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哲学及其思想性--浅析波普尔的“世界一、二、三”_哲学论文

多元哲学及其思想性--浅析波普尔的“世界一、二、三”_哲学论文

多元哲学观及其思想性质——简析波普尔的世界1、2、3,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质论文,哲学论文,思想论文,世界论文,波普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世界1、2、3或三个世界理论,广泛流传于我国80年代,渐趋悄逝于90年代初,至今似乎已趋历史了,然而其哲学观的广泛影响并未消失。回顾与反思这段历史,一个勿庸讳言的事实,即世界1、2、3的哲学观研讨、揭示,始终被淡化,被挤到世界1、2、3的科学观或方法论炽热研讨的后面。世界1、2、3确有其新颖的科学观、方法论价值,但却内含西方哲学固有的形而上学观及其折衷主义特质。世界1、2、3的思想性质即是一种形式上的多元哲学观,是现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特有的表征形式之一,名义上强调哲学基本立场、观点、原则的多元化,主张多视角探寻,实际则拒斥、曲解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扭曲问题的本质,为精神一元论张目。析分世界1、2、3的哲学要义、性质,辨别理论是非,将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制导、规范意义。

关键词 哲学观 本原 实体世界 思潮

世界1、2、3,或称三个世界理论,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基本论题。自从6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举世瞩目。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在我国引起热烈反响。世界1、2、3是科学哲学一种新颖的科学理论模式,这点国内哲学界已有共识,但其思想性质如何?则看法不一。一种基本观点认为,世界1、2、3不是哲学一般问题,而是科学哲学的独特论题,是关于知识进化或宇宙进化的三个层次问题,其探索的形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另一种基本观点认为,世界1、2、3确实是关于知识进化或宇宙进化的研讨,并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但以多元哲学观为出发点,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具有“超越”性。我认为后一种看法较为全面,涉及到世界1、2、3的思想性质。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关于世界1、2、3提出多少新颖独特的论点、见解,而在于否定哲学基本问题之后,构造出并列的三个世界实体。波普尔强调,三个世界实体虽然有先后差异,但世界2决不是被决定的,而世界3与世界1、2相比,其实在性更毫不逊色。因为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是“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世界[①]。其中每一世界实体都有自身的逻辑,波普尔特别注重世界2、3的区分,有其合理性,但注重世界2、3的区分,是为了赋予世界3“充分的本体论地位”[②]。

是否真正存在“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世界?回答是否定的。其一,且不说将世界1、2笼统当做两个本原式的实体世界,在哲学基本问题对立的意义上已讲不出什么可靠的理由,那么世界3就根本称不上本原式的实体世界,世界3只能是世界2的产物,是世界1长期演化的结果。第二,世界3是知识理论、问题境况、假设检验、艺术作品、语言逻辑等客观产品形态,不能与物质世界实体等同,物质世界实体与客观产品形态是不同层次的概念、范畴、问题。其三,哲学史无所谓三个世界实体的争论,无论是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还是洛克的认知观念,以及科林伍德的思想预设,都难以证实三个世界实体的论点。世界是物质系统(波普尔称为世界1),精神(波普尔称为世界2)是物质系统在人脑中的再现,精神产品(波普尔称为世界3)是人脑对物质系统、精神系统抽象、创制的结晶。精神产品的内容源于物质、精神的规律性,精神产品的形式则是人脑重构的结果。无论精神或精神产品多么客观、自主,必受物质系统所决定、制约,这是任何哲学思维都无法回避的基本前提。世界1、2、3没有能够超出哲学问题的范域,恰恰界定于哲学根本论题之中。

诚然,世界1、2、3并未完全否定哲学研究传统,把其称做“形而上学”,并承认是“科学的幼年”,作为知识背景信念制约着三个世界的研讨[③]。但波普尔坚持“形而上学”属于科学发现范围,在科学辩护范围没有存在余地。在温和地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波普尔却坚持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试以两组推论形式为例:(1)传统哲学是非科学的实在论研究,非科学的实在论研究等于空洞思辩,空洞思辩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无法被检验,所以,传统哲学是无法检验的本质主义研究。(2)科学哲学是科学的知识论研究,科学的知识论研究等于问题探索,问题探索是系列否证,系列否证即是可检验,所以,科学哲学是可检验的科学主义研究。尽管后来他对两组问题的细节时有松动、变化,但是两组推论形式的前提,即传统哲学的错,科学哲学的对,则是确定不移的。可见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用科学哲学一种方法直接衡量、规范哲学一般方法,用科学哲学问题等于、并代替哲学问题,把科学哲学探究形式绝对化,从而混淆不同层次的哲学问题。

世界1、2、3正是这种代替、混淆的产物。波普尔把代替或转移后的哲学论题,叫做科学知识论或认识论问题,问题中心是世界1、2、3的知识进化、增长,尤其突现世界3的知识进化、增长,因而他称世界3是“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这个著名命题虽有其立论根据,但其思想的形而上学性却不言而喻。第一,任何知识理论产品,不论怎样客观、自主,都必是认识主体(个体或共同体)思想形式的客观再现。思想成果或思想产品,总是认识主体关于客体诸层次、方面建构的结果。从任何视角讲,认识论总是有认识主体的,不存在“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显然,把世界3的客观性夸大了。第二,尽管一定认识论形式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自主性,不依认识主体后来的新构思、新发现、新设想而转移,但也无法作为抹煞与认识主体内在相联的根据。认识主体的决定性与知识产品的自主性紧密相通,不能截然分开,绝对对立起来。可见,波普尔割裂了二者间的必然联系。第三,“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排斥认识论的前提。世界3作为自主的客观知识世界,归根结底是人类主体一定社会实践的结晶。即只有人类主体不断地社会实践,才有日益丰富的人类科学、文化、理论、思想及其产品形态。认识论必有认识主体实践的基础、前提,“波普尔为了考察科学进化的纯粹形态,又是以抽掉更复杂的社会条件为代价的。当他忘记了这一点而试图片面夸大这个抽象模式时,他的科学哲学就逐渐失去了思想魅力”[④]。

夸大世界3,必然贬损世界1、2,为此,波普尔把三个世界做心理的和逻辑的,经验的和理性的,发现的和辩护的,外史的和内史的区分。前者属于经验科学问题,是世界1、2的范围,后者属于科学哲学问题,是世界3的范围。由此他突出强调世界3的自主实体地位、意义,系统描述、论证世界3的自主发展逻辑性,断然判断任何超出世界3范围的研究纲领必定是先天错误的,必然归属经验科学问题,而经验科学问题对世界3无任何发言权。由此可见,代替或转移之后的论题中心,形式上是世界1、2、3,内容上则是世界3;现象上是多元的,本质上则是一元的。如同历史上的二元论一样,是精神一元论的独特变形。

转移哲学论题之后,波普尔相应地变换了哲学论域:即变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为世界1、2、3的相互关系;变意识形态的相对性,为世界3的自主性。

由此,他竭力坚持以下观点:第一,世界1、2、3是三个实体领域,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只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只要存在三个世界,它们之间就只能相互作用,没有任何一个世界能对其它世界起唯一的根本决定作用。第二,相互作用排斥所谓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因为决定与被决定和相互作用是不相容的。第三,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世界1和世界2相互作用,出现世界3;世界2和世界3相互作用,具体化为世界1;世界1和世界3相互作用,以世界2为中介。三个世界各有自己的形式领域,是平行的相互作用。第四,世界3居于突出地位,一是世界3的成员可以在世界1物质化、具体化;二是世界3的成员在世界2范围内有其自主性。世界1、2都不具备这个素质,因为任何一个科学问题、讨论、检验等本质上都是运用世界3客体的一种操作[⑤]。

上述观点,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含有许多合理因素。例如,先有物质世界,后有精神世界,再有精神产品世界,从发生学意义上描述了精神及其产品形式的必然性。又如世界3是人造的,具有能动性,世界3对我们的影响甚至比物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还要大。这样讲也不过分,因为精神的力量确实是巨大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把许多合理因素肢解了,变成了一个个片断,使合理因素失去本来意义,成为变换哲学论域的工具。比如他强调世界3是人造的,就是个模糊字眼。精神产品当然是人造的,这是普通常识也能接受的,但人造的要有客观前提。其一,究竟是人的正确创造,还是人的片面创造?是科学的探究,还是科学的狂想?因为在人造的字眼下,可以隐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倾向。其二,波普尔正是抓住了人造的把柄,把人造的合理思想片面化、绝对化,把本来合理的元素分离,使之极端化,脱离普遍联系的整体,背离客观前提,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其三,在一系列新奇的命题、论点导引下,把精神及精神产品的源泉取消了,只剩下世界1、2、3的相互作用、逻辑性和自主性。显然他的赋有启发性的精神出现的观点,只是一种“暂借”法,当他用批判理性主义观点探讨问题时,便必然地排除这个初始条件。他说,“我的主要论点之一是世界3的对象可以是实在的:不仅在于它们在世界1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而且也在于世界3方面。作为世界3的对象,它们可以引导人们去生产其他的世界3的对象,并从而作用于世界1;我认为同世界1的相互作用——甚至间接的相互作用——是称某一事物为实在的决定性论据”。这后句话就是波普尔的“暂借”法。“当然,我充分意识到这一事实:即相互作用学说完全是老式的。尽管如此,我提出要维护相互作用和老式的二元论(只是我拒绝所谓的‘实体’的存在);我甚至还要维护多元论,因为我认为有三种(或许更多种)相互作用的层次、领域或世界……”[⑥]。这后句话才是波普尔的思想真谛。

世界1、2、3的平行相互作用在特定含义上讲是允许的,无可非议,但必须指出在实体问题上无所谓平行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必有决定论基础,绝不能凭空出现相互作用。同理,世界3的自主性,也只能是由物质世界状况和精神世界水平双重制约基础上的自主性,其自主性是必然的,但不是绝对的自主性,而是相对的自主性。

概言之,我们十分注重波普尔关于世界1、2、3的新颖探究,尤其是世界3在科学知识进化中的作用,在科学与哲学相互砥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它显示了科学哲学思维的优点、长处,即所具有的独特思路和求索的品格。对于我们从事科学哲学的反思具有启迪性,这点在80年代初国内哲学界就注意到了,并给予充分的肯定[⑦]。但是,波普尔的世界1、2、3是以吹胀世界3为前提的。科学知识、语言、逻辑的描述和论证是必要的,然而这不是科学哲学探究的全部,基点在于科学知识、语言、逻辑所抽象的理论内容是否与具体科学实践相统一,是否正确揭示科学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并受其制约。即是否合理地总括出认识、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系统、价值系统。科学哲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知识、语言、逻辑形式追踪并预构科学发展的运行轨迹,实现一般哲学观的功能转化,以确立唯物辩证的科学观、价值观、方法论。而波普尔则拒绝这个根本问题,把探究视角仅局限于科学知识一般进化的逻辑形式上,并把其无限化,使世界3远远超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这样一来,科学知识进化必然失去客观根基,科学理论重构必然导致难境。这就与科学哲学的探索目的、价值模式相悖了,而为其形式上的多元哲学观作辩护。

世界1、2、3,是多元哲学观的一种典型形式,不仅具有变形的多姿,而且又具实证的色彩,加上用科学语言、逻辑的生动形象化描述、论证,显示其在当代“新”、“特”的思想魅力。然而,这些只是一种研索的形式、现象,直接根源于对现代科学实践研究方法的简单类比、模仿,而其研索的思想观点则渊源于近代西方种种所谓折衷主义思潮。

在本世纪初,列宁就系统地批判了打着20世纪最新实证论旗号的经验批判主义思潮,指斥把感觉形式视为客观实在的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揭示其折衷主义性质。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鼓吹超越的“实践一元论”,强调“实践一元论”的中立性。而到迄今为止西方种种科学主义思潮,均以越居传统哲学之外的折衷主义思想样态出现的。这一系列折衷主义的近代始祖当属休谟,直接来源则是孔德的实证论和马赫的要素说。世界1、2、3正是这种折衷主义思想观点的延续,同样是在转移哲学论题,变换哲学论域,以科学探索的形式展开的,只不过表现得更奇异、更精致。

多元哲学观,也即折衷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时髦,它首先强调与传统哲学划界,坚持哲学思维的多元化,即主张有多种基本立场、态度、倾向的并存。名义上鼓吹多元化、多视角探寻,实际上则排斥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即仅限于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多元化探讨。其表现形式似乎客观、公正,超脱哲学基本问题之外或之上,实则扭曲问题本质,为精神一元论张目。哲学历史反复证明,多元哲学观从来就不多元,而是以多元为论据,曲解唯物主义,偏袒唯心主义,如同著名的二元哲学观的辩护立场、观点一样。

此外,多元论或多元化可以做为一种思想方法或研究方法,即用多视角探求、研索。例如新老三论。新老三论的方法必定是多元的,但不是有关世界实体问题。世界1、2、3尽管有其多元探寻的方法论一面,但主要地是有关世界实体问题,是实体问题上的多元论,具有明确的哲学立场、观点、原则,然而却罩上科学探索的光圈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犹如真的改变了传统,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通观世界1、2、3全部基本命题、论点,完全是有关科学分界的标准、歧议;有关三个世界命题的饶有兴趣的解说、例证;有关科学问题、理论探索形式、论争;有关知识增长、进化图式的描述、论证等,只有透过这一切探索的形式,追溯有关探索的思想观点、倾向,才能窥见其一般哲学观、科学观的基本立场、态度、原则。世界1、2、3思想性质是机械论、折衷主义、相对主义的综合,这种综合明显集中在世界3问题上,即一切知识理论都是有限而短暂的,仿佛确定的知识理论不复存在;一切知识理论的进化逻辑周而复始,无可靠的运行法则和既定目标;一切知识理论的进步如同灾变,是一种永无揭明的逼真;一切知识理论的源泉无法探测,因为知识理论以无知为前提,无知是有限知识理论的源泉[⑧]。

质言之,按真实意义,世界1、2、3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形态,既有其独特的科学探究方法及合理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吸取,同时,又有其哲学研究的形而上学痼疾,必须予以科学分析、批判。(1)当波普尔陈述世界1先于世界2,世界1、2相互作用,出现世界3的时候,其中包含着诸多赋有启发性的科学观点、方法,显然是用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解释问题;当波普尔专注三个并列着的实体世界,而世界3更基本、更重要,构成世界1、2的根本条件的时候,这时的世界1仅是一个暂时的过渡环节罢了,一旦三个实体世界相互作用,就必然排斥本原与派生的关系问题,拒绝世界2,特别是世界3派生的事实,这是用一种唯心主义观点说明问题。因而,世界1、2、3相互关系的实质被摒弃,决定论由等同论取而代之,一元论变成了多元论,世界1、2、3的哲学思想功能就在于此。(2)当波普尔认为世界3表现为客观知识世界,并有其必然来源的时候,其间阐述了许多认识论的独道见解,甚至是精辟的见解,显然又是用一种唯物主义观点理解问题;当波普尔把世界3的客观性无限膨胀,变成自主的实体世界的时候,便断然无视世界3的知识内容根源于世界1,世界3的知识形式内在于世界2的事实,这又是用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处理问题。因而把知识形式绝对客观化,使知识形式与知识内容相分离,阉割了认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世界1、2、3的哲学思想要义就在于此。

注释:

① ⑤见〔英〕卡尔·波普尔著:《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373页。

②见江天骥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③ ④见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110页。

⑥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10页、443页。

⑦杜汝楫:“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尔哲学介绍之一,见《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6期。

⑧见〔英〕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标签:;  ;  ;  ;  ;  ;  ;  

多元哲学及其思想性--浅析波普尔的“世界一、二、三”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