沧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沧州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双赢,但是沧州大学生仍然存在“ 慢就业”现象。

2沧州地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1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势错位

当代大学生均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享受着改革开放红利,其自我实现需求日渐显现,生存需求逐渐淡化,就业观亦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大学生“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快速转型与发展,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把好工作等同于有编制的“铁饭碗”,不少毕业生盲目追求自我实现。求职功利化致使学生一味追求传统、体面的工作,而对县镇地区的工作“视而不见”,对到第三产业就业的主动性及倾向性不高。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势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动力不足,求职选择挑剔,求职期待过高。

2.2就业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导致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大学生一进校,很多学校就设置了相关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类课程。但对于刚刚进校的学生来讲,尚且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更不要说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了。这个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教育,往往效果不佳。

面对刚进校的大学新生,在其还不清楚自己的大学定位时,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在大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如何跟上一门学不懂的课、如何克服想家的情绪、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然而我们所倡导的大学自主学习,对于这些细小的问题往往除了辅导员之外没有更多的教师予以指导了。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课程教育,不如多对其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而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学生所接受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往往是关于制作简历、如何穿着、如何面试等技巧性指导。对于学生来讲,是有需求的,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发展问题———到底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到底是找本专业的工作还是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这些问题,仅仅靠几次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课程是解决不了的。相关教育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2.3就业指导实践性较差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就业面试的实践。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这对提高面试效果起到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实践工作,大部分指导工作形同虚设,学生并没有这样的实践平台进行训练,很难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

2.4就业指导教育缺乏连贯性

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清醒、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好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一提到就业,往往先想到的是刚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因此,社会和学校中往往会有就业指导教育只针对大四毕业生的误解。殊不知,就业指导教育,涉及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性格塑造、情绪管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动手能力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只有在学生的点滴成长和学习中才能够积累的。只有将就业指导教育融汇在日常教育中,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才能构建起学生完整的价值观判断系统,才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2.5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今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工作素质,只有具备全面的工作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才能帮助高校的大学生们拥有全面的就业技能。但是现今许多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并不是全面性的人才,他们有的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的经验,有的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而现今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心里辅导的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地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途径

3.1改善环境,构建全面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随着就业现状的市场化和和谐就业的社会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沧州地区高校应不断的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只有加大力度的投入,才能充分地改善其环境。一是需要完善对就业指导机构的定位,对于后期就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就更为精准一些,更有利于就业指导的科学性与成熟性。二是需要借鉴企业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并采用国外较为先进的政策措施,另外还需要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就业指导氛围。三是需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全面计划培养。四是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指导方法,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五是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还可以从教育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下探索就业指导与教育、经济、政治等之间的联系,促进就业。

3.2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高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传递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踏入社会,完成身份的转化。

3.2.1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的就业时所具备的能够顺利完成相关工作的能力。仔细研究我国的高校教育,其中存在很多不足。许多学校在教学往往脱离实际,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顺利解决工作的事情,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中十分普遍。高校的教学目标更应该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我么学校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成知识从理论上到实践的转化。

3.2.2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

面试是学生进入企业的第一阶段,只有顺利完成面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者。我们高校应当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开设面试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面试过程,学习相关的面试技巧,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面试中脱颖而出,求职成功。

3.3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供给大于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大学就业受挫,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且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被欺骗或者被忽悠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难以提升,事实上这与大学生判断是非能力不强,法制观念不强,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所致。从内容的划分层面来说,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制知识与观念的普及教育相勾连是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做法,并且这也能提升我国大学生在法律层面的认知,最终提升大学生迈入社会后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的将就业指导实践与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制观念的提升相结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与质量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3.4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就必须要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而队伍的建设需要有专业的教师,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将就业指导职业资格化,积极开展就业工作人员的交流活动,从而提高整个队伍人员的专业素养。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把就业指导内容逐渐地渗透到学生管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利用所有能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人格魅力,将专业化的知识和就业岗位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如可以聘请知名企业、HR管理专家等,通过开展之前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一定的帮助,还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求职择业的相关技巧等。

3.5坚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组织共同介入

就业指导常被认为是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实际上,只有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组织共同介入,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有效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参观、实习及见习机会,整合单位资源,搭建校社对接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管理培训生、实习生等项目保持对大学生的开放,增强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感知,吸引价值观更为契合的员工,提升招聘质量。智联招聘等招聘媒介可以通过有偿的就业能力测评,畅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凸显服务招聘单位及求职学生的定位及作用。有调研资质的企业还可以针对高校就业数据价值挖掘不足的弱点,提供价格实惠、专业度高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服务,帮助高校建立数据库,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为完善就业指导提供数据支撑。一方面,沧州地区的高校可适时、适当引进社工,与学校政工干部搭档,“双工”结合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及就业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家长义工制度,吸引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家长共同参与就业指导。高校也可以购买社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的优质服务,丰富学生的选择。

4结论

总之,为了促进沧州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需要高校、政府、大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形势下,只有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指导就业制度和完善相关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相关流程,才能让大学生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同时也是为沧州和京津冀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03):344-346.

[2]李颖.论述高校就业指导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商,2016,(14):44.

[3]郑旭,于晓彩.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培训,2016,(10):246.

[4]邓艳,潘斌.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22):19-21.

[5]全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21):26-27.

[6]买买提江•依明.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03):39+41.

基金项目:“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7214

论文作者:路鹏1,伊淑霞1,陈丽敏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地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索论文_路鹏1,伊淑霞1,陈丽敏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