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收入预期扩大现货消费_居民收入论文

提高收入预期扩大现货消费_居民收入论文

提高收入预期 扩大即期消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即期消费不足的原因

一方面,中国消费品市场表现为总体供给过剩,物价一直在低价位运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却迅速增长。1998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3407亿元,1999 年一季度陡增444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1亿元,相当于上年全年新增额的58.4%。而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仅增长5.8%。最终消费率(消费需求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7.5 %下降到1997年的58.8%。储蓄增加、即期消费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1.居民收入预期下降

回顾80年代消费过热的情况,当时城乡居民消费热情高涨,攀比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都大有人在。人们当时之所以出现如此兴旺的消费热潮,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大家都觉得挣钱越来越容易,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程度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多数城乡居民可以大胆地消费和超前消费。但是目前,广大城乡居民对金融危机的恐惧和受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影响,不敢放开自己的消费,重要的原因是对未来收入增加的预期不高。即认为今后经济的增长不会太快,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不会大,钱不好挣了。加上目前深化改革开放和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和国家公务员带职分流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全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仅1998年云南省国有企业累计下岗分流职工人数达30余万人),劳动力价格下降,城市居民的收入预期必然下降。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相对充裕,农产品价格低迷不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农业有个过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慢,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的预期也必然不高。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未来一两年居民收入预期的意向调查,认为未来收入会减少的储户有15.8%,比上年同期调查数上升了2.5个百分点, 认为未来收入会增加的储户有29%,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

2.消费支出预期增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职工过去的“铁饭碗”已不复存在,家庭收入缺少稳定性。在居民的收入预期明显降低的同时,养老、失业和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逐步展开,过去完全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负担的职工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和交通等社会福利,将逐步转向由居民个人和家庭自己承担。广大居民为了应付将来在子女上学、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和提高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开支,必然将现有的收入尽量积蓄起来。居民预期支出的加大,加剧了居民“惜购”心理,不少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出现观望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动机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以给子女上学作准备为存款动机的居民占我国城镇居民总数的44%,以养老和医疗为存款动机的比例为38.4%,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保障各个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完全铺开,有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还不十分明确,也加大了未来支出的不确定因素,广大消费者必然抑制当前的有效消费。

3.收入增幅下降

1991年至199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高达10.9%,而1998 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幅比“八五”期间年平均水平下降4.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也在显著下降,1986~1997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而同期最终消费的年增长率只有8.2%。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率为58.8%,与国际水平比较明显偏低,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最终消费率国际水平在70%左右,素以高储蓄率闻名的东亚国家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也在65%以上。1998年我国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对GDP 增长的贡献度只有30%多,达到了历史最低点。由于我国居民的消费尚没有形成信贷支撑局面,居民收入的增减对其消费具有很强的刚性约束,所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受预期收入减少影响而疲软的状况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不稳定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居民对于信用消费也普遍感到缺乏可靠的偿还支撑能力,因此居民不敢借款消费,银行也不放心贷款给居民消费。据对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调查显示,由于收入预期的降低,对于国家鼓励的信用消费,有40%的居民认为不能接受或无能力接受。

二、如何扩大即期消费

要扩大内需,扩大广大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一般的人认为主要是要设法扩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收入。其实不然,居民收入的增长并不是扩大居民当前消费的唯一决定因素,如果居民预计今后的消费支出将会增大,或者预计今后的收入将会减少或增长很少,那么居民当前的收入增长就会转变为储蓄。因此,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设法降低广大居民对于消费支出的预期和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预期,才能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扩大即期消费。基本的思路是:随着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实际上已经在各项改革中对职工历史上的社会保障费用进行补偿(但这种补偿是暗补),如果将这些补偿改为明补,并且承诺在今后一定年份逐步兑现,必将改变广大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促进即期消费需求。同时根据我国已经变化了的物资财富供求实际状况,适时采取措施,调整居民收入政策和调整消费政策,促使部分远期消费转变为即期消费,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储蓄的动机除日常生活零用外,主要集中于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因为广大居民对于这些方面的未来变化普遍感到难以确定,因此必然要收缩当前消费,为今后消费做更多准备。既然影响居民未来心理预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集中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以及交通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上,那么要引导居民心理预期的变化,首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提高收入预期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抓住关键领域,采取过硬的经济手段和有效的调控政策,才能真正产生实效。住房是城乡居民的最基础消费之一,住房也是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较大的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到1997年底,人均居住面积仅为8.8平方米,比发达国家人均40 平方米的水平还相差甚远,住房消费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专家呼吁,要把住房业作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龙头,这就必须在住房业商品化上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没有立足于实现住房的完全商品化和货币化,还处于从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分房和商品化买房的过渡阶段,这个过程越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预期就越高,住房方面的即期消费就越少。福利分房的余荫犹在,谁都想继续“享受”,货币化分房的政策不明确,谁也不敢“贸然”贷款买商品房,许多城镇职工不愿意购买现有的旧房但又没有能力买商品化的新房,整个房地产业处于“冰冻”状态。目前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国家机关干部购房,是根据工龄、职务等情况折算福利分房的面积和价格,通过自己出小头,国家或单位企业承大头的方式购买住房。实际上这种方式就是自己出一小部分钱,国家暗地里补贴了大部分钱,国家补贴的钱没有实际发到职工,职工也没有用国家补贴的钱实际支付买房。这种没有进行货币化分房的办法,由于广大城镇职工收入水平比较低,再加上福利分房的因素,就不可能真正实行全面的住房商品化。1998年11月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069元,对于普通双职工家庭来说,要拥有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要10年左右不吃不喝。福利分房的存在造成没房住的等住房,有房住的等更大的住房,没有分到住房的持币等购房,分到住房的也存款等换房,这些都造成对住房支出预期的增加。对于收入有限的普通城镇居民来说,为了尽快购到一套住房,必然想方设法抑制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因此,要通过住房制度的改革扩大居民的即期消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广大居民用于住房消费的收入预期。

如何提高广大居民用于住房消费的收入预期呢?应该采取彻底的货币化分房和商品化买房政策。即根据每一个职工或干部的工龄长短,职务高低,由国家或省制定一个统一的一次性贷币化分房标准,即测算出平均每个职工国家应给予的住房补助数额,由国家或企事业单位出一个凭证,注明国家或企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年度给付的住房补贴额(包括一定的利息),职工凭着这个付款证明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加上按原房改政策职工自己应承担的一部分资金,就能够购买现有住房或其它新旧住房。如果职工不购买住房,国家在约定年限内分期向职工支付现款。在这个基础上,职工的所有新老住房就都可以全面推行住房商品化,城镇职工由于有了确有保证的预期收入,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经济条件购买不同规格和地点的住房,也可以放心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一方也由于有国家和企业的信用作担保,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城镇职工发放住房消费信贷。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将获得巨大的推动力,由于国家是承诺在一定年份中逐步支付职工的住房补贴,国家也可以从出售现有的职工住房中收回一部分资金提前用于经济建设或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国内即期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总之,由于有国家作后盾,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将大大提高,必然会有效地刺激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从而有效地带动住房建筑业的发展乃至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这种方法实际上与现在实行的福利分房相比,国家或企业与个人承担的资金总额在全社会或在一定区域内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种是国家或企业在职工购房时将补贴及时补在暗处,一种是国家或企业在职工购房时承诺今后给予补贴并补在明处。补贴在明处的办法能够使老百姓充分体会到国家或企业给予的住房补贴好处,能减少房改带来的种种矛盾,缓解房地产业销售的压力,能有效地促进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能给广大消费者提前吃到定心丸,激发消费者的购房热情,使等待购房的消费者提前住上新居。这种一举几得的事件,何乐而不为呢?!近几年消费领域的变化结果证明,消费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不在于外部消费热点有多大的吸引力,而在于人们的内部消费欲望是否强烈。商品住房市场的启动与发展的根本已经不是在于能够建造出多少套住房,而在于怎样启动消费者购买住房的消费欲望,在于怎样将城镇职工潜在的住房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事实证明,要使广大消费者真正产生消费欲望,首先就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预期。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预期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方式包括当事人自愿进行的商业性保险和政府规定的强制社会性保险,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前者在我国还不普遍,未能得到广大居民的充分认可,后者目前主要面向的是城镇职工。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没有职业的人员基本上没有任何社会保险,也就是说,大约占我国80%以上的人口处在无基本社会保险的生活状态中。这些人中除少数高收入者外,大多数人要为自己和家庭的养老,医疗和受教育等尽量作积蓄准备。所以,这些人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敢消费。据国家统计局对居民储蓄动机的调查,医疗和养老在储蓄动机中所占比重高达38.4%。要解除消费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预期支出,就要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建立科学合理、能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解决了居民基本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有钱也不敢消费和更不敢使用信贷进行消费的问题。这里也有个方式问题。现行的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太低,几乎所有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再对职工进行适当的再补偿,在职职工也必须为今后养老看病等增加积蓄,居民的消费欲望就受到抑制。同样的道理,既然单位和个人都要再出钱提高保障程度。不如顺水推舟,现在就适当提高社会保险的收取水平,同时也提高今后的社会保障程度,由于提高的投保金额是逐步支付的,居民的即期支付不会提高很多,但居民的长远支出预期大幅减小,即期消费欲望甚至投资欲望就会随之提高。

城镇居民的就业、教育也应研究降低支出预期的问题。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成本,都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安全和稳定感,也有利于降低居民支出预期,刺激即期消费。

3.增加居民的即期和远期收入,促进居民消费

从总体上和较长时间来讲,收入决定消费,要扩大居民消费首先应该着眼于长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1996年到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0.25%,低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2.83%,中等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6.5%,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9.7%。可见,居民收入每高一个档次,消费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就会相应地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的即期支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目前国家鼓励的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看,由于居民家庭扣除消费性支出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有限,大约占城市居民家庭30%的低收入户不具备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而决定消费信贷承受能力的收入水平,实际上是指居民家庭可预见的未来的长期收入。长期收入水平上不去,预期收入减少,必然影响消费信贷的发展。

因此,要想尽快达到刺激最终消费的目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短期内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安排好长远提高居民的收入。如提高工资(公务员工资、企事业效益工资),提高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住房补贴、医疗补贴甚至教育补贴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增加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出口、刺激股市等),调整个人税收(减少即期消费的税收,增加收入沉淀的税收)等,就是短期内提高居民收入的办法。又如公布政府或企业今后提供给职工的福利和补贴标准,规定职工和农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率,就是长期确保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办法。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改所有暗补为明补,也是提高城乡居民现实购买力的有效办法。特别是注意增加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现金收入,提高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也是扩大即期消费范围的有效措施之一。阶段性大幅度提高教、科、文、卫人员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带动企业通过提高效益增加劳动者报酬,以及临时性降低居民所得税赋,都是调整居民收入预期的办法,都能达到扩大即期需求、活跃消费市场、迅速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4.采用经济手段,提高消费者的即期消费

为了使广大居民能把以前和现在劳动所得的收入用于即时消费,在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同时,及时开征遗产税、馈赠税、利息税和社会保障税,继续降低储蓄存款实际利率等,刺激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或投资需求。通过阶段性税收政策调节消费信贷,可迅速引导居民适度超前消费,推进消费信贷的普及和发展。比如,通过对利息收入征收所得税,可以调整不同收入阶层的即期消费行为与长期消费的关系,使消费者认为过多的储蓄反而会减少本应属于自己的收益,从而重新调整储蓄额度,增加即期消费或加大投资的尺度。由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者在我国城镇居民中所占比重为20%,而且他们的储蓄率也相对较低,相对于降息来说,征收利息收入的所得税更有利于低收入阶层。

5.完善消费政策,鼓励增加即期消费并降低消费支出预期

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必须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使居民消费增长率在最近的几年中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终达到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目标。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商品匮乏的状况,形成了从严控制消费的观念和习惯,也制定严密的压制消费的政策。在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许多商品和服务一方面消费者渴望消费(如汽车、住房、手机和旅游等),另一方面又大量积压、空置或限产保效;一方面大量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缓慢,另一方面又存在许多浪费和奢侈。这除了有商品不适用和质量的因素外,也说明在消费政策及其配套方面有一定的问题。为此,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配套的消费政策,清理和取消限制居民消费的规定和收费,鼓励企业采用刺激居民消费的经营和服务方式,促进商品流通和服务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这几年我们的消费政策往往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长远性,一般是哪方面矛盾突出,就突击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如为了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用“间接投资转变为直接投资”的政策指望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展筹钱,又认为资本市场风险会影响消费者利益而严重抑制其发展;又如即期消费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时,希望老百姓减少储蓄,将钱用于买住房、汽车及大件消费品,加大即期消费,甚至鼓励个人贷款消费,但国家又缓慢推出不配套的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等改革方案,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降低了收入预期。由于消费政策不配套,其结果是:越是想掏出老百姓口袋中的钱,老百姓就越捂紧自己的口袋,甚至还继续装进口袋外的钱。因此,要让老百姓合理地消费,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目前消费水平与消费方向、能使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消费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让广大居民合理地安排消费与储蓄、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与比例,达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的效果。同时配套的消费政策的实施也有利于全体公民的适度消费,限制少数人的奢侈性消费及畸形消费,减轻城乡贫困状况,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标签:;  ;  ;  ;  ;  ;  

提高收入预期扩大现货消费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