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_王晓媛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_王晓媛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在现代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骨科手术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术形式,通常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创伤,也总会在术后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疼痛。为了的缓解骨科手术患者的痛苦,促使手术成功率得以有效提升,因此也就需要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关于骨科病人术后的护理研究也取得了显著地进展。现阶段,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所实施的护理干预,通常都是在结合患者具体疼痛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镇痛方式,再加之护患之间的密切沟通,从而达成一种良好的镇痛效果。这种护理方案的实施,不仅有效的提升了骨科手术的安全性,而且还有效的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基于此,本文就针对骨科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骨科手术,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引言

很多患者在手术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无规律的疼痛,而这种术后疼痛也正是机体组织对由于手术而产生的组织损伤进行修复的一种复杂反应;术后疼痛与人体脉搏、体温、血压及呼吸四大因素共同组成了生命五大体征。在临床治疗领域,骨科手术的实施一般都会给患者造成比较大的组织创伤,而且手术的实施对于患者的体位也有着严格的限制;术后的绷带石膏固定以及神经组织炎症等问题也都将可能引发患者强烈的疼痛;另外,对于骨科手术而言,患者的疼痛出现一般都是在术后2到48小时之间,疼痛类型主要是以一些急性剧烈疼痛为主。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如果患者存在某些炎症,则将直接导致疼痛感的加剧以及恢复期的延长。所以,做好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工作也成为了骨科护士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在我国,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护理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发展到至今已相对较成熟,现就我国骨科术后疼痛护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陈述。

一、骨科术后疼痛的产生原因、特点及危害

(一)骨科术后疼痛的原因

对于骨科手术来说,术后疼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病理上患者疾病本身的改变,再加之患者机体组织受损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骨科术后患者所出现的疼痛都是一种急性疼痛。这种急性疼痛也往往会因为复杂的感知造成患者活动的不便,进而导致患者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状态,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恢复。

(二)骨科术后疼痛的特点

同临床的一些其他急性疼痛相比,骨科术后疼痛感更为强烈,同时疼痛持续时间也较长;另外在疼痛周期内,患者一旦出现了发炎症状,也将直接导致疼痛的加剧,进而导致患者恢复周期的延长。

(三)骨科术后疼痛的危害

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骨科术后所产生的剧烈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严重不适,而且还会对患者精神方面带来压力,造成患者情绪的不稳定,促使患者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低落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另外,对于一些年老患者,术后疼痛还将直接影响患者自身的一些机体功能,如心脏、大脑等重要的器官功能,进而也很有可能由于术后疼痛的影响使患者机体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生活质量。

二、骨科术后疼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要做好对术后疼痛的控制,首先就需要掌握科学的疼痛评估方法,也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了患者的疼痛情况,方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患者疼痛,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现在在临床中术后疼痛评估领域主要应用的评估方法有一下几种,值得在临床推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

该方法的机理主要是利用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其中“1”所代表的是“轻微疼痛”,“10”代表的是“剧烈疼痛”,“0”代表的是“无疼痛”;在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评估方法不适用于一些文化程度及认知能力较低的患者;对此,我国学者李作菊等人特做了相关研究,针对年龄处于5到12岁患儿术后疼痛情况,分别对患儿、家长及护理人员进行了评估,最终发现三者结果均具有一种良好的相关性,所有确定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

(二)口述评分法

该方法主要就是通过患者本人亲身讲述术后疼痛的程度,并将患者所述疼痛按“0-10”进行分次序报告,其中“0”表示“无痛”,逐级递增,“10”表示“剧痛”。在同患者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向患者提问并记录患者疼痛开始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原因及疼痛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再结合患者所述,将其疼痛进行轻、中、重三个等级的划定。该方法能够对患者疼痛的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能够为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套可靠地依据。

(三)患者面部表情评分量表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在患者发生疼痛时针对患者的面部表情状态,并在参照相应《患者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的基础上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患者,比如老年人、低领儿童以及存在语言缺陷或交流障碍的患者。

三、骨科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一)骨科术后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就是在术后两周内,要切实保证患者手术部位血流的顺畅,以此保证患者手术部位能够快速地消肿。在该护理阶段,为更好的避免由于手术部位受压迫或刺激,所以患者适宜采用高抬骨折部位的体位,从而有效地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期;在常规护理过程中,要保证患者手术部位不会受到任何刺激,同时帮助患者定期的更换衣物及被褥,保持身体健康,有效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

(二)骨科术后患者疼痛认知干预

在手术进行之前,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交流,做到对患者身体情况的详细了解,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护理过程中对于部分情绪紧张和焦虑的患者要给予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要让患者明白虽然术后疼痛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缓解和控制的,强化患者对于术后疼痛的认知,以此帮助患者能够树立一种对手术治疗的坚定信心,并保证其能够乐观的应对术后疼痛,从而以一种更为积极地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对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降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骨科术后疼痛心理护理

在心理护理阶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估;很多时候往往会由于患者对护手疼痛忌惮和恐惧而造成手术的延期,从而导致错过最佳的手术最佳时机。针对患者的这种手术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可将患者的病情不及时治疗的后果告知患者,同时向其详细的说明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术后所采取的各项疼痛缓解和控制措施,通过与患者紧密的沟通来获取患者的信任;另外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患者表情及言谈举止的变化,如果判定患者存在心里障碍的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则需将本次手术的诸多详细信息,如术后疼痛部位、疼痛特点等信息向患者说明。

四、结语

总之,术后疼痛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正常生理现象,它更是一种同时受患者心理、生理以及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主观感受;术后疼痛在临床中是一项比较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于手术创口较大的骨科类手术而言术后疼痛就更为强烈。如果疼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与缓解,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正常恢复及生活质量,所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策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医疗行业中,历经多年关于骨科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与进展。相信随着后期研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骨科术后护理也必定会迎来一更为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石颖. 护理干预措施改善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J]. 医疗装备,2016,07:201-202.

[2] 陈淑莹,陈凤清,李岸芳.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现状[J]. 全科护理,2016,11:1102-1104.

[3] 柏玉.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护理对策[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4:248.

论文作者:王晓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_王晓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