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走出上海百货公司困境的几点看法_走出困境论文

对上海市百货总公司如何走出困境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几点论文,困境论文,百货论文,总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1996年以来全国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的问题,我们于12月3日~9日对上海市百货总公司进行调查。通过了解,上海市百货总公司在转制过程中,经过痛苦的磨炼正在走出一条工贸结合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6年亏损总额大幅度下降,由1995年亏损9.0399亿元减少到580万元。但仍没有摆脱困境。这除了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而导致思想观念、机制转变滞后的原因外,也有客观上诸多因素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受“三角债”的严重困扰和企业长期承担政府行为的结果,使国营批发商业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亟待解决。

一、上海市百货总公司基本情况

上海市百货总公司成立于1949年10月,是全国最大的百货批发企业。40多年来,累计进销额达1300多亿元,上缴国家利润50多亿元,为支持工业生产、安排市场供应、积累建设资金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990、1991年名列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商业批发、零售业)榜首,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并先后荣获原商业部“经营管理先进企业”和上海市“一级信用企业”称号。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连续6年获得重合同守信用殊荣。

公司下设批发、零售、进出口、商务中心、餐饮酒楼、出租汽车服务等16个独立核算单位和部分行政、政工管理部门,共有职工4654人,其中在职职工3028人,离退休人员1626人,占在职职工的54%。自1990年以来,全公司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销售严重滑坡,亏损急剧上升,资金日益枯竭,昔日战绩显赫的创利大户,如今已到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主要表现:

1.销售严重滑坡

2.亏损急剧上升

3.资金日益枯竭

公司现金流量越来越小,大量资金被拖欠,无法正常回笼,经营规模日趋缩小,严重影响了新的效益增长点的开发,清欠难度越来越大。1996年1~6月,仅回笼货款6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8500万元,严重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旦“断血”,后果不堪设想。

最近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精神和要求,1994年3月31日帐面数为资产清查时点数,清查结果:帐面资产总额8.5711亿元,欠债总额13.8193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5.2482亿元。1996年1~11月,累计亏损9.0922亿元。亏损主要因素是应收帐款坏帐损失,清欠折让损失,库存商品削价损失和销货退回毛损4项累计达7.1815亿元。由于挂账损失要付息和尚未了结的三角债要付息,两项加在一起,每年要支付利息1亿多元,如无此项费用开支,当年不会出现亏损。

二、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首先,三角债的严重困扰。自1989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信贷规模得到控制,实行委托银行收款,结算无人监察,对三角债现象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形成了难以清理的债务链,影响企业经营的积极性。经理们说,现在我们是在给银行“打工”。上海百货总公司1991年末,总公司应收款为15.73亿元,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近千家客户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欠,以致公司流动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结算款项迅猛上升,利息支出逐年增加,1990年为6758万元,1992年为7275万元,1993~1996年合计为1.2035亿元。由于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公司欠工厂货款大量上升,1990年为6.0141亿元,1991年为8.3414亿元,债台高筑,人欠欠人数额巨大。从1992年起,公司不得不采取措施,对欠款户停止供货,并专门成立了清欠小组,派出大量人员到各地催讨,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回笼,但损失惨重。到1996年末预计累计折让、坏帐损失6.3828亿元,企业不堪负担。

其次,长期承担政府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批发企业长期承担“调节产销,安排市场”和“蓄水池”职能。1989、1990年两年在政府干预下,支持工业发展生产,不仅利息由商业批发企业支付,而且还要继续收购工业产品,造成了新的拖欠、新的坏帐。1991年,根据国家规定的品种,储存必备商品,银行又给予贷款1.1亿元,以上两项,仅公司支付利息就达1亿多元。到1991年末,公司的库存商品高达4.9425亿元,由于均是政府干预收购的不适销商品,造成削价处理损失7987万元,如不削价处理将要增加利息支出的负担。

再次,销售大幅度下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竞争加剧,部分商品工业部门自成销售体系,加上资金紧张,不能及时收购适销对路的商品,因此,影响了公司购销业务的正常开展。销售额1996年预计比1988年下降60%。

最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由于自身素质和对转为市场经济机制认识上的局限,囿于传统观念,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业务人员老化,缺乏在市场机制下的商业经营人才;企业的人、财、物的经营管理权有限,缺乏激励机制,企业和职工积极性不高;行政上对国有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包办了本应由企业办的事,而企业又承担了不应由企业承担的职能,承受了不少经济负担。总之在转制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企业缺少活力,影响和制约着批发商业发展。

三、几点看法

1.要重视对国有大型商业企业的扶持。我们认为,从百货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上海百货总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仅是“上海百货总公司”这个牌子在国际国内就享有盛誉,这本身就包含有形和无形资产优势,国家在对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中,对商业企业的改革也要抓住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大型商业企业尽早确定发展方针并从政策和财力方面予以扶持,使企业尽早摆脱困境,才能使企业的资源、人才、网络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增加造血功能。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清产核资后,确属坏死的老帐,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由政府用银行坏帐准备金一次核销或停息挂帐,逐年核销。剩余的银行贷款,允许企业挂帐停息或挂帐计息,按实际情况定期归还。与此同时,按照百货行业的有效经营规模,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对有效益增长点的投资,银行在贷款上给予优先支持和优惠扶持政策。

3.要“放水养鱼”。对确有困难的大型批发企业,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上缴的税金给予一定比例退回,以弥补企业巨额亏损、增强自救能力。

4.引导企业树立市场观念,转换经营机制。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转换机制。由于计划经济传统的经营思想,选不准消费热点,找不准经营增长点,信息反馈不灵敏,经营方式简单,摆脱不了“等靠要”的依靠思想。这说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向市场观念转变的繁重任务。从当前的情况看,企业缺乏市场意识,不善于从动态中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趋势和市场的潜在需求,所以,企业只有转变观念,培养一批善于在市场机制下经营的商业人才,提高素质,才能从总体上改变目前的困难状况。与此同时,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企业资本金,从根本上解决商业企业资金不足、利息过重的问题,引导和鼓励企业面向市场,转变机制,在用活资金上下功夫,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报国寺1号;邮编:100053

标签:;  ;  

关于如何走出上海百货公司困境的几点看法_走出困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