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论文_曹奕婷

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论文_曹奕婷

曹奕婷 江苏省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4000

摘要: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教育的变革都朝着人们希望的现代化更进一步,可以看到他们的特点都是远离儒学,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最后朝着否定儒家经典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发展,甚至抛弃教育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人思索万千,就像人们想的那样,和现代教育相比,传统文化中的儒学经典就那么的格格不入吗?在西方的先进科学面前,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迂腐的吗?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甚至是在东南亚最近几个世纪的发展中都占着主导的地位,难道对中国现代教育只是绊脚石?我们有必要研究儒家教育的实质,研究它在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影响和地位,不停的进行反思,能达到“古为今用”,找到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现代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儒学;文化;现代;孔子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146-01

1.儒家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学。从史料看,孔子有“弟子三千”,培养了“七十二贤”。从孔子办学开始,就强调“诲人不倦”,在入朝为官的时候,也不会停止传道授业解惑。他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和深远,是公认的古代私学的创造者,后来有了儒家学派,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新纪元,将儒家思想的根基奠定起来。其根基有四个方面:

第一点是“有教无类”原则,是基本原则,接受教育的人不分贵贱、贤愚,有均等的机会。春秋以前,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让许多贫民后辈有机会接触了“六艺”,教育对象得到了扩大,文化知识也得到了遍及,在当时有相当大的进步作用。人的本性是相同的,因为后天学习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人,许多出生卑微的弟子,成为了优秀的人才,都是离不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

第二点的培养目标是“君子”。教给学生“仁”和“礼”是他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君子”应当是有高尚人格的、服务于统治者的。孔子认为学生有两种前途,登上政事舞台是一种,即“学而优则仕”,完成自己的政事目的。第二种前途是成为教师,收门徒进行讲学,传道授业解惑,即“君子儒”。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给前途也是非常火热的。

第三点是以“文、行、忠、信”为内容。要培养出君子,必须要考虑“品学兼优”,他的教育内容包括“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的是以《诗》、《书》、《礼》、《乐》作为书本知识;行:指的是实践;忠、信:指的是要在语言中表达自己的德行和情操。从以上可以看出德育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四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孔子认为应当按照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才能和理解能力来定,把深邃的意思教给理解能力比较好、才干较高的学生,相反,对于相对较弱的学生,不应该灌输过于深刻的知识。在四十左右的门生中,只有不到二十人和孔子进行对话,表明孔子是对少数学生的直接授教的,一般的学生只能接受辗转教育。孔子注意学生的特长,培养不同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有诱导式的教学,孔子拒绝死读书,希望学生们可以触类旁通,在学生苦苦思考也没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引导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孟子也促进了形成和完善了儒家教育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著名学者,他将儒学进行了完善,之后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是有关于孔子和孟子思想的阐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人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人们天生就有善心。他认为后天的环境会改变先天的善心,后天的恶习让人失去了善心,教育的作用比政事的作用更大。他注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和锻炼意志,强调“尚志”和“持志”,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就算要有自己的志向,并且必须是鸿鹄之志。要有“尚志”,首先要节制自己的私欲,培养出浩然之气,这样可以让人坚持自己的信仰,注重自我反省。

德育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首要地位,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以成为圣贤的君子。在教育中,把德育放在第一点,第二点才是知识。因为在儒家眼中,德行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得到。政事上的成功和失败,社会是否安定,都在于德育的成功和失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用德行来对人民进行教育,用礼教来对人民进行约束,才能让老人民知道廉耻,才能让老人民信服。“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人心。”德行教育才能使人民诚心悦服,善于实施政事手段很难征服人心,得到人民推戴。德行是治理国家得根本,德育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教育思想受到的冲击和现状

在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全面的冲击。许多学校禁止对诗经进行学习,淡化了儒家文化。当时的教育宗旨是:“注重德行教育,以实利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行。”之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恢复了学校的孔学典礼,孙中山作为革命派奋起反击,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最终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发生,高举着民主和科学得到旌旗,阻挠复辟尊孔,认为儒家文化是封建的思想,应该受到批判。西方的教育理论不停的被引进,在引进西方的的先进文化时,基本是使用“拿来主义”,并且排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陶行知先生拒绝对外国文化进行照搬,提出教育实践论,提倡“教学做合一”,在思想上把传统教育和现代的教育进行结合。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的教育失去了统治地位,在现代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下,仍然受到学者的批判。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陶行知学者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事形势,没有将讨论进行下去,没有真实的成果。在之后八年的时间里面,教育工作得不到理论的指导,仍然照搬苏联的经验,后来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注意到教育应该结合本国的状况进行调整。但是调整仍然不尽人意,建国到“文革”期间,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迂腐的封建思想,成为被批斗的对象,被遗弃了。儒家思想的远离了人们。如今,我国寻求现代化教育,因为对西方科学技术表现出思想保守和落后,产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卑现象,现在儒学慢慢繁荣起来,说明中国逐渐富强起来。人们发现儒家思想和传统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发展,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结:

从如今的状况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学生的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小进行的德行教育,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离不开传统儒家文化。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整体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世界文明的成果进行吸收的同时,是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过程,虽然儒学曾经受到了否定,但是在中国的各个时期中,都对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初等教育,特别是启蒙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指导新中国成立。我国目前的教育处于世界的前列,和儒家的传统教育分不开。

参考文献

[1]曾穗菁.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和融合看儒家文化在高校[J].广东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讨会.2007.

[2]臧梅.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

[3]焦德杰.儒教与现代教育的冲突融合及发展趋势[J].求索.2010.(2).

论文作者:曹奕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论文_曹奕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