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_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中小学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教学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点,它的繁荣与发展同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近十年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为少数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今后的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学质量低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深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状况,认真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根据自治区教委领导指示,自治区教科所与自治区教委普教处共同组织了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研究课题小组,对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开展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现将调查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现状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数的62.4%,主要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十二个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1991年统计,新疆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人数和占总数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同年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参见表1);从每万人口拥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情况来看,少数民族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参见表2)。

表1 1991年新疆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及所占比例

表2 1991年新疆每万人口中少数民族、汉族在校生人数与全国对比

统计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已接近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各少数民族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除了发展比较落后的几个少数民族的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初中教育需要加快发展以外,数量和规模已不再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呢?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低已成为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问题。当然,从整体上看,新疆、包括汉族在内的普通中小学教学质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儿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这种差距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因此,提高新疆各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应当是新疆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从总体看,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呢?我们想从学生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水平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当然,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水平并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它无疑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现有条件下,了解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我们研究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普通中等学校学生学习成绩测试

抽样测试:为了深入了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情况,特别是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所形成的差距,1992年,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以初二数学课程为内容,用同一份试卷在乌鲁木齐市、博尔塔拉州、巴音郭楞州、昌吉州对维(270人)、哈(135)人、蒙(170人)、回(47)人、汉(204人)五个民族826名初三学生进行了数学测试。数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所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表现学生成绩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况且,由于它受语言、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和教师判卷随意性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少,所以,十分有利于进行各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测试情况见表3:

表3 1992年新疆五个民族初三学生数学成绩测试情况

从测试结果来看,蒙、哈、维三族成绩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汉族相比,平均分分别低38分左右,回族比汉族平均分低15.9分,民、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此外,1990年,伊犁地区教育处对境内初中三年级维、哈、汉三民族580名学生数学成绩(用同一试卷)进行了测试,测试成绩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汉族(平均分43.75)、维族(平均分20.76)、哈族(平均分18.43),维哈两族无显差异(P>0.05),但与汉族学生相比分别差22.99和25.32分,民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些测试结果都反映出民汉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差距是相当大的。

初中毕业会考:1992年乌鲁木齐市对所属中学进行毕业统一考试,汉、维、哈数学甲卷平均成绩(甲卷为民汉统一试卷)分别为68.9 、29.2、22.8分,维哈两族学生平均成绩分别低于汉族39.7分和46.1分,民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高中会考:自治区教委为全面推行毕业会考,于1990年在乌鲁木齐和哈密地区进行了高中一年级学生历史学科会考实验工作,会考试卷由自治区统一命题,结果,会考平均成绩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汉族73.1分、哈族47.6分、维族45.6分、蒙族45.2分,哈、蒙、维三族无显著差异,但与汉族相比分别差25.5、27.5和27.9分,民、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普通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在国家统一管理和监督下的招生考试,考试成绩较能准确反映高中毕业生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水平,特别是1992年取消预考之后,高考成绩就愈接近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比性。新疆的汉族学生自1978年开始使用国家统一命题试卷,少数民族学生则从1984年开始逐年使用统一命题试卷(每年统一一个学科)。1990年,除汉语、语文之外,少数民族高考各学科均使用国家统一命题的试卷,这为我们考查和比较自治区民、汉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创造了条件。据自治区招生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字,1992年新疆几个主要民族高考数学成绩对比情况见表4:

表4 1992年新疆主要民族高考数学成绩统计表

统计资料表明,柯、哈、蒙、维四族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但与汉族平均分相比相差分别为48.4、48.4、48.4、48.5(理科)和33.2、34.8、35、35.5(文科),至于其他学科情况与此基本相同。令人忧虑的是,降低录取分数线的初衷是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情况,以便为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但最终目的是要在一定时期内逐步缩小民、汉之间的差距。然而,逐步缩小差距的设想并没有很好实现,据博州的高考成绩统计资料,1985~1991年,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数学平均分的差距,文科分别为35.5、40.4、37.2、51.7、33.16、33.78、44.18;理科分别是24.2、33.5、35.4、53.3、37.28、33.67、40.18,

另据乌鲁木齐市的高考统计资料,1990~1992年,民汉数学平均分相差,文科分别为40.2、45.7、36,理科分别为42.2、46.1、46.9,数据表明,差距并未缩小,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各种测试与考试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学阶段学习成绩相比已达到非常显著差异,以数学成绩为例平均分相差3~4个分数段。那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差,差在什么地方呢?从考试卷面分析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差主要差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例如,在我们设计的百分制数学试卷中,第一大题为36分,测的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最简单的数学运算,结果,少数民族学生平均得分只有6分,而汉族学生平均得分23.8分,其它测试情况也都与此类似。

(二)普通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智力测试情况

智力集中表现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

为了了解新疆主要民族儿童智力素质发展水平,自治区教科所于1989年组成了《新疆主要民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使用瑞文联合型量表对新疆维、回、汉、哈、蒙、柯、锡七族5~16岁共15 245名儿童进行了智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七族儿童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虽都呈上升趋势,但如以全国常模为标准参照点衡量新疆各族原始均分在全国常模中的百分位,并转化为相对团体智商后,各族儿童团体智商的发展,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以全国常模团体智商为100分计算,从5岁到16岁组新疆各民族智商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锡伯族18、蒙族16、柯尔克孜族15、哈族12、维族11、回族11、汉族9。

测试数据说明,低年龄段儿童智力发展与全国常模相比差距并不大,但到了高年龄段差距明显增加,其中少数民族尤为突出。5~16岁年龄段儿童正处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这个时期所造成的智力发展落后现象无疑与基础教育有关,而在基础教育的各种因素中,教学质量又成为关键的关键。

学生的成绩测试反映了各民族初中、高中阶段(小学因受条件所限未能进行测试)的横向比较情况,学生的智力测试反映了各民族横向和纵向比较情况,两者都反映了同一问题,即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低的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民汉之间的差距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低的原因浅析

造成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归结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从客观条件来讲,由于历史和环境的特定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尚不发达,经济落后势必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而文化教育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从主观方面来讲,现行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未能按照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不足,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从我们初步调查与研究的情况来看,影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不象人们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标准制造产品那样简单,而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过程,况且,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程度。而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程度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对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人员并未将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本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缺乏对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重视,缺乏对教学质量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工作,缺少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强烈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这种工作态度势必影响学校管理及教学本身,以致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自治区“七五”期间在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学历达标率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据1990年统计,少数民族学历达标率:小学70.3%、初中45.8%、高中32.4%、农业职业中学24.6%,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则为72.6%、45.8%、26.6%、14%,两者相差无几。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学历达标只是反映学历的高低,而并不反映教师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素质,许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的教师,其知识水平并未获得同步提高。我们曾用考学生的数学试卷去测了教师(全为受试学生的数学任课教师),结果,最高分100,最低分33,平均分73.87,成绩虽为中上,但也可看出教师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很好掌握。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做为一个班级学习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如果缺乏积极性,那么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积极性。有关调查情况表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缺乏全心全意为教学、为学生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备课、辅导、讲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等方面态度不够认真。某些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只打分不批改,某班学生用四个词分别造四个句子,好几个学生全做错了,教师仍给打了100分。这种连基本的教学态度都不具有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某些教师公开承认自己没有工作责任心,但常常将原因归咎于客观条件。

(三)缺少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是帮助师生理解教材、扩展视野和巩固已得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它的获取和使用将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情况表明,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参考书的拥有量比汉族来说少得多,在回答“除课本以外有无别的参考书”这一问题时,蒙、哈、维、回、汉学生回答“没有的”分别占66.7%、42%、28%、18.6%、8.3%,这说明接近半数的民语学生连一本参考书也没有。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情况,我们以数学学科为例,调查了学生对参考资料的需求情况。在回答“是否想得到一些学习数学参考书”问题时,蒙、哈、维、回、汉学生回答“是的”分别占75.6%、77.1%、87.7%、71.4%、76.4%,调查反映了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参考书太少,二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教学参考书的需求很大。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势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调查反映,少数民族文字的正式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编译质量差,即课本中大量出现编写错误、校对错误、印刷错误;二是某些课本内容不适应少数民族儿童认识规律的发展,民文教材大多从汉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从内容和形式都缺乏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少数民族学生相对感到陌生;三是教材不能及时到位,有些课本在一学期结束了还送不到学生手中。

(四)教学常规未能真正实施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少数民族学校教学常规未能真正实施,教学常规管理与汉族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与课堂教学。备课是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准备工作,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少数民族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教案过于简单,内容粗略;二是教师讲课思路不清、条理性差,教材重点难点掌握不好;三是新旧知识联系处理不好,新授课后没有很好进行小结。据1990年伊犁地区教育处对本地区哈(11名)、维(16名)、汉(15名)教师教案与课堂教学考核结果,教案平均分分别为58.1、56.3和78.9,课堂教学平均分分别为61.7、64.5和84.3,民、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是使学生熟练和加深理解课程内容、巩固和提高学习技能、技巧的主要方式。据伊犁地区教育处对哈文(110本)、维文(270本)、汉文(200本)数学作业本的抽查统计结果,哈族平均每周作业次数:代数1.4次、几何1.8次,每次所需时间10~15分钟;维族平均每周作业次数:代数1.7次、几何1.5次,每次作业所需时间10~15分钟;汉族平均每周作业次数:代数4次、几何3次,每次作业所需时间40~50分钟。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学生次数和作业量远远低于汉族学生,作业次数不到一半,作业量仅占汉族学生的四分之一。另外,通过对班干部做作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初中一年级数学课本中习题四共有作业题54个,其中教师布置要求做的只有6题;复习题共31题,教师布置(包括教师课堂讲解的)共完成9题,合计只完成课本中规定作业量的17.6%。初二年级第五单元习题共56题只做了4题,第七单元习题只做了13题,合计只完成规定作业的13%。某校一个学期快结束了,学生手中的一个作业本只用了一半,而汉族学校学生已开始使用第四个作业本了。

考试。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和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科学的考试方式和严格的考场纪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种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考试缺乏科学性和严格管理,许多教师为提高本年级、本班级的考试成绩,试前为考试划定狭窄的复习范围,有的试题还在辅导时有意透露给学生,同时,有意放松考场纪律,致使学生相互抄袭现象相当普遍,甚至在有些地方高校招生考试都屡有这种现象发生。

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检查。有关调查情况表明,少数民族学校,特别是城镇少数民族学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教学常规要求,但缺少必要的检查制度,即使有的学校有检查制度也多流于形式,无评价标准、无检查记录,更没有将平时的检查结果与教师和班级考评联系起来,从而使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等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我们所分析的主要是教学管理和教师方面的原因,做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在做作业与考试时互相抄袭现象较多,学生缺少预习与复习的良好习惯,畏难情绪严重等等,但我们认为这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问题都可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得到解决。

三、提高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质量若干设想

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解决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低的问题刻不容缓。然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在现有客观条件下提高?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使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我们认为,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少数民族教学质量是可以尽快得到提高的。为此,特提出如下设想:

(一)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激励机制

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改革现有学校管理与分配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工作的消极被动局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为我们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指出了发展方向。由于种种原因,自治区学校管理体制并没有进行根本的改革,旧有的体制虽然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了平均得到报酬的保障,但这种保障实际上保障的只是那些不愿意多做工作和没有能力做好工作的人,而那些积极为教育事业服务、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学识的人的利益却不能得到维护,对于绝大多数有可能发挥自己教学水平的人的积极性又是一个严重挫伤。改革就是要根本改革这种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正确引导,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已不是本报告探讨的范围,在此不再赘述。但我们相信,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激励机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将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提高师资素质

教学法告诉我们,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科学地使用教学技巧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呢?我们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督促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教材才有可能驾驭教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鉴别和选择适用于教学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乌鲁木齐实验中学对上岗前任课教师进行考试的方法就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他们聘考试合格的教师上岗,将考试不合格的教师放入低年级继续进行考试,如再不合格则继续降级考试,这项措施对教师熟悉教材起到了显著作用;其次,要扎扎实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培训上。培训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能够在现有知识水平的条件下将知识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那种只顾教授知识、提高学历,而忽视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的培训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第三,民族学校应改革开放,加强各民族学校的交流和学科间的经验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跨越地区,有时需要跨越民族。新疆地域辽阔,客观上容易造成地区间的差别,落后地区派人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先进地区可以到落后地区帮助和指导教学。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间教学质量差异显著存在,相比较而言,汉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较为先进一些,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民、汉间的经验交流,有交流,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重要的是能够正确认识差距,寻找形成差距的原因,以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最终缩小或消除差距的存在。

(三)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各地各级教研室、教研组的作用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少数民族教学研究活动要比汉族少得多,有的地区少数民族教师从未开展过教研活动,有些地区教研室从未组织过少数民族教研活动,有些少数民族学校尽管组建了教研组,但除了承担一些经常性的事务工作之外,并未组织过学校的教研活动,这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自治区有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90 457人,只要将他们的教研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整体优势,个人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一定会有所改观。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既要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思想,也要树立向教育教学研究要质量的观念。第二,要明确教研室的职责和范围,不要随意从本来就缺编的教研室抽调教师去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要想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就必须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教研室也应当明确,既要发挥内部个人的研究才能,也要发挥整体教学优势,教研室应当把组织本地区的教研活动当做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第三,少数民族教学研究内容应有所侧重,应大力倡导研究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教材教法等问题。第四,确立少数民族教学研究专项经费,鉴于少数民族教研活动经费短缺不能开展的实际状况,建议自治区教委从民族基础教育专项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民族教研专项经费,以保证少数民族教研能够经常性地开展起来。另外,作为群众学术团体——教育学会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级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他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加快编译教学参考资料步伐

教学参考资料是辅助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目前,少数民族文字的教学参考资料少而且编印上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我们建议由自治区教委组成一个少数民族教学参考资料编译机构,邀请有关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编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出版各类各科参考资料1~2本。为了减轻少数民族学生的负担,自治区教委应拨出一笔用于少数民族教学参考资料编译和出版工作的补助款,降低销售价格,以便为贫困地区学生购买必备参考资料创造条件。

(五)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是教师必须遵守的教学制度,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过去各地没有统一的教学常规要求,这对各级学校规范化教学常规管理带来不便。现在自治区教委已颁布统一的教学常规标准,这将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我们认为,问题并不在于颁布与否,而在于执行情况如何,检查落实情况如何。

为了使教学常规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建议自治区教委在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坚持推广两项科研成果,一是推广使用《自治区城镇中小学学校管理综合评价方案》。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校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自治区教科所早在1988年就组织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至今课题组已完成《自治区城镇中小学学校管理综合评价方案》,同时,配合方案的实施,编写了《中小学管理评价手册》等八种配套实施手册,评价方案的实施及手册的使用将对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推广中小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一种带有调控作用的教学模式,它与普通教育评价和评估不同的是它将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总体目标具体化,通过达标程度的反馈信息不断矫正达标手段,从而达到最终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目标教学的推广使用将会对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提高中小学少数民族师资的汉语水平

首先,要加强师范院校民族班的汉语教学工作,提高师范院校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其次,要鼓励民族中小学在职教师学习汉语,进而学习吸收汉文学科参考资料,以利于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水平;第三,对积极学习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先进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的民族教师应定期进行表彰和奖励。

以上建议是我们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对提高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产生的一些设想和建议,有些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况且,囿于客观条件,我们的调查与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部分科目的现象的分析上,特别是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们相信,只要各族人民踊跃参与,积极努力,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差的状况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标签:;  ;  ;  ;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_新疆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