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创新的思考论文

近年,国际军事形势日新月异,而对于军事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正因此,我们要将军事人才队伍的建设理念进行创新。按照原有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培养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队伍无法真正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故而,本文将结合新时代特点、原有培养理念问题、以及军事人才新要求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理念进行创新性思考。

对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创新的思考

□文|郝锐杰

新时代,习主席对军队人才培养提出了面向未来、部队、战场的三个面对,在总的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了概括。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进行军事人才培养必须把握的方向。而三个绝对、四个过硬、三个自觉的四有军人是习主席对新时代军事人才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军事人才的培养理念上要建立在习主席确立的总的方向上,并且要满足习主席对军事人才的具体要求。

军民融合

必然性。军民融合可谓是当前军队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在由非军事院校的培养的军官的比例上日、美、英分别占到了45%、60%、100%。除此之外,美、德、法等军事强国的军队中仍有大量毕业于非军事院校的文职人员。由此可见,单一的军事院校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国防的需要,军民融合已成国际趋势。另外,现代战争的关键是信息化,信息化战争需要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需要信息化人才。而信息技术发展快、涉及广、更新快,单纯依靠军队、军事院校是不足以培养足够多、足够优秀的军事信息人才。并且,尽管我国军队人才培养较之英、美各国时间较短,但是目前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军队、军魂、军事人才体系。但是单一的、封闭的军事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军事人才的需求。而地方院校专业齐、科研强、人才密集、培养体系成熟等优势能极好的解决军事人才供给问题。

现存问题。首先,军民融合在地方、军队中固然具有很高的认可度,但是对于军民融合的理解过于狭窄。其次,军民融合相关制度不健全,现行的《教育法》《国防法》《现役军官法》中对军民融合都有涉及,但是规定粗略、可操作性弱、缺乏良好衔接等问题比较突出。再次,模式单一,当前军民融合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是直招入伍、国防生、强军计划等,信息不畅、条块分割的问题困扰着军民融合在人才培养上作用的发挥。最后,地方培养效益不高。当前非军事院校所培养的国防生由于在高校之中的训练强度远不如军队,故而导致国防生毕业后到军队“水土不服”。再加之当前国防生中本科占绝大多数,与当前部队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需求并不完全对称。

军民融合的落实。首先,需求主导。军民融合中进行人才培养要坚持需求主导,既要统一规划,进行全国范围内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方式的顶层设计,在总体上做到军、地培养军事人才的协调。进而在军队、地方的军事人才培养上统筹分配,军队培养、联合培养、地方培养的人才数量、方向根据顶层设计合理落实。其次,资源共享。地方、军队一贯是我国科研、人才培养的两大阵地,各有优缺。对此一方面进行军、地人才双向流动,当前主要是军方的人才向地方流动,但是出于激发军民融合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进行地方院校、科研单位的人才向军事院校、军队流转,更贴近的进行军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硬件共享、资源共用。无论是科研、抑或是人才培养都对实验室、科研设备、信息资源有很高的要求。原来地方、军队都有各自优秀的方向,进行军、地硬件共享、资源共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军队、地方的双方科研、人才培养水平。

实战化理念的落实。一方面,贯彻三位一体。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成果。对此,第一要加强军事院校改革,做好军事院校的顶层设计,军事人才专业、数量、方向都要围绕实战进行优化。第二,加强部队实训,不仅在军队之中加强实战训练强度,更要在军校对学校进行高强度的实战化训练,避免军校学院到部队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面向部队、面向实战的教学机制。无论是军事院校,还是培养国防生的院校在进行军事人才培养时就要面向部队、面向实战。首先,在军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中针对部队、实战、岗位的需求进行动态设置、动态调整,以确保学院所学习内容具有充分的实战性、新颖性。其次,联训、联考培养。在日常的军事人才培养、最终考核上都与部队进行充分的对接,在平时培养中可以借用部队场所、器材甚至是训练,让学员与部队同训练增强实战性。在最终考核上院校、部队双方协定,使考核内容均是在实战之中需要的。

实战化

矿区内地下水含水层按含水层介质不同可分为孔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两种。孔隙含水层主要赋存于峰丛洼地、谷地的第四系地层中,为黏土和砂砾石堆积物;岩溶含水层分布于全区,主要为碳酸盐岩溶洞和裂隙含水层。矿体范围内,在峰丛洼地、谷地,岩溶含水层主要赋存于含矿层底板黏土层以下,通过溶斗、落水洞等直接贯通或地下水入渗等方式发生水力联系;在坡地直接赋存于含矿层以下或直接出露地表,并通过岩溶裂隙、构造裂隙或溶洞等发生水力联系。

缺乏实战化理念的问题。首先,核心军事能力不足,所有的军事人才培养措施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实战能力。尽管当前军事战争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更多地依赖科技水平。但是军人的实战能力在信息化战争之中亦极为重要。2013年习主席在国防大学就强调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水土不服”的本质就是实战化培养的缺乏。其次,缺乏现代化战争“两个能力”。1977年时小平同志就针对我国军队先对现代化战争的短板进行了两个能力不够的总结,而新时代,习主席在强调两个不够之外更加强调了两个差距、两个不足。

包括军事人才培养在内的一切国防建设的唯一目的就是在实战中战胜敌人,简言之,实战是军事人才培养的目的。但是,我国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平发展,所以除极少数军人参与国际维和可以体会实战之外绝大多数军人并无实战经验。因此,当前的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实战理念尤为重要。

将上述齿数代入(4)式中,得,即行星轮的个数最多为4个,但当k=4时,行星轮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小,易造成因连接行星架两侧板间的横梁截面尺寸太小而导致行星架刚度不足,在实际使用中行星架连接板与侧板交接处出现断裂损坏的情况[4],因此,选取k=3。

互联网+

必要性。互联网+可谓是近年最热的关键词,各行各业都在寻求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而互联网+在军事人才培养上亦有很大发挥。首先,整合军队、院校资源。由于军事的涉密信息过多,因此对军人的行为保密性要求很高,故而不便于针对各地方院校优势学科进行资源利用、学习。而在互联网+的时代就可以构建各军事院校、地方院校的优势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使军人、学院可以在营区学习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另一方面,当今是互联网时代,军队中大部分要面对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选择,如果不进行互联网+的培养会使其不适应地方生活。

落实军事人才培养的互联网+理念。第一,整合资源、建设平台。各部队、军事院校、军事科研机构以及地方院校都具有其优势专业、学科。由中央出面对各方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远程课程、mooc、微课等形式在军事人才培养上利用最优秀的师资、资源。第二,信息资源服务。部队中官兵的升职、调动通常需要进行岗位培训,但是基层训练任务重、时间紧,进行统一、集中的任职培训代价过高,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有士兵在工作地点在线接受任职培训极大的节省成本、时间。第三,职业教育。大多数的军人都需要面对转业、复员的话题,但是其由于长期在军队之中突然到地方工作会有不适应的情形,或者不具备谋生的手段。可以借助互联网+军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其在部队之中有一技之长可以提高部队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转业、复员之后可以依靠此谋生。针对此,部队可以组织集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线上课程,也可以给军人空余时间由其自行利用互联网进行职业教育。

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我国国防建设也面临着很大挑战,尤其是在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部分理念落后的问题,故本文针对新时代的战争特点、技术特点、时代特点对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理念进行了探讨。

后来有一天,村长要出门,在自家院子里呜嘟嘟发动摩托,有人传来消息,化工厂要给县里捐建一个养殖基地,看中了茶场那地方。村长当即手一松,摩托直接爬上了墙。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63729部队)

标签:;  ;  ;  ;  ;  ;  

对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创新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