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产业二次创业的思考_甘蔗论文

关于广西蔗糖业二次创业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蔗糖论文,广西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的南部,具有发展糖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广西蔗糖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糖业基地,成为广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为振兴广西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农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供应全国食糖消费和出口创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就总体而言,广西蔗糖业的发展主要是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主要是依靠要素的投入支撑,仍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广西蔗糖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广西蔗糖业走出困境,再创新优势,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进行二次创业,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促使广西蔗糖业得以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就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广西蔗糖业实现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一、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势在必行

建国40多年来,广西蔗糖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广西蔗糖业的第一次创业主要是靠投入的增加来推动的,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蔗糖业的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广西蔗糖业要走出困境,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蔗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地方财政、蔗农的收入。

(一)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是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份的需要

目前,广西90%的甘蔗种植在旱坡上,这虽然解决了蔗粮争地的矛盾问题,但是由于旱地灌溉条件差,土层浅薄瘦瘠,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钾,水土保持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导致单位面积产甘蔗量低,含糖份少,此外,品种的老化,引种的盲目性,也是导致广西甘蔗单产低、含糖份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外许多蔗糖生产国,如美国、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都非常重视甘蔗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更替。如澳大利亚每年都有1-2个优良甘蔗品种问世,一般每5-8年更替一次新的品种,平均每亩蔗量达5-6吨,蔗糖份高达15-16%。而广西甘蔗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速度远远适应不了广西蔗糖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良种的引进上也存在着盲目引进推广的问题。另外,目前广西蔗区的生产管理水平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蔗区良种没有做到良法栽培。这样,生产条件差,品种老化,栽培管理水平低这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了广西甘蔗单产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也低于云南省的水平,更远远低于广东、福建两省。据统计,1995年每公顷甘蔗产量广西为56254千克,全国为58136千克,云南省为60390千克,福建省为66240千克,广东省为69130千克,而且含糖份低,全区平均水平仅为12.13%。因此,单产低、含糖份少已成为影响广西蔗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广西人均耕地的继续减少,用于种植甘蔗的面积不可能再扩大,因此,作为全国蔗糖基地的广西,要保持蔗糖的优势,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土地肥力,繁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科学种蔗水平,从而提高甘蔗的单产和含糖份。

(二)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制糖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广西糖厂从1949年广西解放时的一间日榨30吨的梧州糖厂,发展到了1997年的107间,平均日榨能力为2500吨。但是全自治区境内糖厂几乎是遍地开花,经济效益差。一是糖厂布局不合理,如有个县县内有5个糖厂,广西糖厂“吃不饱”和“吃不了”同时并存。二是大多数糖厂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经营。全自治区糖厂平均日榨能力为2500吨,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差很远,如澳大利亚糖厂平均日榨能力为9655吨,泰国糖厂平均日榨能力为8100吨。广西生产规模最大的贵糖集团日榨能力为1万吨,最小的阳朔糖厂日榨能力仅为150吨,相差非常之大。三是设备落后。广西糖厂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8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8%,而属国内一般水平及落后、需淘汰的设备占80%。四是工艺简单,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自治区的糖厂基本都是压榨后精制白糖的生产工艺,而先进的糖业生产国的糖厂是粗加工与精制食糖糖厂相分离的。加上企业管理水平低,这样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生产成本高,直接造成企业以致全区糖业生产效益不高。1997年广西食糖平均成本3665元/吨(含税),平均销售价为3385.81元/吨,1997年开榨糖厂104间,96间糖厂均亏损,亏损面达92.31%,大部分糖厂陷于债台高筑的困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蔗糖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广西制糖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企业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食糖生产成本,使广西制糖成本接近国际糖价水平,同时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食糖的竞争能力。

(三)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是提高糖厂综合利用率的需要

广西糖厂加工原料蔗的量很大,副产品的量也很大,这是一宗相当可观的原料资源。蔗渣占榨蔗量的23%,废糖蜜约占30%,干滤泥约占0.7%。世界上一些大型糖厂不仅日榨蔗多,产糖量高,而且综合利用率也很高,有的综合利用产值占总产值的50%以上,甚至70%左右,税利更是远远高于此数,往往能做到利用综合利用的利润来弥补食糖生产的亏损。而广西糖厂大量副产品被浪费掉,大部分蔗渣被作为燃料烧去,糖蜜90%以上被加工成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酒精,酒精废液几乎全部直接排放江河,滤泥也未经加工直接作肥料。目前广西糖业综合利用的主要产品仅酒精、新闻纸、纤维板、冰醋酸等,项目少、档次低、规模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广西蔗糖综合利用的产值仅占糖总产值的10.33%,浪费很大,这是广西蔗糖业发展最薄弱,也是最具潜力可挖的环节。因此,今后广西制糖企业提高综合效益,重要的一条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选准项目,大搞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糖厂的综合利用产值。

二、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的经济社会条件基本具备

广西蔗糖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客观上为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使其由必然成为可能。

(一)发展蔗糖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糖厂和广大蔗农的共识

糖业是广西的优势所在,糖业在广西关联80多个部门、14个地市、68个县区、30多个农场、700多个乡镇,涉及蔗农2000多万人,糖厂职工9万多人,1997年实现农民收入73.8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70多亿元,税金14.65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170亿元的8.6%,是广西财政收入的基础,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广西各级政府、广大农民非常重视蔗糖业的发展问题,这就为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尊定了思想基础。

(二)改变了甘蔗品种单一化的局面,良种繁殖推广体系初步建立

广西近20年来,比较重视甘蔗良种的培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广西80年代初育成并开始推广的具有早熟性、抗逆性、丰产的桂糖11号,很快取代了70年代各地蔗区都种植的台糖134。目前广西各地种植的甘蔗品种有桂糖11号、选三、粤糖63/237、台糖172等抗逆性强的品种;新台糖1号、10号及台糖172号等丰产性强的品种;桂糖11号和新台糖1号、10号、16号、20号等早熟品种,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使广西蔗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甘蔗生产已由扩大种植面积向提高单产方向转变

近年来广西在大力推广高产高糖耐旱的甘蔗优良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冬植蔗、地膜覆盖和深耕深松、氮磷钾合理配施等栽培技术,主攻提高单产和蔗糖份,使广西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四)甘蔗生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种植已由分散经营向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转变,规模经营程度有所提高

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将贵港、邕宁、崇左、武宣、来宾等18个县作为糖料基地县,进行重点开发,在中央的支持下,广西糖蔗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糖料综合开发基地县种蔗面积已占全区甘蔗面积的65.6%,进厂原料蔗占67.6%。与此同时,广西甘蔗种植已由分散经营向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转变。1996年广西大面积连片规模经营的甘蔗面积173千公顷,占当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的44.8%,其中种蔗面积在3.33公顷以上的专业户有4950户,合计种蔗37千公顷。如广西贫困县之一的武宣县1996年甘蔗种植面积12.4千公顷,70%甘蔗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总产量达92.41万吨。

(五)糖厂建设已由新建、扩建向技改扩建为主,组建集团公司转变,提高糖厂的规模和档次

1997年广西有糖厂107家,日榨能力2500吨。在糖厂建设中把建新厂与老厂挖潜结合起来,90年代以来,广西在制糖工业上围绕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与开发新品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各项生产技术指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已组建有广西贵糖集团公司等制糖龙头企业,为蔗糖业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食糖销售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了,建立了新的流通渠道

1991年下半年,国家对食糖产销体制进行了改革,改变了过去食糖产品统一由国家调拨,商业部门全面负责销售的运作方式,鼓励产销直接见面,实行多渠道分环节经营。广西也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组建了南宁、柳州食糖批发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七)科技兴蔗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1996年,广西甘蔗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38%,比同期全国种植业的科技贡献率增加4%,甘蔗良种播种面积占甘蔗总播种面积的78%。如来宾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甘蔗技术推广网络,抓好甘蔗高产示范样板,促进了全县甘蔗迅速发展。1996年进厂原料比1995年增加32.8万吨,增产35%。

三、走产业化道路是实现广西蔗糖业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蔗糖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蔗糖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农工贸,农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使蔗糖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蔗糖产业化是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了的蔗糖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从国际上看,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泰国等国家蔗糖业实际上走的是产业化道路,工农利益紧密相连。如年产糖约400万吨的澳大利亚,在其主产区(占95%)昆土兰洲设有糖业局,局内人员构成除有政府代表外,还有糖厂的代表和蔗农代表。国家经过糖业局来实现种蔗和产糖计划以及经营糖的出口业务。蔗农按计划种植甘蔗,凭所交给糖厂的甘蔗数量入股,与糖厂共享食糖贸易之所得,利润分配方案由糖业局协调,蔗农大约可以得到贸易所得的60%。年产糖700万吨左右的美国实行农工一体化,蔗农可以得到用所交糖料生产出糖的销售收入的60%。它们的这种经营方式将工农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蔗糖业的发展。从国内来看,蔗糖产业化已显现出广阔的前景。一批成功的“公司+农户”、“工厂+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典型,也充分说明了蔗糖业产业化是蔗糖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一,蔗糖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原料蔗的规模经营,解决原料蔗的供需矛盾问题。制糖工业是社会化的集中大生产,对原料甘蔗的需求量大,计划性强,时间性强。要求砍运组织严密,才能确保均衡生产。但是,目前甘蔗种植基本上是农户单家独户自主种植,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户种植面积为几亩到十几亩,一家糖厂要面对千家万户的蔗农,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而且从种植计划的落实到砍运秩序的安排都非常困难。这种粗放零散的经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工业加工的需求,它不可能保质保量按期有序地向糖厂提供所需的原料。因此,对于蔗区分散在广大农村的糖厂来说,推进蔗糖产业化,就能解决上述矛盾。第二,蔗糖业产业化有利于正确处理糖厂与蔗农的利益关系,保护蔗农利益。实行蔗糖业产业化,蔗农与糖厂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买卖关系,不仅使蔗农能从交售甘蔗中取得保护价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蔗农获得糖厂制糖生产经营效益中获取分红收益。第三,蔗糖业产业化有利于蔗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蔗糖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推进集约经营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蔗糖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四,蔗糖业产业化有利于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蔗糖业产业化,促进了甘蔗生产基地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有利于制糖企业对蔗农实*

种苗、地膜、化肥、农药的供应和栽培技术的指导以及运输收购等全程化服务,真正把甘蔗生产当作“第一车间”工作抓紧抓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蔗糖业进行二次创业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金生产率、成本产品率、科技贡献率,保持广西蔗糖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振兴广西经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由此可见,广西蔗糖业走产业化道路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广西蔗糖业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四、推动广西蔗糖业二次创业的对策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为蔗糖生产提供可靠的原料

蔗糖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原料蔗的生产和发展,加强甘蔗基地建设,转变原料蔗的增长方式,就能为蔗糖生产发展提供足够的优质原料。广西甘蔗生产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地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水利灌溉条件差,土地肥力差,经营分散,单产和糖份低等状况仍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今后广西蔗糖业的发展中,特别要加强甘蔗基地建设,为糖厂提供足够的优质原料。一是要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水利灌溉设施。水是制约甘蔗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甘蔗90%种在旱地,必须认真抓好水利设施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并推广滴灌、喷淋等节水灌溉技术。二是改造中低产蔗地。广西蔗地中低产地占的比例大,将低产地改造为中产地、中产地改造为高产地,将是广西甘蔗增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三是应用科学栽培技术。广西蔗区土层薄,肥力差,冬季气温低、干旱,病、虫、鼠害日益严重,因此,必须继续抓好冬植地膜蔗,蔗地深耕深松,因土配施肥料,综合防治病、虫、鼠害等各项增产技术措施,同时,要抓好“吨糖田”的示范点建设。四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广西蔗区农户种植规模小,产量低,成本高,效益差。因此,必须在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原则下,通过政府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行连片种植,并鼓励种蔗大户办家庭农场,有利于种、砍、运、榨专业化生产服务,提高规模效益。

(二)调整和优化制糖企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向结构优化要效益。要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建议广西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对目前100多家糖厂进行分类,扶强扶优,优化结构,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是对企业基础好、规模大、实力强、布局合理、潜力大的一批制糖骨干企业进行扶持,并促使其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它们在各个经济区域的“龙头”作用。在此基础上,组建若干个区域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进行重点扶持。在集团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进行规模化的综合利用,形成区域性糖蔗加工和综合利用中心。二是对一些原料有基地,生产有基础,但因各方面原因,效益差的企业,要促其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三是对一部分布局不合理,原料无保证,长期效益差、亏损严重,极难维持下去的企业,要促其转产或破产。这样通过分类改革,促进制糖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实现制糖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深化企业改革,增强糖业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制糖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首先,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广西制糖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管理落后,内部管理大有潜力可挖。为此,制糖企业要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指导思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企业内部的全面改革整顿,努力降低供、产、销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提高出糖率,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在精深上做文章。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进行精深加工,变初级产品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精制产品,是广西制糖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比如搞小包装、精炼糖、方糖等等,既可繁荣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又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提高糖厂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广西大中型制糖企业应加大对综合利用的投入,充分利用糖厂的副产品,力争在3-5年时间内使糖厂综合利用产值上一个新台阶,提高糖业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蔗糖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按照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糖厂与蔗农、地方政府的关系。要本着扶持生产、让利于民的原则,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一是制定甘蔗保护价,充分调动蔗农家庭在蔗糖生产中的积极性。二是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完善“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龙头企业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关系。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蔗农实行股份合作的办法,引导农民靠拢企业集团,实行资产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

(五)建立和健全食糖储备制度,规范食糖市场,搞活流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食糖由国家商业部门统购包销,食糖的短期储备资金由国家统一安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食糖放开了经营,食糖的短期储存任务转给了制糖企业。但相应的收储资金却没能随同安排,糖厂被迫降价销糖来兑现蔗款,支付生产资金,使广西蔗糖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要保持广西蔗糖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必要在国家储备糖、实施工业短期储存糖以外,建立和完善地方食糖储备制度,以发挥政府调控糖市的作用。

广西的食糖批发市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缺陷就是生产和流通企业都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市场本身也不够规范。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建立和规范食糖批发市场及期货市场,使广西不仅成为糖业主要生产基地,而且也成为食糖的批发和期货供应基地。

(六)加大甘蔗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力度,缩短良种更替周期

抓好甘蔗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是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甘蔗糖份和农业、工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广西甘蔗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速度远远适应不了甘蔗生产发展的需要。品种老化,含糖份低。因此,今后广西在甘蔗良种的选育、推广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对引进和推广良种资金的投入,并实行甘蔗良种选育、推广基金专款专用。二是各基地县要逐步建立甘蔗良种繁殖基地,不断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的步伐。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甘蔗良种的推广。实行优质优价、良种补贴、科技培训、高糖高产示范等有效措施,推动良种的推广。

标签:;  ;  ;  

广西甘蔗产业二次创业的思考_甘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