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论文_于立泳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论文_于立泳

黑龙江省泰来县泰来镇人民政府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所指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就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劳动大军,是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转移是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

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2.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制度不健全。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是最大的壁垒之一。虽然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在逐渐降低入城的门槛,但幅度大都有限,借此很多城市在就业、住房、教育、保障等方面设立种种障碍,实施歧视性对待,把进城的农民推向城市体制的边缘状态,尤其是大城市,壁垒仍然高耸,限制外来人口进入的行业工种越来越多;其次,针对农民工的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仍不完备。劳动力跨地域流动就业,受传统观念、制度及城市原有条件的影响,难以与正常城市化过程实现对接,这使农民工一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与企业完全是一种简单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他们是企业的雇佣工,是不享受国民待遇的公民。如果长期无保障地跨地域流动,农民工年老之后,谁来承担他们的养老问题,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承担不了,他们的子女也承担不了。

3.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城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科技文化素质大大制约了农民向城市方向发展和向高端部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就农民本身来说,农民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在保守思想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下,也缺少了市场经济下应有的投资精神和创业精神,把自己束缚在土地上,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产业,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而退出的工作。同时,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服务和乡镇财经统计站下发的农经信息,由于经费和人力短缺并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的培训和致富信息并不能够使农民获得上岗的技术,这就使得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实际的技术能力无法上岗。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管理工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要引导各级政府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建立输出地和输入地用工信息对接机制,把政府管理从外出就业的行政审批、限制流动、办证收费转到支持与服务就业、农民工权益保护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管理上来,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合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连接农村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其运作和管理,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判断,以减少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三要建立和完善劳动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强化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的监管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目前,各地区外出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综合素质不高,没有专门技能,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所以,政府应该把培训作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调动政府劳动部门、地方各个行业、龙头企业和学校的培训积极性,在农村劳动力上岗前,根据工作性质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参加培训的农民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补贴,保证专款专用。在初次转移进城之前,政府可以对有意进城就业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每人都能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促进其就业。之后,政府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以及农民的个人意愿,再对农民进行二次培训,以提升农民工的专业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使劳动力能更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有效转移。另外,政府也可以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经商、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根据市场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非农产业转移。职业学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按需定教,因材施教,为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培训出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后备队伍,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建立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劳动保障监督,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农民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应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淡化和消除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心理;二是要切实开展好维权工作,加大维权工作力度,实施维权保障全国联网,在本地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设立维权保障代理机构,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在城镇定居的农民,有其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子女入学、自主经商办企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彻底打破现行城乡居民不平等的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投资兴办产业,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农民进城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论文作者:于立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论文_于立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