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育:当代教育实验的重要课题_人际关系理论论文

交际教育:当代教育实验的重要课题_人际关系理论论文

交往教育:当代教育实验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论文,当代论文,教育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往是一定情境中的异质主体间借助于一定媒体所进行的相互认识、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从静态的角度看,交往包括主体、媒体与情境“三个要素”,其中,主体指交往的双方;媒体指言语、辅助言语、体态语等交往手段,它是交往信息的载体;情境是交往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交往时间、场所、一定的交往规范和交往双方的心境等。主体、媒体、情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从动态的角度看,交往包括相互认知、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三个侧面”,认知指交往中的社会知觉,包括自我认知、对象认知和关系认知;沟通侧重在指主体间的情感、态度、人格、思想的相互交流、相互感应,通过沟通,缩小人际间的心理距离;相互作用指经过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导致双方心理、行为的改变,它侧重指倾听与表达、提问与应答、支配与服从等等具体可感的互动行为。认知、沟通与互动三个侧面也是相互依存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沟通是动力,互动行为是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

交往教育就是培养交往主体(这里主要指中小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念,促使其掌握必要的交往规范与交往媒体,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的教育。

交往观念教育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确立情感重于金钱、地位、信誉、诚实高于一切的观念,增强其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身的意识性,促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交强己之友,交知心之友,交志同之友,交德高之友。有研究者曾对中小学生择友的标准作调查,发现小学儿童看重学习成绩,少年最看重思想品德,青年最看重能力。也有部分学生看重的是“力气大”、“讲义气”,“长得漂亮”、“有物品供大家享用”等,交往观念模糊,意识不正确,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动机的转化教育。

交往规范训练 任何交往行为都受到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习俗、礼节、纪律、法规等等交往规范体系的制约,绝对的交往自由是不存在的;交往主体只有在遵循一定的交往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获得一定的交往自由。交往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规范体系,礼仪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表达敬意,在促进人际关系审美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北京颁布了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开办礼仪培训,很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交往媒体学习 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又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体—一言语与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进行。交往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对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的熟练运用情况。交往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言语与辅助言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和人际距离来促成交往双方思想感情的沟通,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言语这一交往主渠道的作用。

交往方式矫正 通常讲的交往方式是人际间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呈现的交往倾向、模式、结构的总称。儿童的交往方式有退缩型、攻击型与自主型的不同。退缩型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孤立、被动、害羞、冷淡,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需要,而带来自身权益常常受到损害,从同伴身上引发的社会性反应较少,导致整个社会联系水平较低,适应不良。攻击型儿童在交往中作出过度的反应,表现出攻击性、动动、不合作,把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不顾他人利益,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自主型交往是指使用适当的社会交往技能,既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又不损害他人的交往方式,能在交往情境中作出适当的反应,开放而坦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交往方式的不同将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儿童只有在自主性交往中,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个性。交往教育必须致力于变革学生的交往方式,矫正退缩型、攻击型的交往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技能训练。

交往能力培养 这里讲的交往能力主要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即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与处理能力。感受能力又称人际感受性,它是指一个人对别人思想感情、需要动机的认识与体验能力,以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能力及对周围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的洞察力;适应能力指能适应自他关系和他他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交往方式。协调与处理能力指能够通过自己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去影响改变人际关系变化与发展,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能够恰当地从认识他人开始进而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据此调整自己的交往行为。在这里,恰当的自我认知是顺利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条件,临床观察表明,具有社交困难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自我观念的不协调,尤其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不一致,从变态人格和精神病者戏剧性的做作、冲动、失常的背后总是可以寻找到他们夸大的或虚幻的自我认知。由此可见,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学会社会视角的转换,恰当地进行心理换位,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误会。

交往是神奇的生命世界的存在方式,是联结个体、群体、民族的纽带和桥梁,是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默默伴侣。一方面由于交往过程的作用,结成了群体关系、社会关系,形成了群体意识、社会规范;另一方面各交往主体不断从交往过程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把个人低下的意识水平提高到人类认识应有的高度,把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经验“据为己有”。上述发生在交往过程中的双向建构,在人们全面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单个人的历史不能脱离他以前或同时代的个人历史,而且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①马克思把人类交往的最初形态称之为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在这一交往形态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②,这种人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严重限制了人的发展,使个体很大程度上从属于群体,没有独立的个性,维系这种交往关系的纽带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打破了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使人类交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把一新的交往形态概括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并认为“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③但在这种交往形态下,存在着个体与社会的尖锐对立,导致交往的物化,经济关系幅射至一切交往领域,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就歪曲地“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④造成了个体发展的片面性、畸性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越丰富,社会整体能力越全面,作为社会关系系统要素的个体发展就越片面。理想交往形式应是以往全部交往形式的扬弃,马克思把它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种真正的交往是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从过去的被迫交往转化为个人作为真正的个人参与的交往,”⑤是自由人的联合以往迫于生命需要进行的交往变成人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全面占有,人们在社会关系的自由占有中获得自身的完整和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交往教育就是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它要求教育回归人本身,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个体在获得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开化自身,而具有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迫使学生“关门读书”,并没有把交往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在于漫长的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农户自给自足,“甘其泉,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自然经济的狭隘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心胸和眼界。今天,交往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升值同工业文明在现代的崛起有着本质的关联。现代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发育,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打破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劳动者开始从天然的土地依赖和人身依附中挣脱出来,作为自主的劳动力进入充满竞争也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和政治、科学、文化领域及日常生活中,主体内的交往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自发走向自觉。工业文明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育,一方面为主体间自由、平等、开放性的交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对人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的形势迫切需要市场经济建设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

现代社会在大大地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的同时,也给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价值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普遍利用,使人际交往渗透着浓厚的物质利益关系,乃至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际间的浓厚的裙带关系以私情代替了正常的组织关系。败坏了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情感关系的疏远、淡化也造成了学校教育中人性和人道的失落。随着城市住宅高层化,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使人以家庭为单位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之中,大大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信息革命给交往教育带来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使人类面临着“地球村”的挑战。93年,美国宣布实施一项“永久性改革美国人生活、工作和相互相沟通方式”的“高速信息公路计划”,建立全国信息网络,把所有通信系统电脑资料库和电讯消费设备连接起来,利用电脑和双向电视通过高能电脑构成“电子高速公路”,实行电子通勤。届时,人们可以用无线话与电脑同生意户联络,或召开影像会议,学生可以坐在家里选择最好的图书馆,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那里得到最先进的服务。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向全球“出售”教学内容,传授世界上一些教育中心的全部教材,一个“全球学习网”正在筹办之中。我国在信息革命方面决定跟上世界步伐,正在筹划的通信革命可以从通信落后状态直接跃入信息时代。可以设想,学校教育传授知识信息功能将被为期并不遥远的通信革命所部分取代。应该指出,未来学校主要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场所。儿童一味地呆在家里通过电视、电话和个人计算机来进行信息交流,必须滋生严重的孤独感,产生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即使是未来学校同样应该在满足儿童交往需求,陶冶他们的乐群性格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强调了交往教育的重要,是将它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退缩(或攻击)走向自主,从表面走向深层。我们也不仅仅追求某种交往教育的实体性存在,如开设专门的交往技能训练课,编写训练教材等,而重在要求将交往教育意识、教育要求渗透到德、智、体、美诸育之中,从交往教育的视野出发去审视各学科教学,用交往教育的思想观念去整合革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如在思想品德课中强化交往礼仪教育,把说话训练、作文教学过程变成真正的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强化语言学习中的思想情感的沟通,创设人际和谐的交往情境等等。德、智、体、美各育要求的贯彻,语数理化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儿童知识、情感、技能的学习与形成都发生在师生关系、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的过程中。交往能力是在积极有效的交往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教育性交往中进行,主要通过教育交往的改善来加强。

教育性交往是教与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认知、相互沟通与相互作用,是以塑造人的灵魂,改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精神交往,它强调交往过程中的社会渗透、文化传播和思想感染的沟通,现行教育交往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首先是亲子交往上的溺爱。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社会环境,它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项交往规范。家庭为儿童培养了与家庭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最初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为今后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准备和定势影响。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交往有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但更多的却是涨爱型,父母过分注意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为孩子的学习,不辞劳苦地包揽了一切家务,不让孩子做事,更不让他参与社会实践,结果使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父母常用孩子的优点掩盖孩子的缺点,听不得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造成孩子是非观念薄弱,社会适应不良。其次,师生关系的越来越紧张。学校是把儿童从家庭引向更为广阔天地的过渡机构,学校的教书育人主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师生有效交往来实现。师生交往的质量、师生关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调查表明,目前学生中16%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7%的学生与老师相处感到十分愉快,当心中有了秘密时,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老师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的最后一位。从学校内部讲,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专制式的交往方式、领导方式,教师以自己的年长及专业知识的占有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了学生的专制者,在班级管理与教学管理上表现出高度的集权,学生被置于教师的严格监控之下,多方面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这就不能不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阻碍着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再次是同伴交往性的自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特别渴望同伴的友谊通过频繁的同伴交往,不仅仅从同伴那里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而且自觉不自觉地把交往对象的言行、价值观念作为行为的参照对象。但是,现行学校教育中,儿童课内交往通常被视为违纪行为而严禁之,于是不得不走向邻里、街头,自发地与他人结伴。由此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因其性质不同、结构多样,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自然有积极的,但更多的却是消极的。青少年的团伙犯罪便是非正式群体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的明证。

针对上述情况,实施交往教育,改善教育交往,必须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亲子交往从溺爱型到民主型的转变。在亲子交往中,父母占有主导地位,应用真诚挚着的爱心去与孩子作心灵的沟通。在亲子交往的改善上,学校教育负有一定的指导责任。二是师生交往从冲突对立到合作调适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朋友,讲究沟通的艺术,提高师生对话的层次,从礼节型、信息型发展为讨论型、坦诚型。三是同伴交往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是改善课内学生交往,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开展班际、校际之间的联谊活动,逐步扩大交往范围,加强对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③《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④《马恩全集》第23卷,第89页。

⑤《马恩全集》第3卷,第77页。

标签:;  ;  ;  

交际教育:当代教育实验的重要课题_人际关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