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服务外包:市场前景与现实问题_bpo论文

承接服务外包:市场前景与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包论文,市场前景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带动下,服务业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附加值,许多新兴服务正在不断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国际分工的新热点。以发达国家为轴心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世界经济的总体结构呈现出以服务业为主,而且继续向服务业倾斜的趋势,而由服务业国际分工推动的服务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成为当前和今后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赢家。

我国正面临着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站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视角,着眼于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需要,研究制定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从而发挥要素资源优势,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水平,赢得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是关系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服务外包的发展前景预测

尽管服务外包发展迅速,但服务外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谓方兴未艾,其业务模式和地区市场的发展格局均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发展规模和程度尚不能确定。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分析,服务外包还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一)发包市场将规模继续扩大

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权威的咨询机构普遍认为,服务外包正在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作为国际产业转移核心的离岸外包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得到快速发展。UNCTAD预测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可达1.2亿美元。IDG预测,到2010年仅全球软件业外包规模可达14800亿美元。中国电子信息研究院和赛迪顾问公司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年均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到2011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

为了追逐低成本、高回报率以及更加接近海外市场,离岸外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赛迪顾问公司预计,离岸外包业务将继续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全球离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5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比例约为17%。美国服务外包专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全美离岸外包业务的30%为离岸外包,GE外包服务中的70%为离岸外包。在承包方,美国的几大外包提供商,如:Accenture、IBM、Sutherland,在2006年已经建立了巨大的离岸资源,以后还会继续增加离岸资源的比重,推动离岸外包的加速发展。

(二)更多企业将选择服务外包

由于发包商和服务供应商都更加关注全球资源的共享,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服务外包战略。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起的一项研究发现,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欧洲500强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有过离岸服务外包的经历,另外有44%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外包部分业务。接受调查的英国企业中仅有25%的企业外包了部分服务,有79%的受访企业计划在两年内向海外发包服务业务。在日本,与IT有关的社团中仅有23%的企业已经使用了外包服务,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发包业务的业主范围增加

服务外包一向被认为仅仅是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不仅著名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流程,而且中小企业也兴起了服务流程外包,此外,政府机构、社团的内部职能和服务流程也开始外包。且一些国家政府的外包合同数目和金额都在逐年增加,给服务供应商带来巨大商机。据协助美国联邦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的Megan Gamse公司统计,2004财年,美国政府的IT外包合同金额为1894亿美元,2006年则突破2500亿美元。

(四)外包的产业领域和业务范围扩大

无论ITO还是BPO,快速增长的服务外包将继续在各个产业领域发生。今后,BPO的增长速度将超过ITO,成为拉动全球服务外包的主要动力。赛迪顾问公司预计,到2011年全球BPO市场将增长到207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4%。尤其是人力资源、金融、财务等领域的BPO增长速度将更为迅速。

从业务流程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是最大的BPO细分市场,其次是支付流程和财务服务。根据Gartner的预计,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未来将继续保持较为迅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8%,到2008年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美元。

从产业布局分析,伴随金融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业务的金融业,将成为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行业市场。根据毕博管理顾问公司的预测,全球金融财务外包市场的年均增长率预计达到13.2%,未来发展前景乐观。德勤的研究发现,为降低运营成本,在未来五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对外发包3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据美国服务外包专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针对100家美国主要银行、证券经纪行和保险公司的调查,未来五年内,50%以上的美国金融服务新的工作岗位将会流向海外,相当于这些行业雇员总数的8%将要移到境外。

(五)单项交易规模增大

由于有能力成为一级服务供应商的承包企业为数不多,而且发包方希望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质量可靠的服务,因此促成了服务外包单项交易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美国大型服务供应商EDS公司从施乐公司手中获得了一份为期十年、价值32亿美元的服务外包合同,拉开了服务外包单项交易大型化的序幕。近年来,服务外包单笔合同价值不断提升,连续突破原来的记录。国际数据集团的数据显示,2005年西欧单笔最大合同额达到205亿美元,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而2006年,美国综合服务局发包的为期十年、价值为500亿美元的IT合同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单项服务外包合同,这项服务合同覆盖的业务内容包括生物测定、通讯、距离测定、安全和网站开发服务。

(六)服务外包的地区市场格局变化

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以及各外包市场的成熟程度不同,决定了未来全球各地区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格局。

在北美,由于美国美国宏观经济出于低速增长,加之其BPO市场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市场,其BPO市场增长速度将比较缓慢。

欧洲地区将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德国原有的外包企业仅占15%,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德国服务外包进入快速发展期,南欧的意大利也将成为欧洲服务外包的引擎之一。Forrester的研究估计,未来五年,英国的离岸外包将保持较高水平,法国、德国等也加快外包发展,转包到捷克、俄国和突尼斯等国。

相比之下,亚太地区会出现强劲增长,成为最具潜力的服务外包发展地区。在亚太地区,除了日本外包市场会继续举足轻重以外,澳大利亚、中国、印度都会在继续作为承包方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会成为日益重要的服务外包发包市场。

(七)ITO和BPO融合性加强

随着企业需求不断变化,发包商不仅需要单纯的技术性外包服务,而越来越需要融业务发展和效率为一体的集成式外包服务,即业务的整体改造计划和嵌入式技术服务整体外包。在现代IT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重新打造业务流程并提高运行效率的最佳载体,就是信息技术,于是,服务外包越来越倾向于ITO和BPO的融合。例如在银行、财会领域,更多服务外包不仅是基本的IT技术架构或基础设施外包,而是将整个业务流程外包。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不仅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而且还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外包出去。业务流程改进超越成本因素已经成为发包商关注焦点。因此,承包方企业要先研究发包方的发展战略,分析其管理和组织机构,了解业主的成本结构和管理流程等,进而做出最佳的服务外包方案,在改善流程和节约成本的同时,为发包方实现更多价值。

(八)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由于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激烈,服务外包的产业内分工将继续深化,服务供应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外包市场中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项目的比例越来越高。除了劳动密集型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以外,咨询和企业重组、Internet/Intranet/主机租赁、大型主机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等过去被认为是核心业务的业务流程也进入外包范围。同时,在BPO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金融/财务、销售和市场营销,甚至风险管理和控制业务业成为可外包的流程。这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外包业务比例的不断提高,对服务供应商的要求业越来越高。全球最大的30家服务外包供应商在一级市场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市场的后来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在一级供应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意味着只能在低端市场做附加值较低的业务。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无论从承接服务外包的规模角度,还是从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层次和深度、承包商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演变的角度分析,我国承接服务外包都处于兴起的初期。

(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进程

根据调查,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逐步迈入高速增长期。

1.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华信、用友等为代表的国内软件企业起步发展,并以外派软件工程师和小规模承接国外嵌入式软件外包业务为特征。第二阶段是90年代末至2004年,大连等地方政府开始制定相顾促进政策,推动服务外包发展。以北京用友和东软等国内软件企业获得国际CMM5至CMMI5认证为标志,我国软件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第三阶段是2004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外包,商务部先后出台软件外包支持性政策,并于2006年实施“千百十工程”,建设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海辉、华信等国内服务供应商引入国际风险投资和国际一级服务供应商落户中国为标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进入扩张阶段。

图1 中国软件外包发展趋势(2001-2006年)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公司

2.惊人的增长速度

尽管中国目前在离岸外包市场的份额远远低于印度,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根据赛迪顾问公司统计,到2006年,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规模达到1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4%,远远高于同期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业绩骄人。国际权威咨询公司IDC估计,中国ITO承包市场在2003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36.5%,2008年承包规模将达到16.94亿美元,将占到整个离岸软件服务市场的17.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外包服务市场。中国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发布的《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及人才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约为20亿美元,从业企业8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万。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超人的增长速度背后,隐藏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微小的基数。2006年,我国在全球ITO(在案和离岸)市场上的份额仅有0.66%,在全球离岸ITO市场的份额约为4.4%(全球离岸ITO市场规模按ITO总额的15%计算),在全球BPO市场的份额则更小。

为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2006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以求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目前,已将大连、北京、西安、深圳、成都、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天津、济南等11个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将苏州工业园区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近期又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同时,还成立了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基地城市、示范区、培训中心、研究中心的建立,为促进中国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2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务类型构成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公司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布局

从承接服务外包的行业结构分析,中国IT外包的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国际金融、制造、电信等IT理念较为领先的用户群,承接的软件外包服务主要包括软件本地化/多语言化、系统测试、应用软件开发、定制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现场服务人员外包、网站制作和维护等业务类型。从各类外包业务来看,应用软件开发的外包收入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4亿美元,份额达到31%;其次是系统测试业务,占业务总额的20%;现场服务人员外包和软件本地化,分别占15%和14%。嵌入式软件开发也占较大比重。总体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三)我国服务外包供应商的地理分布

从服务供应商的国内分布看,IT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地区,西南、华中、华南和西北等区域所占市场份额较小。目前基本形成了北京、大连和上海三大IT外包服务中心。

1.软件之都——北京

《2005年度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里,北京软件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居于全国首位,北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之都”和世界新兴的软件研发中心。2004年,北京软件产业营业收入520亿元,增长30%,产业规模占全国的34%。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为2.38亿美元,出口规模占全国的39%,软件IT服务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从业人员数量15万人,占全国软件从业人员总数的21%。北京软件产业已经具备成为首都经济新支柱的条件,是全国软件产业发展最重要、最具规模的区域,在软件出口与外包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2.大连:以信息服务外包为产业定位

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大连市已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据大连海关统计,从1999年到2006年,大连市软件企业从150个增加到650个,从业人员从5000人增加到5.2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值从5.48亿元上升到1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9.67%;软件出口从1500万美元增长到4.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2.56%。

大连软件产业定位以应用软件开发和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为主;应用软件市场定位于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市场主要定位于日本;产品定位于应用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和数字内容产品。

在大连,外资服务供应商巨头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比重。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中,外资企业占40%,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家。同时,名列全球前十位的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他们是IBM、埃森哲(Accenture)、毕博(Bearing Point)、NEC、Hp和甲骨文。跨国公司设在大连的区域性总部超过10家,包括“戴尔北亚服务中心”、“毕博全球研发中心”、“爱立信中国结算中心”、“埃森哲全球研发中心”和“索尼北亚研发中心”等。

国内外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迅速发展。3家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华信、海辉和东软迅速壮大。其中,华信吸收日本NEC、NTT和微软的战略投资1550万美元,十年以来年均销售额均保持25%以上增长,软件出口额居全球首位;海辉软件引入野村证券等投资,软件出口全国第六,并成为GE的全球软件研发中心之一。

业务形式多样化,已经形成信息技术外包(1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研发中心三大产业类型。同时也已经部分形成了各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信息技术提供商、外包服务提供商、金融保险、电信、研发、呼叫中心、物流运输等。

图3 上海市服务外包出口的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上海市外经贸委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外包企业数量众多,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大型国内公司和众多本地中小企业构成的企业集群。全市共有34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其中10家通过CMM5和CMMI5评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3.上海:以外资服务供应商为主

上海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省级行政区域,服务业具有较强实力,在金融、保险、专业服务、软件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具有较丰富的人才储备。到2004年末,上海市有32家企业通过CMM3认证,5家企业通过CMM5认证。从业人员数量达到7.04万。

近年来,上海承接服务外包发展迅速。上海市外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0.35亿美元,同比增长41%。在计算机信息服务出口中,制造业比重为36%,社会服务业31%,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3%。按照承包商的属性分类,外国/资企业在上海投资设立的分支机构承接的服务占91%,国内企业仅占9%。

按照市场划分,上海服务外包曾经以日本市场为主,但随着欧美一级服务供应商投资落户上海,对美欧市场的服务外包后来者居上,超过日本。2006年,上海市对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合计占到出口总收入的76.3%。其中,对美出口3.51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33.91%,比上年增长62.5%;对日本出口2.4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增长12%;对新加坡出口1.0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10.24%,增长58%;对香港出口8898.19万美元,增长31%。

上海市服务外包的业务种类相对齐全,信息技术外包占据主导地位,包括研究设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等多个领域。

上海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分布相对集中,集聚效应显现。浦东软件园、交大徐汇软件园、漕河泾开发区软件园、长宁信息园、复旦软件园和科技京城等市级软件基地,吸引了全市大约60%的软件企业入驻。

(四)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市场分布

由于地缘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本,而在欧美市场影响力较小。近年来,随着企业对欧美市场开拓力度的增加及欧美一级服务供应商在华投资的增加,来自欧美市场的服务外包业务有所增加。赛迪顾问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对日外包仍然占据中国承接服务外包总额的较大比重,价值为8.79亿美元,所占比重为61.5%,对美承接外包2.89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0.2%,对欧洲承接服务外包到0.7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9%。

图4 2006年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公司

中国服务供应商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地位比较突出,占日本对外发包市场总额的六成以上(见图5)。

图5 2006年中国企业在日本离岸外包市场的份额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公司

但从发展趋势上,由于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布市场主体在欧美,日本市场规模有限,因此随着欧美一级服务供应商落户中国以及中国承包商能力的提升,中国对欧美市场承接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迅猛,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对日本的业务。2006年中国对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同比增长51.1%,对欧洲外包服务增长64.1%,远远超过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2006年我国对全球承接服务外包的增长率为14.3%)。

三、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宏观经济快速健康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绝大多数年份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球经济中引人瞩目。在未来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经济还将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承接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

2.产业水平提升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水平。尤其是作为承接服务外包载体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基站、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信息产品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据信息产业部预测,到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业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市场。

3.基础设施改善

与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不同,承接服务外包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电信业的发达程度。近年来,我国电信业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市场。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光缆线路长度新增18.6万公里,达到425.9万公里;光缆纤芯长度新增1296.8万芯公里,达到8893.4万芯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448.5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0262.6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1059.9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6481.4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256696M,网站总数为84.3万个,域名总数为410.9万个,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189.9万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已经达到1.37亿人,上网计算机5940万台,CN域名180万个,宽带用户9070万人。

互联网用户进一步向宽带接入方式转化,充分说明了中国电信业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能够满足承接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

4.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

承接服务外包关键是劳动力资源。中国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无疑成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在校大学生和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每年有400-600万大学毕业生,为服务外包这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服务外包也为扩大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

除了技能型劳动力资源以外,我国研究与开发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也颇具竞争力。据2000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排世界前列。1998年以来,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分别是中国的58%、57%、28%、19%;在年龄结构上,我国专业技术队伍趋于年轻化。根据1997年统计,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0.5%,50岁以下的占86.7%。

另一方面,与世界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市场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分别相当于日本同等岗位人员工资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工资成本也存在一定优势。美国外包咨询公司Diamond Cluster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工大约比印度便宜20-50%。

5.在华FDI辐射作用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成绩斐然。截至2006年末,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9.4万户,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854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850多家,地区总部近40家。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外资企业,(或直接或间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本土企业外包部分业务,对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供应商在中国投资落户,则成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雁型分工结构的领头雁,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无论在大连、北京、上海,还是西安、成都、天津,外商投资的服务供应商在当地承接服务外包营业额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部分地区外资企业的贡献率竟然超过90%。

(二)劣势

1.国内市场发育不足

总体上,我国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首先,市场化竞争不充分,部分服务业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不仅从服务价格和质量方面抑制了服务中间需求的增长,而且抑制了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创新活动,影响了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发育。其次,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有效的基础性作用,多数企业不愿将非核心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宁愿把本来应该由专业化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而忽视质量和效率。因而使得我国在岸服务外包市场发育较晚,基本没有形成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少数高端发包客户市场已经被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服务供应商所垄断。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的市场化差距还体现在服务外包相关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在承接服务外包的组织流程、质量管理、行业标准和企业资质评价等方面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不能有效规范服务外包的市场行为。

2.法律政策环境不能满足要求

由于我国在岸服务外包市场发育迟缓,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法律不健全,不能有效保护发包方和承包商在知识产权、商业信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使得发包方面对中国承包商时顾虑重重。

另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颁布实施承接服务外包的促进政策的时间较晚,促进政策比较零散,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布局、区域政策、财税、教育等方面,尚未形成整体的战略构架和配套措施,远未达到印度那样全国上下齐心打造“世界办公室”的力度。

3.高级人才严重短缺

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中最大的弱势在于缺少能够取得发包商信任的、可以得到服务合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方式和中国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中的地位。

目前,由于中国服务供应商对欧美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模式、业务流程了解不多,加之语言和文化上的陌生,难以与发包方进行深层次沟通,为终端客户提供业务流程再造的设计方案就更是难上加难,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的接单能力。因此,中国承包商几乎不可能成为一级服务供应商。中国目前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模式是吸收外资,通过吸收国际一级服务供应商在华投资设立的分支机构承接外包服务,或者从这些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手中获得分包或转包的业务。目前,在中国最早涉足服务外包的大连市,外资行业巨头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中,外资企业占40%,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家。同时,名列全球前十位的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在我国服务业最为发达的省域行政区——上海,外资企业占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总额的比重高达91%,本土企业仅占9%。在拥有“中国硅谷”的北京,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子公司或位于中国的离岸开发中心(ODC)接包的项目数占33.17%;通过直接和国外发包商或国外上游接包商发包、分包或转包的项目占49.96%;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取得项目,仅有2.11%。虽然直接发包、分包或转包的项目数量比例较大,但因为这类项目大多是一些比较低端的业务类型,合同额远远少于ODC接包方式。

未来几年,软件和信息产业人才依然缺乏。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人才流动率较高,且缺口很大,由于产业发展迅速,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本地化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招聘困难,许多都需要通过猎头才能找到。未来一段时期内,产业人才之“痛”还将延续。

5.承包商实力不足

我国服务业不发达的直接结果就是服务业企业竞争实力较弱,尤其是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承包商相比,相差悬殊。

首先,在企业规模上,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大型企业只有1000-2000名员工,最大的东软员工刚刚上万,宁波等多数城市还没有超过100人的外包公司,而IBM等美国服务供应商在全球的雇员数多达数十万人。印度前五名的外包公司人员规模都在4万人以上,其外包营业额是中国企业的数十倍。在经营规模上,美国服务供应商承接的最大单项合同金额为500亿美元,印度公司承接的最大单项金额为40亿美元,中国为1亿美元。

其次,在综合实力排名上,2006年,中国最大的离岸外包服务供应商——海辉软件国际(HiSoft)在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中排名第68位,其余3家中国公司的排名更靠后。2007年,尽管中国入选该项评选的企业数量增加到6家,东软集团跻身第25位,但另外4家排名在60位以后,加之多家知名的一级服务外包供应商没有参加评选,中国公司的实际排名应该更靠后。

第三,从在服务外包产业市场的地位分析,我国企业目前基本上居于三级服务供应商的地位,即便在日本和中国国内市场也是如此。由于没有直接的终端客户,企业的服务战略和技能难以提高,品牌无法建立,规模也难以做大。

最后,从国际化水平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通常在全球拥有数百个分支机构,拥有全球网络,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实现了全球化的战略调整和布局,占领市场更加直接和便利。近年来,印度服务供应商也开始模仿欧美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包括在美国、墨西哥和菲律宾等国,以求做好国际市场的“二传手”。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设有海外分支机构,市场网络和生产组织模式落后,更加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存在的实际问题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在快速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实践中尚未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对服务外包认识上的误区及战略定位不准

由于服务外包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其发展的诸多特征尚未完全显现,我国国内对服务外包的认识尚不全面,甚至还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导致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服务外包的模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问题做出不切实际的判断,没有像对待制造业加工贸易那样重视服务外包。尽管2005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意见,但是措施不得力,甚至将促进承接服务外包与吸收外资混同。

(二)对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缺少引导

2006年4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HP续签了一份为期三年的战略外包合同,委托HP管理其数据中心和IT基础设施。根据该协议,HP将实施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防病毒系统管理、数据中心全天候监控、桌面软件管理和反垃圾邮件工程。这样的服务外包合同签约如果发生在美国是家常便饭,但对于正在萌芽状态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则理应是件大事。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各界对服务外包的认识不足,对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方向问题关注甚少,供需双方难以有效对接。尤其是我国服务外包供应商很少关注在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宁愿舍近求远。因此,如何引导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方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管理体制不顺制约业务发展

服务外包发生在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因而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常常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业务。因而造成政府主管部门对“外包企业”的判断标准不明确,在处理与已有的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上比较尴尬。没有理顺的管理体制必然影响业务的发展。

(四)原有的出口监管手段不能适应业务需要

长期以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载体基本都是有形的,如货物、资本或劳动力,因此从海关报关或出入境检疫一目了然。然而,承接服务外包主要从互联网上进行交易,报关没有实物作为载体,因而当承包商申请结汇时就遇到没有报关单不能结汇的困难。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需要的海关监管和外汇结算制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五)支持承接服务外包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承接服务外包,项目运行前期研发投入较多,企业需要垫资,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融资,而且还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尤为困难的是,由于软件等服务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较大,有形资产比重较小,在现行的国内银行信贷条件下,难以通过资产抵押融资。承接服务外包,承包方和发包方一样都承担着一定的商务风险,包括交易风险、履约风险、汇兑风险等等。我国现有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尚不能覆盖承接服务外包潜在的风险,只是企业压力很大,业务拓展受阻。

(六)国内区域布局和市场经营秩序问题显露

我国近两年在全国范围建立了1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服务外包作为一项重大的国际商务工程在全国范围展开。然而,如何在区域件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尚没有明确的方向,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国内服务外包的产业链条,服务供应商对外提供的服务整体上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同水平竞争的结果就是价格趋低,造成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损害行业的整体形象。而且,长期处于低端市场,势必沿袭我国制造业加工贸易“国际打工仔”的老路。

(七)服务外包统计数据不准确

由于服务外包使一种全新的国际商务模式,又遍及各个产业领域。在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服务外包的统计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有关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统计口径和数据,基本上只涵盖软件外包,而BPO业务没有包含在内。

标签:;  ;  ;  ;  ;  ;  ;  ;  ;  ;  

承接服务外包:市场前景与现实问题_bp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