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知识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认知视角下的知识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认知视角中的知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认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是人类对实践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体现在已有的各种学科专业的系统 知识和各种经验知识上。情报则是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表现为一种特殊知识形态。知 识是情报的本质属性,情报是知识传递[1]。既然知识产生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我们就可以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一下知识。

1 知识的本质——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2]

《辞海》对知识的定义为:“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和规律的 认识。”这是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受哲学认识论的影响,对其研究的框架一直没有突破 。

本世纪40年代末教育哲学家赖尔首先提出把知识分为知道什么(Knowing-that)的命题 性知识与如何去做(Knowing-how)的行为性知识两大类型。1970年代以来,由于认知心 理学的发展,才使知识本质的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进展。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定义为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是个体的知识,贮 存于个体之外的,为人类知识。同时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 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1.1 知识表征的形式

1.1.1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主要以命题网 络表征,后者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命题虽用句子表达,但它只涉 及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说命题是根据不同认知水平抽象的产物,人们在长时间记 忆中保持的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 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陈述式知识另一种表征是图式,它用于表 征意义单元较大的信息组织,即表征关于周围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系统 。图式是对同类事物的命题的或知觉的共性的编码方式,图式是一般的、抽象的和有层 次的,而不是具体的、特殊的和单一的。加涅等人研究认为,图式不仅可以为知识贮存 提供框架,而且还对新的信息加以改造,使它适合已建立的图式,图式中含有许多空位 ,它们可以被某些信息填补,并由此帮助人们产生新的推论。

1.1.2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式被认为人经过学习,其头脑 中贮存了一系列“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这里“如果”的内容是信息,即保持在 短时间记忆中的信息;“则”是行为,不仅包括外显行为,还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或运 算。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当需要的任务是一连串的活动,就需要把许多 简单的产生式联合起来。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的,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 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 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规则完 全支配人的行为,整个活动达到相对自动化。

1.2 知识创新与认知

知识创新有4种方式:(1)隐性知识的整合,主要是知识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知识 的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知识,从而改变原有知识结构。(2)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表 现为知识的利用过程。(3)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指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在实践中 的新知识。(4)显性知识之间的借鉴和应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中通过不同领域或 对象中的知识元素的相互借鉴,而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同的新知识[3]。

知识创新的这4种方式在知识网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1)陈述性知识的重建与改组 。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或图式表征,从理解上来看,图式中含有许多空位,它们可以被 某些信息补充,由此产生新的命题。(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3)程序性知 识反过来为陈述性知识服务。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改变了记忆中的内容,从而使个人的 陈述性知识变得更加完善和精炼。(4)知识网络具有开放性。新的各类知识可以源源不 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陈述性知识点不断增加,更好的程序性知识亦可取代旧有的 联系方式,从而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同的具有新质的知识。

2 客观知识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布鲁克斯指出:“情报学的基本问题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基本问题可以通过认知 或称知识理论上溯到柏拉图的理论(它认为像数学实体那样的抽象实体存在于物理空间 和时间之外的自主世界中)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体系”。作为对图书情报工作的理性 思考,是不能回避客观知识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首先是关于认知的起源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在哲学史上学派林立、众说纷纭、经 久不衰的课题。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的认知不是先验预成的,而是后天构成的 ,认知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知的客体不仅包括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现实世界 ,而且包括历史形成的通过符号客观化的知识体系,因为仅仅用在现实世界中感觉经验 作为加工概念与理论的素材,就必然会使某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链条变得十分漫长。关 于这一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有更深刻的论述,他明确划分出两类不同形式的概念: 物理概念和逻辑——数理概念,并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既包含外在的物理操作(或称工 艺操作),又包括内在的逻辑——数学性操作(或称符号层操作)。“至于第一类物理的 经验,决不是对象的单纯记录,而是组成一种动作的结构,因为它总是含有同化于逻辑 ——数理结构中的作用(例如,物理的经验中两个重量的比较,必先建立一种关系,从 而建立一种逻辑形式)。……逻辑——数理结构产生于物理知识之前”。这里,他显然 是把传统意义上“实践”涵义扩大了,从而可以解释科学上并不少见的理论思维的成果 。比如数学理论中哥德巴赫猜想,伽罗华的群论;理论物理中某些假设,如光速不变, 自由层子不可能发现等等。因为从研究者个人来说,这些思想未必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实 践出发的,而更多的是从客观知识中的问题出发的。况且现代科学离经验的直觉越来越 远,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有相对独立不为实践所直接推动的一面。个体的主体认知的起源 既有来自物理世界的信息,也有来自于客观知识世界的问题。这一点从人类认知的连续 性和继承性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4]。

人类的认知是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前一代人的认知总是为后一代人创造和提供一定 的知识背景、概念和理论框架、观念和思维模式。后一代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并形成 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法,从而产生一种现实的认知定势,并以这种认知定势为准则 、规范、范例接收和加工处理信息,完成新的认知。然而在文字还没有产生以前,主观 知识和客观知识主要由人的大脑这一载体承受并随着人的躯体死亡而消失。它的传播表 现为时间上的单线性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随着文字、图书、特别是各种现代化载体的出 现,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终于跨出了原有的境地,实现了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相分离, 客观知识并不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具有永久性、可及性和相通性,呈现着跨越实践与 空间的传播、转移、综合以及前所未有的膨胀现象[5]。客观只是对人类认知的进化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波普尔所说的:“物理学家首先对世界1感兴趣,这是完全对 的,但是为对世界1知道得更多,他必须作理论概括,这意味着他必须使用世界3的对象 作为他的工具”。难怪布鲁克斯在波普尔世界1、2、3理论的基础上把情报学的理论研 究任务规定为:“研究世界2和世界3之间的相互作用、描述和解释它们,以有助于对知 识(而不是文献)进行组织,从而有效地加以利用”。所以,客观知识能够通过人的理解 和掌握成为改造物质世界的有力武器。

3 认知与客观知识的分类[6]

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本体论/形而上学和认知论。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是关于什么是 存在,存在的类型、特征等问题。认知论是关于知识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知识,我们 怎样得到知识,形成知识的基本方法等等。

简单来说,不同认知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类[7]: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

(1)经验主义:侧重于感知和阅历的哲学。经验主义者认为用户生来没有任何知识,个 人所获得的全部知识来自于感觉。用户从简单的感官印象形成简单的概念。在联想的作 用下,个人形成了更多的复杂概念。

(2)理性主义:一门将研究重点放于推理和先验理论而不是感官经验的哲学。理性主义 者们将感官经验视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有限方式。为了理解事物,人们必须事先具备一定 的“心理编辑”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人们感觉到的数据加以解释。科学发现的过程 及认知论和方法论的不同方式形成了这两个主义。

(3)历史主义:它是这样一种哲学,即它强调感觉和思维总是被我们的语言、文化,被 我们的先验和知识领域所影响,这也包括我们的科学理论。历史主义者并没有将“心理 编辑”视为与生俱来或是人们共有的认知,而是将其视为受文化因素制约的东西。

客观知识(即文献)如何被分类,这既是一个分类法的问题,也是情报科学中的核心问 题。基本上,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着不同的认知理论,如表1所示。

表1 分类的基本方法[8]

研究对象(科学分类法) 文献(文献分类法)

用统计分析(因素分析)来做相似性的 基于某一相似性的文献聚类,如一般

分类方法。例如:心理学中对心理病 术语或文献耦合。例如“科学图解”

经验主义 症的分类或心理学中对基于实验数值 和“SCI研究前沿”、情报检索算法

分析的智力分类。

基于逻辑划分的分类,如不同年龄段 基于逻辑划分或永恒不变的类目的分

人群的划分。例如:人工智能中的框 析方法。例如:语义网络

理性主义 架系统,语言结构的深度分析,心理

学心智的认知分析

基于自然发展的分类方法。例如:生 基于知识产生团体(科学劳动的分类)

历史主义 物分类的演化理论 的发展过程的系统。例如:以主题划

分学科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实用主义 基于目标和结果分析的分类法。 基于知识发展和状态分析的系统。例 如:弗朗西斯·培根对知识的分类

表1展示了认知理论与基本分类法之间的关系。像其他科学一样,情报科学基于不同的 认知观点,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情报科学主要着重于如何将其他科学中产生的文献 更好地分类。情报科学的分类法并不是要限制文献,而是要应用情报系统中所有呈现出 来的信息形式。基于系统和语义网络的分类框架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所开发的分类法的雏 形,并被应用在情报科学领域中。巧合的是,情报科学和心理学在各自的领域内分别独 立地开发出“分类分析法”。

根据基本认知观点,存在有限几种知识组织分类的基本方法。例如,心理学家可以用 经验法、推理法、历史法和实用法(或是几种方法的组合)来对心理病症进行分类。同理 ,心理学家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经验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理性法),通过 研究智能概念的社会结构(历史法),或通过选择符合其总体期望和目标的概念,来对智 力和心智的形式进行划分。

从另一层次来看,情报学家们也在用同样的方法来组织文献、知识和情报。他们用经 验的方法,如文献计量连接,来产生像“科学图解”的知识地图;或用理性方法,如开 发分面方法或原则,来进行逻辑划分;他们用历史主义方法检索不同系统中的文化差异 ;或者,他们选择能够支持他们行为目标的分类法。

虽然,认知论不是最终的答案,科学方法没有统一的见解,但是,认知论的视角能够 为人们提供一种辨识不同分类法优劣的方法。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发展过程 同分类法发展过程一样,都必须以历史依据为基础[9]。

4 从认识的视角看客观知识的组织化问题

为了对客观知识实行有序化和组织化,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传统手工 处理方法,即编制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等,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可以建立各种数据库 。但整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则是由良好的“参照系统”所决定的——这就是情报检索语 言,包括分类法、主体法、引文索引法以及组面叙词法等等。情报检索语言是对数量庞 大、内容专深的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概括并解释其相互关系,用以对文献内容和情报需 求进行主题标引、特征描述和逻辑分类,并将表达成千上万个文献的主题概念的全部文 献标识排列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人们在自然界中设立的参照系统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中事 物运动化规律的依据,而在整理人类客观知识时所使用的参照系统则有助于对人们思维 成果规律的理解和更有效地利用[10]。

情报检索语言在其对人类认知思维成果整序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树”性结构的分类语 言到“网”状结构的叙词语言,从先组式发展到后组式的两次变革,就对客观知识的分 类而言(包括哲学上的分类),显然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列举式的分类法,无论是纯粹的 ,还是近似的,都不能跟上不可预见方向上所构成的新的主题。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印 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和美国的M·陶伯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前者发展了冒 号分类法即分析综合分类法,把类号表达的概念看成是完整自足的,试图利用有限概念 的组配来标引无限的文献主题,从而把分类法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后者发展了 单元词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基本词汇的字面组配来标引和检索文献的主题。提出了词 语的组配标引和相关概念等同排列原理,变以词法为基础的先组式检索语言为后组式检 索语言,并在利用计算机的逻辑运算“与”、“或”、“非”来组配标引和检索文献上 做出了初步的尝试。

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成果在美国著名的文献学家C·N·摩尔斯所创立的叙词法中得到 了综合。叙词法与单元词法的本质不同在于前者是概念单位,后者是词汇单位。以概念 为依据的组配标引法的实质是对情报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使检索标识的代码可以由检索 者根据其需要通过逻辑与、逻辑或和逻辑非的运算来实现。这样就把限制在僵死的、一 维的等级体系中的概念解放出来,在多维空间中独立使用它。这样在表达和整理文献时 ,不仅实现了以分类法为主的“知识树”到以叙词法为主的“知识网”的转变,而且实 现了从“类”的概念到“集合”概念的转变。

但就目前对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水平上看,仍是以检索效率为中心,去讨论其基本理 论,各类情报检索语言的原理、编制法、使用法、性能以及在方法上互相吸收的情况。 因此,对客观知识的整序仍停留在文献的层次上。理想的“知识的组织化”,是对文献 中的逻辑内容单元进行分析,找到人们创造与思考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结点,像“地图” 一样把“知识单元”直观地标示出来,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不仅要考虑使用某种参 照系统进行整序的检索上的意义,还要深入考虑其认知论上的意义。不仅要使整序的参 照系统能够描述知识增长的动态性和网状结构,还要使动态网状结构要有某些预见的功 能。使所组织的知识库能够反映人们在研究活动中认知的脉络和联系,使每一个知识单 元就像一个结点和地址,处于创造它们的逻辑位置上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外 大脑”[11]。

“体外大脑”的建立是十分困难的,涉及到对已有的情报检索语言——知识整序的参 照系统的改造和优化问题。但在方法上可以从逻辑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放眼于科学 思维的历史进程时,有两大类演化现象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人们头脑中关于种种对象知 识的“个体发生”,一是人类关于对象的科学认知形式的“系统进化”[12]。这两个演 化序列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在逻辑上的共同特点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的规律(或方法)。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这种方法可概括为“思维系统地复制存在的 逻辑方法”。因此,我们在建构“体外大脑”时是可以借助于已被揭示出来的个体认知 的规律。例如,可以把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应用于主题词表的编制过程中,其主表不是 按字顺或拼音顺序,而是按人们的认知进程进行排序,字顺表作为辅表,这样用它标引 的文献库就可以把原来毫无联系,任意罗列的“知识单元”实行组织化,构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从而折射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和主观的思维活动。如同激光领域和生物 领域中存在着“全息律”(即在一定意义上,局部带有整体的完整信息)一样,组织化的 客观知识似乎也存在着特殊的全息律。利用它可以去揭示科学研究中的“无人区”,并 指导人们去探索,促使观念中客体的形成。

5 结束语

知识来源于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观认知,人类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依赖客观知识的积累 。很好地发现、认识、理解知识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如何克服 资源交流的主观与客观障碍”这一难题;同时也给情报学认知观带来了一系列新思维, 如: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情报学认知观与信息查寻行为、知识结构问题、认知观点 与情报研究、元理论与哲学等。

收稿日期:2004-12-31

标签:;  ;  ;  ;  ;  ;  ;  

认知视角下的知识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