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结果分析论文_刘阳

溆浦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 溆浦 419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及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病症的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6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当作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①CT检查准确率(86.67%)与MRI(91.67%)相似,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准确率(90.00%)明显比CT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的准确率(75.00%)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RI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的准确率(91.67%)明显比CT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的准确率(66.67%)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病症上,均具有较高准确率,满足临床需求。但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以及软组织造成侵犯方面,MRI表现更佳。

【关键词】CT;MRI;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诊断价值;结果分析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属神经外科疾病,是指颅内部脑膜通过颅底的解剖处或者其间隙往外颅附近结构进行扩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脑膜瘤[1]。该病发病初期多无明显性症状,不易被患者发觉和重视,多在病变范围扩大后被发现,具有诊治难度高的显著特征。当前,手术为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案。因此,如何在术前精确定位肿瘤位置,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与依据显得至关重要。影像学是临床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与依据,其中以CT与MRI最为常见。两种仪器成像差异性导致其结果也存在不同。为提升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诊疗手段选择的科学性,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6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当作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CT及MRI影像学资料,先就具体情况进行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6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当作研究对象。60例患者基础资料情况如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0.00±4.50)岁,体重31~77kg,平均体重(54.00±3.50)kg,病程4~15月,平均年龄(9.50±1.50)月。患者入院原因大多为:眼球呈现外凸、鼻部出血、视力明显下降、眼部出现异物感以及头痛等。

纳入标准:①通过病理学确诊为颅底沟通性脑膜;②悉知本研究情况;③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脏病患者予以排除;②不满足CT、MRI扫描必需条件的患者予以排除;③精神类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CT检查:①CT机:PHILIPS品牌;②造影剂:碘比醇;③扫描方式:横断面扫描;④患者体位:仰卧位并将头部两侧予以对称固定。⑤设置参数。

MRI检查:①MRI机:PHILIPS品牌;②造影剂:钆喷酸葡胺;③扫描方式:选取头颅正交线圈;④患者体位:仰卧位;⑤设置参数,开始扫描。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为诊断金标准,观察临床症状、肿瘤位置、影像学(CT、MRI)资料、CT及MRI诊断的准确度以及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以及软组织造成侵犯方面的准确率。准确率=准确数量/总数×100[2]。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

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准确率比较

CT检查准确率(86.67%)与MRI检查准确率(91.67%)相似,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CT及MRI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比较

MRI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的准确率(90.00%)明显比CT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准确率(75.00%)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CT及MRI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比较

MRI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的准确率(91.67%)明显比CT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准确率(66.67%)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特征,待到疾病被发现阶段,病灶已扩展且涉及更多范围,对患者身心均产生严重负面影响[3]。发病之后,病灶穿过颅内往外部生长,波及附近颅神经和血管。由于以上位置的特殊性,解剖难度较大,临床诊治困难重重。在进行手术前给予准确诊断,有利于对肿瘤性质、位置、体积等进行精确判断。

确定手术入路是进行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手术的关键。因此,影像学检查作为确定手术入路的重要依据必不可少[4]。传统超声与X线检查虽准确率尚可,但仅能显示病变的一部分,不能将全貌进行完整显示。近年来,CT、MRI凭借其易操作、无创伤等显著优势,逐渐代替超声与X线检查成为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的主要影像学手段[5]。与此同时,CT、MRI检查可实现多角度诊断,全面提升影像图分辨率,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影像资料可靠性与直观性的全面提升[6]。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多穿过颅底的解剖孔道生长,由于遭受孔道约束,其外观大多呈现不规则性哑铃形状。本研究所选60例病例,通过CT平扫,肿瘤呈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且多数密度较为均匀。进行MRI的时候,肿块呈现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并有小囊性坏死病灶(8例),未见明显性出血病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①CT检查准确率(86.67%)与MRI(91.67%)相似,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准确率(90.00%)明显比CT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造成侵犯情况准确率(75.00%)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RI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准确率(91.67%)明显比CT检查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软组织造成侵犯情况符合准确率(66.67%)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与MRI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病症上,均具有较高准确率,满足临床需求。但在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对于周边骨质以及软组织造成侵犯方面,MRI表现更佳。

参考文献

[1]刘勇,陈正君,罗丽,宋震宇,胡华. CT与MRI在小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2(01):33-35.

[2]邓岩锋,匡长福.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研究[J]. 当代医学,2017,20(02):85-86.

[3]孟庆梅,张洪业. 非典型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2(04):66-68.

[4]吴伟斌,潘献伟,孟家晓,彭涛,邹映文. MRI联合CT诊断脑膜瘤的临床价值[J]. 海南医学,2017,28(01):105-108.

[5]郭继文,杜蕊,于寰,张艳霞. 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在CT和MRI上的影像表现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1):46-47.

[6]牛永超,路慧彬,李振玉,彭保成,刘斌.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结果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3):33-35.

论文作者:刘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  ;  ;  ;  ;  ;  ;  ;  

CT及MRI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结果分析论文_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