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野生驯养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花尾榛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1 组配分群
在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和休产期,应雄、雌鸡分开饲养,在交配繁殖期按雄、雌1∶3~4的比例进行配种。据调查,在自然状态下,花尾榛鸡的种群年龄为幼龄的占60%,最多的达到77%,这说明花尾榛鸡繁殖力较快,寿命较短。榛鸡在家养条件下,寿命为3~4年。因此,人工饲养榛鸡的年龄组成应以幼龄为主体,以保持种群旺盛的生命力。
5.2 根据需要调整营养水平
成年种鸡的日粮,在性成熟之前或休产期蛋白质水平可低至14%~16%,在交配产蛋期蛋白质水平应适当提高(不低于16%)。饲料既可以用粉料,也可以用粒料(小麦、谷子、小绿豆、大豆、玉米等)。成年种鸡的日粮必须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但野生榛鸡捕回后,野性尚未完全改变,对于这类种鸡尚要模拟部分野生食性,适当采集一些野生浆果搭配饲喂,以提高其成活率和繁殖性能。种鸡每天饲喂3次,饲料投喂量为每天每只30~40g。在准备配种期,不仅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还要加喂或青绿饲料,如麦芽、树芽和青菜等,以促进榛鸡的发情。饮水器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的饮水,冬季应给予温水,也可用清洁的雪代替供水。
5.3 冬季保温增蛋
榛鸡耐寒,能在-10℃的环境下露天过夜。但为使其在春天早发情、早产蛋,提高产蛋量,冬季最好进行保温饲养和管理。交配期除按适当的雄、雌配比进行配种外,为保证所有的雄鸡都有交配的机会,提高受精率,要在运动场内交错设置屏障。
5.4 野生糠鸡的驯养
从野外捕捉的榛鸡,较其他野生禽类容易驯化,但也应当科学驯化,否则成活率不高,或降低成活种鸡的繁殖能力。野生榛鸡用套捕或在雪穴中直接网捕后,用筐装运回,马上放在无人干扰的空房中。房内要植假松树铺雪,放上当时季节榛鸡喜欢吃的食物和水,并放些小麦或谷粒任其自由采食。当其吃食后,成活就不会有大问题,即可进行成年种鸡的饲养和管理,但应注意在开始时要模拟其野生食性,并逐渐改喂全价配合饲料。每批送走时,一定要留1~2只再放入新的榛鸡。这种方法会大大提高成活率。一般秋末冬初捕捉的榛鸡在第2年春季就能交配产卵。
6 疾病防治
6.1 霍乱病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6.1.1 症状 最急性者几乎看不到症状即突然扑地而死,俗称“摇头瘟”。患病榛鸡精神委顿,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弓背,头藏于翅下,离群呆立不动,剧烈腹泻,粪便灰黄色或绿色,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稀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口渴,呼吸急促,鼻、口中流出黏液。
6.1.2 治疗 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喹乙醇等药物治疗本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具体用法参照家鸡,剂量至少减半。
6.2 副伤寒
本病是由沙门氏菌屑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榛鸡,可造成榛鸡雏大批死亡。本病主要经过蛋及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及破损皮肤传染。
6.2.1 症状 榛鸡食欲减少、口渴、呼吸加快、呆立、头下垂、嗜睡、翅下垂、绒毛蓬乱,有时见脓性结膜炎致使眼睑粘连,头部肿胀。慢性者下痢,有时粪便带血,关节肿大有麻痹状。
6.2.2 治疗 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副伤寒的死亡率,但治疗后的榛鸡成为长期带菌者,不能留作种用。此病用土霉素、金霉素治疗效果好,可将药物按0.2%的比例拌入饲料内,或用0.04%的呋喃唑酮连喂1天。
联系电话:0432-651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