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进展论文_李文龙

试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进展论文_李文龙

李文龙

(云南省瑞丽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云南瑞丽 678600)

【摘要】免疫组化技术是病理诊断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对诊断肿瘤、肿瘤分类、判断预后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人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种疾病的形成以及肿瘤的形成过程的认识大大增加,提高了病理诊断水平。然而,人们慢慢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次研究将从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出发,就如何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075-02

免疫组化技术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应用,并逐渐成为病理诊断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了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以及敏感的监测系统的建立。当前,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性开始慢慢显露,因此,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并努力实现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作用[1]。

1.免疫组化技术概念

免疫组化技术也即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通过对抗体结合组织中的某些较为特殊的抗原进行特别的染色,这些抗体抗原的相互结合往往是以与这些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来进行显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着色物质的特性,跟抗体的结合,会使得一些有色物质在抗体—抗原相结合的位置进行沉淀。酶中的这些色物质主要包括病原体、激素、多肽、蛋白质等等,它们往往只能用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2]。同时,甲醛在进行组织固定的时候促使了蛋白的交联和凝固,在改变蛋白质结构的同时,不影响抗原决定镞的结构,可有效提升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免疫组化技术目前多采用甲醛常规固定法,应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病理诊断当中[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因为石蜡切片能够将组织形态保存完好,可以对各种染色对照观察,且能够长期保存。

2.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当前,免疫组化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肿瘤性质的判断,肿瘤的分期,细胞属性的判断,确定源不明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对未分化的恶性肿瘤进行分类,对不同器官与组织交界处的肿瘤进行分类,及时发现微小病灶或已经转移的微小病灶,与治疗和预后有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对感染性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药物靶点免疫组化等多个方面。

3.免疫组化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若想确保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定,首先需要确保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这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需要病理医生和相关技术操作人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免疫组化染色切片顺利进行。然而,免疫组化切片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3.1 假阴性

所谓的假阴性是指在免疫组化切片过程中,所有的抗体虽然已经标记为阴性反应,但这并不都是真实的情况,这就是假阴性。对于与假阴性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免疫组合染色片中根本不存在想要检查的细胞或者组织,这和相关工作人员选错了抗体或者拿错了石蜡块有关。其次,在进行染色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些环节中没有按照技术操作的步骤而发生了些许问题,如重复了某一步骤或漏掉某一步骤。此外,标本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抗原减弱或丢失的情况下,如肿瘤细胞在不同的代谢和分化的状态下,其抗原表达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肿瘤细胞的分化越低时,其抗原表达也就越低,相对的,其阳性细胞数量也会相应减少,继而出现假阴性。

3.2 假阳性

这是一种和假阴性相反的现象,即在免疫组化切片过程中,所有的抗体虽然已经标记为阳性反应,但出现与之相悖的结果。这可能和抗原体浓度抬高或抗原体和抗体存在相互交叉的反映、进行抗孵育所发生的时间太长或者所存在的温度太高、切片浸泡时间过长、DNA显色和变质发生的时间过长等多重因素有关。

4.免疫组化技术质量控制

良好的免疫组化切片对病理医生的判断很重要,所以,病理医生在选择抗体时,需要设置对照,而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保证染色的质量。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办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准确性,每个实验室都要规范行为技术标准,使试剂保持在最佳浓度,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利用微波和高压锅作为常规热抗原修复工具,精确的修复温度以及准确的修复时间,做好修复抗原的一致性。

5.结束语

免疫组化技术在具体的操作中较为简单,同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较为经济,是临床病理诊断当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先进技术。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不断完善,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当中,免疫组化技术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对其进一步研究,同时对具体的操作进行优化和调整,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并不断改善,确保诊断的精准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卫琴.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28(11):1700-1702.

[2]夏思钧.浅谈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32(10):29-30.

[3]管沛璇.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4):54-55.

论文作者:李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试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进展论文_李文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