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和合伦理论文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和合伦理论文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和合伦理

吴 昊

(阳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摘 要] 和合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追求和伦理观念。习近平面对当前世界发展的巨大变革,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团结合作,共同建设天下和合的美好世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国际关系、经济交往,文明交流和生态治理四个方面的论述,蕴涵着丰富的和合伦理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伦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文化多样化争奇斗艳,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利益的交织中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明朗。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对此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鄙弃狭隘的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倡导平等协商、和平对话。习近平指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伦理情怀。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崇尚和合。和合一词不仅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渴望和谐、和平、祥和的内在品质。和合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始终将结合、合作、融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孜孜以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对象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和合精神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沉淀,已然形成一种融入民族血液之中的伦理观念,浸润中华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共生、共赢、共发展的美好憧憬,饱含着中华民族对于爱好和平、友善包容、热爱生命的伦理情怀。本文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国际关系、经济交往、文明交流和生态治理等方面,挖掘内蕴其中的和合伦理精神。

一、国际关系中的和合伦理——和为贵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划定了全球伦理的最低限度:尊重生命、不要杀人;诚实公平、不要偷盗;言行诚实、不要撒谎;相亲相爱,不要奸淫。但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在多极化背景下呈现一种斗而不破的局面,种族冲突、领土争端、宗教互斥和恐怖主义活动屡见不鲜,威胁着世界人民的安全。某些西方国家仍然打着民主的旗号,坚持用二元对立思维解决国际问题,露出以大压小、以强欺弱、以富欺贫的丑陋嘴脸。

最后,主任在甲洛洛的提议下,只得请莽子出面,老邓才停下查案的脚步。丁主任没事,下午再也不敢到柜台前帮着忙活了。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至于临时经济短缺,更是难免的事情,所以,亲朋邻里之间相互借个钱,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借有还,人之常情,正当交往,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官员尤其是手握一定权力者的借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首先要打个问号,有所警惕。我不是说,当官的都富有,不会碰到囊中羞涩的时候。问题是,有些官员玩的是明“借”实“讹”的把戏。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成为贪官的一种敛财手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改善国际关系的倡议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和合伦理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渴望共同发展的和善精神的集中反映。中华文化自古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其中“和为贵”,摘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处理事务按“礼”行之,人和人的关系定能和谐融洽。所谓“协和万邦”,指的是早在西周时,天下八百诸侯已经懂得和平、合作的道理,各国人民亲如一家,共创西周盛世。在和合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对霸权和强权始终加之鄙弃。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互帮互助,始终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国强必霸”不是中华文化的应有逻辑与结论。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讲的是政治问题,发展讲的是经济问题。当今世界经济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不断增多的WTO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达成协商一致越来越难。加之有的国家频繁采取单边主义手段,对贸易伙伴采取制裁措施,使得多边贸易体制遭遇空前的挑战。

世界万物之间的共生、共存、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才可谓和谐发展的有机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和合伦理思想。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

二、经济交往中的和合伦理——和气生财

“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习近平认为,世界多极化不断深入,各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尊重各国主权,保证各国领土完整且不容侵犯,各国内政自主不容干涉,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权利需要得到维护。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在上千年的商事往来中,形成了“和气生财”的经济和合伦理。各国之间正常的经济往来是顺利实现各国发展和人民富强的前提条件。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提到:“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双赢,坚持走开发通融、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发型世界经济,加强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世界各族文明都源自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生产实践,符合由少至多、由简单至复杂的客观发展规律和我国传统“和合共生”之伦理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不同文明之间有和而不同的精神。习近平指出:“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3]中华民族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国人的血脉里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黜武的基因。

三、文明交流中的和合伦理——和而不同

此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中华民族将坚定的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且对世界文明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西方国家追求同而不和,而中国人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具有包容性、宽容性的和合伦理精神。“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孕育进步的新事物。和合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浸入中华民族对世界各种文明的看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文明互相尊重、包容共存、彼此借鉴。世界各种文明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文明,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文明。因此,看待每种文明都要抱有谦虚、包容的态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共同创造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段群星璀璨的百家争鸣之局面。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对于不同思想、文化、文明就有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气概。至丝绸之路兴起,中华文化西进,西方文化东渐,中华民族对于不同文明发展的成果始终都以“和”之精神面对、接受、包容、借鉴,这是中华文明千年不衰的立身之道和伦理传承。这与儒家思想中对人和善、宽容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2)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间万物的存在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若要实现完全的“和”与“同”必然导致事物丧失这些特性,自然不会出现新事物。文明也是如此,各国文明之间只有在互相尊重、包容的前提下,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才能使人类文明经久不衰。

更多的时候,它们会趁人夜里睡熟的时候,悄悄打开窗子,将孩童抱走。它们远超一般兽类的智力和凶狠狡诈、睚眦必报的性格,使它们成为了山民最为痛恨、却也是最为忌惮的生物。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和合伦理思想认为,阴阳和而生万物。面对汹涌澎湃又充满曲折的经济全球化,中国表现出了一个充满责任心的大国担当。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在经济上深入合作,展开双手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目前,“一带一路”的参与国家已达一百多个,覆盖亚欧非拉;“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合作水平指数逐年提高,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0%。中国始终秉承“和气生财”的和合伦理,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持开放、透明、包容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倡导通过加强合作、平等对话和协商谈判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问题,力争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同时,坚决抵制经济贸易中的霸权规则,且绝不干涉他国内政。

11、new MME首先查看本地是否保存了UE的签约数据,使用 GUTI、additional GUTI或 IMSI进行标识。

在人类文明史中,世界各族人民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具有多样性的人类文明为地球绘出壮美的画卷。冷战结束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美国“一国独大”格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一些西方强国带来了压力。这些国家希望通过经济扩张推行其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实行文化单边主义,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为了实现现代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惜牺牲本土优秀文明传统和文化基因,委曲求全,屈服于霸权力量,致使本国文明的创造力逐渐衰竭。这不仅严重侵蚀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且文明间冲突的加剧,也给国家、地区、人民带来动荡或战争。例如,巴以冲突就是两个文明在同一片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极端诉求,导致战争常年持续,人民苦不堪言。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猛发展,少数阴谋论者将“中国威胁论”摆上舆论,极力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举一动都牵动世界目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和爱天下”的角度,对国际关系重新审视,并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和为贵”精神的了解,也把中华民族和合伦理推向了世界。《中庸》有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万物需和谐相处,是天下公认的道理。《吕氏春秋》述:“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天和地和谐共存,是万物生产的根本。中国与世界各国相处,始终秉承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坚持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和合伦理精神加以继承、坚持和发展,才能营造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平局面,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先行者。

从中可以看出布鲁氏病在天峻县的流行风险概率较高,对疫病的防控难度较大,同时可以看出天峻县存在布鲁氏病暴露和扩散的双重风险,而其他两地存在扩散性的风险。故此,要在对布鲁氏病的控制中,加强对布鲁氏病的宣传和疫苗接种,提高防疫的效率,加强对布鲁氏病风险的控制。

四、生态治理中的和合伦理——天人合一

当今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全球变暖、海洋污染、资源枯竭、大气破坏和雾霾等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自然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类未来发展带上了难以挣脱的桎梏。对于生态环境的一次次伤害深深地印刻在了自然机体之上,“这些累积性的印记既记录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所取得的胜利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也记录着人类极度化的生态扩张与征服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5]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被割裂、疏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伦理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易传》的天人协调学说。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中,人先天存与天地之间,后天需顺应自然之变化,并加以适应,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不违天。《周易·文言传》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文化的基本追求,其中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界的伦理精神。“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伦理精神。和合伦理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习近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其中定有和合伦理精神流淌。

第一,对于自然资源取之有道、取之有度,人与自然和合共存。孔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云:“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地球是人类共同且唯一的家园,继续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导致人类灭亡。因此,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对于逐渐枯竭资源的利用,必须加以控制,坚持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理念,维持环保定力,做到“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第二,同心协力,医治自然,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积极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他说:“世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人与自然的和合伦理精神,不仅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体现在呼吁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同心聚力,携手为人类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使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五、结语

和合一词最初用来形容乐理,在荀子看来,和合是音乐的根本精神,是音乐在表现形式上的最高追求。由乐及礼,和合精神不但贯穿音乐的内蕴,同时也反映在伦理道德之中,“审节而不合,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荀子·大略》)。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合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当代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在《和合学》中指出,和合世界应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和合生存世界;二是和合意义世界;三是和合可能世界。[6]和合可能世界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它是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环境之上,建立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意义之上的价值理想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如同人类寻觅美妙旋律一般,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希望在中华民族的努力下,人类文明能齐心协力奏出美妙“和弦”,共筑美好未来,共圆人类和合之梦。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孔学堂,2015,(1).

[2]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J].世界知识,2018,(9).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J].中国投资,2015,(11).

[4]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J].中国宗教,2014,(4).

[5]江峻任,庄穆.人与自然关系之三重奏与生态文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6]张立文.中国哲学的时代价值——建构和合世界新秩序[J].探索与争鸣,2015,(3).

Harmony Ethics in Xi Jinping ’s Philosophy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WU Hao

(Yangguang College,Fuzhou 350015,China)

Abstract :Harmony mak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has developed into a value pursuit and ethical view after thoughts of years accumulation. Facing the huge change in current world development,Xi Jinping creatively proposed the idea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at calls on peace cooperation,and a better world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four aspects in this theory,namely international relation,economic communication,culture communication,and ecology management,are analyzed,because there are profound harmony ethic ideas that are worth deeper explor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harmony ethics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08.003

[收稿日期] 2018-12-02

[作者简介] 吴 昊(1988-),男,福州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08— 0011— 04

责任编辑:谷晓红

标签:;  ;  ;  ;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和合伦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