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_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12)01-0141-07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比联系。在产业结构分析中通常采用一定的参照体系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美国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美国的产业体系是当代最先进的产业体系。研究美国的产业体系变化及相关内容,对于构建和推进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虽然较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了平稳持续增长态势[1]。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资料,从1947年到2007年60年间,美国现价GDP从244.1亿美元增加到14 061亿美元,现价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尤其是1967-1977年间,现价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32%。从实际GDP看,以2005年为基年,1947年的实际GDP为1 776.1亿美元,2007年达到13 228.9亿美元,实际GDP增长率达到3.40%,其中1957-1967年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25%。

2008年爆发了国际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大面积下滑,私人部门增加值贡献下降了2.1个百分点,政府部门的增加值贡献为4.3个百分点。私人部门占GDP的86.4%,因此,整个经济的GDP下降了1.3%。与2008年相比,增加值下降较为明显的行业是农业(16.4%)、采掘业(24.7%)、建筑(9.5%)和制造业(6.0%),其中耐用品制造业下降了8.3%、非耐用品下降了3.3%。但电力行业保持了5.5%的增长率,信息服务业增长率为1.8%,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增长了0.5%,艺术消闲餐饮等行业则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1 美国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利用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行业数据,将美国的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与国内的统计体系不同,美国的GDP构成中包括了政府部门的GDP贡献。2009年美国名义GDP达到了14.3万亿美元,其中私人部门贡献为12.3万亿美元,占86.4%;政府部门贡献为1.9万亿美元,占13.6%。1947-2009年间,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GDP贡献都基本保持稳定,私人部门的GDP贡献维持在85%~87.5%之间,政府部门的贡献基本在12.5%~15%之间。为了便于读者与国内进行对比,在此对政府的GDP贡献不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分析使用的是现价增加值数据。由于这是对现价GDP及增长率的估算,忽略了产品种类和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要谨慎地看总量和增长率的变化。

首先,看三次产业在GDP中地位和结构的变化。2009年,私人部门的GDP达到12.3万亿美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贡献份额分别为1.1%,21.5%,77.4%,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了70%。1947年时,三次产业总量达到2 137亿美元,三次产业贡献份额分别为9.3%,37.7%,53.0%。有关数据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http://www.bea.gov/industry/gdpbyind_data.htm。1947-1997年数据为1997年行业分类标准,1998-2009年数据为2002年行业分类标准,下同。

图1 1947-2009年美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

图1展示了1947-2009年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化。整体来看,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47年的9.3%下降到1.1%,下降了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37.7%下降到21.5%,下降了16.2个百分点;相应的,第三产业比重从53.0%上升到77.4%,上升了24.4个百分点。

图1显示,美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呈现向三、二、一深化发展的趋势,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三次产业体现出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特征。李悦(1998)研究认为,美国已经进入了服务业经济国的国情时代[2]。

克拉克认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由于没取得更早年份的数据,这里分析了1998-2008年间部分年份三次产业的GDP贡献占美国GDP的比例和各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可以看到,克拉克的观点在美国产业结构中有充分的体现,第一产业(农林渔猎)部门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相对较小,同时,第一产业占整个GDP的份额也只有1.1%左右,就业人口比例与GDP贡献份额基本相当,就业人口比例略低于GDP贡献份额。从第二产业看,采掘业、电力等资源性产业的GDP贡献相对于就业贡献较高;建筑、制造等产业的GDP贡献份额相对于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就业带来的GDP贡献基本是1:1的比例,第三产业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见表1)。

2 美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从结构看,第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此不作重要分析。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掘业、电力、建筑、制造业(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四类,1947年实现增加值805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285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13%,2007年现价增加值是1947年的35.5倍。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发贸易、零售业、运输和仓储,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专业化和商业化服务,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艺术、娱乐、休闲、住宿、餐饮服务,其他服务(不包括政府)等,1947年实现产值1 133亿美元,2007年实现产值93 09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62%,2007年现价增加值是1947年的82.2倍。

从第二产业来看,主要包括了采掘业、电力、建筑、制造业四类,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次是建筑业、电力和采掘业。从趋势来看,制造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47年的77.7%下降到2009年的59.3%,下降了18.4个百分点;建筑业、电力所占比例略有上升,分别上升10.7和6.1个百分点,采掘业基本保持不变,上升了1.6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1947-2009年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制造业又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耐用品包括:木材制品,非金属矿产资源,初级金属产品制造,金属制品,机械,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家用电器、组件,机动车辆、车身、拖车及配件,其他运输设备,家具及相关产品,其他耐用品等。仅获得了1977-2008年的相关行业数据,可以看出,除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在耐用品制造中所占比例增长了10.7个百分点、金属制品增长0.8个百分点、其他直通车设备增长2.7个百分点、家具及相关产品增长0.3个百分点以外,其余类别耐用品在耐用品制造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初级金属产品制造和汽车行业,分别下降了5.8个和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非耐用品包括:食物和饮料、烟草制品,纺织机械、纺织产品,服装、皮具产品,纸产品,印刷和相关支持类产品,石油和煤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等。数据显示,石油和煤产品在非耐用品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从1977年的5.2%上升到20.0%,上升了14.8个百分点,化工产品占非耐用品的比重也明显提高,从22.5%上升到28.5%,上升了6个百分点。食物和饮料、烟草制品占非耐用品比重虽然比较高,2008年达到了25.4%,但较1977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服装和皮具产品的生产,从1977年的9.9%下降到2008年的1.9%。

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从细分的小行业结构看,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租赁等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32.1%,较1947年提升了9.6个百分点,是对服务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行业;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在服务业中位居次席,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8.1%,较1947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5%,较1947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在服务业的比重下降最大的分别是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分别下降了11.4和8.8个百分点,批发贸易也下降了5.3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1947-2009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不含政府)

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金融、保险、地产以及专业化的商业服务等服务业在美国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得到上升。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在服务业中地位下降明显。但从总量来看,各个小的服务行业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见图4)。

为了识别美国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以行业GDP贡献和增长率为标准对重点行业进行了分析。图5以行业GDP总量为标准,可以看到,1947年以来金融、保险、地产、租赁行业的增长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为超过制造业(含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最重要部门,制造业退居次席。其次就是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它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继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部门,为服务业的迅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制造业的耐用品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让位于教育服务、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但在工业行业中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以2008年行业GDP贡献来计算,排在首位的是金融、保险、地产、租赁,产值达到30425亿美元;其次是专业化的商业服务,产值达到17479亿美元;第三是制造业,产值达到16 696亿美元,其中耐用品制造业贡献9 234亿美元增加值,非耐用品制造业贡献7 462亿美元;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增加值贡献排在第四位,达到了11 373亿美元。

图4 1947年和2009年美国第三产业结构对比

图5 1947-2009年美国行业总量增长态势

从1947-2007年60年间的行业增长率来看,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的专业化的商业服务,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信息服务业四个行业的现价GDP增长率超过了8.0%,电力、建筑、艺术、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服务等增长率在7%以上,批发贸易、采掘业、零售业等增长率在6%以上。这些行业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范·杜因(1993)指出[3],产业部门的创新是经济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显然,第二、三产业部门中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是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泉。例如,1952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发明的半导体,直接推动了美国相关部门的产业增长。

3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劳动力收入分配

前面已经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况。下面以1998-2008年的收入法GDP数据考察GDP的行业分配构成。收入法GDP核算也称为分配法GDP核算。它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美国的数据中主要显示了三项内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和营业盈余。

数据显示,1998-2008年间,全美国的各行业劳动者报酬占GDP的平均比重基本维持在55%~58%之间,税收比例在6.5%~7.0%之间,营业盈余在35%~37%之间,劳动者收入和企业资产收益占据了约93%的GDP份额。在私人部门,劳动者报酬相对较低,占GDP份额约为51%~53%,税收份额占7.6%~8.1%之间,营业盈余占37.6%~40.5%之间①(见表2)。

考察各行业的劳动者报酬、税收收入、营业盈余,可以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和行业的性质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一些行业劳动力密集,那么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就比较高(但人均报酬不一定高);一些行业资本密集,那么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就比较低,营业盈余就比较高;一些行业知识密集,劳动者报酬也比较高。如果以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高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为标准(70%左右),以下行业包括:第二产业部门中的建筑业,耐用品制造业(木材制品、初级金属制品、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和家电、汽车行业、其他运输装备、家具和其他产品),非耐用品制造业(纺织机械、纺织产品,服装、皮具产品,印刷和相关支持类产品);第三产业中的铁路运输、仓储,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债券、商品合同和投资,专业化的商业服务,专业、科学、技术服务,计算机设计和相关服务等,行政和废物管理服务,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这些行业中劳动者报酬大都在60%以上,个别行业劳动者报酬甚至超过了100%。

在这些领域中,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债券、商品合同和投资,专业化和商业化服务,专业、科学、技术服务,计算机设计和相关服务等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劳动者报酬占行业GDP的份额相对较高,另一些行业属于风险较高或劳动技能或劳动强度要求较高的行业,要么直接涉及到专业化的技能,要么拥有相对较多的就业人口,这也使得行业的劳动者报酬份额较高,如建筑业(见表3)。从建筑业收入分配看,劳动者报酬较高,多数年份的收入份额保持在65%以上,税收份额仅为1.1%或1.2%,营业盈余大约为33%左右。与全国GDP收入构成比较,建筑行业的劳动者收入报酬较高,税收很低,营业盈余则略低。说明建筑行业的收入从税收和资本收益转移到了劳动者报酬上。制造业领域的收入分配有着类似情况,看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相对于建筑业要略低7~8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税收占GDP收入比重看,美国对以下行业或部门有着较大的税收补贴: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通常补贴占行业GDP的5%左右,个别年份甚至突破10%;服务业中的铁路运输,通常补贴占到行业GDP的2%左右,2008年更是达到4%;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州和地方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补贴严重,联邦的补贴大约为2%,州和地方则高达15%左右。

例如农业,对第一产业(农林渔猎)来说,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相对较少,年度波动也较大,基本维持在24%~32%之间,营业盈余则达到71%~84%之间,税收构成更是为负,意味着税收对农民和农业资本进行了大额的补贴,年度最低补贴份额达到1.1%,最高时达到了15.1%。与GDP整体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逆向的变化。第一产业的营业盈余较高,与美国的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劳动就业人数较少、资本密集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农业数据看,税收补贴占农业GDP的比重最低的年份也达到了5.0%,最高甚至超过了20%,营业盈余最高更是达到94%,最低也接近90%。

一方面,类似农业和国有企业的行业得到政府的税收扶持,另一方面,各行业的税收份额占行业GDP的比重差别也比较大。例如,私人部门的税收收入占本部门GDP份额的8%左右,以此为标准,美国资源性产业的税收占行业GDP的份额就比较高。采掘业的税收收入份额占矿业GDP的10%~14%左右,石油和天然气税收份额约为14%~20%;电力的税收份额约为20%。另外,食品、饮料和烟草等行业的税收份额年度平均也超过了10%,最高达到12%以上,批发、零售、航空运输的税收份额也很高,分别达到21%~23%,20%,15%~20%左右。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从产业结构及收入结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期和2008年以来的三次经济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一致,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保持在了有限的范围之内,产业的增长率下滑幅度不大,行业的增长受影响不大。当然,这与美国庞大稳定的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2)美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上,1947-2007年的平均水平为3.4%;第三产业的名义GDP增长速度(7.62%)高于第二产业(6.13%)、第一产业(3.39%)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70%,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软化特征明显。

(3)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占第二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60年来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代表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行业在耐用品制造中所占比重增长了10.7个百分点,代表资源性产业和传统制造的初级金属产品制造和汽车行业,分别下降了5.8和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也下降了3.4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在服务经济中份额有所提升,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32.1%,成为服务业发展中贡献最大的行业;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占服务业比重为18.1%;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行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2.5%,较1947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传统的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份额下降较大。

(5)从收入分配看,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二者合计占GDP份额在93%以上。税收份额在美国经济中起着调节行业收入和行业保护的作用,对美国的农业、国有企业税收补贴较大。税收占GDP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鼓励私人部门发展和保障劳动者收入权益的特点。

以上结论表明,美国的产业体系较好地体现了产业结构的现代性:结构软化与服务化、技术创新与导向结合紧密等。这为研究总结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撑。事实上,一些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中指出了这些特点,如唐家龙(2011)的研究中着重提出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具有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的特点[4],将产业体系与劳动报酬、资源环境结合起来。

4.2 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产业体系发展最充分的国家。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产业体系代表着最先进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可以说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代表。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神话,但仍然不可否认,美国产业发展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陈佳贵、黄群慧(2005)认为[5],基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国情,经济现代化战略仍然需要以成为工业化国家为先导。

中国的发展还必须要以工业化乃至重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2002)指出[6],产业结构还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地理区位、社会历史因素、技术进步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

(1)要逐步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比例,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从工业化进入知识化进程,是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劳动者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服务业拥有庞大的增加值贡献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在美国GDP贡献中达到了66.5%,吸纳了65%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中国拥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充分发展服务业对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解决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要逐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服务的水平和价值。中国的产业体系还处于世界产业体系的末端,劳动力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从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可以看到,美国的GDP中,50%以上的收入分配给了劳动者,30%以上分配给了资本家,充分地体现了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体现了专业化人力资本(普通劳动力、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收益。美国的服务更多地体现了信息化、专业化的特点。目前占美国服务业GDP份额最大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和租赁行业,专业化的商业服务行业,教育、卫生和社会救助行业。虽然金融和保险等领域的监管不健全与这次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绝不容忽视。在国内,专业化的商业服务占GDP收入的比重还较低,重生产而轻服务的传统思维还在发挥着重要的滞阻作用。

(3)尤其要关注服务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国内兴起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狂潮”,但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领域。在中国当前工业化进程和重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无疑是正确的。但忽略服务业的发展,忽略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在新一轮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前面提到,美国服务业中发展最好的三大领域是:金融、保险;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教育、卫生等。这里面有哪些是中国能够发展,并且能够较好发展的领域,还有哪些是美国没发展好而中国有条件发展好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4)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和中国发展导向的税收体系。整体来看,美国的税收收入占GDP的份额比较低,约为7%~8%,对资源性产业征税较高,对农业补贴较大,对消费行业税收也比较高,其他行业的税收占行业GDP的份额基本维持在1%~4%之间。可见,税收和补贴是一个杠杆。要充分利用税收和补贴手段保护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产业,有限制地开发资源性产业,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也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

(5)必须在借鉴中反思,在学习中修正一些发展理念。美国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第二产业比重日益减少,对终端产品的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日益增加,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则成为产业的承接地,产业利润贡献给了发达国家,生产国劳动者的报酬相对低廉,而税收水平又相对较高。在这样一个差异面前,直接以美国的产业体系为参照或照搬,难免会成为效颦之谈。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如何充分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规避虚拟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根据这些数据,如果将政府的收入也作为资本收入,利用新古典函数估算美国经济增长时将劳动收入弹性和资本收入弹性划为0.55:0.45或者0.5:0.5是适宜的。

标签:;  ;  ;  ;  ;  ;  ;  ;  ;  ;  ;  

美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_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