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延迟的计算与分析_物价水平论文

对货币时滞的测算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调控要做到适时,就要考虑到货币时滞(Time Lag)这一重要因素。我们以前忽视了货币时滞,近年来虽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文献,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失之于简单化和一般化,也缺乏定量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从贷款的变动入手来分析贷币供应量对工业生产、社会商品零售额和物价的时滞影响。

一、工业时滞

研究时滞最好从GDP开始,可是中国不公布GDP的月度或季度数据,研究工作只得退而求其次。卢建(1992)认为工业生产对GDP的波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即从工业时滞开始来进行分析。

调控经济的有效工具至少应该满足两点要求:1.影响性。它能对经济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2.可控性。也就是说,政府能容易和及时地控制和调整它的供给量。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工具是贷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12省市500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决定企业生产状况的首位因素是流动资金(朱毅等,1994)。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4)对2756个企业的调查,93%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47%的企业感到资金非常紧张;23%的企业因缺乏资金而开工不足。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组(1994)认为,银行贷款占企业流动资金的70-80%,它的变动直接影响着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货币当局来讲贷款是可控的。能源、原材料或交通运输设施需要长时间才能增加供给,贷款的变动却是即期的,一份文件即可。而且贷款供应量实际上也是软约束,虽然有信贷计划来加以限制,但这个计划是可以改变的,在执行过程中也是经常变动的(陆百甫等,1989;周正庆,1993)。贷款给了企业马上就能变成存款,进而可以用于备料和生产。

所以,从短期来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主要受贷款增减的影响。下面即以工业流动资金贷款①作为自变量(X)来描述工业增长(Y)。这里的时滞根据转折点法来选定。当中央银行增加贷款的时候,如果n个月以后工业增长开始加快,那么我就把时滞定为n个月,用t-n来表示;当银根开始收紧的时候,如果m个月以后工业生产开始减速时滞就定为m个月,用t-m表示。

但是,当我把1984-1992年作为一个整区间进行回归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时滞,关联系数(r)都太小,难以说明在工业贷款和工业生产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在这9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现了几个工业周期,而在不同的周期内时滞是不一样的。当我把整个区间划分为几个同工业周期相一致的分区间以后,得到的回归结果就好多了。例如,在1984年12月到1987年2月这个分区间里,时滞为2个月,回归结果是Y=1.27X[t-2]-0.28,r=0.72。

如果进一步把一个分区间再划为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贷款和生产的相关关系就更加显著了。这是因为在不同的阶段里时滞也不一样的缘故。例如,对1984年12月到1985年11月这个收缩阶段而言,Y=2.78X[t-1]-0.74,r=0.82;对于1985年12月到1987年2月这个扩张阶段来说,Y=X[t-2]-0.21,r=0.83。

表1 工业贷款的名义增长同工业生产的关系(%与上年同月比)

从表1可见,每信方程的关联系数(r)都大于0.8,说明在此时滞条件下贷款和生产的相关程度很好。略去的一个分区间是从1987年3月到1987年11月。在这段时间内贷款和生产关系不明显的原因是:

1.在此之前,贷款增长率连续10个月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从这样高的水平上来实施紧缩,是一种高位紧缩,紧缩的效应不会显著,也不可能立即显示出来,因为企业手里还有以前借来的贷款。

2.直接融资的扩大弥补了资金缺口。1987年中国开始在29个金融改革试点城市试行债券市场,让企业在市场上筹措短期资金。当年底包括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等在内的证券发行额达670亿元(谭安杰,1991)。1087年全年企业资金系数大体维持在1.6-1.9的范围之内,高于1.4的临界点②,表明企业资金并未真正达到紧张的程度。

3.通货膨胀。这需要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货款增长者是名义增长,如果剔除物价因素,情况便有所不同。事实上是,扣除了物价因素以后,1987年3月到1989年8月工业贷款的实际趋势是紧缩。

表2 工业贷款的实际增长同工业生产的关系(%与上年同月比)

上述分析是月份分析,如果进行季度分析可得下表:

表3 工业贷款的名义增长同工业生产的关系(%与上年同季度比)

表3同表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稍微有些差别是因为:

1.工业贷未包括的范围不同。在表1中既包括生产企业又包括供销企业,而公开发表的只是工业生产企业的季度数据,不包括物资供销企业。

2.收缩与扩张阶段合二而一。在中一时期内,季度数据的数目要少于月度数据的数目。一个工业周期二三年,月度数据能有二三十个,而季度数据不过十来个。如果再划分为收缩与扩张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数据多则七八个,少则三四个。这样做会使自由度太小,难以说明问题。

二、商业时滞

表4 商业贷款的名义增长同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关系(%与上年同月比)

由表4可见,从1984年6月到1985年7月,商业贷款的变动非但不先于销售额的变动,反而滞后于销售额的变动。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当时商业企业的自主权很小,他们只好被动地适应销售情况。如果本月旺销,商品一售而空,下个月商店才贷款大量进货以充实库存。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从1985年下半年到1987年底,全国商业贷款同社会商品零售额几乎同时同比例变动。1987年以后,商品销售的货币时滞是一两个月,也就是说,商业贷款的增减要领先于商品销售额的起伏一两个月。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自主权的扩大,商业企业已经不再只是衩动地适应销售的情况,而是主动地吞吐商品以引导市场销售了。

三、物价时滞

8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几次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国外传递,还有国家主动提价等等。诺顿(1991)和麦金农(1991)认为财政赤字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可我还是同意弗里德曼(1968)的观点,他有句名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一种货币现象”。

表5 总贷款同通货膨胀的关系(%与上年同月比)

在上述几个时期里,货币供应与物价变动的关联程度都不错。例外的情况也是发生在1987年:当时银根紧缩了,可是通货膨胀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同期工业生产的紧而不缩一样,是由于高位紧缩和直接融资。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在此我想提一下另外两个因素,一是价格改革,国家主动提高了某些产品的价格。据估计调价带动通货膨胀率约2个百分点。二是1987年以后总贷款中包括建设银行贷款,而在此之前不包括,数字不是同口径,因而不可比。

四、结论与启示

1.经济活动同货币供应量紧密相关。这种关系首先是因果关系,货款变动是原因,经济活动是结果。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关系可以简化为正线性相关。这同常识相吻合: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需要比较多的货币来支持。

2.经济中存在着货币时滞,货币政策要打提前量。当某种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它的效应要等到几个月乃到十几个月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因为经济运行有其固有的惯性,投入启动资金以后,经济运行轨迹往往是J曲线,即生产下降几个月以后才能转头上升。我国几次金融调控效果不佳,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货币时滞或者是没有掌握时滞的变动规律。所以,若想使调控适时适度,货币政策一定要打提前量。目前通货膨胀已经相当严重,如果现在着手实施中等力度的紧缩,通胀降到10%以下也需要一年左右。所以,若真想稳定物价,现在就要开始实质性的行动。

3.不同的经济周期有不同的时滞③。货币时滞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中国信贷时滞有拉长的趋势。例如,1987年以前,贷款的变动很快就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可是在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贷款对生产的影响滞后三个月。这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运行上的原因:计划已经弱化,市场对工业生产的约束越来越大;金融市场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销了贷款的影响。

4.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货币时滞。物价时滞最长: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购买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产品,在流通领域卖掉产品,职工得到工资,收入成为对消费品的需求,经过这一系列中间环节才对物价施加影响。王松奇(1991,P220)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可异语焉不详。根据我的研究,物价时滞大大长于工业时滞和商业时滞。这至少可以部分地解释前几次金融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1985年和1987年,中国两次抽紧银根。由于工业时滞短于物价时滞,我们遇到的首先是生产急剧下降。这动摇了紧缩信心,紧缩两次半途而废,经济矛盾越积越大。1988年通货膨胀扶摇直上,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可是由于力度过大,时间过长,等到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时候,工业衰退和市场疲软已经很久了。1993年第4季度银根放松,当我们还陶醉于高速增长的时候,通货膨胀已经卷土重来了。中央如果下决心控制通胀,紧缩银根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紧缩的第一阶段效应是工业减速隔几个月以后才能看到通胀下降,而且在生产滑坡之后和通胀下降之前还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滞胀。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

5.即使在同一个周期之内,不同的阶段货币时滞也不一样,扩张阶段的时滞长而紧缩阶段的时滞短。比如,1988年紧缩的工业时滞是2个月,而1989年扩张的工业时滞是3个月。这种现象很容易解释:企业扩大生产除了需要增加资金以外,还需要原料、材料有时甚至是机器设备的相应增加;而若想使企业减产只需抽紧银根这一短线即可奏效。

标签:;  ;  ;  ;  ;  

货币延迟的计算与分析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