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锰系整体式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_周灵怡,郭士义,龚燕雯

上海电气电站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600

摘要:本文研究了部分过渡金属对苯的催化燃烧,并挑选出催化效果最好的Cu、Mn单一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其催化活性及二者复合后的催化活性,同时采用XPS、TPD等手段分析其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

关键词:催化燃烧;整体式催化剂;Cu;Mn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虽然活性相对较低、起燃温度高,但成本低廉,且在一定条件下活性可与贵金属媲美。因此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也是VOCs催化燃烧中的研究热点。常见的Cu、Mn、Fe、Co、Cr、V、Nb、Mo等氧化物催化剂。

单一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活性仍不甚理想,且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单一氧化物易发生相变且与载体发生反应而导致失活。复合金属氧化物之间存在结构或电子调变等相互作用,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比单一氧化物的催化剂要高。有文献报道[1-3],铜锰复合氧化物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主要活性相为CuMn2O4尖晶石。另外,Ce-Zr复合氧化物广泛用于汽车尾气催化剂中,这不仅是因为Ce-Zr复合氧化物可储存或释放氧,形成更多的晶格缺陷,提高晶格中氧的移动及扩散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4,5]。

在本章研究中,首先对单组分非贵金属进行了筛选,得到活性较好的的Cu、Mn氧化物,但其催化活性仍较低。接着以铜锰复合氧化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铜锰摩尔比和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活性较好的CuMn2/Al2O3系整体式催化剂。在本实验组的研究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催化剂的低温催化燃烧活性能,考察了Ce、Zr的添加对CuMn2/Al2O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1、单组分过渡金属M/Al2O3系整体式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1.1 催化剂制备

在按特定配比将所需过渡金属可溶性盐(分析纯)加入去离子水中配成溶液,再加入Al2O3载体,搅拌均匀,室温放置1 h后,于旋转蒸发仪上80 ℃蒸干溶剂,120 ℃干燥10 h,空气气氛下于马弗炉中程序升温至500 ℃焙烧4 h,制得催化剂涂层粉末。将上述各系列催化剂粉末加入去离子水并球磨1h制成浆,涂覆于堇青石蜂窝陶瓷基体(2.5 cm3,62孔/cm2,康宁中国公司)上,然后在120 ℃烘箱内干燥5 h,450 ℃马弗炉焙烧3 h后得到各单组分整体式催化剂,使催化剂涂层的涂覆量控制在100 g/L。

1.2 单组分过渡金属M/Al2O3系整体式催化剂的苯催化燃烧性能评价

表1 单组分过渡金属催化剂特征温度比较

注:T10(℃):10%转化率所对应的温度,为起燃温度;T90(℃):90%转化率时所对应的温度,为完全氧化温度

从表1可见,单组分过渡金属活性均较低,催化活性顺序为Cu > Mn > Cr > Fe ≈W > V > Co > Mo > Nb > Ni > Zr,但相对其他金属,Cu、Mn的活性最高,T90分别为370 ℃和360 ℃,其他金属的T90均在400 ℃以上。对于单一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很多研究者进行过比较,单组分金属用于芳烃的催化燃烧时,Cu、Mn的活性最高。

综上所述,单一氧化物中,铜、锰氧化物催化剂活性相对较高,但相对于贵金属催催化剂来说,铜、锰氧化物活性则较低。复合金属氧化物之间存在结构或电子调变等相互作用,其催化活性比单一氧化物的催化剂要高。文献报道[1-4],铜锰复合氧化物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所以,接下来以铜锰复合氧化物为研究对象。

2、CuMnOx/Al2O3系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2.1 铜锰负载量对CuMn2Ox/Al2O3催化剂催化燃烧苯反应性能的影响

图1 CuMn2/Al2O3系整体式催化剂中铜锰负载量对苯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

图1为铜锰摩尔比为1:2的CuMn2/Al2O3整体式催化剂活性图。结合表1可知,苯转化率达到90%时,单组分的15%Cu/Al2O3、15%Mn/Al2O3和双组分15%CuMn2/Al2O3催化剂所对应的温度分别为360、370和345 ℃;,这表明Cu与Mn之间存在良好协同作用。由图1可看出,随着Cu-Mn复合氧化物负载量的增加,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中25%CuMn2/Al2O3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这表明过高或过低负载量均不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2.2 CuMn2/Al2O3系催化剂的H2-TPR表征结果

图2 不同CuMn2/Al2O3系催化剂的H2-TPR谱

(1)15%CuMn2/Al2O3;(2)20%CuMn2/Al2O3;(3)25%CuMn2/Al2O3;

(4)30%CuMn2/ Al2O3;(5)CuMn2Ox

不同负载量的CuMn2/Al2O3系催化剂的H2-TPR谱,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纯的CuMn氧化物(5)在305和356 ℃ 出现两个还原峰,前者归属于前者归属于CuO的还原峰,后者归属于铜锰尖晶石CuMn2O4的还原峰。对比纯的CuMn氧化物(5)的还原峰,不同负载量的CuMn2/Al2O3系催化剂(1)~(4)的CuO和CuMn2O4的还原峰温度都向低温位移,这表明铜、锰的氧化物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同时,铜、锰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促进了CuMn2O4的还原,也促进了氧化铜和氧化锰的还原。此外,在CuMn2/Al2O3系催化剂(1)~(4)中,催化剂(3)在314 ℃出现CuMn2O4还原峰,还原峰温度最低,比纯的CuMn氧化物(5)的CuMn2O4还原峰下降了42 ℃,这表明催化剂(3)的铜锰氧化物和载体的相互作用最强,催化剂表面氧化能力最强。从CuMn/Al2O3系催化剂(1)-(4)的CuO还原峰变化趋势来看,催化剂(1)和(2)中的CuO不足,不能足够的与氧化锰作用形成尖晶石CuMn2O4和提供较多的活性氧物种,以致催化活性较低;而催化剂(4)尽管有足够CuO和CuMn2O4,但活性组分的负载量超过了载体的阈值,影响了各组分的分散度和相互作用,以致催化活性仍较低。

2.3 铜锰摩尔比对25% CuxMny/Al2O3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图3 铜锰摩尔比对25%CuxMny/Al2O3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图4 铜锰摩尔比对25% CuxMny/Al2O3催化剂H2-TPR的影响

图3为不同铜锰摩尔比的25%CuMn2/Al2O3整体式催化剂活性图。由图可见,在反应温度300 ℃时,铜锰摩尔比为2:1的催化剂(3)苯的转化率不足30%,而铜锰摩尔比为1:1的催化剂(1)苯的转化率达到70%,催化活性较好;而随着氧化锰的含量进一步增多,铜锰摩尔比为1:2的催化剂(2)苯的转化率高达85%,催化活性最好,这可能是氧化锰的含量增多,导致可以形成更多的高活性铜锰尖晶石CuMn2O4,提供更多的活性氧物种的缘故。文献[3]报道,在铜锰复合氧化物中,单独的锰或铜氧化物存在非常有限,而主要以CuMn2O4形式存在。

2.4 不同铜锰摩尔比的 CuxMny/Al2O3催化剂的H2-TPR表征结果

不同铜锰摩尔比的25%CuxMny/Al2O3 整体式催化剂的H2-TPR谱,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铜锰摩尔比为2:1的催化剂(1)分别在260,300和325 ℃出现三个还原峰,前两者归属于高分散和聚集的CuO还原峰,而325 ℃归属于CuMn2O4还原峰。和催化剂(1)相比,铜锰摩尔比为1:1的催化剂(3)峰型发生改变,CuMn2O4还原峰峰面积增大,且CuO和CuMn2O4还原峰温度都向低温位移,这表明锰含量较多的催化剂(3)中的铜锰组分间相互作用较强,可以形成更多的高活性铜锰尖晶石,提供更多的活性氧物种,从而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氧化能力和催化活性。随着锰含量进一步增加,铜锰摩尔比为1:2催化剂(2)的CuO还原峰消失,且CuMn2O4还原峰温度进一步降低,这表明不同铜锰摩尔比的25%CuxMny/Al2O3催化剂以铜锰摩尔比为1:2为最佳配比,可使铜锰组分间相互作用最强,以致催化剂的表面氧化能力和催化活性最好。这与文献报道一致,文献[3,11]研究发现,在苯的催化燃烧中,CuMn2O4尖晶石是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相。

2.5 CuMn/Al2O3系催化剂XPS表征结果

为考察不同催化剂表面各原子的化学微观环境,对不同催化剂进行了XPS表征,见表2和表3所示。与Cu/Al2O3系和Mn/Al2O3系催化剂相比,双组分CuMn/Al2O3系催化剂表面的氧浓度增加。

另外,与Cu/Al2O3系和Mn/Al2O3系催化剂相比,CuMn/Al2O3系催化剂Cu,Al和O结合能增加,显示其催化剂的Cu,Al和O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减少,Cu和O原子的氧化能力增强,同时催化剂表面氧物种浓度也增加,表明CuMn/Al2O3系催化剂的表面氧化能力增强,这与TPR表征结果相符。

表2 催化剂表面中各组分的浓度(%)

结束语:

以Al2O3为载体的单组分过渡金属对苯的催化燃烧,结果发现单组分过渡金属活性均较低,催化活性顺序为Cu > Mn > Cr > Fe≈W > V > Co > Mo > Nb > Ni,Cu、Mn的活性最高,T90分别为360和370℃。铜锰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单组分铜或锰氧化物,这是由于Cu和Mn间存在相互作用,促进了各活性组分的分散和表面氧浓度的增加,从而提高催化剂表面的氧化能力的缘故。Cu、Mn摩尔比、负载量对CuMn/Al2O3催化剂催化活性有明显影响。25%CuMn2/Al2O3整体式催化剂的催化剂催化活性较高,在310 ℃时苯转化率达90%。

参考文献:

[1]余凤江,张丽丹.苯催化燃烧反应Cu-Mn-Ce-Zr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28(4):70-77.

[2]黄海凤,陈银飞,唐伟.VOCs催化燃烧催化Mn/Al2O3和CuMn/Al2O3的性能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15(2):152-155.

[3]李鹏,童志权,黄妍,等. 新型CuMn/TiO2苯类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制及活性实验[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3):465-475.

[4]张志强,贺站锋,蒋毅,等. 用于苯催化燃烧的CuMnCeZr/Al-Ti 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J]. 石油化工,2010,39(10):1157-1161.

[5]李凯,周泽兴,王学中. CeO2基氧化物储氧材料研究(I)制备、储氧性能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2004. 22(1):81-84.

论文作者:周灵怡,郭士义,龚燕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铜锰系整体式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_周灵怡,郭士义,龚燕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