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东方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在市政道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的方式主要是树立海绵的设计理念,可以弹性的应变自然灾害或者是环境变化,在下雨的情况下,形成吸附以及渗水的作用,合理储蓄水分,并更好的对其进行利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绿地
引言:市政道路设计内容包涵广泛,有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车行道等多方面内容。市政道路中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对各板块设计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进行统筹考量,规划以科学性、合理性为指导思想,多方面共同努力。海绵城市中绿化带以及分隔带的建设是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环节,海绵设施通常设置在绿化及分隔带中,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道路结构影响很大,其质量决定着道路整体好坏程度,因此需要加以重视。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属于最新的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任务。虽然目前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已经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但是,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保设计。而海绵城市主要就是在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造过程中,科学设计的观念,可以有效的对城市给排水系统技能型改革与完善,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完善渗透、滞留、储蓄、洁净、使用以及排放的相关性能,以便于完善市政道路的自然修复以及相关的渗透功能,更好的解决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矛盾问题,形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机制。
2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重点注意内容
2.1设计中总体概念
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时应该对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充分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作考量,注意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于城市周边的河流、湖泊、公园、树木等自然设施尽可能减少更改。在进行设计的前期,对于城市的地理地形进行明确,了解自然条件及地质状况,参照详细的技术准则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置可以完整收集雨水的海绵设施,合理设置人行道及通道,完善雨水处理设施,在设计中体现人文绿色概念。
2.2关于城市中路面的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城市路面的设计要以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为基础,传统的路面设计为了方便收集雨水,在设计时对路面进行倾斜,便于雨水流动,使得雨水通过路面的坡度差流进排水井中。传统的机动车道的透水性能不佳,通常会因为路面积水造成路基受到损坏,路面寿命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考虑到这点,在路面下设置渗透效果高黏度改性透水沥青,并且设置排水盲管可以完成较好地排水功能,在基层设置排水管道周围采用非渗透性材料,提高排水管道排水效果。同时,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市政道路设计,在传统道路设计的基础上升级,在路面形成便于雨水通过的坡度差,使得雨水可以流入低平面进行收集、处理、排出。同时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中,对绿化带的植被进行浇灌,当浇灌充足之后多余水分会通过排水管道流进地下水循环系统中,在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设置具有渗透作用的设备加强水管渗透效果可以实现对雨水收集的高效性。
2.3道路设计中体现其层次结构
在市政道路设计时应该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准则及具体执行政策进行,在工作人员进行详细设计时,采用常见的排水设计方法,第一种:通过排水井使路面上的积水排进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中;第二种:在设计时通过技术手段使得积水可以直接通过道路中的缝隙流进水循环系统或者周边地区中;第三种:利用排水管道使得渗透到路基层的积水排出,或者渗透的路积水直接排放。这三种形式都可以实现积水的有效排放,当城市的道路中密集度较高、负载较大时,积水渗透的效果下降,这时可以通过渗透设置提高渗透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常见的渗透装置有透水材料或者混凝土等,这些设施的铺设可以提高道路的透气、透水状况,对于城市中的生态保护具有积极影响。
2.4侧石和排水渗透设计体现
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侧石设计形式是将侧石设置在侧分带使得雨水可以通过侧石流进绿地之中,加强积水的流通性,使得雨水可以流进雨水管道系统中。排水管道的选择应该以占地、渗透效果为指导,选择占地较少、渗透功能更高的排水管道。选择PVC管周围填充方面应该选择小粒径的多孔材料,使得路面的积水整体协调性更强。这种渗透形式的劣势体现在不好进行清理,碎石一旦发生堵塞,就会对渗透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3.1开展市政道路以及绿地的衔接设计工作
在暴雨灾害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通常地面的径流数量会高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因此,在设计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雨水储存技术以及调节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的探讨。在雨水已经排入到相关分流之后,能够减少雨水的流量,并形成沉淀以及过滤,在初期处理之后,将其排放在雨水湿地之内,有利于进行雨水的合理处理。如若为雨水匮乏且长年干旱的区域,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雨水的排放特点,全面考虑到雨水的储存与利用特点,设置排水管,使得雨水可以通过排水管直接进入到湿地中。对于雨水资源丰富并且不会出现旱涝灾害的区域,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雨水拦截净化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渗透技术,将其排放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在减少污染问题的情况下,更好的开展处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在道路径流进入到雨水花园之后,植物缓冲带可以针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亦或是利用下沉类型的绿地进行处理,能够全面提升净化效果。
3.2市政道路绿化带的合理设计
第一,可以设计下沉类型的绿地,合理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衔接处理。对于下沉类型绿地而言,主要就是设置比周边地面低于200 mm的绿地,利用土壤以及植物的方式,促进雨水的截留以及净化,其余的径流利用雨水口进入到雨水管网中。而下沉类型绿地属于市政道路中的绿化带,除了能够减少雨水流量之外,还可以促进地下水的补充。在此期间,为了更好的进行市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需要在其中融入生物滞留带,利用低地势的方式种植花草树木,以便于吸收多余的水分,利用土壤进行雨水的储蓄与渗透,采用微生物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在绿地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创设雨水花园,就是在市政道路周边的地块中种植植物,减少雨水的径流,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还能形成美化环境的效果。第二,在人行道绿化带设计工作中,可以与相关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相互衔接。一般情况下,在人行道绿化带设计期间,主要进行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的种植,形成连续性的绿化带结构,如若受到人行道树木绿化条件限制不能更好的进行树木种植,应当合理创建生态化的树池,更好的在其中铺设透水装置。一般情况下,在设置生态树池的过程中,应当进行路面径流雨水的合理汇集处理,在雨水下渗之后,能够补充地下水,促进土壤的改善,确保树木的良好生长,在减小径流数量的情况下,提升雨水的净化效果。
结束语:
在市政道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观念,合理采用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开展设计工作,统一标准进行设计,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在全面提升城市道路设计效果的情况下,促进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雨.“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6):159.
[2]左祺.市政道路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J].居舍,2017(35):14.
[3]徐文峰,郭玉翠.阐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6):95.
[4]杜万里.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6,2(08):113+115.
[5]邹宇.论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6(07):161+163.
论文作者:薛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绿化带论文; 路面论文; 径流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