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一步,效果大不同——听吴勇老师《童年“偷”着乐》有感论文_刘崇丽

枣庄市实验学校三年级语文组

2016年6月14日,与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同台执教了中段的习作课,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吴老师的习作指导课《童年“偷”着乐》。我第一次感受到习作指导课可以有如此清晰的环节,教师所有的教都显在了明处,落在了实处。这源于吴老师对习作教学的研究向前迈进的那一步,我从未想到过、从未听到过这样的课,观后有一种渐入佳境、于平淡无奇中见波澜的惊叹。

回顾吴老师的习作课《童年“偷”着乐》,细细品味,才发现这个设计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巧于布置的。

一、古诗导入,“偷”字多用

引入《池上》,寻找诗眼——“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在读诗中感受“偷”的意思,选择字典中正确的义项。引导孩子读古诗想象,做偷白莲的动作,品味“偷”的味道。

品:诗是最凝练的语言,吴老师又聚焦在诗眼——“偷”——围绕这一个字做足了文章。品课才发现“偷”字多用:1.切题——童年“偷”着乐。诗中的小娃不就在偷着乐吗?2.做“偷”的动作,初步感受偷,为下一步写感受“偷”、写好“偷”的动作铺路搭桥。3.“偷”的义项的呈现,看似引导学生明确诗歌中“偷”的含义,往远处看,更是在为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童年“偷”着乐,明确了写的范畴,拓宽了对“偷”的认识,也就拓宽了学生写的素材。

二、巧用文学作品,搭建习作指导的脚手架

“偷”不仅藏在古诗里,还藏在文学作品中。读《我要做好孩子》中的段落节选:金玲偷捡蚕宝宝。引导学生找“偷”的动作,学生集体起立演一演,感受“偷”的动作特点——迅速、隐蔽。再读感受金玲此时的心理,“偷”的心理——矛盾、担忧。

品:这里的写作知识指导,是依靠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支撑的。我们教习作,也就停留在动作、心理的层面,而吴老师向前又走了一步,怎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这是令人惊艳的。

吴老师选取的片段特别的妥帖,恰恰用在这里是如此的典型。是什么让他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想到了可以指导孩子写自己的童年故事的?又是什么让他想到童年的“趣”可以“偷”梁换柱的?只有灵感!只有长期关注、研究习作教学的,神才会赋予他灵感吧。

三、破译“偷”字,唤醒生活经验

想想在你身上有偷的事情吗?一语唤起学生对自己生活故事的回忆,此时,有几位学生说了“偷糖吃”、“偷看日记”……,最初的发言者说的故事总会勾连起更多的童年故事来,这个故事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因回忆而更闪亮起来——偷穿妈妈的高跟鞋、男孩偷着化妆、女孩偷吃狗粮……

品:故事的不拘一格赢来台下老师的阵阵掌声,吴老师的精巧用心在这里才呈现出来。是的,只有“厚积”才会“薄发”。

四、事在心头,诉诸笔端

“偷”字勾起了那么多事,那就请你写下来。“我与作家PK”:①从你的童年生活中选择一件与“偷”有关的往事写一写。(比一比:谁的生活更鲜活!)②通过敏捷而隐蔽的动作、矛盾而担忧的心理描写,将事情最精彩的部分写成一段话。(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具体。)③写作时间为8分钟。(比一比:谁的笔头更顺畅。)

品:写是有指导的,要与作家比一比,比什么?怎么比?吴老师交代的清清楚楚。这个写作提示,明明白白地体现了吴老师的教学内容。

五、高潮在最后,点评出奇招

8分钟后,老师出示了一个“尚方宝剑”——星级评价表:

学生起来读自己的片段,其余学生评价该给几颗星,学生交流氛围踊跃。

品:这个星级评价表,给学生评价的标准,习作的点评权不只在老师手中,也在学生自己手里。在这节课上,学生成了评价作文的主体,老师的充分尊重引起了学生评价、交流的积极参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最后就评什么。的确是教在明处,落在实处。

好课是要细细品的。课如其人,吴老师的课就有着南方人的精巧。作为北方的小女子品也只能品出其中的一二吧。

谈“获”,我的收获:习作教学应该像阅读教学一样要明确教什么,如果我们老师弄不明白自己教什么,搞不清楚教的知识哪些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这次习作与以往同类习作不同之处的话,那不如不教,留给孩子写作的时间。

最后,谈“惑”。是不是所有的习作指导都能找到更下位的“精准知识”呢?这样的“精准知识”已经找到了多少?宽泛的话题找不到,必须要化为小范畴的话题,这个我们哪儿有时间寻找呢?假设完美的状态,我们都能找到每课一得,找到教的写作知识,那会不会形成学生统一的语言风格,太过于模式化?

我欣赏这堂课,但跨出这堂课看习作教学依然存在很多困惑。

论文作者:刘崇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向前走一步,效果大不同——听吴勇老师《童年“偷”着乐》有感论文_刘崇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