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势原则与西部大开发_绝对优势论文

论优势原则与西部大开发_绝对优势论文

论优势原理与西部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原理论文,优势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439(2000)03-0067-04

一 优势原理阐释

18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系统论述了绝对成本理论。他使用“优势”一词,说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即劳动耗费绝对地小于其它国家的优势。斯密在其著作中还将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把劣势区分为绝对劣势和相对劣势。他认为一国要实现生产目的,就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在国际,开展自由贸易,以便为满足人们的消费提供更多的商品。

继斯密之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成本理论。他用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国际贸易模型来说明其比较优势原理。其模型设定,从事国际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进入国际贸易的只有两种商品:布和酒。劳动和资本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不考虑运输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技术变化等因素。他假定,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布要耗费100人的全年劳动量, 而葡萄牙生产同样的布只要耗费90人的全年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酒要耗费120人的全年劳动量, 而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酒只要耗费80人的全年劳动量。在布和酒的生产上,英国两种处于绝对劣势(100 /90>1;120/80>1),葡萄牙人都占绝对优势(90/100<1;80 /120<1)。英国两种绝对劣势中的最小劣势是布(100/90<120/80),葡萄牙两种绝对优势中的最大优势是酒(80/120<90/100)。英国生产布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1倍,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英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布;葡萄牙生产布的成本是英国的90%,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67%,葡萄牙的比较优势是生产酒。如果英国专业化于布的生产,出口布而进口酒,比自己二者都生产能获得更多的酒和布;葡萄牙专业化于酒的生产,出口酒而进口布,比自己二者都生产能获得更多的酒和布。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英国和葡萄牙双方都有利,双方都节约了劳动。李嘉图的阐述揭示了:不论一国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根据相对优势安排生产或从事贸易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后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又对优势原理进行了论述,如约翰·穆勒的相对需求原理、阿·马歇尔的供应条件曲线、哈伯勒的机会成本学说、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波斯纳的新技术贸易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以及林达尔的重叠需求论等。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找到决定相对优劣势的条件,按比较优劣势的解释进行国际贸易和分工。尤其是哈伯勒用机会成本取代生产成本、俄林用多种生产要素的禀赋代替单一的劳动,从而使比较优势理论更趋成熟。尽管上述理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缺陷和不足,例如,分工利益可能一方独占、要素的流动程度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比较优势分析模型的静态特征等。但如果我们将原理的主体内涵予以泛化,考虑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变化以及生产要素流动性等动态因素,把按现有分工的收益同考虑动态变化因素的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比较,使模型规范化、动态化,优势原理就能够成为一种借以分析我国地区优劣势、实现合理分工、处理利益分配的模式,从而使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具有经济学的理性支撑。

二 实证分析

对于完全开放的经济系统而言,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不应存在障碍,但是,就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的经济系统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出现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这在客观上要求各经济区域对生产要素进行聚类分组分析,从比较中探索出具有优势与竞争力的要求,并以之为依据形成拳头产品、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

西部绝对优势分析

表一 1997年三大地区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构成 单位:%

轻工业 重工业

地区

合计 以农产品 以非农产 合计 采掘工 原料工 加工工

为原料

品为原料 业 业 业

全国

42.727.9 14.857.36.922.028.4

东部

46.228.3 17.953.84.020.629.1

中部

36.227.4

8.863.8

12.424.227.2

西部

36.826.9

9.963.2

11.225.326.7

资料来源:《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国家统计局编

自然资源禀赋比较。表一是我国97年三大地区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构成情况,当年中西部的轻工业比重分别是36.2%、36.8%,平均要比东部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中西部轻工业产值比重低主要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比重较低,重工业产值比重高则主要是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的比重较高。中西部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8%和9.9%,而同期东部地区为17.9%;中西部地区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6.6%和36.5%,而同期东部地区只有24.6%,可见与东部相比较,中西部具有自然资源绝对优势。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以及农畜产品资源的富集地区,除石油、铁矿、菱镁矿和建材等少数矿种外,我国能源、金属和非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和近西部地区。在全国已探明工业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中,中西部地区占91%。其中,煤炭、天然气、水电等能源矿产,铬矿、锰矿等钢铁原料矿产,铝、铜、铅、锌、钨、锡等有色金属矿产,稀土矿、钾盐、芒硝、磷矿、硫铁矿等化工矿产在中西部地区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从自然资源禀赋地区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和近西部地区在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方面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

西部相对优势分析

表二 1998年各地区总负担系数及受教育程度状况 单位:人

地区

15-64 初中 高中

大专以

初中以

大专以上

岁上 上比重%比重%

全国

848749

380066

122741

3211443.0225.83

东部

351578

16446755405

1564446.0330.57

中部

303573

14568344885

1073345.3024.15

西部

1935991991822454573934.1519.98

总负担

地区

系数%

全国

46.5

东部

45.54

中部

46.39

西部

48.40

注:1、本表是1998年人员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抽样比为1.01%;

2、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资料换算得出。其中“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15-64岁人口×100%。原始数据地区汇总不等于全国总数。

劳动力资源数量比较。表二是98年我国各地区的总负担系数及受教育状况,当年在被抽样调查的1243377人(抽样总数)中,全国15 —64岁的人口有848749人,其中东部地区351578人,中部303573 人, 西部193599人。据详细资料,全国15—64岁人口超过30000人的共有12 省区,分别是:河北、山东、浙江、江苏、辽宁、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川,除四川为西部地区外,其余均处中部、东部地区,其中东部就有七省区。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中部,而中部又高于西部。另据统计,即使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西部地区,也要高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上来说是富裕的,但分布不均衡。

劳动力资源质量比较。总负担系数是指0—14岁和65 岁以上人口(被抚养人口)占15—64岁人口的比重。 98 年全国的平均总负担系数是46.5%,东部地区的总负担系数是45.54%,中部是46.39%,西部则为48.40%。总负担系数最高的地区西藏(59.91 %)是最低地区北京(32.87%)的1.8倍左右。一般来说,总负担系数高是由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失调形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年龄构成幼年化或老年化的地区总负担系数就高。98年的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三地区是:上海,5.20‰、-1.80‰;北京,6.00‰、0.70‰;天津9.89‰、3.40‰;而最高的三地区是:西藏,23.70‰、15.90‰;青海,21.26‰、14.48‰;贵州,22.02‰、14.26‰。总负担系数高的地区会导致人力资源闲置与人力资源质量下降,总负担系数越低的地区则越具备劳动力资源优势。从受教育程度来看,98年全国初中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3.02 %,东部为46.03%,中部45.30%,西部则为34.15%; 全国大专以上人口总人口的比例为25.83%,东部为30.57%,中部24.15%,西部则为19.98%。可见,地区间劳动力的质量差异比较明显,从东到西呈阶梯排列。根据优势原理分析,西部的人力资源呈绝对劣势。

表三 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 单位:万美元、个

1996年投资 1997年投资

项目个数 协议数额 实际数额 项目个数 协议数额 实际数额

全国

24556 7327642

417552 21001 5100353

4525704

东部

19883 6447369 3653815 17061 4399094

3855930

中部3376 632301

392417 2893

464344478765

西部1221 181524

100775 1028

196672155414

注:全国总计包括部门统计数据,故各地区相加不等于全国总计。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8年)资料计算得出。

资金要素存量比较。表三是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统计数据,96年外商投资项目总数为24556个,其中东部、中部、西部项目数各为19883个、3376个、1221个,占总项目数的比例分别为80.97%、13.75%、4.97%。97年外商实际投资额为4525704万美元, 其中三大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数额与比重分别为:3855930万、478765万和155414万美元,85.20%、10.58%和3.43%。地区间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西部处于绝对劣势,东部处于绝对优势。

表四 1998年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指标单位:亿元、%

地区

所有者权益

流动资产资产总额利润利润流动

总额 资产比

全国39445.4046600.87

108205.45

1458.1131.29

东部25701.9929672.0366729.48

1213.8040.91

中部 8638.3010784.9226396.25196.2218.19

西部 5105.13 6143.9415079.74 48.08 7.83

地区利润资产

总额比

全国13.48

东部18.18

中部 7.43

西部 3.19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资料换算得出。

资金要素质量比较。表四是98年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一些主要指标。当年全国企业资产总额108205.45亿元, 其中东部就有66729.48亿元,占了全国资产的近61.67%,中部66729.48亿,占24.39%,而西部只有48.08亿元,仅占13.94%。 同期这三大地区的利润总额分别是:1213.8亿元、196.22亿元和48.08亿元, 各占全国利润总额的83.24%、13.46%和3.30%。各地区企业盈利总额存在悬殊差异。但是,利润总额差异不能完全归于资产总额的差异。笔者采用“利润总额/流动资产总额”(或“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这个比率来分析。全国企业该指标是31.29‰、东部为40.91‰、中部18.19‰,而西部则为7.83‰。这说明从东到西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也呈明显的阶梯排列。

可见,西部的劳动力和资金要素都处于绝对劣势,而东部都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西部在这两者中可以找出一个处于最小劣势或者说比较优势的要素来,即“劣势中的优势”;相应地东部则必然有一个处于最大优势或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即“优势中的优势”。相应地西部按照“劣势中的优势”,东部按照“优势中的优势”安排生产,然后两者根据比较优势大批量生产所揭示的思想从事贸易,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 结论

我国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二元经济,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三大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知识、自然资源及其它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就不同地区内部的各经济区域来说,也存在着区域差别。分析研究各地区的优劣势,对于促成各经济系统内部的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乃至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部地区加工工业比较集中,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但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区内原料供应不足。中西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料丰富,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但资金供给不足,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把上述比较优势分析方法予以推广,在研究地区或者部门间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产品、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时,总可以从中找出其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来。比如说西部劳动力要素在三种绝对劣势中处于比较优势,那么,该地区就应当偏重于劳动力要素的使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西部39个工业行业竞争力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从93年到97年,中西部地区市场份额上升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禀赋具有优势的行业,如采掘、饮料、烟草、家具、印刷、塑料和非金属制品等。在医药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方面,中西部地区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说明它们是中西部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产业。相反,中西部市场份额下降的大多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尤其是机械设备、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高附加价值工业。石油、皮革、木材加工、橡胶制品、冶金、电力等行业市场下降的幅度也较大。这说明中西部这些行业处于绝对或比较劣势。相反,东部比如说资金在三种绝对优势中处于比较优势,则该地区应偏重于生产资金密集型产品。通过地区间的区际贸易,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社会最大效益。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某些方面采取了反梯度推移模式。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在一些产业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引进采用并发展高新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推移。但是,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笔者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上不能急于求成,不应过多地在低梯度地区发展超越其生产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或产业。要分析研究各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自然资源及知识等要素的优劣势,遴选其优势产业,从主体上采取常规梯度推移方式,让条件成熟的高梯度地区率先引进、吸收并发展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新技术,然后发挥其扩散效应,再向二、三级低梯度地区推移,这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收稿日期:2000—04—21

标签:;  ;  ;  ;  ;  ;  ;  ;  

论优势原则与西部大开发_绝对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