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周天雄[1]2003年在《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国际大资本越来越多进入中国,主导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将趋于白热化,我国的中医药企业以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水平,要想和世界巨头们竞争并生存将十分困难。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这叁项制度改革的进行,中医药行业自身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模式也急剧调整,诸多变化使我国中医药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与之并存的严峻挑战。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到底怎样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采取什么重要措施实施战略?这些问题都是各中医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员工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依据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通过对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基于未来、可操作、创造价值导向、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并探讨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这将对四川省广大中小型中医药企业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1、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和怎样研究?内容包括:前言 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论文调研时间、对象,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等。2、分析问题——界定概念,并弄清楚研究限制、约束条件,建立一些基本假设;进行外部、内部环境分析。内容包括:第一章 简要介绍了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本文所用的战略分析框架,界定概念并解释相关术语,说明研究的限制并为研究建立假设。<WP=3>第二章 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面临的环境分析:(一)外部环境分析:先对五个关键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我国加入WTO中医药企业所受到的挑战与机遇,最后采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和竞争态势矩阵(CPM)对中医药行业的机会与威胁进行描述。(二) 内部环境分析:先介绍四川省中医药行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简要分析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的一般情况。3、解决问题——进行战略分析与选择,确定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战略的重要措施。内容包括:第叁章 以两家典型企业为例对发展战略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第四章 分析为实施这些战略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及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4、结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一)集中于中医药业务,采取专业化发展战略、集中战略,是中小型中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合理配置资源、采取适当的战略实施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其中最关键的几项措施是:1、建立高效率的情报系统、信息系统。2、建立严密、有效且尽量简捷的内控制度。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聘用优秀人才。4、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如何有效实施战略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不仅仅因为医药行业是国际公认永远的“朝阳行业”,而中药更是“朝阳中的朝阳”,是个理想的投资方向;更因为它的复杂性、动态性、竞争性和系统性。只有那些具有高度洞察力、善于学习、能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又能够充分、有效建立和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企业,才可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并长期生存下去。由于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理论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林江[2]2005年在《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民族特性来看,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不仅是对汉族人使用的中医药的开发和经营,而且包括对藏药、蒙药和瑶药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的开发和经营。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以“中医药”的大概念来统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医药,以“中药”来统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药物。 我国的中药产业基本定位是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和中药知识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产业,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目前,我国中药工业和商业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中药材专业化生产为特点的中药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以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知识产业则刚刚兴起。另外,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开发中医药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与器械等,也有望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本文是从民族经济学的视野,研究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医药学的产业化发展问题。本文的选题意义是: 其一,中医药的现代化开发关系到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问题。2004年2月29日来自《中国青年报》(警惕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有12%,而且多是商业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因病致贫、返贫”在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农村,在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也占60%以上。据调查,我国农村每年因常见和重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400多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中50%左右为因病致穷或因病返贫。当前,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系费用高昂,如果不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农民就越难以承受,就越贫困。这就是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农村市场,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要达到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文明和生态、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二,加入WTO以后,我国已成为国际上一个巨大的传统医药市场。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是我国“入世”后可以取得药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攻方向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药品市场竞争、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绩效表现不够理想,中药工业效益增长弱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科技化发展的速度缓慢,增长乏力。这一状况如不能得到迅速改善,不仅我国在国际现代植物药市场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将面临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份额不断地被蚕食的困境。 其叁,开展传统医药产业化的研究,是人类医疗模式由单纯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的需要,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由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的禀赋决定的,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医药产业正处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方式转换的过渡之中。之所以说过渡是因为它的规模还不够大,标准尚不完整,规范化程度也不高。要真正实现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通过简要考证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形成和传播的历史,论述中华文化传播对于开拓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介绍了笔者对于建立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体系的思路。第二章在对中医药学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及推进战略。第叁章结合最新数据资料,对我国初具规模的中医药产业结构体系作了分析,并进行了与整个医药行业的比较,明确了己取得的成绩与尚存在的不足。第四章对我国传统医药的供需状况、市场培育策略与市场管理模式作出探讨。第五章按照经济发育的不同层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传统医药开发利用状况作了介绍,以冀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有所帮助。第六章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医药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并根据西部地区的传统医药发育基础对西部地区传统医药产业运作模式作出探讨。第七章对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判断,结合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中医药产业国际经营理论进行研究。第八章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大的现代中药企业—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在传统中药现代化诸方面走在了全国同行前列、创下单一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元纪录的天津天士力集团作了介绍。第九章根据文献资料,以同仁堂为标杆,分析了创建于明、清两代的目前尚在经营的中药老字号企业经久不衰的经验。 本文力求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和主要论点观点有所创新: ①本文从民族经济学提供的独特的“民族”视角,而不局限于“民族区域”的空间范围,根据翔实的史实,钩稽了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在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荟萃中形成、在交流中发展的轨迹;围绕着整个传统医药体系的创新思路,分别探讨了传统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与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与投资重点、实施步骤及成功案例。认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医药理论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统医药的开发与营销不仅仅是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也是文化的开发与营销。 ②中

肖茜[3]2007年在《四川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药产业是我国产业领域中最具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也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四川省来讲,医药产业是支柱产业,而中药产业则是四川医药产业的重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中药产业竞争不断升级,四川省中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连年下滑,发展前景十分严峻,如何尽快找出造成现状的症结所在,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四川省中药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目前中药产业竞争力研究还停留在初级水平,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本文旨在运用综合方法对四川省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得出更客观、更具说服力结论,并为四川中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同时也为中药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抽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综合方法,在深入挖掘中药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药产业特点概括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逻辑图,并在逻辑图的指导下,选取可量化且能综合反映中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区际比较。由于可得数据的指标多为中药工业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了产业的企业竞争力及结构竞争力既有竞争力水平,同时也间接反映中药产业中药产业环境竞争力与基础竞争力水平。为更好地反映四川省中药产业的竞争潜力,在进行定量分析前,首先对产业基础竞争力及环境竞争力因素进行了定性评价。内容论文分为7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在明确中药、中药产业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药产业的四大经济特征,为进一步分析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奠定基础。第叁部分深入分析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归纳出由八大要素、四大竞争力组成的中药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逻辑图,建立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在定性评价四川中药产业基础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的基础上,选取可量化且能综合反映中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区际比较。第五部分为评价结果,包括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定性评价结果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第六部分在前五个部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四川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对实际提升四川省中药产业的竞争力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第七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不足之处。结果基础竞争力定性评价显示:四川境内中药资源种类与特有品种多、蕴藏量与产量大、地道药材品质优良,中医药卫生科技人才众多,科研实力雄厚,具有比较优势;但中药金融体系尚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不足,成为阻碍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环境竞争力定性评价显示: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积极通过科研立项、政策扶持、基地建设等措施对中药产业大力予以扶持,为四川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显示:四川中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强,但综合竞争力构成因素发展不平衡,其中产业规模、生产效率与生产装备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显着竞争优势;市场表现成绩一般;成长性与发展潜力、资金运营经济效益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劣势,成为限制四川省中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桎梏。制约四川省中药产业竞争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有七个: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中药产业规模及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产业链关联度低;科研管理机制尚不适应中药现代化要求;中药制药企业经营管理落后;GMP认证后,产能过剩;市场营销能力弱。因此,针对这七大原因,增强四川省中药产业竞争力可从如下七个方面入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和延长四川中药产业链条;转变不适应中药现代化要求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中药制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解决GMP认证后,产能过剩问题;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点第一次从中药产业的角度,赋予波特钻石模型特定含义,并就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将因子分析法引入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马津京[4]2012年在《四川地区中药产业产学研联盟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其他产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多的价值和作用。近些年,我国中药经济呈现产值逐年增长趋势,且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已经形成了千亿元的产业规模。随着中药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医药市场经济活动逐渐频繁,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这就决定了需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的形式,通过共同合作与创新,实现医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医药产学研联盟由于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点,自然成为合作的首选方式。中药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是发展中药产业的坚实基础。而四川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更有几千年的用药经验。据有关部门鉴定与统计,四川中药资源的种类占全国的叁分之二,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川产地道药材产量大、质量优,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中药资源的优势,对四川中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在四川地区的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产学研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省医药生产企业仍存在分布散、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的劣势。因此,要想四川地区中药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增强科研实力,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健全、高效的适合四川省中药产业发展状况的运行机制。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关于产学研以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及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总结,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法结合,通过对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中药企业的实地走访调查,并辅以对比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客观地分析、评价当前中药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和四川地区的发展现状。并从四川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以培育及构建适合四川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联盟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经验,针对当前四川地区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适合四川省中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为推进四川省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策略。

吕京[5]2011年在《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践;是系统破解“叁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明者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在新形势下,西部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本研究的目的:论文以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西部地方高校的职能作为切入点,以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体系建设为导向,通过中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探索政府、学校、个人分别在高校服务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绵阳市四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本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扩招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完成的。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角色。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地方高校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新农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建设的紧迫任务。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假设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可持续发展,出路在农业科技进步,方向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力。建立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方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二是高校内部如何深化体制改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校的发展关系十分紧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又复杂的历史任务,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离不开高等院校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平台。因此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如何?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加强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的研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前提,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保证。在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具体解决“叁农”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当地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地方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地方高校实现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有大众教育的重任;办学条件的限制;办学理念的困惑;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阻力的羁绊及其教育全球化的压力等。地方高校只有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剖析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转变教职工的价值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地方高校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叁大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阐述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职能以及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第叁章,从经济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阐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第四章,以绵阳市的四所高校为个案进行分析,探究理工大学、师范学院、职业学院、医学院等不同类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章,论述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措施;第七章,结论。

曾渝[6]2006年在《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同人类生存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产业,“如何用‘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认识和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努力使医药产业真正成为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成为新世纪我国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后发优势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使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公认的制药大国,更要成为拥有独立创新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制药强国。本论文正是基于探索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才提出这样的课题。为此,本论文围绕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为剖析其问题之根源,将国际情况比较、产业发展现状、循环经济理论、经济模型推论、优选示范区域和实践运作范例结合起来,加以全面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设计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来力求探索出一条引领我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实施战略及措施之路。本论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一、提出问题与定义。本论文着重研究医药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应当积极探索一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依托和保护环境资源为目的的新型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在比较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之后,尤其是在剖析了当前世界范围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面临的困境以后,作者认为发展生态型医药产业是未来方向,并较全面和系统的提出了生态药业的概念,给出了初步的定义。此外,本论文主要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生态药业的基本概念,在生态药业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与关联、建设模型与条件比较、示范区域选择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二、基础理论研究。生态药业的理论研究,从五个方面入手:①遵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轨迹;②介绍循环经济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从而揭示循环经济

胡毅宁[7]2013年在《德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诚公司是一家创建于1995年,专业从事变压器类产品生产制造的中小型企业。作者作为德诚公司的总经理,希望能利用在西南财经大学EMBA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研究分析能力,以德诚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分析,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制定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公司发展战略,对德诚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德诚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变压器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竞争状况的分析,找出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再结合德诚公司的内部情况及公司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参考同行领先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德诚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提出公司战略目标,制定与企业内外环境相匹配的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并阐述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和方法。本文的正文共分六部分。其主要内容和要点为:第一部分说明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简要说明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说:“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这就是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企业也一样要遵从这个自然规律。研究公司发展战略的意义正在于此,它可以解决公司长期决策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使公司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做到能够敏捷地识别和能有效的适应各种变化,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机会。在研究中使用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方法有:战略管理过程模型、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竞争分析方法、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优势-弱点-机会-威胁(SWOT)矩阵。第二部分主要对德诚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1、对德诚公司面临的外部宏观形势,从政治和政策、经济、社会和人文、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了以下变化:在政治和政策方面:①国家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国家战略目标;②新政府大力推动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红利;③新政府进行结构性减税,推行“营改增”,支持企业发展;④新政府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⑤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和铁路建设⑥地方政府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在经济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政府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结构;市场需求萎缩,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在社会和人文方面:“人才”难求,人力资源成本大幅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开始。在技术方面:互联网的应用给企业带来新的经营方式;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产生新的商机。2、对国内变压器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类介绍了变压器产品、变压器市场和变压器生产企业,重点介绍了干式变压器、铝导线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和箱式变压器等几种产品。变压器行业规模:2012年国内变压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22.60亿元,同比增长7.30%;实现销售收入3170.74亿元,同比增长9.28%;同时,行业销售利润率维持在10%以上。说明变压器制造行业产能和销量持续增长,行业盈利能力较强。变压器行业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给变压器行业的发展带来希望;水电项目的开发加速为变压器行业带来市场需求;新能源发电为变压器带来新的契机;国家电网建设投资将带动变压器行业的发展;铁路建设增加了对变压器的需求;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对变压器产品的需求。3、使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竞争分析方法对国内变压器行业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后发现:①根据企业规模将国内变压器行业现有企业划分成叁个阵营,其竞争格局为:第一阵营竞争较弱,第二阵营竞争较强,第叁阵营竞争非常强。②变压器行业的潜在新进入者较多,但小规模者居多,大规模的较少,因此带来的竞争威胁不大。③变压器目前还没有替代产品。④变压器产品的原材料多数是大宗商品,价格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较大,因此供应商议价能力一般。⑤变压器产品的客户集中度非常高,主要为电力部门,客户议价能力很强。4、借鉴国内变压器行业叁家领先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后发现:只要身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环境的企业,都采取了针对市场开拓的市场渗透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开发战略是几乎每个企业都会采取的战略。5、根据前面对德诚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总结出公司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使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德诚公司还不能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和回避外部威胁。第叁部分通过对德诚公司的内部情况的分析,总结出德诚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利用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德诚公司的内部状况较为强势。第四部分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根据前面分析总结出的德诚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以及德诚公司的优势和劣势,用(SWOT)矩阵进行战略匹配,再对匹配出的战略进行分析,制定出德诚公司的发展战略。德诚公司的愿景是:我们要努力成为四川省变压器行业的领先企业,并为国家、客户、股东和员工提供良好的回报。德诚公司的使命是:秉承以德为本,以诚待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变压器产品和满意的服务,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实现公司在竞争中的飞跃。德诚公司在未来的12年的战略目标是:销售额每年增长30%以上,年销售额达10亿元,成为四川省变压器行业最低成本制造商,成为四川省变压器行业前叁名,以企业做专、做精、做强的原则,成为有价值的公司。德诚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将公司的全部资源集中配置到变压器制造业务领域,走专、精、强的道路,以实现公司发展的集中战略,同时加强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德诚公司的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相结合的竞争战略。德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是:强化营销能力,争取市场份额;实施经营创新,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不断开发新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第五部分重点探讨了战略实施中的一些主要问题,阐述战略的实施方法和举措,着重强调了实施举措的条理性和实用性。第六部分给出了本文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了国内变压器行业叁家领先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总结后,给作者以启示;在探讨战略实施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时,注意了实施方法和举措的条理性和实用性。

吴秀敏[8]2006年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对优质、安全农产食品的需求是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行为取向,然而,与猪肉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还是对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都已经构成了威胁,它还直接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对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猪肉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猪肉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管制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博弈论等,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屠宰加工企业行为的分析基础上。基于此,本研究总的思路是在对猪肉质量安全市场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猪肉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分析入手,探讨安全猪肉的供给问题,最后探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四川是中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因此,在对消费者需求行为和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以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养猪户为例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由十一章组成。其中,第叁、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与文献综述。包括第1、2章;第1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对食品安全、猪肉市场、博弈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践借鉴。包括第3、4、5章。第3章,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章,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第5章,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主要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叁部分,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实证分析。即第6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猪肉的需求情况(数量上的需求)、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安全猪肉的购买情况、对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

刘斯[9]2010年在《云南中药产业及企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有着明显的资源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条件,近些年,在云南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下,云南中药产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云南中药产业和企业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较少;产品研发投入低,重复制造现象严重;知名品牌较少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云南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将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两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应用到云南的中药产业中,发现产业及其组成部分的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出推动产业发展的策略,从而达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借助微观层次的企业成长战略理论研究如何推动中观层次的产业发展;第二,利用重要数据和指标对云南及其他区域的中药产业竞争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第叁,将企业成长理论和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应用于云南的中药产业,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的视角来研究云南中药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从云南中药企业成长战略的角度出发,研究云南中药产业的发展问题。主要应用了一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查阅和整理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理论,并思考、总结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二是案例分析,本文在分析云南中药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的时候,需要对典型企业进行分析,找出适合云南中药企业的成长战略。叁是比较分析,在搜集相关数据并计算重要指标的基础上,对云南的中药产业和其他部分地区的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发现云南中药产业及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结合企业的成长战略选择,得出产业发展的对策,期望能给云南中药企业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天雄.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2].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林江.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3]. 四川省中药产业竞争力研究[D]. 肖茜. 四川大学. 2007

[4]. 四川地区中药产业产学研联盟的对策研究[D]. 马津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5].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 吕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D]. 曾渝.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7]. 德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胡毅宁.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8].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吴秀敏. 浙江大学. 2006

[9]. 云南中药产业及企业成长研究[D]. 刘斯. 云南财经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四川省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