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耦合论文

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耦合论文

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耦合

王妍妮

(河池学院 教务处,广西 河池)

摘 要: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地方高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点的高校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地方高校;特色;建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生产、劳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不少少数民族文化甚至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其独特及其重要价值。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我们的民族形象、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深远。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关系密切,紧密相连,两者共生发展,融会共进。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滋润地方高校文化,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分;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文化辐射少数民族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 少数民族文化与高校特色文化的关系

特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命线,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又为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契机[1]。两者在各自发展进程中,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受历史、地域和人文等因素影响,具有独特性与地域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都具有较高的识别度,这也是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

独特性与地域性。这种独特,不仅仅是指人无我有,还要求人有我特,这种独特性更是别人难以复制或企及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情等都各不相同,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地域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正是其区别于他人的主要表现。少数民族文化见证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变迁,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化基于地区、民族的土壤而生,依托地域这个特定的空间所属范围。各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基因、空间环境等差异,打上了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特征,使其从内到外,都表达出浓厚的民族色彩。[2]

教师展示图2,图中1~15泳道代表不同的血红蛋白病或者正常人,让学生思考:如何检测新生儿是否患有血红蛋白疾病呢?请说出实验思路。然后,教师再介绍一种全自动毛细血管电泳法进行血红蛋白的检测,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

在公路工程正式开展前,先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障公路施工技术价值能够充分得以发挥的必要条件。此期间先要从确认施工材料做起,明确相应集料必须按照磨耗率、石料等级、压碎值、粘结力、饱和水抗压强度等具体指标是否达到公路工程标准要求,做材料检验设置;对相应所需进场的矿粉、石屑等进行属性、功能分析,粗集料检测则按照颗粒尺寸、松软性、供货合同等做对比分析,确保施工材料质量完全满足公路施工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数量、供应情况、分配信息做合理设定,注重原料使用、存放操作专业性,合理划分运输路线;以此完成施工材料准备工作。

(二) 少数民族文化与高校特色文化的互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它的繁荣和发展,为学校增添活力,促进校园蓬勃健康发展。地方高校打造特色文化,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创亮点,创特色。

(3) 二龙·长寿山地质公园内构成 “左神座”和“右神座”的冰臼与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冰臼皆为分布于水平面上的单体冰臼,只是长寿山中的冰臼明显遭到流水的侵蚀和破坏,一个冲蚀出出水口,一个即有进水口又有出水口。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纲领。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创新也难在创新。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才能更好地创新,以创新的视角来提升地方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水平。特色校园文化必须秉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胸怀,锐意创新,博采众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9]要以兼容并包的眼光和视角,把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及美育效果,在地方高校中推广和普及,打造出校园文化“特色名片”。教学与育人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两条主线,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地方高校要创新育人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高校教育的体系之中。

2.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在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导向的作用,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具有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 提高广大师生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地方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和过程中,以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和眼光,对少数民族文化再次进行辩证地挖掘、整合、利用、创新和传承,为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对所有优秀文化的凝练和发扬。

二 地方高校打造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 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以教学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可从人才培养方面入手,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独特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可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入课堂,进教材,建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以实现高校形象和品位提高。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相匹配。例如广西的山歌文化在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地方高校既可以进行山歌的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进行文学领域的探索,可以增设相关选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一位在广西求学的学子,大学期间学会唱山歌。也可以开展系列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各种个人或集体比赛,这对传统文化既能实现弘扬和传承,也能增强高校师生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 发展特色文化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文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这其中有的还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些文化瑰宝,需要在中华儿女中代代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形式上,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层次地发展。

随着音乐的发展,节拍数逐渐缩短变化为三拍、两拍(见例2),力度也不断变化,逐层高涨,以“弱—强—弱—强”的力度变化直至高潮,仿佛令人置身于热闹的舞狮场面中,表现出灵活、诙谐、威武的狮子形象。第42至45小节和弦演奏时要充分运用腰、背及手臂的力量,发音要洪亮、铿锵有力。

(三) 打造特色文化是培养师生文化素养,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当中的重要要素,在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的营造方面和培育校园文明风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高校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增强广大师生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助力于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内涵不尽相同,都体现出了展示了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追求,高度体现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例如壮族蚂拐节、傣族孔雀舞、侗族大歌等具有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三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

少数民族文化孕育了地方高校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打造鲜明底色。地方高校为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要立足实际,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在互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依存,又互相统一。

(一) 理论创新

故事三 有一次,王阳明在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强盗头子说:“听说你宣传人人都有良知,但我们杀人放火,什么都做过,我们自己都觉得自己并没有良知,你如何能够认为我们有良知?”王阳明道:“我认为你们都是有良知的。”强盗头子就要求他做一个证明。王阳明说:“证明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我叫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强盗们都答应了。于是王阳明叫他们脱衣服。强盗们也就真的脱了。等脱到只剩最后一条内裤时,王阳明还要他们脱。这时强盗们不干了。“脱不得!脱光了,岂不太羞耻了吗?”王阳明说:“这就是良知(因为这有羞耻之心)!”

传承性与创新性。特色文化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着地方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而来。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3]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也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4]地方高校在发展进程中,应批判性地吸收各种文化,同时也应创造性地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促进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 形式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是对历史脉络的延续,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构成,凝聚着祖祖辈辈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当前是互联网和大数据高速发展时代,地方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打开新渠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高校的广泛传播。

2010年8月,该公司煤液化联合控制室在正常生产运行期间,多个生产单元所有操作站均发生与服务器、控制器通信异常,出现时通时断的现象,故障现象持续约5 h,影响了生产人员对现场的监视和控制,整个事件是由于交换机网络负荷过高而引起的网络拥堵造成的。2011年,针对该事件,该公司重新规划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结构,将该联合控制室中一个大的网络以生产单元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网络,各个小的网络处于不同的网段,当某网络出现故障时,只影响对应的生产单元,做到了单元隔离,第一次整改如图3所示。为保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该公司又整改了同类的其他控制系统网络。

1. 以人才培养入手,实现办学特色建设。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但相比其他高校,其自身办学起点较低、办学条件、学科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因而如何实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显得更为迫切。地方高校要想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要办出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做出优势特色,将会成为地方高校长远发展的必由选择。[6]地方高校要实现特色发展,关键在于立足地方,挖掘适合于自身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把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融入到高校的文化发展中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品牌和建设优质的特色学科专业等。

2.依托科研平台,实现学科专业化特色建设。

1.少数民族文化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价值,为地方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学科建设载体。名胜古迹、艺术作品、民族服饰、民俗民风、民族英雄史诗等,都是建设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和资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区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多民族人民之间的互动,在长期的互动交流、冲突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打造了鲜明底色,也成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以地域少数民族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地方高校文化,是在特定文化基础上综合生成的一种精神的总和,在其文化建设中,必然融入了地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为地方高校特色建设打造鲜明底色。[5]

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挖掘文化资源优势,是建设特色学科的基础。地方高校应立足所属地域文化,找准定位,构建学科优势特色。如出版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点的学术专著,编写校本教材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其他地方无法效仿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地方高校在进行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挖掘其内在价值,加强科研力度,才能使学校学科发展更具张力与生命力。高校特色文化的开发要为育人提供支撑和服务,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地方文化的多彩,大学文化的独特,和作为高校学子的自豪感。

3. 从物质文化着手,加强硬件设施特色化建设。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师生而言,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和体育馆等等,在建设过程中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化气息渗透其中,在内部布局设计中也要体现出各少数民族气候特点、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实现科学性、合理性、民族性和美观性,满足人们生活学习需要,体现高等学校应有的文化氛围,起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静止变频电源使用类似通用变频器的逆变电源,经滤波后形成较纯净的正弦波后再输出。我厂重型试验站和18 000 kW试验站均采用这种试验电源,其中18 000 kW试验站由2台20 MW级变频器作为试验电源,其容量和试验能力均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三) 内容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转变,大学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由一元化变得多元化,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也是大学与社会关系互动中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要发挥自身使命和职能,在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挖掘、提炼、创新、传播,让它们得到新的发展。

1. 打造丰富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地方高校要抓住本地区民族传统特色,打造极具民族色彩的自主校园文化品牌。各少数民族保留了很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这些具有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都是地方特有的、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地方高校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活水源泉,是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依托传统节日的魅力,打造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开展民族传统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校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息,这就是一所高校应该具备的蓬勃与生机。对于那些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的本科院校更应结合地域特点,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多元优势开展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10]

2. 加强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各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都融合了各地方与民族的文化精髓,彰显了特色。地方高校应结合这些文化活动特点,组织广大师生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建设,整合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 结语

地方高校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由于自身成长于独特的地域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少数民族文化互动与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丰富、发展了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地方高校为推广、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反哺少数民族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向前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佩.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彰显特色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18,40(01):119-123.

[2] 郭峰,等.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1985:99.

[4] 吴鼎民.北大、清华校园文化探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26-31.

[5] 张雪娟.调适与整合:地方高校传承地域文化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 ,2014(06):220-224.

[6]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9,30(02):33-38.

[7] 杨乔.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N]. 湖南日报,2018-11-18(003).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9] 王妍妮.桂西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10] 孟亮,王晨,姜爱贤.地方本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3,21(03):73-77.

本文引用格式: 王妍妮.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耦合[J]. 教育现代化,2019,6(25):237-239,24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25.088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KY0553);广西科协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项课题“提高广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政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桂科协〔2018〕ZC-27);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LSZ004)。

作者简介: 王妍妮,女,壮族,广西百色人,河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标签:;  ;  ;  ;  ;  

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耦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