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他的意志了解多少?_蒋介石日记论文

蒋介石对他的意志了解多少?_蒋介石日记论文

蒋介石遗嘱知多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嘱论文,蒋介石论文,知多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最后遗嘱的真伪之争

2009年第4期的《先锋·国家历史》上,刊登了台湾传记作家王丰《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与真假遗嘱问题》一文,质疑1975年4月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当局所公布的遗嘱的真实性。蒋介石最终遗嘱全文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势力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三民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唯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秦孝仪承命受记①

曾撰写多部蒋介石家族历史传记的王丰在文章中提出,“蒋介石是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因而最后临终之际,并未留下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令文书侍从(如秦孝仪)作任何书面遗嘱”。他的结论是,蒋逝世后公布的最后遗嘱是“补写”,是台湾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②

无独有偶,在王丰文发表之前的2007年12月,台湾记者访问曾长期服侍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两蒋贴身卫士”翁元。翁元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道:蒋是在睡眠中过世的,等通知党政高官集中到士林官邸后,才请秘书写遗嘱。“那遗嘱是急就章,等到所有人都签完字后,再请蒋夫人签字。”③翁的说法与王丰一致,即蒋最后遗嘱是其死后由秦孝仪“补写”的。12月30日,凤凰资讯网刊出这次访问,次日,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也刊出了这篇访问记,标题均为《贴身侍卫翁元曝秘闻:蒋介石遗嘱是事后急就章》。蒋介石遗嘱是“伪作”的说法广为传播。自蒋介石去世后,其遗嘱的“真伪”问题在台湾一直有人讨论。现在,王丰等人旧事重提,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及重要媒体的介入,大有将蒋介石遗嘱确认为“伪作”之势。

王丰、翁元否定蒋介石最后遗嘱真实性的基本理由是,蒋逝世当天根本没有留下遗嘱,又不可能事先留遗嘱。翁元接受访问时还反问道:“谁敢先写好遗嘱?你怎么知道今天会死?”但这只是基于一般常理的推论,不能当作事实依据。王丰等人所不了解的是,蒋介石有在预计将有不测之时留遗嘱的习惯,他在年迈体衰,自知无力回天之际留遗嘱本不足为奇。蒋介石晚年曾数次留遗嘱,这在其日记中有迹可寻。他在1971年6月写道:

审阅检查身体报告书,脑动脉血管有硬化之象,自觉亦有所病也。如医药与休息无效,则国家后事应预作安排。经国乃可继此复国任务,惟其为我父子关系,不愿有此遗嘱,但其能力为静波(严家淦字,其时为“副总统”——引者)之助手,出任行政院长,则于公于私皆有益,望我党政军同志以助我之心助彼完成我光复大陆之共同使命也。④

退到台湾后,蒋介石刻意栽培其子接班,蒋经国虽已出任“行政院副院长”,但蒋的目标是让他任“行政院长”全面掌权。1971年,已经84岁的蒋介石在阅读体检报告,确认来日无多后,预留了遗嘱。他一面力荐蒋经国在其死后出任“行政院长”,一面又故作姿态,说“不愿有此遗嘱”。

当年底,蒋介石再次留下了遗嘱。这次是单独写在一张纸上,夹在1971年日记本中,形式上更像“遗嘱”。全文如下:

今后政府组织:一、以家淦继任总统。二、以经国任行政院长兼三军总指挥。三、党务应集体领导。

中正 12月23日⑤

基本上重复了6月遗嘱的内容,其中用了“今后政府组织”、“继任”等词,显然是做最后的交待,而且郑重其事地署下名字与日期。

1972年6月,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蒋介石晚年最关心的“传子计划”变成现实,遂完全退到幕后。因此,他1975年的最后遗嘱能够写得“漂亮”、“空灵”而不涉具体人事安排。蒋过世后,严家淦继任“总统”,蒋经国留任“行政院长”,且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全面掌握党政实权,超过了蒋介石1971年时所预定的“党务应集体领导”。

前面所引蒋介石1975年的最后遗嘱是精心准备的,在形式上,甚至是句式上,均刻意模仿了孙中山的遗嘱,包括最后的“秦孝仪承命受记”字样。令蒋有些遗憾的是,孙中山遗嘱在病重时完成,在弥留之际完成了亲笔签字,而蒋是在睡眠中过世的,未及在遗嘱上签字,而这成为人们质疑遗嘱真实性的理由。

从蒋介石的个性与生活习惯,其最后遗嘱在其过世后第一时间即公布原件,且有宋美龄、“副总统”及“五院院长”签字等程序看,1975年蒋介石的最后遗嘱是真实的,绝非“伪造”。

二、西安事变时的三份遗嘱

随着一批重要档案的开放,研究者注意到蒋介石在1936年西安事变时留过遗嘱。2004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开放的宋子文日记中,首次披露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曾写有遗嘱交宋子文,但没有遗嘱的具体内容,之后开放的蒋介石日记中则有其所写三份遗嘱的全文。

有趣的是,蒋在西安事变时写的遗嘱全文首次出现在其两年之后的日记中。1938年12月13日蒋写道:“本日检阅,得前年在西安寄妻子与两子之遗嘱,读之不禁有隔世之感。兹特录之”:

贤妻爱鉴:兄不自检束,竟遭不测之祸,致令至爱忧伤,罪何可言。今事既至此,惟有不愧为吾妻之丈夫,亦不愧负吾总理与吾父吾母一生之教养,必以清白之身还我先生,只求不愧不怍无负上帝神明而已。家事并无挂念,惟经国与纬国两儿皆为兄之子,亦即吾妻之子,万望至爱视如己出,以慰吾灵。经儿远离十年,其近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惟纬儿至孝知义,其必能克尽孝道。彼于我遭难前一日尚来函,极想为吾至爱尽其孝道也。彼现驻柏林,通信可由大使馆转。甚望吾至爱能去电以慰之为感。

廿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中正

又嘱经、纬两儿:我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甚望两儿不愧为我之子而已。我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则宋女士亦即为两儿惟一之母。我死之后,无论何时,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以慰吾灵。是属。

父 十二月二十日⑥

一周之后的12月20日,蒋又写道:“廿五(1936)年12月20日在西安遭难时,告国民之遗嘱,特录之”:

中正不能为国自重,行居轻简,以致反动派乘间煽惑所部构陷生变。今事至此,上无以对党国,下无以对人民,惟有一死以报党国者,报我人民,期无愧为革命党员而已。我死之后,中华正气乃得不死,则中华民族终有继起复兴之日。此中正所能自信,故天君泰然,毫无所系念。惟望全国同胞对于中正平日所明告之信条:一、明礼义;二、知廉耻;三、负责任;四、守纪律。人人严守而实行之,则中正虽死犹生,中国虽危必安。勿望以中正个人之生死而有顾虑也。中华民国万岁!中国国民党万岁!三民主义万岁!国民政府万岁!国民革命军万岁!

蒋中正⑦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认为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是“叛乱”,必须严惩,要求南京政府急速进兵讨伐。但他知道这会更加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在此生死未卜之际,写了上述三份遗嘱。从形式上看,蒋介石有模仿孙中山先生的痕迹。孙过世时曾留有三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细读蒋给宋美龄与蒋经国、蒋纬国的遗嘱,确实动了感情。除了夫妻情、父子情外,他最惦念的是死后宋美龄与蒋经国、蒋纬国的关系。宋美龄只比蒋经国大11岁,蒋宋结婚时,蒋经国已在苏联,且曾公开谴责过蒋介石的反共行径。故蒋在遗嘱中既要宋美龄对两个儿子“视如已出”,又要儿子们“无论何时,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用心良苦。

蒋介石三份遗嘱留存的过程也颇曲折。西安事变爆发后,被扣押的蒋已抱必死之心。12月15日,当端纳冒险从南京飞到西安时,蒋给宋美龄写了封大意与后来遗嘱相同的信,交同去的黄仁霖带回:

兄决为国牺牲,望勿为余有所顾虑。余决不愧为余妻之丈夫,亦不愧为总理之信徒。余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归还我天地父母也。对于家事,他无所言,惟经国与纬国两儿既为余之子,亦即为余妻之子,务望余妻视如己出,以慰余灵而已。但余妻切勿来陕。⑧

蒋写完信后,有个反常的举动,将给妻子的信当场向黄仁霖朗诵两遍,令其准确记忆,“恐张(学良)扣此函,而使黄回京见妻时能以此意口头报余妻也”⑨。结果是张学良连黄仁霖也扣留了,该信未送出。20日,宋子文与端纳从南京再飞西安,蒋介石这次备好三份遗嘱,在与宋子文单独谈话时,蒋“先将遗嘱交彼,嘱其转寄于妻”⑩。宋却转将遗嘱给张学良看,张认为此时传出不好,再次扣下,并以人格担保假如战事发生,一定将遗嘱传出。

至于遗嘱何时重回蒋之手,蒋介石、宋子文日记中均无交待。而他在两年后能再抄到日记上,说明蒋并不避讳死与遗嘱这样的话题。

三、三份鲜为人知的遗嘱

西安事变时的遗嘱,并非蒋介石最早的遗嘱。蒋日记中最早出现遗嘱的记载是在此16年之前的1920年。这年的3月1日,蒋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致舅父一书,可作死后遗××遗嘱,是为囗(一字不清——引者)之作也。近来自觉死为吾分内事,而必欲为此遗囗(一字不清——引者),是仍不能忘情于家庭,牺牲于社会之病。(11)

此时,33岁的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任职,地位不高,人际关系不睦,时常感到“受小人排挤”,郁闷不得志,故立遗嘱。蒋日记中有较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从这段日记可以看出蒋对留遗嘱有些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要为公牺牲,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却又自责,认为自己仍有私念,“不能忘情于家庭”。

第二次出现有关遗嘱的记载是1922年。当年6月16日广东发生陈炯明部属炮轰总统府事件,孙中山被迫退到永丰舰上,18日孙用密电召在家乡的蒋介石。蒋决心南下护卫“蒙难”的孙中山,临行前抱有去无回之决心,20日“上午写静江遗嘱事”(12),将家事托付好友张静江,但日记中并未提到遗嘱的具体内容。

蒋介石另有一次内容完整的遗嘱,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1931年9月28、29日的日记如下:

今日,中央大学学生攻击外交部,打破其头部。上海学生来请愿者络绎不绝,其必为反动派所主使,显有政治作用。时局严重已极,内忧外患相逼至此,人心之散坠好乱,国亡无日矣。孔明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余于今兹,维此而已。终不愧为我父母之子,总理之徒而已。万一不测,当见危授命,特书此以为遗嘱。

持其复仇之志,毋暴雪耻之气,兄弟阋墙,外侮其御,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以下写在29日栏——引者)党领导指挥之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服从纪律,期在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上之耻辱,完成革命之大业。蒋中正遗嘱。

上午,会客,批阅。下午,与上海各大学生五千人训话约一时余,皆领受而回,此乃一最好现象,青年爱国守法,接受痛训,是难得之宝也。

妻回京,在此危难之中,不避艰险,来共生死,无任感激。(13)

这篇遗嘱,夹在蒋当天的日记中间(蒋所用日记本为印制好的,每天一页,非特殊情况,蒋很少有将前一天内容记入次日页面的),前后各有较长的文字,不仔细看难以发现,蒋自己日后未再提起,故至今也未见有人披露。

从叙述顺序来看,蒋介石是在当天南京的青年学生为“九·一八”事变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抵抗日本侵略而冲击外交部,打伤外交部长王正廷而发的感慨,突然转到遗嘱上来。单从表面看,蒋介石此时绝无生命危险,何以会心血来潮写下正式的遗嘱呢?“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成众矢之的,不仅民众、舆论批评,国民党内的反对派(如存在于广州的非常会议)也借机大肆攻击。蒋心理压力极大,感到“内忧外患相逼”,特别敏感,竟由王正廷被打而联想到自己“万一不测”,遂有立遗嘱之行为。

由以上概述可见,蒋介石年轻时就已留有遗嘱,从1920年至1975年这55年中至少写过9个遗嘱(其中3个具体内容不详)。遗嘱的内容与形式依蒋在国民党内地位的提升而有所变化,前两个遗嘱纯属“家事”,1931年后则以“国事”为主,形式上模仿孙中山遗嘱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至于蒋介石缘何“爱写”遗嘱,他有什么样的生死观,则是需要另外探讨的问题。

承方新德、肖如平、刘大禹先生提供意见与资料,谨表谢忱。

注释:

① 《总统蒋公遗嘱》,1975年4月6日台北《中央日报》,第1版。

② 王丰:《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与真假遗嘱问题》,《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4期,第79页。

③ 《贴身侍卫翁元曝秘闻:蒋介石遗嘱是事后急就章》,央视网2007年12月31日(http://news.cctv.com/taiwan/20071231/100894.shtml)。

④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71年6月9日。原件收藏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下同。

⑤ 《蒋介石日记》,1971年,活页。

⑥ 《蒋介石日记》,1938年12月13日。

⑦ 《蒋介石日记》,1938年12月20日。

⑧ 《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5日。

⑨ 《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5日。

⑩ 《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20日。

(11) 《蒋介石日记》,1920年3月1日。

(12) 《蒋介石日记》,1923年6月20日。

(13) 《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28、29日。

标签:;  ;  ;  ;  ;  ;  ;  ;  ;  ;  

蒋介石对他的意志了解多少?_蒋介石日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