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蓝军”合作问题与前景初探_李登辉论文

“泛蓝军”合作问题与前景初探_李登辉论文

“泛蓝军”合作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泛蓝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进党上台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为了自身发展和对付共同对手的需要,不断酝 酿整合,最终以民进党宣布“核四”停建为契机结成“反独抗扁”的“泛蓝军”,对陈 水扁当局的施政进行了强有力的制衡。2001年12月“立委”、县市长选举结束后,国、 亲、新三党的实力重新洗牌,政党的角色与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国亲合作成为“泛蓝军 ”合作的主体。进入2002年以来,面对陈水扁争取连任的种种部署,国亲两党的危机感 进一步加深,要求合作的动因逐步增强,在只有合作才能打败陈水扁、赢得“总统”胜 选的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两党加快了合作步伐,并达成了在下届大选中共推一组人马参 选的共识,两党合作出现了有希望的前景。本文试图对“泛蓝军”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 前景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泛蓝军”形成的背景与发展阶段

(一)在野三党合作的背景

其一,是岛内首次政权更替的必然产物。2000年“总统”大选民进党上台、国民党下 野,台湾政局出现了自1949年以来最为剧烈的变动,以大选为转折点,岛内政治生态进 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调整时期,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和政党版图由此也急速洗牌重 组。首先,从传统的国民党阵营中又分离出一支重要势力——亲民党。大选一揭晓,屡 遭李登辉打压从国民党内出走的宋楚瑜,便挟其466万张选票和在全台湾25个县市中拿 下15个县市第一高票的优势,在支持者的激励下筹组亲民党。该党主要吸纳了国民党内 的反李登辉势力和对国民党腐败不满、对民进党不抱希望的民众。其次,政党生态已打 破过去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竞争”的格局。随着朝野对抗的加剧,岛内长期积淀的省 籍和统独情结进一步发酵,政党格局逐步演变成两大阵营的对决,即国、亲、新三党组 成的“泛蓝军”,与民进党、“建国党”和李登辉操纵成立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 联党”)组成的“泛绿军”两军对垒的局面。

其二,国、亲、新三党理念相似,对手相同,构成合作的重要基础。亲民党和新党均 是从国民党内分离出来,三党同出一门,理念相近,有着天然的盟友关系。“总统”大 选后,面对陈水扁渔翁得利的现实和继续分而治之的策略,国、亲、新三党的高层和支 持者痛定思痛,并深刻认识到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的分裂,要想东山再起夺回政 权,必须联合起来。同时,随着陈水扁“台独”政权的日益暴露和岛内经济的低迷不振 ,民众对民进党当局的失望也日趋增强,民间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的广大基层 支持者强烈要求在野三党整合,以制衡当局,从而构成“泛蓝军”形成的重要基础。对 此,宋楚瑜在接受《联合报》专访时称,人民对陈水扁政府的“失望、惶恐”,特别是 对处理族群和两岸问题的草率塑造出“泛蓝军”这个名词(注:台《联合报》2001年11 月19日。)。

其三,李登辉下台使“泛蓝军”合作成为可能。1993年新党从国民党内出走及2001年3 月宋楚瑜筹组亲民党,都是李登辉在国民党内剪除异己的结果。2000年大选之后,广大 国民党员及基层支持群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讨伐李登辉“弃连保扁”导致国民党丢掉政 权的抗议行动,迫使李登辉提前交出党主席职位。之后,连战领导国民党开始了党务革 新与改造工程。可以说,李登辉及其亲信人马淡出国民党权力中枢,是“泛蓝军”形成 的重要条件。2001年底选举过程中,由于李登辉与陈水扁公开结盟,国民党被迫撤销了 李登辉党籍,李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日趋减弱,阻碍国亲合作的障碍得以消除,从而促 进了下一步“连宋合”和国亲合作的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李登辉就没有国民党 的分裂和亲民党的成立,相反,有李登辉在国民党内,也不可能有“泛蓝军”的存在和 国亲合作。

(二)国、亲、新三党的合作历程

“泛蓝军”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3月选举之后至10月“核四风暴”是酝酿阶段。从陈水扁上台执政之 始,国、亲、新三党为了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对付民进党的考虑,以“立法院”为 主要舞台,凭借三党加起来远远超过民进党“立委”席次的实力,联手对陈水扁当局展 开了强力制衡,无论是法案审核还是“内阁”质询,无论是经济措施还是两岸政策,都 予以牵制,使得陈水扁的施政举步维艰。这一阶段,三党初步合作,牛刀小试,在“立 法院”内制衡执政当局屡战屡胜。

第二阶段: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核四”落幕是正式成军阶段。2000年10月3日唐 飞下台、“全民政府”破产,民进党组成“少数政府”单独执政。10月27日,民进党不 顾在野势力的反对,为了坚持党纲中的“反核”立场,突然宣布停建“核四电厂”,激 起在野势力的强烈反弹,引发“核四风暴”,这一导火索直接促成了在野三党的大联合 。10月30日,连战分别与亲民党、新党领导人宋楚瑜、郝龙斌会面,三党“立法院党团 ”召开联合会议,达成了“关闭与民进党立院党团协商大门”、推动罢免正、副“总统 ”案等五点共识,拉开了与民进党“全面开战”的序幕。11月11日,国、亲、新三党领 导人举行“高峰会”,提出“六项主张”,并发表共同声明支持“在野联盟”在“立法 院”继续推动罢免案。至此,三党组成的在野联盟正式形成。在在野联盟的巨大压力下 ,2001年2月14日,陈水扁当局被迫宣布“核四”有条件复工,三党合作大获全胜。

第三阶段:2001年3月至12月是“泛蓝军”选举合作阶段。随着“核四”风暴的落幕和 “立委”、县市长选举的临近,三党合作的重点也从“反扁”合作进入选举合作阶段。 国、亲、新三党高层都认为,“立委”及县市长选举是决定未来各党发展的关键,三党 应在选举中坚持合作原则,不让民进党从中渔利。在推动选举合作的过程中,“泛蓝军 ”开始成为流行的称号。2001年2月、4月、6月,三党领袖先后多次会面,协商选举合 作事宜,甚至还制定出具体策略,如在县市长选举中国亲两党将在六个县市以“取三让 三”的方式进行合作等等。然而,由于“立委”选举中选区制度的限制,三党票源高度 重叠,政党利益和候选人利益发生多角冲突,因此,基层对“泛蓝军”合作态度不如高 层积极,加之李登辉和民进党不断对“泛蓝军”进行分化瓦解,种种因素使得“泛蓝军 ”阵营的嫌隙随着选战的升温而逐渐加大,选举合作一步一步走向破裂。先是从4、5月 起新党与亲民党关系开始恶化,新党指亲民党挖墙角。之后,国、亲两党在多个选区的 整合工作相继失败,基层对立情绪加剧,至8月底连宋会谈后,宋楚瑜表示亲民党将重 新调整选战布局,国亲选举合作基本处在破局状态。与此同时,陈水扁打着落实“经发 会”共识旗号分别与在野三党领袖会面,9月,民进党阵营又放话称“扁宋会”中宋有 意选后出任“行政院长”,进一步离间国、亲、新三党的关系,使“泛蓝军”阵营面临 严峻考验。“泛蓝军”合作尤其是“立委”选举合作的停滞与搁浅,使三党的选情受到 不同程度的影响,再一次给民进党提供了渔利的机会。

第四阶段:2001年12月“立委”、县市长选举之后,“泛蓝军”合作为国亲合作所取 代,并出现有希望的前景。两次重大选举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国亲两党领导人深刻认识 到,两党“非合作不足以成事”,“合则两利、分则两败”,选后国亲加快了合作的步 伐。一是建立了两党“政策协调机制”。宋楚瑜在“立委”选举后即与连战通电话。12 月6日,举行首次“连宋会”并达成四点共识,宣称两党均不参加“国安联盟或其他类 似的执政联盟”,两党秘书长定期会晤,成立“政策协调机制”(注:台《中国时报》2 001年12月7日。),从而确立了国亲合作的大方向。为落实共识,2002年1月,国亲两党 秘书长签署两党“政策协调机制运作办法”,正式启动“政策协调机制”。二是两党在 “立法院”的合作初见成效。2002年,两党循“政策协调机制”在“立法院”内成功地 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再度展现了国亲整合的实力与成效。在上届“立法院”届满前,国 、亲、新三党“立委”联手通过了台北市长马英九版的“财政收支划分法”案。今年2 月,两党共推的国民党籍“立委”江丙坤击败陈水扁、李登辉全力支持的洪奇昌当选新 一届“立法院”副院长,奠定了下一步合作的“成功典范”,也确立了未来以胜选为基 础的选举合作新模式(注:台《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央日报》2002年2月3日 。)。两党在“立法院”内有关《两岸关系条例》的修正、“修宪”等重大民生及政治 议题的合作得到了两党“立委”的高度支持。三是达成年底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合作的 共识。今年3月以来,国亲两党高层借会晤与餐会等形式就北高市长选举等进行了密切 的互动。宋楚瑜表示,北高市长选举两党合作“不一定局限在‘北国南亲’的交换模式 ”、“会在‘务实胜选’的基础上携手合作”(注:台《联合报》2002年3月16日。), 并得到了国民党的认同。4月,连、宋又对外表示,两党“已有高度合作的共识”,宋 还强调亲民党的优先选择“应是与国民党结盟”(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4月26日。 )。5月2、3日,宋、连二人相继证实,2004年选举两党将组成“联合竞选团队”,共推 一组人马参选,以团结的“泛蓝”组合挑战民进党候选人。随后,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 透露,已与亲民党就年底北高市长选举循“江丙坤模式”共推一组人马参选达成共识( 注:台《联合报》2002年5月6日。),国亲合作出现了有希望的前景。

二、“泛蓝军”合作面临的问题

“泛蓝军”合作知易行难,走过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立委”、县市长选举后, 由于新党在本岛泡沫化,“泛蓝军”合作已为国亲合作所取代,同时,影响两党合作的 内外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2004年“总统”大选的争夺成为朝野较量的主线,争 取赢得大选已成为主导国亲合作的强大动力。尽管如此,像过去一样,国亲合作也不可 能一帆风顺,未来仍将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妥善因应,这些问题将直接考验国亲合作的互 信、合作的深度与成效。今后一个时期,国亲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如何处理好民意、党意和领导者个人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岛内主流民意尤其是“泛蓝军”传统支持者的愿望来看,陈水扁政权两年来乏善可 陈的政绩和愈行愈远的“渐进式台独”路线,使基层民众要求国亲合作实现第二次政党 轮替的呼声一直很强烈。过去岛内多项民调均显示,支持“泛蓝军”的选民结构一直稳 定在60%左右,今年以来的民调也表明有超过50%的受访者支持国亲合作。5月8日,TVBS 民调中心在国亲两党决定下届“总统”大选共推一组人马之后所进行的最新民调也显示 ,若明天就是投票日,仍有33%的民众会投给国亲两党共同推出的候选人,29%的受访者 表示会投给陈水扁,另有39%的民众还没有决定或看人选才能决定(注:参见http://www .tvbs.com.tw/code/tvbsnews/poll/2002-05/。)。国亲两党基层民众的强烈“促合” 愿望使两党合作有了坚定的群众基础。

就国亲两党的“党意”来看,对合作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 ,国亲两党系出同门,理念相同,对台湾的前途定位、两岸关系和一些重大民生问题持 相同或近似的主张和立场,具有天然盟友的关系,同时由于李登辉及其亲信人马淡出国 民党,破坏国亲合作的障碍已经消失,使两党合作容易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国亲毕竟 已是两个政党,有其自身的政党主体性,尤其是依附两党的既得利益者,或出于过去的 个人恩怨,或出于高估自己、低估对方的误判等原因,过分强调本党利益,从而影响了 合作的互信和深度。这一点在单记非让渡、中选区制的“立委”选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在县市长或“总统”等大选区、相对多数决制的选举中较容易实现合作。如在去年 底的“立委”选举中,随着选战的升温,“泛蓝军”内在的矛盾和竞争关系逐渐凸现出 来,舆论形容三党是“心有千千结”,三党各有打算,相互设防,缺乏信任,均将本党 利益置于首位。台北市的“立委”选举,亲民党便把选举主轴定位为“橘旗(亲民党党 旗颜色)对绿旗”,摆明要把国民党忽略掉,造成亲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对决,以达到 “弃保效应”与集票效果。新党为了能够跨过得票率5%的政党门槛,也采取高额提名“ 打乱仗”的办法,最终分食“泛蓝军”阵营的选票。这种忽视大局、过分强调本党利益 的做法,必然会给民进党以可乘之机。试想,新党若不是因为高额提名选举策略的失败 ,也不至于在本岛全军覆没。

就领导者个人利益看,就是如何找准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如何搭配”以及“ 谁配谁”的问题。在2004年选举中,国亲两党如何推出一组有实力、且为两党所接受的 搭配人选,既影响合作的诚意、互信和合作的深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攸关两党合作的成 败。目前,两党对具体人选安排刻意模糊,连、宋二人都表示“先应各自努力,搭配日 后再谈”(注:台《中时晚报》2002年5月9日。)。连称,“届时会推出什么人选,要考 量民意、党意、个人意愿及国亲合作的诚信基础”(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5月17日 。);宋也称,两党不宜“都把‘党的名字’看得很重要,而忽略了胜选和民意的支持 ”(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5月17日。)。连、宋的表态似乎表明二人已做好了“成 功不必在我”的准备。但是,随着2004年大选的临近,“谁配谁”的问题迟早将成为国 亲合作必须面对的主要课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破坏国亲合作。

总之,能否实现民意、党意和领导者个人意愿三者的有机统一,攸关国亲合作的深度 和实效,攸关两党能否推出最佳组合打败民进党,而连战和宋楚瑜则扮演着核心角色, 何去何从,甚至存乎一念之间。

(二)如何摆平两党内部不赞成合作的声音

“泛蓝军”合作从一开始就面临内部的反弹,尤其在国民党和亲民党内部更为明显, 两党中有不少人对合作持怀疑态度,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比较而言,国民党内的反弹声 音比亲民党内的杂音强一些,也更难处理一些。

国民党方面:去年底“立委”选举前,虽然连战等党内高层对国亲合作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有足够的认识,但党内的亲李登辉势力以及不少参选“立委”、县市长等地方实力 派,对与亲民党的合作并不积极,尤其对那些因合作需要对亲民党作出让步的选区的参 选人,因涉及自身利益,则极力抵制、破坏国亲合作。选后,国民党内对与亲民党合作 也有两派意见:一派以“立法院”次级团体“e世代问政联盟”、协和会为代表,认为 国亲两党在“立法院”可以就议题、法案达成某种程度的协商机制,但不宜走得太近, 以免“被亲民党牵着走”,不利国民党未来发展,主张国民党应谨守政党分际、走自己 的路;另一派以马英九、“立法院”次级团体改革会为代表,明确主张与亲民党合作, 马英九甚至在中常会提案推动国亲合作,建议明订两党高层和“立法院”运作配合机制 。(注:参见台《中国时报》2001年12月3日、2002年1月21日、2002年4月23日、2002年 4月26日;《自由时报》2002年5月7日;《中央日报》2002年5月13日。)目前,尽管国 亲两党高层就未来选举进行合作达成了原则共识,但以“e世代问政联盟”为代表的本 土派势力对此仍持不赞成意见,不过,与以前相比这种杂音已大为减弱。

亲民党方面:在“立委”选举前,该党内部以副主席张昭雄为代表的本土势力,对与 国民党的合作消极抵制,在“泛蓝军”形成之后,又极力在阵营内部争“龙头老大”, 张更公开提出“泛宋军”的口号,虽然在新党的猛烈抨击下收回,但已使国民党的疑虑 加深。选后,亲民党的实力得到了检验,党内在是否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上的争执也趋于 表面化。一方面,宋楚瑜仍然主张国亲合作。宋在国民党败选后第一时间表态,不希望 国民党分裂;其幕僚也声援连战,认为国民党败选的责任在组织系统和策略(注:台《 中时晚报》2001年12月2日、《中国时报》2001年12月3日。),试图保留与连战的合作 空间,防止被民进党、陈水扁各个击破。另一方面,党内仍不赞成合作的人则认为国民 党“防宋、拒宋”心理太重,积重难返,难以代表“泛蓝军”,甚至出现与民进党进行 议题合作的建议。今年以来,随着形势的明朗,亲民党内不赞成合作的声音已降至最低 ,张昭雄对两党合作也持肯定态度。总体来看,由于宋楚瑜在党内的地位和亲民党“一 人党”的特点,在宋楚瑜要求国亲合作的强烈愿望下,亲民党内不赞成国亲合作的反弹 容易摆平。

(三)如何应对陈水扁当局拉拢、分化政策的冲击

因国民党分裂而在“总统”选举和“立委”选举中尝尽甜头的陈水扁和民进党,一直 高度警惕“泛国民党阵营”的整合,对于国、亲、新三党频频利诱、拉拢,搞小动作, 以图分化、瓦解“泛蓝军”。

“立委”选举前,陈水扁当局便利用手中的执政资源屡屡强调“不排除与任何政党合 作”;民进党也时常通过民意调查、媒体放话等种种策略手段,挑拨离间,抬高宋楚瑜 和亲民党、打击连战和国民党,以增加彼此间不信任。李登辉也遥相呼应,屡屡以出书 披露秘辛的方式离间连宋合作。可以说,陈水扁、李登辉的挑拨与分化是“泛蓝军”“ 立委”选举总席次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选后,虽然民进党赢得了“立法院”第一大党 的地位,但是,民进党和台联党在“立法院”的席次并未过半,“泛蓝军”与“泛绿军 ”是115席对100席。因此,如果民进党不能有效地分化在野势力,仍将面临着强力制衡 。鉴此,陈水扁和李登辉依然继续对国亲两党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陈推行所谓“ 国家安定盟”,李搞“群策会”,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拉拢国民党的“本土派立委”,或 者为国亲两党那些落选的本土派人士搭建政治舞台,以分裂国民党、裂解国亲合作,弱 化在野势力。对于国民党内的一些指标性人物,如王金平和萧万长两位副主席也极力拉 拢。应该说,陈水扁和李登辉对在野党的“分化政策”在一定条件下是起作用的。如, 2001年初,新党“全委会”召集人郝龙斌就任“环保署长”,年底选后国民党内的失意 政客林志嘉、李先仁等投靠台联党等等;至于国民党内被指为“蓝中带绿”势力以及亲 民党中的一些政治投机分子,都有可能出于私利在陈水扁抛出更大诱饵时伺机而动。

预计,随着2004年选举的日益临近,陈水扁、民进党及李登辉不仅不会放弃对“泛蓝 军”拉拢、分化和打击策略,相反,还会进一步加大瓦解国亲合作的力度。最近,国亲 两党高层就2004年“总统”选举达成合作的共识,即遭到了民进党和台联党的攻击。台 联党“立委”陈建铭即提案要求“总统、副总统候选人须属同一政党”,并得到民进党 籍“内政部长”的认同(注:台《自由时报》2002年5月7日。);李登辉更煽动说,“国 亲要合作不是两党高层的人说说就算;国民党内部不是那么简单,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5月8日。)。民进党主席谢长廷称,“国亲合作犹如天上 星星,看似紧密,却是相差几十个光年”(注:台《工商时报》2001年12月3日。);该 党副秘书长游盈隆也称,“‘连宋配’是过气组合”,“宋王配”才是“泛蓝军”的最 佳组合(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5月7日。)。

三、国亲合作的前景

2001年底“立委”、县市长选举后,影响“泛蓝军”合作的内外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 化,国亲合作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国亲合作大势所趋,出现了有希望的前景

面对陈水扁寻求连任咄咄逼人的态势和广大基层支持者要求合作的强烈呼声,伴随年 底北高市长选举和2004年“总统”选举的日益临近,国亲合作的动因进一步增强,虽然 目前距2004年尚有一段时间,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从发展趋势看,两党在下一届 “总统”选举中共推一组人马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因为:其一,赢得“总统”选举的巨 大政治利益已成为两党合作的强大推力。前两次选举失败的切肤之痛,使连战、宋楚瑜 等国亲两党高层对合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2004年“总统”选举是 “泛蓝军”卷土重来的最后机会,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精诚合作,继续各自为战、 单打独斗,势将重蹈过去的覆辙,只有合作才有机会打败陈水扁,才有可能分食胜选后 的“权力大饼”,而不合作,国亲将两败俱伤、死路一条,成为“永远的在野党”。其 二,为了共同对付陈水扁和李登辉。争取连任下届“总统”是未来两年陈水扁和民进党 一切工作的重心。年初以来,陈水扁着手整合党政机器,利用执政资源,为竞选连任提 前展开部署。对此,国亲两党只有同仇敌忾,才可以对抗民进党、陈水扁,并坚定支持 者的信心,增强“泛蓝”阵营的凝聚力。其三,“立委”选后,两党内部反对合作的杂 音比以前大为减少,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要求合作的动因进一步增强。国民党副主席王 金平就表示,“这是两党生存之道”、连战的决定“我们全部都给予支持”(注:台《 中国时报》2002年5月6日。)。张昭雄也称,国亲合作势在必行,是“全民所见略同” 、“现在是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的时候了”(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5月3日、美国 之音2002年5月8日台北报道。)。国亲合作也得到了两党多数“立委”的支持,他们已 认识到“唯有两党选举合作,才能终结绿色执政梦魇”(注:台《中央日报》2002年5月 13日。)。

从目前国亲合作发展的态势来看,无论是连战、宋楚瑜等高层要求合作的强烈意愿和 双方处理合作问题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技巧,还是广大基层支持者主张合作的强烈呼声, 都表明国亲两党继续合作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总的看,国亲合作是大势所趋。

(二)年底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是观察未来国亲合作的主要指标

短期看,年底的北、高市长选举是观察下届“总统”选举的重要指标,具有“总统” 选举前哨战的意义,其结果将影响民、国、亲三党角逐下次“总统”大选的态势,也是 对国亲两党能否真正合作的考验。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都将此 役视为国亲两党“建立合作共识、表达合作信心”的重要机会,认为“只要北高市长选 举合作成功,后年总统大选的合作就能水到渠成”(注:台《中国时报》2002年5月4日 。)。目前两阶段合作已成为国亲两党的基本共识。届时,如果国亲两党透过合作一举 夺得北高市长,不仅将成功检验了两党合作的诚意,增强下一步合作的信心,也有效消 除两党内部反对合作的障碍,降低陈水扁和李登辉对“泛蓝军”的分化和策反效果,从 而直接营造2004年选举“泛蓝军”和“泛绿军”对决的态势。舆论认为,年底北高市长 尤其是高雄市选战“已经成为连宋合作诺曼底登陆的奥马哈海滩”(注:台《中时晚报 》2002年5月6日。)。

(三)议题合作与选举合作是国亲互动的主要形式,两党能否由“合作”走向“合并” 尚待观察

从过去的经验看,在“立法院”进行议题合作是“泛蓝军”最重要的合作形式。这种 结盟不仅可以集合在野力量团结一致对民进党进行强力制衡,扮演好反对党角色;也可 以借此化解陈水扁、李登辉对“泛蓝”阵营的瓦解、分化动作,营造“泛蓝军”整合的 基础和合作气氛。去年底“立委”选后,国亲两党迅速成立“政策协调机制”,继续朝 这个方向努力。可以预计,未来在诸如“核四案”、“公民投票法”及“三通”等大陆 政策议题上,三党在“立法院”的策略联盟将进一步加强。

在选举合作上,“泛蓝军”的合作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虽然在“立委”选举中合作 的教训较多,但在县市长选举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譬如2001年底的台北、桃园、台中 等县市长的选举便为今后“泛蓝军”合作提供了一种模式;今年初的基层选举,国、亲 、新三党提名都趋于保守,延续了三党在地方选举中默契互动的合作形式;今年2月, 国亲两党在“立法院”副院长选举中,联合推举江丙坤一举击败扁、李全力支持的民进 党候选人洪奇昌当选副院长,创下了以胜选为考量的“江丙坤模式”。可以看出,未来 国亲两党通过基层推动或高层协调、民调的方式,在北、高市长选举乃至“总统”选举 中共同推出或协商相互认可的候选人,将成为选举合作的新模式。宋楚瑜就表示,国亲 两党合作不一定局限于“北国南亲”的交换模式,国亲两党会在“务实、胜选”的基础 上携手合作,市长、市议员和正副议长选举都可以配套合作。5月初,两党高层就北高 市长选举和2004年大选共推一组人马参选达成共识。如前所述,在巨大政治利益驱使下 ,两党这种合作模式落实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不论是政策结盟还是选举合作,皆是较低层次的整合形式,“泛蓝军”阵营整 合的最高形式是政党合并,这在民进党上台以来一直是岛内政坛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短期来看,国亲两党仍会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合并则很难实现。这是因为,在两 党各自坚持政党主体性下,加上很多利益和权力无法摆平,合并很难成为两党基层和高 层的共同期待。宋楚瑜公开表示“泛蓝合作非合并”(注:台湾《新新闻周报》2001年9 月6日。),国亲两党是“竞合关系”(注:台《中央日报》2002年2月11日。)。但从长 远看,岛内政党政治将日趋向两党制发展,岛内“泛蓝军”与“泛绿军”的对峙实际上 已具有两党制的雏形,国、亲、新三党的合作乃至合并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总之,“泛蓝”阵营内部的互动整合将直接影响台湾政局的发展走向。如果国亲两党 能够实现整合,2004年将有机会、有可能东山再起;反之,如果不能继续合作甚至恶斗 下去,则必然造成陈水扁、民进党进一步坐大,国亲两党的执政之路也将遥不可及。岛 内舆论对此指出,未来两党“倘若不能出现中枢体制层次的整合,桥归桥、路归路,则 泛蓝军一词更将很忆地消失在用之即弃的浩繁的选举语汇中”(注:台《联合报》2001 年12月5日。)。

标签:;  ;  ;  ;  ;  ;  ;  ;  ;  ;  ;  ;  ;  ;  

“泛蓝军”合作问题与前景初探_李登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