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斐洞篇》灵魂观的逻辑结构论文

论柏拉图《斐洞篇》灵魂观的逻辑结构论文

论柏拉图《斐洞篇》灵魂观的逻辑结构

董爱琳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550025)

摘要: 柏拉图《斐洞篇》作为苏格拉底灵魂观的翔实记录材料,该书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哲人面对死亡的态度,论证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本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试图对该书的主旨进行提取和梳理,从而厘清苏格拉底论证灵魂不朽的逻辑进路。

关键词: 《斐洞篇》;灵魂不朽;灵魂回忆说;灵魂纯净说

柏拉图对话集《斐洞篇》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关于爱智慧的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灵魂是否不朽等问题与众人谈话的情景。对话开始粗略的介绍了关于苏格拉底的案子判了好久才处决是因为进香期间的禁忌以及苏格拉底作诗的事情。接着以“自杀”为切入口,自杀是不允许的,苏格拉底认为神灵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作为神灵的所有物之一,没有经过神的允许,我们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苏格拉底又说“哲人应做好死的准备”,格贝认为这与人未经过神灵的允许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相冲突。转而将对话聚焦于:灵魂是否存在于人的生前死后以及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上?

文中在研究常用的人眼瞳孔定位方法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边缘检测和椭圆拟合的瞳孔定位方法,该方法定位速度快,对变形瞳孔有很好适应性,但是容易受到眼睑遮挡,光斑、阴影等干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适合红外条件下的基于椭圆拟合的瞳孔定位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瞳孔定位改进算法有效减少反射光斑及睫毛等对定位的影响,并且弥补了固定阈值分割的不足。

一、灵魂存在于人生前死后

关于这个问题,对话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肯定的回答:灵魂在人出生之前和死之后都是存在的,不仅如此,灵魂还存在于生死互生互逆的过程中。在苏格拉底的回答中,他通过“知识回忆说”和“灵魂轮回说”等重要理论,使他关于灵魂观的论证更具说服力。

(一)“知识回忆说”与“灵魂轮回说”

首先,苏格拉底通过“知识回忆说”证明灵魂在人出生前与“理念”同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论证学习就是回忆,他认为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必定是从先前已存在的知识中获取,而这种先前的知识必定在我们出生前依托灵魂才得以存在。因此,灵魂必定在人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二是例举“等”的原型与“等”的具体事物关系的例子,认为“等”的原型作为恒定不变的事物,它拥有一个“等”的理念,而“等”的事物是作为变化的具体的事物,我们对“等”的原型的认识是通过感官认识具体相等的事物来认知的。而感官是出生时存在的,那么“等”的原型只能是在感官产生以前存在,且关于“等”的原型的知识必须依赖于灵魂存在,故灵魂则存在于人出生之前。苏格拉底认为,我们一直都有关于事物本身的认识,或许只是遗忘了,人出生以后我们只有通过感官认识具体的事物来回忆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回忆获取。苏格拉底的“回忆说”既肯定了通过感觉所获得的认识,同时又证明了灵魂在人出生前就已存在且具有心智。

其次,苏格拉底用“灵魂轮回说”来证明灵魂存在于生死互生互逆的过程中。一方面,他通过归纳法得出每个存在对立面的事物都只能从它的对立面中产生。如一个“坏”的东西曾经必定以“好”的状态存在过,否则这个东西就不能称之为“坏”,因而“坏”是“好”中产生的。同理,在生与死构成的对立面中,“生”从“死”中产生,“死”也是因为“生”才得以存在。另一方面,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必定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不是直线运动,否则这个世界将变得黯然失色,永远处于死的状态而再无新生命的东西,因而生死必定是互生互逆的过程。在生死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人的灵魂必定在两者之间轮回。所以,人死之后,灵魂实际上由生轮回到死,再从死回到活,它总是以某种状态存在,因而它并没有消灭。

(二)人死后灵魂不灭

最后,格贝认为以上只证明了灵魂存在于人出生以前和生死交替的过程中,但并没有证明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对此,苏格拉底从灵魂的属性出发再次论证“人死后灵魂依旧存在”的结论,他认为组合物相对于非组合物而言是易于解体的,许多变化无常的事物极可能都是组合物,而始终处于恒定状态的必定是非组合物。如“是者”本身属于非组合物,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去把握,相反,众多的具体事物则属于组合物,我们往往通过感官来辨别它们,这两类可以划分为不可见事物和可见事物。对应于身体部分和灵魂部分,身体是变化多样、易于分解的,而灵魂则是神圣的、不朽的、不可分解的,一个人的死,不外乎是身体的分崩离析,但是“那不可见的灵魂则要进入一个跟它本身一样高贵、纯粹、不可见的地方。”1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在人死之后,灵魂依旧存在。

在苏格拉底即将行刑时,他不愿朋友因为其离开而深感悲痛。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感官感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肉体的感官也无法感知到事物本身。再者就是肉体的存在,使得我们忙碌在满足肉体的需要之间,其欲望是无法填补的,而活着就需要不断满足肉体的欲望,无法获得真知。所以哲学家渴望赴死,他们追求的是灵魂与神及贤人同居。死亡仅意味着灵魂与肉体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的状态,爱智慧的人常常关注的是形体之外的灵魂而非肉体,他们总是希望尽量将两者分开。因为对于追求真理而言,“形体使我们充满各种感情、欲望、恐惧以及各种幻想和妄想。”5死亡就是灵魂摆脱肉体的最佳方式,这将是对灵魂的净化,因为灵魂只有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才能更好的沉思。

二、“灵魂不朽”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40页.

在本次试验中,植被为点状黑色。但由于融合时全色波段替换了原来的绿色成像通道,因此光谱信息失真较大,不利于地理国情普查地表信息判读与提取。

根据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更加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重视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在此背景下,以前更多地被用于职业教育和操作型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不少应用型大学的重视和使用,逐渐在一些操作性甚至理论性课程中得到实践和验证。

每一件事物都存在一个实体,即事物本身,而其他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因为分有了这个实体才得到了他们的名称,换句话说,“有各种各样的‘型’存在着,分沾这些‘型’的其他事物从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称。”3那么这里存在两种对立,即实体和分有实体的具体事物,且对立的实体之间不可相互转化,而分有实体的具体事物则可以。对话以“奇数”和“偶数”为例进行比对,认为偶数的实体不会变成自身的对立面——奇数的实体,如“三”虽然不是偶数实体的对立面,但是“三”也并不接纳偶数这个实体,因而“三”永远伴随着偶数的反面。也就是说“不仅相反者不会容纳其反面,带着一个相反者实体的事物也不会接纳该实体的对立物。”4同理,灵魂使肉体活着,而活是死的对立面,所以灵魂不会接纳死亡。不接纳死亡的东西即不死或不朽,当灵魂与死亡相遇时,灵魂不会变成对立面,而只会远离它。

三、“灵魂纯净说”

但这个论证并未说服格贝和辛弥亚两人,他们以和声和带弦的竖琴来反驳,认为和声就如灵魂,竖琴犹如身体,如果将竖琴的弦割断,那么和声则不存在了,因而与上面论证的结论不符。苏格拉底认为他们的类比是不当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认为既然辛弥亚同意了灵魂回忆说,也就是承认灵魂存在于出生之前,而和声并非存在于琴弦之前;其二,和声是琴弦协调的一种和谐,和谐是一种美的事物,如果灵魂也如和声一样和谐,作为美的东西存在,那么也就是说所有的灵魂都是美的。但显然我们总是说“一个灵魂是理智的、道德的,因而是好的,另一个灵魂是愚蠢的、邪恶的,因而是坏的,”2这明显与所有灵魂都是美的不相符;其三,和声受到的是琴弦的控制与摆布,其作用是单向的,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并非如此,他们之间还存在一种双向的斗争。因而,格贝和辛弥亚的反驳并不成立。

到此,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关于灵魂存在于人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论证思路,进而推演出灵魂不朽的结论。柏拉图将这一论证过程详细地记录在《斐洞篇》中,为后来学术界研究苏格拉底的灵魂学说提供了丰富而又翔实的理论资源。

苏格拉底已经证明了灵魂是不朽的,那么也就是说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这种分离的状态使得苏格拉底在死后仍然可以存在、可以专心致致的去思考和探索,并且能够使自己得到净化,以便找到真理。因而苏格拉底并不畏惧死亡,相反,作为哲学家的他更加渴望赴死。同时,哲学具备解放和净化灵魂的作用,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因而哲人期待哲学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易非不想哭,易非觉得为这个一个男人不值得哭,但她还是哭了,在几天之后,一个大雪纷飞,她醒来却再也睡不着的夜里。

注释:

黄伟走到两眼发直的孙敬文跟前,拍拍他肩膀:“放心,我们都是见证人,会替你主持公道的。你喜欢睡有窗那边还是没窗那边?”说罢,拎起了孙敬文的行李。

格贝认为以上论证了灵魂生前死后存在,但如何证明它永恒存在呢?苏格拉底对他的问题回应如下: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56页.

3.同上,第267页.

4.同上,第272页.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19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余雅洁.谈柏拉图《斐多篇》之灵魂净化说[J],大众文艺,2015(23).

[3]丁纪.柏拉图《斐多》篇论灵魂不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作者简介:

董爱琳(1995.06- ),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哲学(伦理学)。

标签:;  ;  ;  ;  ;  

论柏拉图《斐洞篇》灵魂观的逻辑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