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演进研究_政治论文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演进研究_政治论文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演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年来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10-05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演变,对于促进专业的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为基础的。要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30年来的演变,有必要简单回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

      根据中共中央要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1]的要求,1984年教育部选择12所高校开办了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5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90年设立硕士学位点,1996年设立博士学位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阶段的理论成果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材和专著13部。学科初建,主要任务是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学者们围绕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进行了研究,就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能否构建起来,首先是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一阶段出版的专著,都对此作了探讨。据我们检索到的资料显示,最早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著作是1984年7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市高教局主编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该书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实践经验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揭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2]。该书讲的尽管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没有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提出作了探索。

      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3]

      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和探讨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由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所决定而有效地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4]

      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规律的科学。”[5]

      在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6]。

      王瑞荪、竹立家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思想指导下,社会全体成员的‘政治觉悟’或‘政治意志’的形成和发展规律”[7]。

      综观以上观点,其共同点都是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抓住了研究对象的本质问题。不同点在于,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的认为是两个。无论是“一对象说”,还是“二对象说”,都为后来继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们看到这些论述的理论价值外,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对规律表述的抽象度不够,比如,“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特点、发展规律”。二是表述不准确,比如,“社会全体成员的‘政治觉悟’或‘政治意志’”,它们都代替不了思想。三是有的提法超越了当时社会人们思想的实际,比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不能作为对全体民众的要求。这些问题是学科形成初期不可避免的。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门学科的建立除研究对象外,还应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论述的代表性观点有:

      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含的内容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含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思想三者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七个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关于思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方针和方法的论述与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贡献。以上论述,尽管各自的观点有区别,但其共同点是明显的。即共同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灌输的原理、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经过30年来实践的检验证明,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考验而被继承下来。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的论述,代表性的观点有:

      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概括为: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有:严肃的党性和鲜明的思想性的统一、广泛的群众性和突出的实践性相结合、高度的综合性和强烈的应用性的结合、全面的开放性和整体的有机性相统一。

      朱学文、徐太勇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为:党性和科学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和艺术性。

      (4)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据笔者检索到的资料,陈百君编著,1988年2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第一部设专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专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部分,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两个:人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和活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张桂荣、张劲松主编,1988年1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8]一般规律有: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要求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同经济工作同时进行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同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相结合的规律。作者还论述了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基本规律是根本的,一般规律是派生的。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难度大,直到今天都还未形成共识。但他们敢于挑战难题并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对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体系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系统,必然有其构成的要素。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四个基本要素的同时,学者们还就如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是上海市高教局主编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由四部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这些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二是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从另外的思路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为其理论支柱,以下可分纵向和横向两个分支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网络。”[9]作者认为,横向分支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纵向分支系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区别,可分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学、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等。

      两本书尽管各自论述学科理论体系的角度不同,但为我们研究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成提供了思路和观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原则,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阶段为:1990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据检索到的资料,共计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类的专著61部。其中,20世纪90年代出版18部,2000-2009年出版34部,2010-2013年出版9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就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新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991年,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环境理论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该书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单独设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环境理论,构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概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该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论述,为后来环境理论的发展搭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罗洪铁著,1997年10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一书的贡献:一是调整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体系,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二是最早比较系统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该书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过去,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时,往往只重视社会环境,其实这是片面的。因为人的思想形成要受其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影响。人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则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自然环境也就会通过影响人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影响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的思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0]

      戴钢书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德育环境研究》是环境理论的第一部专著。该书的特色是:一是对西方德育环境和中国德育环境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把它们分别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环境思想分别进行了研究。三是分别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作用作了详细的论述,还分析了人的认识与实践在人和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李辉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理论特色: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二是论述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三是论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四是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途径。

      2010年,毛英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出版,它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的专著。全书除绪论外,研究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环境影响的特点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精神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关系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管理。该书所研究的内容对于探讨环境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罗洪铁、周琪于2011年11月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深化研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四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级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级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三级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物质环境、社会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精神环境和现时精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四级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物质环境系统中的自然介质、自然资源、自然营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系统中的传统物质环境、现时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精神环境和现时精神环境)。

      通过以上观点的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是比较成熟的理论。但是,在研究中,仍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结构研究得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几乎没有多少成果。二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中的自然物质环境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得少,成果寥寥无几。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中传统的精神环境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得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环境理论的深化。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根据资料检索,除徐志远外,目前还未发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其他专著。仅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的有关章节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作了论述。

      罗洪铁著,1997年10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是第一部把范畴独立成章进行研究的专著。在范畴部分中提出了以下有价值的观点:一是论述了范畴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性。作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既是以往认识的思想结晶,又是认识进一步向前推移的支撑点。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推演和过渡,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11]。作者认为: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认识的思想结晶;范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范畴的丰富程度是学科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二是提出了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教与他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7对范畴。这其中的大部分范畴后来都被理论界所采纳。

      徐志远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的最大贡献者。他不仅是第一个出版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专著的人,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2009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了整体、系统的考察,阐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类型及内在关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特征和逻辑功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建构原则及内在联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的逻辑内容;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创新。

      宇文利在《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4(上)期发表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建设》一文,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学科化、独立性和发展性、综合化和体系化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范畴建设存在不足,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建设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即拓展范畴内涵,清理、统一和创新范畴种类;梳理范畴逻辑关系,建构科学范畴体系;把握范畴的增殖趋势,提高其学理实现度。同时作者指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建设的具体途径,包括立足社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在学科交叉中实现学科范畴的综合判断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学科范畴的理论应用能力与转化水平。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体系、基本范畴的构成以及主要功能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研究范畴的力量较为单薄。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认定分歧较大。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提出后,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或论文中阐述了自己对于价值理论的观点。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代表性的著作有:陈秉公著,1992年5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最早在专著中单独设一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该书的第二章第三节专门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者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在于,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二是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三是强调要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但又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价值,其价值是有限度的。该书阐述的这些观点,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罗洪铁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最早单独用一章的篇幅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著作。该书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章,较为深入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内容及具体表现。在2002年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和价值的层次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首次对理论界一直重视不够,研究得少的集体价值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所作的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

      郑永廷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也专门设了“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论”一章,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等问题。该书还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研究的范围较广、研究者众多等三个特征。该书的价值在于:既提出了有新意的理论观点,还开拓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视野。

      2001年6月,由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在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对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等问题做了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的探索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论述对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是研究难度较大的内容,作者提出了真善统一律、神形统一律和虚实转化律三条规律,并对这三条规律的内容作了论述。在2006年11月该书出版的修订本中,作者对价值实现的规律作了修改和新的论述。修改后的规律为:神形统一律、真善美统一律和虚实转化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和规律的论述,对价值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项久雨著,200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以他2001年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专著。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理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价值生成根源、价值特征、价值形态、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实现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作为第一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学术专著,其研究的理论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促进价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唐志龙、罗剑明主编,2003年12月由蓝天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分为上下篇。在上篇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形式、范畴、评价等理论问题,在下篇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军事价值和道德价值等具体价值。该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军事价值的研究很有特色。

      孙其昂主编,2004年12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做了新的探讨。该书研究价值理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历史认识”部分,其他著作尚未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作者从革命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历史认识和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确认历程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马列经典著作中蕴藏着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丰富思想,他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论述,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我们党创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组织系统提供了理论来源。

      王学俭编著,200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在第四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部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提出了以下有新意的观点:一是探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作者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征、具体特征和本质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二是提出并论证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大规律:人的社会化和个性社会化相统一的规律,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的规律,要求和需要相统一的规律。三是研究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趋势。作者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向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发展;由要求价值观向需要价值观发展;由国家视野价值观向全球视野价值观发展。

      理论界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学术论文,阐述了富有新意的理论观点。

      综上所述,自1985年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以来,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内容、表现形式和价值实现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内容日益丰富。

标签:;  ;  ;  ;  ;  

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演进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