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兼论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兼论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论改革和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绳论文,人民群众论文,最广论文,利益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了人民的最大利益,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否实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是衡量改革成败与否的标准。是否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否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引导好、发挥好,是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行为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或这个阶级的某些阶层)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一个阶级的政党,大都是由本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的中坚分子所组成,都有一个反映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的人们所拥护的政治纲领,并由此成为这个阶级的核心力量、组织者和领导者。所以,一切政党无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谓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自觉地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体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战在枪林弹雨之中,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民捐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名可查和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就有三百七十多万,仅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共产党员就有32万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3年的时间里,治愈了战争创伤, 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把我国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六千多万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再立新功。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定位,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为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终生。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7页)

历史雄辩地证明,始终坚持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脱离群众,不维护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失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1997年12月2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衡量改革和建设的最高标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主要有两个方面: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文化上的利益。政治上的利益,主要指的是人民群众真正履行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的利益,主要指的是人民群众不断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就是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和维护自己的主人翁的民主权利,改善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权利。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的这些利益都未能完全实现,特别是经济利益,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还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迅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快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首要利益、最大利益和最根本利益。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过错,是党和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并使之僵化,是因为我们的管理体制“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0页),也“没有及时提出改革”(同上书第150页)。现在,为了实现现代化, 必须对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9页)不改革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实现。因而改革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是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因,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改革的要求,归根到底也是人民对改革的要求,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改革的要求,所以改革的根本动因是“人民的要求”(《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既然改革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改革要最终体现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人民总是通过自己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的变化,特别是生活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改革和其他政策,决定自己的态度。虽然我们强调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不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时间一久,群众就会感到失望,就会导致对改革、对共产党的领导的不满。群众没有积极性,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都会成为一句空话。改革能否进行到底,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能否保持,最终的选择权在人民群众,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因而人民群众基于物质利益的向背而采取的态度,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关系到改革的命运。

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三者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邓小平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人民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人民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就会人心稳定,政局稳定,不管遇到多大风浪,也动摇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之上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如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突发事件就会增多,集体上访事件就会屡屡发生,局部地区甚至有引发动乱的可能。

既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革和建设的成功保证,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在改革和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第二,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改革伊始,邓小平就谆谆告诫全党,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改革和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实现现代化,那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理所当然地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在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既然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那么人民就有权利共同享用这些财富。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人民群众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裕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他们才可能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曾经多次提出过衡量改革和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问题。有“三个有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人民满意程度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最中心的环节是发展生产力,关键是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得到了利益,就会拥护、赞成、支持我们的方针政策,人民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所以,江泽民同志将其总结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都是努力按照这个根本原则去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改革与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格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增多,一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特别是我们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放松了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党性教育和群众观教育,致使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挫伤了一部分群众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能否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是关系到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实现和保护的大问题。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目前及今后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0页)

党的群众路线的首要含意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具。它的所有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观念,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江泽民同志1999年1月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指出, 当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要求的同时,要特别关心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变革中遇到暂时困难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一整套公正合理、切实可行的社会权利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帮助他们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好。市场竞争无情,党和政府、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情。惟有如此,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我们才能更好地带领他们去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根本利益。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利益与党员个人利益的关系特别重要。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追逐个人的经济利益。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党性要求每个党员要视阶级的利益、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的一切要服从最高利益,这是共产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说不要党员个人的利益,而是说,党内不能市场化。要兼顾群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但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二者发生冲突和不一致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不允许将个人利益放在群众利益之上,更不允许因个人利益而损害群众利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以权谋私以及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腐败现象。

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二方面含意在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江泽民同志1997年12月2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

相信和依靠群众,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产品的更新和销路的开拓,都必须依靠广大职工群众。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力量源泉。如果不坚持“依靠”方针,唯长官意志,企业改制不仅不可能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因权力行使的随意化、自由化而导致腐败,并最终搞垮企业。

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三方面的含意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智慧的源泉,中国共产党能否实行正确领导,取决于它能否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取决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历史经验证明,凡属正确的决策,必然来自于群众,凡属正确的领导,都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条是一切为群众的工作,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领导的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第二条,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要做到群众自觉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领导代替群众下决心。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目前不少企业的改革都是领导说了算,群众没有发言权,这是改制后的企业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国有企业是否能摆脱困境、再振雄风,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念,是否坚持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先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见之于行动的工作方法。

总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搞好改革和建设,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保证,所以,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全党: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各级干部一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时刻警惕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1997年12月2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收稿日期:1999—08—16

标签:;  ;  ;  ;  ;  

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兼论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