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鄂鲁河清帝系列”小说_二月河论文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得失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得失论文,系列论文,二月河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285(2000)02—0040—07

二月河致力于营建“清帝系列”,《康熙大帝》4部, 《雍正皇帝》3部,《乾隆皇帝》6部,于1985至1999年间陆续出版,百科全书式地展示了清代最强盛的130年历史生活的广阔宏丽的画卷。

以正史为基本线索,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基本上是于史有据的,而在非主要人物和事件上又充分发挥了艺术虚构和创造的能力,展示了清代社会风俗和人文景观,使作品具有宏伟的“史诗”规模;史诗的规模与通俗小说写法结合,既使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雅俗共赏,很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思想深度不够,内容比较芜杂,描写比较粗俗,影响它成为艺术的精品。

雄才大略 创大清盛世

清初,以一百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幅员辽阔,人口上亿的国家,其困难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顺治时期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扫荡明朝和李自成起义军的残余势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而康熙、雍正、乾隆在此基础上,经历了众多的内忧外患,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最终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代——“康乾盛世”。

作者摒弃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观念,以开放的心胸,选择了最能表现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公允、客观地肯定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斗争和经济繁荣的景象。

三位帝王都具有雄才大略,都有创建太平盛世的雄心。作品选择了一些重大事件表现他们的杰出才能和性格特点。康熙主要通过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等表现他的胆识和智谋。例如鳌拜逼迫康熙杀掉建议禁止圈地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大臣之后,又逼迫他杀掉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甚至气势汹汹要弑主篡位,形势有一触即发的危险。康熙估计当时的形势,还难以除掉鳌拜,因而隐忍不发,作暂时妥协。待到一切布置就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除掉这个势力盘根错节的集团。

通过康熙治理黄河,开博学鸿词科等表现他的气度和胸襟。他对黄河为害,导致灾民遍野,深感痛心,决心治理黄河。他亲自出巡河防,对靳辅、陈潢的治河方针,虽经多次反复,但他经过实地考察,肯定了屡遭朝臣弹劾的靳辅,使治黄工程收到一定成效。他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开博学鸿词科。可是一些汉族大儒并不买账,有的故意漏答试题,有的故意写错字,押错韵。如果不取他们,“大名士尽都黜落孙山,与不办博学鸿词科何异?”如果都取,又怕“鸿儒们暗笑朕没有实学,看不出卷上毛病”,“论其用心,他们待朕甚是刻薄的。”而对这样尴尬的局面,他采纳高士奇的建议,全部录取,同时在考卷上加批语,指出谬误之处,既显示他的宽大又表现出博学、精明。

在表现康熙体恤民情,网络人才,明爽豁达的同时,又表现他性格中多疑猜忌,阴险狡猾,手段高明的一面。在《夺宫》中,他重用九门提督吴六一,把军权交给他的同时,又给魏东亭一道密诏,“以防变中之变”。而对魏东亭也不放心,派人装作魏东亭的看门人,潜伏在魏东亭身边五年,魏竟没能察觉,而且把魏东亭的母亲(康熙的乳母)留在身边,以控制魏东亭。苏麻喇姑想到:“‘这个情理通达、爽朗可亲的少年天子,猜疑之心竟如此之重’,不由得打了个寒噤。”

对雍正的描写更能体现作者的匠心。雍正在历史和传说中是争论很大的人物,是一个有着逼父、逼母、篡改诏书,弑兄屠弟的恶名,是“心胸狭窄,刻薄寡恩,阴险狡猾,心口不一”的伪君子。作者根据对大量史料的研究和辨析,对雍正这个人物作出了独立的评判。《九王夺嫡》这一卷,通过康熙末年宫廷内部形势的分析,康熙对太子二次废立,八爷党的阴谋活动,胤禛(雍正)不结党、不营私,沉着应对,终于取得康熙的信任,传位于他。在第二部《雕弓天狼》里又补充了一个情节,即康熙曾征求方苞的意见,传位给那个皇子好?“方苞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康熙非常赞成这个看法,而他早已看中了雍正的儿子弘历(乾隆),让弘历搬入宫中,跟他念书,由他亲自培养。通过这些描写,康熙传位给雍正就得到十分合理的解释,从而排除了他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四阿哥的传说。

作者通过改革吏治,征办贪污,发展生产等重大事件的描写,说明雍正励精图治,政绩显著。国家库银从康熙时的七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为乾隆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通过雍正上台之后,与八爷党、与年羹尧、隆科多等人的斗争,说明八爷党不甘心失败,时刻觊觎皇位,甚至利用弘时谋害弘历,妄图夺位。年羹尧飞扬跋扈,企图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隆科多与八爷勾结,阴谋发动政变。因而,雍正和他们的斗争,弑兄屠弟,诛杀功臣则有其合理的一面,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被迫不得不采取的镇压措施。

但是,作者也并非一味美化雍正。通过雍正处理八爷党、年羹尧、隆科多等,说明他心机之深沉,手段之狠毒。他在当皇帝前后,活埋了与八爷勾结的管家高福儿;即位之后,将知道他很多机密的心腹坎儿(周用诚)杀掉;邬思道虽然已急流勇退,但他仍派人监视,时刻控制着他。通过这些描写,此较全面地写出雍正,这个有雄心,有才干,但又心胸狭窄,心狠手辣的“冷面王”形象。

在过去的小说、戏剧作品里,乾隆是一个风流潇洒,放荡不羁的风流天子。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除了保持他风流倜傥的性格特点外,还以史实为据,着重表现他建立极盛王朝的雄心壮志和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机智果断,捭阖自如的才能。通过他“以宽为政”方针的贯彻,调动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促使经济达到高度繁荣;通过他对官吏的任用,可见他对培养人才的重视,特别是注意提拔年青的官员如傅恒、刘墉、阿桂等人,委以重任;而对贪污腐化和变质的官员如高恒、钱度、勒尔谨、刘康等人的案件又能严肃惩处,使朝政整肃;对战败而又掩饰、推诿、甚至嫁祸于人的张广泗、诺敏、庆复等人则能明察秋毫,揭露真相,为被诬陷的兆蕙、海兰察等人主持公道;对大小金川的战争和“一枝花”的叛乱,则采取镇压与招抚并重的方针,一方面坚决镇压,一方面对朵云夫人、易瑛等尽力招抚,虽多次受挫,但终于平定了动乱,巩固了政权。

作者是围绕着政治斗争来塑造这三位帝王形象的。但是,作者摆脱了惯常的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而着重表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个人的欲望、性格间所形成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了三位性格复杂血肉丰满的帝王形象。

历史小说必须表现当代意识,灌注时代精神。有的历史小说在极力表现当代意识,强调为现实服务时,却不自觉地淹没了作家自己的艺术个性,成了“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给人虚假的感觉;而有的历史小说则一味表现作家自己的心灵,任意“颠覆”历史,甚至胡编乱造,失去了历史小说的基本品格。而二月河在“清帝系列”小说中,通过这三位帝王和历史重大事件的描写,在尊重历史,展示历史真实中灌注了时代精神,特别是他们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和惩办贪污腐化,整饰吏治这两点,引起广泛的共鸣,人们从历史的镜子中得到了启发和教益。

围绕着三位皇帝,作品描写了当时的皇帝贵族、文武大臣达二、三百人之多,其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至少有二、三十人。在皇族中,康熙的几个儿子:大阿哥允禔轻狂愚妄;曾为太子的允礽庸懦无能又刚愎自用;三阿哥允祉貌似清淡,但仍寻找机会,以逞其私;八哥允禵貌似慈善宽厚,但心怀异图,善于笼络人心,为夺取皇位而殚精竭虑;允禟摇鹅毛扇子,出坏点子;允则鲁莽浮躁,成为允禵、允禟的炮筒子;允祥勇敢机智,有一股侠气;允禵敢于任事,但私心较重,缺乏坦荡的胸怀。雍正的三个儿子,弘时愚而诈,不自量力,妄图夺取皇位,自取灭亡;弘昼以荒唐顽皮的面目出现,实是聪明绝顶,以此作为明哲保身之计,以便在皇家残酷斗争中保存自己。通过这些皇子各自的性格和相互关系的描写,揭示皇室内部的残酷斗争,正如康熙所说:“天家本无骨肉之情。”

在相臣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有索额图、明珠、熊赐履、张廷玉、马齐等人。索额图心怀叵测,结党营私,在公忠面貌下包藏祸心。明珠从底层爬上高位,表面一团和气,但实际十分阴毒,贪婪。他不动声色地破坏了伍次友和苏麻喇姑的婚事,使这一对情人终身郁郁;他暗示周培公与图海关系密切,共掌兵权有危险,引起多疑的康熙的警惕,将周培公打发去奉天;又让何柱儿娶周培公的情人阿锁,致使周培公精神受到很大打击,不久病重而终。熊赐履正直迂腐,恪守儒家之道,但见机隐退,又颇有心计;张廷玉清正廉洁,勤于国事,但不求利而求名,为了死后的名誉如入太庙、求谥号等喋喋不休,惹怒了乾隆,自讨没趣;马齐忠厚憨直,似乎愚愔,但在关键时刻,如隆科多派军队入畅春园,阴谋造反,他却能从容应付,可谓“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封疆大吏和朝廷大臣中,田文镜急于报恩,处事僵化,累得吐血也不能治理好河南,还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中;而“叫花子总督”李卫却能潇洒自如,举重若轻,在貌似荒唐的举措中把两江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忠贞直谏的史贻直、杨名时、孙嘉淦、窦光鼐等等,不畏危险,敢于仗义直言。靳辅、陈潢、杨馝、于成龙等人为百姓利益,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己见,为封建官吏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在权臣中,年羹尧和隆科多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年羹尧是皇帝家臣,他血洗江夏镇何其残酷狠毒,令人发指;他立功之后,不知韬晦,飞扬跋扈,终招杀身之祸;隆科多是皇亲,又是托孤重臣,在康熙托孤之前,就首鼠两端;雍正上台后,又经不起诱惑和威胁,不得已上了贼船,终致身陷囹圄。

还有出身下层、精明强干的钱度,只为贪恋女色而失足;贵如皇亲的高恒、纳亲,雄心勃勃,而志大才疏,结果以身败名裂而告终。

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说明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险恶,权谋机变的微妙,人际关系的复杂,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我们了解封建政治关系也很有启发意义。同时,这也是全面反映清代历史的史诗式作品所不可或缺的。

机智儒雅 展现传统文化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塑造了几位文人学士的生动形象。如伍次友、邬思道、高士奇、方苞、纪昀、刘墨林等。这些人物或史有其人,加以开掘渲染;或史无其人,加以虚构生发,从而表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重构能力。

伍次友、邬思道和方苞三人是以帝师身份出现的。伍次友,史无其人(谐音“无此友”)。邬思道,只是野史记载的人物。如李岳端的《春冰室野乘》中有《田文镜之幕客》一节,记载“邬某者,绍兴人,习法家言,人称为邬先生。”他曾问田文镜是否想当名督抚,为田文镜起草参隆科多的奏疏。“疏上,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后田文镜和他疏远,“邬先生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不得已又招他回来,每天要给馈银五十两。后来雍正也知道邬先生,在文镜请安奏摺上批:“朕安。邬先生安否?”文镜死后,邬先生不知所之,传说“已被召入禁中矣。”方苞作为“桐城派”领袖,著名散文家,虽在康熙时“入直南书房”,雍正时也当过侍讲学士、礼部侍郎等,但他始终只是一个文人,在政治决策方面并未发挥很大作用。作者把这样三个或虚构,或传说,或并未参予中枢机要的人物写成了帝师,在政治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他们探究封建君王的政治权术,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政治文化的特点和根源。

伍次友在不知康熙(龙儿)身份之前,给他讲解经、史,从历史经验中给康熙极大启发。例如讲到陈朝大将军梁冀的专横跋扈,毒死年幼的质帝时,说:“审度当时时势,以梁冀之恶,四面树敌,已触犯众怒,人心丧失。若能韬晦等待时机,外作大智若愚之相,内蓄敢死勇士,结纳贤臣,扶植清议,时机一到,诛一梁冀,只用几个力士就便可以了。”康熙除鳌拜,就是按照这个策略施行的。伍次友还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要防止鳌拜和吴三桂“两匹野马合槽作乱”。而建议“先稳住三藩,不动他们的藩位,诛了鳌拜再说。”为康熙除鳌拜、平三藩制定了战略方针。除掉鳌拜之后,伍次友又为康熙制定了削藩的方略。

邬思道在康熙诸子争皇位时,透彻分析了太子、八爷、十四爷及朝臣们的动向,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面对朝廷大臣纷纷举荐八爷入主东宫时,建议雍正提出恢复太子之位,让康熙看到雍正不结党、不营私,没有入主东宫的野心,与八爷结党营私有根本不同,从而取得康熙的信任;在诸王子斗争激烈时,要平定西北边境的叛乱,考虑派个亲王去青海领兵平叛,邬思道建议雍正提出让十四爷去当大将军,既让康熙看到雍正顾全大局的态度,又笼络十四爷,使之与八爷拉开距离。在康熙临终前,把信任的大臣张廷玉、马齐、王、方苞统统免职,雍正也免去了内务府的差使,雍正惊慌失措,以为大祸将临。而邬思道对他说:“您真得好好参详一下万岁的帝王心术!”“万岁这是在预备后事!”“凡黜落的都是能员干吏。……现在统统将他们监押保护了,新主登极,一纸赦书,立地就成了皇帝得用臣子!万岁这一计虽苦,也算菩萨心肠啊!”当康熙临终前,邬思道“当机决大事”,为雍正登极,防止八爷党作乱,作了周密的布署和防范。

方苞为康熙传位于雍正和康熙去世之后雍正顺利登极出谋划策。雍正即位后第一道密诏就把已赐金还山的方苞召入宫中,从此方苞作为康熙留给雍正的“智囊”发挥重要作用。他要雍正警惕隆科多与八爷的勾结;要雍正下决心铲除八爷党,“为天下计,为皇上计,也为皇上骨肉亲情不遭惨变计,您不铲掉这个‘党’,顶多做个善终皇帝,想振作颓风,刷新吏治为一代令主,恐难遂心愿。”后来,他又为除掉年羹尧,为处置弘时的阴谋作出了贡献。

伍次友、邬思道、方苞都是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出将入相,为帝王师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理想,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但他们又都是汉族知识分子,在满州贵族当权的时代,他们处在被怀疑,被疑忌的地位,时常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因此,当他们感到危机迫近时;或在生活上、政治上失意时,就采取道释文化中消极“出世”的态度。伍次友先浪迹江湖,后归入空门;邬思道先“中隐于市”,后退隐山林;方苞“以足疾坚辞”,不肯当官。他们虽然满腹经论,才华横溢,但都不可能实现人生理想,能保善终就很幸运了。他们的命运给人以迷惘、悲凉之感。在他们身上概括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高士奇、纪昀、刘墨林与伍次友等人的人生哲学,理想抱负是相同的,但他们又有不同。高士奇等人在政治决策上没有起重大作用,他们出众的才华,深厚而驳杂的学问,机智幽默的谈吐,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如果说伍次友等人表现出来的是大气磅礴,那么高士奇等人则是小巧玲珑了。

高士奇,史有其人(注:《文学评论》1999年2期, 张书恒《评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小说》一文,说高士奇是“完全虚构的高‘奇士’”,是错误的。高士奇传见《清史稿》卷271, 《国朝先正事略》卷6。)。少落魄,卖文为活,后以才华敏赡受宠于康熙。 从《康熙大帝》第三部起出场。他机敏的应对,诙谐的谈吐,把索额图府里的几个幕僚,所谓“燕北四儒”的汪铭道、通州名士陈铁嘉、陈锡嘉,讽刺讥笑得无地自容。在明珠府上,无论是猜谜语,对对子,还是谈禅论道,品评诗文处处机智幽默,令微服到明珠家的康熙大为赏识,称他是东方朔再世,叫他入直上书房,起草诏诰,参赞政务,同时插科打诨,消闲解闷。到太皇太后寿辰,众人都献重礼。明珠、索额图的礼都值万两以上,连理学家熊赐履的礼物字画、寿面等“最简薄”的也值二百多两银子。而高士奇送了一株万年青,栽在木桶里,并取名“铁箍一桶万年青”,象征大清一统江山传之万年。礼物虽轻,含意深厚,博得康熙的赞赏,众大臣折服。心机之灵巧,令人叹为观止。高士奇为苏麻喇姑治病。他知道苏麻喇姑是因为婚姻不幸而心灰意懒,导致重病,所以他用心理疗法。一席谈话,使苏麻喇姑神清气爽,顿觉病愈。高士奇开了一张奇妙的药方:“养身摄珍过大千,无思无忧即佛仙。劝君还学六祖法,食菜常加二分盐。药引:出宫走走。”这药方完全是为苏麻喇姑治心病的。通过这些描写,高士奇这个东方朔式的人物跃然纸上。

刘墨林在《雍正皇帝》的第二部出现,不久就在年羹尧军中被年羹尧杀害,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一出场就风流倜傥,滑稽多智。他下围棋赢了二百两银子,说除用一百六十两送老师李绂作盘缠上任外,还要用钱买半部《论语》。大家听了不解,说《论语》没听说“拆开卖的,你买半部做什么?”刘墨林说:“赵普谓‘太祖臣以半部《论语》助陛下平天下,以半部辅陛下治天下’”。我学生生不逢时,没赶上世祖、圣祖平天下之时,只好买半部细细儿读了,好使雍正爷治天下啊!”对答机智巧妙。接着写他在钟粹宫与空灵和尚的一番辩偈斗法,一个诙谐有趣,机智狂放的风流才子可笑可爱的形象历历在目,给人留下难忘的印像。

纪昀作为乾隆身边的文臣,不但学问渊博,诗文俱佳,而且作者突出他“武夫之魄,文秀之心”。他喜食肉,在皇帝面前一次竟吃了三斤肉;爱抽烟,在抽烟时,皇帝召见,把烟锅子塞进靴子里,烧了鞋,灼伤了脚,在皇帝面前出了丑。他时时妙语解颐,博得乾隆的欢心。作者为纪昀这个大学问家、理学名臣涂上了喜剧色彩,赋予活泼可爱的性格。

二月河的作品在展示传统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对清代宫廷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示了色彩斑斓的清代社会的文化景观。

作者不但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形象作了精心描写和艺术重构,而且对清代宫廷生活细节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全面掌握。清代宫廷生活,既继承了前代汉族帝王的宫廷制度,又有满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作者详尽交待和描写了当时君臣的衣帽服饰、宫廷礼仪、典章制度、机构设置、官员配置、饮食起居、嫔妃进御等等,表现了浓郁的清代宫廷文化的气围,对塑造帝王和大臣们的形象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作者还把笔触伸向市井社会。里巷杂业,蓬门荜户,瓦舍勾栏,酒楼妓院,道观佛寺,茶肆赌场等等都如画地描绘出来。青楼红粉,和尚道士,江湖艺人,侠客镖师等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历历在目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读了二月河的作品,我们仿佛置身于清代社会生活中,又目睹了当时的百姓生活,又接触了诸色人等。

史诗规模 通俗小说的品位

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具有史诗的规模,却采取了通俗小说的写法。他在谈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时说:“我认为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如果必然要得罪一边的话,我得罪资料,在不违背大的历史史实的原则下,那些小的历史史实我并不拘泥,因为我认为必须讨好我的读者(注:《卧龙论坛》1993年第4期。)”。为了“讨好读者”, 也就是使读者喜闻乐见,作者继承了古代小说的传统,采取了通俗小说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采取章回小说形式,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取胜。

二月河的小说采取了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这种章回体在现当代小说中不多见,但为了适应中国一般读者的欣赏习惯,二月河仍采用章回体,每回都有对仗的回目,概括每回的内容,对仗工整,通俗易懂,使读者一目了然。如“大觉寺虚情哭假友,畅春园贤臣说弊政”;“放厥词浪子受鞭笞,明是非慈父行家法”(《雍正皇帝》)。“宦海炎凉群臣告病,世情险恶紫姑殒命”;“夜巡城偶遇畸零女,显武功惊退劫路客”(《康熙大帝》)。

二月河是编织故事的高手。他注意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继承古代小说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来推进故事,塑造人物的传统,整部小说靠生动惊险的故事情节取胜,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或惊心动魄,或优美动人,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康熙大帝》第一部《夺宫》以鳌拜、班布尔善企图弑君篡位和康熙准备铲除鳌拜集团为矛盾斗争的中心事件,鳌拜等人探听康熙、伍次友行踪,企图谋杀康熙,嫁祸于人,于是就从搜索尼府,绑架明珠,翠姑挡驾,穆里玛围店,吴六一办饼会,何志强入鳌拜府,到“老太师落入法网,小毛子杀贼立功”,智擒鳌拜为止,故事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深深吸引了读者。同时在紧张的故事中,又展开伍次友与苏麻喇姑的恋情;伍次友与康熙师生的交往,在急管繁弦中插入轻柔舒曼的描写,有张有弛,增加了读者审美快感。

2.融历史、人情、侠义、公案小说于一炉。

二月河对古代小说十分熟悉,他将几种类型古代小说融于清帝系列中。作为历史小说,它继承了传统历史演义小说的写法,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以“兴废争战之事”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清帝系列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描写,焦点集中在宫廷政治军事斗争和关乎国家兴亡的重大事件上。如《康熙大帝》第一部以除鳌拜为中心;第二部以平定三藩为中心;第三部以治河和收复台湾,巩固边境为中心;第四部以选定继承人为中心。

围绕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宫廷生活、市井景观尽收笔底,绘制了清代宫廷和市井生活的宏伟画卷。同时,苏麻喇姑与伍次友的恋情;胡宫山与李云娘、翠姑,李云娘与伍次友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雍正与乔引娣母女间的恋情和乱伦关系;乾隆与棠儿、王汀芷的风流韵事;刘墨林与苏舜钦、周培公与阿锁的爱情悲剧等等,具有人情小说的特色。

《康熙大帝》中,山沽店、池心岛的战斗;胡宫山、李云娘的武功;皇甫保柱的行刺;《雍正皇帝》中雍正在花渡口黑店遇险;弘时派人在黄河上追杀弘历;《乾隆皇帝》里刘统勋、刘墉父子与黄天霸等人剿捕“一枝花”等人,其情节之惊险,武功之高妙与武侠小说相比,毫不逊色。

《康熙大帝》里杨起隆与宫中太监勾结,制造牛街清真寺事件;在镇江谋杀康熙;《雍正皇帝》里八爷派紫姑、乔姐等人埋伏在允祥身边,刘墨林在年羹尧军中遇险;《乾隆皇帝》里道台贺露滢在清查德州知府刘康案件中被谋杀等等,其曲折、惊险以及悬念设置,破案侦察等手段都是公案小说的写法。

二月河把历史、人情、侠义、公案融于一炉,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表现了中国通俗小说的民族特色,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这是二月河小说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小说语言既具有古代小说的韵味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欣赏习惯。

当代作家写历史小说,语言是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完全口语化,则失历史感,不像古人说话;过于文言化,则使当代读者难以读懂。二月河向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特别是《红楼梦》学习,他作品的语言具有“拟古”的特色,既有古代语言的韵味,又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作者将大量诗词、歌赋、联文、笑话乃至民谚、民谣引入小说,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部分,使小说语言雅化,具有古代语言的韵味,但又可读懂。如邬思道在扬州酒楼与车铭的一番唇枪舌剑,写得趣味盎然。车铭虽与邬思道同榜孝廉,但此时已是扬州太守,而邬思道却是潦倒书生。所以,车铭趾高气扬,利用邬思道跛足残疾,挖苦他:“架着双拐,行动如倩女荡秋千,站立似谢家碧玉树。”邬思道立即回敬他:当年一起读书,“出题‘昧昧’。好象就是车仁兄,把‘日’字边写成了‘女’,开篇惊人,说‘妹妹我思之’,我只好接了句‘哥哥你错了’——不知如今可有长进!”一句话说得哄堂大笑,使车铭狼狈不堪。作者叙述语言追求“拟古化”,给读者带来陌生感的阅读效果。人物对话,按不同人物的身份或典雅,或通俗,既像古人说话,又可看懂。但还达不到个性化的程度,如三位皇帝的语言就无大差别。

二月河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写清帝系列,总体上是成功的,尤其是《雍正皇帝》更成熟一些。但是,也有较大的缺陷,就是杂质过多,还不能成为艺术的精品。

1.芜杂。作者搜集引用了当时的野史、笔记、一些作家的小说、诗文、笑话等,这对丰富作品,使人物血肉丰满、故事生动有趣是必要的。但是,选择不精,堆砌过多,有的并不恰当。如“夏器通”的故事,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政治笑话。晚清八宝王郎小说《冷眼观》21回就写了这个故事。二月河把这个故事抄来,安在明珠身上。这就不恰当,因为《冷眼观》里的宰辅“春秋已高,饮食不化”,又“双耳重听”,所以才闹出这个笑话来, 而《康熙大帝》里明珠出场时是顺治十八年,20 岁出头,这时是康熙九年,明珠不过30岁左右,而且精明干练,耳聪目明,怎么会闹出这类笑话?

2.荒诞。有些情节放在武侠小说或神怪小说中,虽然荒诞无稽,读者容易理解,不致误会,信以为真。但是这些情节放在以史实作基本框架的清帝系列小说中,就很不恰当。例如道士贾世芳的故事。清代野史《悔逸斋笔乘》《记贾世芳事》条说李卫推荐贾世芳给雍正治病,开头还有效,“王公贵戚,争相延治”。“然未及数日,上疾复作,须再诵咒,初尚有验,久之疾乃愈增,世芳亦无如何矣。未几,遂弃天下”。到乾隆即位,“立命诛之,缚至市曹,利刃不能入。监刑者出其不意,直刺其腹,砉然洞胸而入,死,乃断其首而枭示焉。”这则故事虽写贾世芳有异术,还是揭露他的法术不灵验。二月河利用这个人物,写了一位气功大师,如果有分寸,也无可厚非,但作者过分夸大,贾世芳为雍正治病,认为是番僧在作崇,于是仗桃木剑,念符咒,天上响起惊雷,不久,太监报告番僧已在神武门外被击毙,“掉在河里飘起来啦!”这不是在误导读者相信贾世芳的法术吗?这在一部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主体的历史小说中难道是合适的吗?

3.粗俗。清帝系列小说中有一些描写过于粗俗,如乾隆妃子那拉氏与太监王八恥的性关系;高恒嫖妓;“荒唐王”弘昼用妓女劳军等情节都写得十分粗俗,甚至不堪入目。有些笑话、有些人物的语言也粗俗下流,影响了整个作品的格调。

总之,二月河用通俗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百科全书式的清代百年辉煌的历史,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作者在“讨好读者”时,表现出某些媚俗的倾向,影响了作品的成就。如果去掉这些杂质,缩短一些篇幅,就会写得更精粹些。

收稿日期:2000—02—21

标签:;  ;  ;  ;  ;  ;  ;  ;  ;  ;  ;  ;  

论“鄂鲁河清帝系列”小说_二月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