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思想论文,文化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理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同20世纪国内外风起云涌的大潮联系在一起的。但邓小平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主要是70年代他复出以后,成为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时期形成的。因此,研究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产生形成,应以这一时期为背景。

从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这个时期又可分两个阶段:一是70年代以前冷战与局部战争交叉共生阶段;二是7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阶段。在这一大前提下,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这些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强烈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文化层面上,向人们提出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如人的本身价值和命运问题;人类生存与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确立问题;如何看待文化矛盾与冲突问题,等等。特别是西方理论界在这种世界格局与国际形势变化中加强了文化战略研究,并力图为他们提出的各种文化战略提供理论基础。有西方学者宣称,20世纪发生的根本变化是西方自由主义取得了胜利,有理论家进一步论证,要使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使西方价值观支配国际政治秩序。在新的国际背景下,世界文化辐射和传播后面是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重构,在与生态、心态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文化意识背后,往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比试和特定的政治内涵较量。

从国内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政治上坚持“左”的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在经济上沿袭“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人民付出的劳动同他们得到的实惠极不相称,特别时十年“文革”,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不少群众连基本温饱尚不能保证更不用说文化生活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要求人们重新思考、认识并作出新的判断。这些问题主要有:“如何认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重新树立社会主义的前途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中华民族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等。

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就是在以上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邓小平正确地指引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继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向解放的、开放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历史性过渡,正确地解答了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化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发展。它适应了国家民族的需要,并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兴盛。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华民族奋起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产物。

二、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结构

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邓小平,他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既是一个理论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付诸实践的过程。当我们现在把它综合起来加以系统考察时,其逻辑结构也是十分清晰的。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

70年代末,是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根本转折时期之一,国家百业待举,而人们的思想“还处在僵化和半僵化状态”。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一个民族,一切以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新时期的关键时刻所作出的每项重大战略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

在拨乱反正遇到“两个凡是”障碍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以革命家的战略洞察力和思想家的理论勇气,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我党和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思想屈从和僵化以后,通过这场极具战略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对虚幻的理想王国的期盼中解脱出来,开始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在全党面临如何克服“文化大革命”错误影响,如何扭转局势重新奋起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清楚地认识到,由于长期的个人迷信盛行,人们思想僵化落后,观念陈腐保守,文化精神失落,要摆脱困境打开局面,“首先是解放思想”。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指引全党毅然抛弃“以阶段斗争为纲”,促使全党打破精神枷锁,冲破思想禁锢,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使人民开始正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正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整个民族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2.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石。

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全面改革就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改革,特别是“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尤其要改变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模式。按照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全面改革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从这些被实践证明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精神桎梏中解脱出来,以“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与全面改革连成了他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一块坚实基石。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邓小平同志更是把包括学习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在内的观点,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新高度。他说:“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引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决不能再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要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有用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我们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创造,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正如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那样,“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开放性,表现出我们中华文明古国恢宏气度和努力克服狭隘的民族文化心态以及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努力吸收、消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就的博大胸襟。

3.发展科教是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点。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国家时局和他本人处境还十分艰难的时候,他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邓小平同志所指的抓科学,一方面是加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力量促进经济振兴与发展,另一方面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他所指的抓教育,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类各级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总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太少,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缺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邓小平同志曾在1985年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出发点和目标都应该是社会主体——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素质要能适应并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发展科教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就是从根本上适应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重心放在发展科教上的战略指导意义是:一方面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更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教育发达、科学昌盛、文化繁荣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到下世界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并坚信通过我们努力奋斗一定实现。所以,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通过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一项根本任务。

4.两手抓、两手都硬是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方针。

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论述包括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但邓小平同志强调得最多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的重要思想。广义的文明是涵盖文化的,精神文明与文化一般是重叠和交叉使用的。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战略观,深刻地反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生互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当全党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致使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形成了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状况。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反差,如果长期不能克服,必须影响到我国社会进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将产生严重后果。正是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并尖锐指出,十年最大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其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批评实际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强调“两只手都要硬”。1986年1月, 他就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曾严肃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建设”。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仅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

三、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

1.时代性。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当前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科学判断而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当代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和文化也都处于落后和不发达的水平,社会经济形态与文化形态的相互制约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以超越阶段的观念企图去追求建立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应根据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确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实践证明,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从而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文化时代精神。

2.独创性。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形式上,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战略主要有三种,即文化道德优先的文化发展战略、经济优先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治优先的文化发展战略。从历史上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三种文化发展战略各有利弊。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把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二是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但在实践中究竟如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来构建文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经济模式和文化形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不单是一场经济变动,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拓展与创新,邓小平文化战略思想比一般的文化发展的内涵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3.继承性。“五四”以来,作为西方文化最高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中国革命实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把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现代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开创了良好的开端。然而,建国以后,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全面封锁和当时的“一边倒”,文化领域阶级斗争的扩大化,最终演成一场十年文化浩劫。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了现代迷信,从“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消除自我封闭的文化心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华,积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邓小平的“思想解放”的、“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的建设文化是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新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发展性。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解放”、“开放”、“发展”的文化本质和思想内涵,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开启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施了重大的战略发展,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明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等等。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开放方面,江泽民主席在西雅图会议上积极倡导各国人民努力发展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各国人民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江泽民主席这一站在迎接新世纪高度的讲话,不仅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体现了一个新兴向上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接纳世界优秀文化、共创人类文明的博大胸怀和泱泱华夏之风。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强劲生命力还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得到验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毛泽东、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之后,正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战略发展思想。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